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7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saturated soft clay in Pearl River Delta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晖 房营光 +1 位作者 谷任国 曾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04-510,共7页
A series of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the action of consolidation loads,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pore scale,shape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micro-s... A series of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the action of consolidation loads,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pore scale,shape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micro-structure units,with a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a mercury intrusion analyzer and a mineral diffractomet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remarkably change the pore siz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t,thus changing its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fact that,in the earlier stage with a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f p<200 kPa,the pore sizes are greater and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are larger. However,they rapid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solidation pressure. And in the later stage with a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f p>200 kPa,the pore sizes are smaller and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are less. Therefore,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vs consolidation load and average pore diameter are d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urated soft soil pearl river delta (prd MICRO-STRUCTURE microscopic analysis pore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叶林 朱志刚 陆海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均具有波动提升态势,前者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峰距逐渐变窄的右移趋势,后者核密度曲线具有“多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右尾延展度变小的右移趋势。(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呈现东部沿海城市较高、中西部偏低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东部珠江入海口附近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西北—东南方向移动。(3)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与政府调控负向抑制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正向推动作用较大,信息化水平呈负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TOBIT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特征及对古环境的指示
3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1 位作者 王晓波 张国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5,共13页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造迹生物有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沙蚕、双壳类动物河蚬、弹涂鱼以及鸟类等,其中甲壳类螃蟹和环节动物沙蚕为主要造迹生物。(2)研究区内主要生物遗迹有双壳类动物河蚬的进食迹、居住迹,甲壳类动物螃蟹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环节动物沙蚕的居住迹,弹涂鱼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等,垂向潜穴主要呈I型、L型、Y型和U型。(3)研究区内潜穴形态与Arenicol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Ophiomorpha、Palaeophycus、Skolithos等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并与Skolithos遗迹相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组成及分布特征,绘制了生物及遗迹分布图,确定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遗迹学特征,为下三角洲古遗迹学和古沉积环境提供了现代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学 沉积环境 下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方案优化与影响分析
4
作者 高慧琴 李彬权 +1 位作者 靳高阳 朱三华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和防潮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构建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方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1)1990年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显著增加(均值由15.5%升至21.8%),叠加河道下切与洪水归槽效应,加剧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外海潮位以3.6 mm/a速率持续上升,南沙区附近测站200年一遇设计潮位抬升0.58~0.66 m,导致现有堤防防潮能力被动降低。(2)提出思贤滘分流比调控防洪工程方案,将50年一遇以上洪水条件下的三水站分流比调控至22.6%,有利于缓解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3)提出南沙区纯堤防防潮工程方案和联围筑闸防潮工程方案,对比分析后推荐联围筑闸方案,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节点防洪水位、分流比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防洪潮工程体系优化 联围筑闸 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平原螃蟹遗迹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5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勾松林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3,共17页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采样点进行水样、土样采集,个别采样点进行生物潜穴的取心,同时观察和拍照记录各个采样点螃蟹遗迹的分布与特征,利用盐度、粒度分析、CT扫描和三维重构等方法对沉积环境和螃蟹遗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生活的螃蟹有方蟹总科相手蟹属无齿东方相手蟹、中华东方相手蟹和沙蟹总科沙蟹属丽彩拟瘦招潮等,它们形成的遗迹包括足辙迹、觅食迹、排泄迹、潜穴等,潜穴形状大多为I形、J形,还有少量Y形。(2)螃蟹遗迹主要分布在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位置,其中河口区域螃蟹遗迹的丰度最高,分流河道和滨海湿地相对较少。(3)类比发现,螃蟹遗迹的形态特征和沉积环境与遗迹化石Psilonichnus类似,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坚固地面环境中,与螃蟹遗迹相关的遗迹相为Glossifungites相、Psilonichnus相和Skolithos相。该研究不仅补充了珠江三角洲平原的现代沉积学资料,而且还揭示出螃蟹遗迹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为地质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学 螃蟹 遗迹化石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用途管制研究
6
作者 王江波 赵梦涵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7页
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安全和社会发展,但目前区域性风险评估还不够完善。该文选取地质灾害频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体系,得到风险评价结果,提出用途管制方法与建议。研究发现,研究区地质灾害高... 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安全和社会发展,但目前区域性风险评估还不够完善。该文选取地质灾害频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体系,得到风险评价结果,提出用途管制方法与建议。研究发现,研究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比18.66%,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4.76%,高易损区面积约占30%,整体具有高易发、高危险、高易损的特点。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呈现出中部较高、东部和西部较低的总体特征,高风险区面积达到4370.89 km^(2),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市。该文基于风险防范优先、规划合理引导、分级分类管控等用途管制原则,从边界管控、功能管制、审批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管制措施,为珠三角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区划 用途管制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刘加敏 吴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及其时空跃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超3/4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逐渐降低,但超半数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总体风险程度较高;②珠三角城市群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表现出更加动态的空间结构特性,城市群的西北部自身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水平受邻近城市影响较大,时空依赖性较强,超50%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Moran's I的空间凝聚度仅为11.11%,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较大的格局变动,自身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灰色-TOPSIS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泉同 房莲 +2 位作者 张惠东 董琬月 孙建平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趋势。结果:2009—2022年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呈现正向溢出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β收敛性特征。结论:三大城市群应继续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重视正向溢出效应,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卫生人力资源 均衡布局 协同发展 京津冀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春莲 Franz T Fursich +3 位作者 董艺辛 车晓光 陈亮 庄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BP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BP。13400—9000a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介形类 高分辨率 晚第四纪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水体有机污染高分辨率反演——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依玲 邓孺孺 +2 位作者 郭昱 李嘉怡 李玉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有机污染是珠江三角洲重要污染类型之一,有机污染精细监测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辐射传输过程视角,考虑有机污染物、叶绿素、悬浮泥沙的协同影响,建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有机污染遥感反演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 有机污染是珠江三角洲重要污染类型之一,有机污染精细监测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辐射传输过程视角,考虑有机污染物、叶绿素、悬浮泥沙的协同影响,建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有机污染遥感反演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河涌、河道及水库库湾进行有机污染反演并分析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0.859,RMSE为0.658 mg/L,精度满足反演要求;(2)研究选取的河涌、河道、水库库湾3类污染水体中,河涌的有机污染程度最高,主体COD_(Mn)浓度达10.0 mg/L以上,有机污染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河道、水库库湾的有机污染程度轻,大部分在4 mg/L以下,但部分缓流水体受附近净水厂、养殖场排污的影响,有机污染程度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无人机遥感 辐射传输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RD16孔微体生物记录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9
11
作者 庄畅 刘春莲 +2 位作者 吴洁 杨婷婷 殷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2,138,共6页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有孔虫 介形类 晚第四纪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构造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
12
作者 黄孝波 汪恩满 +4 位作者 张献河 吴维盛 胡昆 陈国能 张珂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面测量、第四系剖面测制、同位素测年、阶地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五桂山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认为,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为深大断裂,断裂切割深度达软流圈,五桂山地区低重力异常,是五桂山得以抬升成“山”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自侏罗纪至新近纪,五桂山一直处于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五桂山雏形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化,断块之间受重力作用发生差异沉降,自6.4万年以来五桂山周边沉降区开始普遍接受沉积,差异沉降持续进行导致各断块之间高程差异不断加大;自2万年以来至5000年之间断块差异沉降速度有减弱的趋势并持续至今,从而形成五桂山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演化 五桂山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
13
作者 王莹 赵良杰 +3 位作者 栾崧 王喆 张玲 李程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5,共11页
该研究聚焦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旨在揭示区域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的p 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主要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并采用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 该研究聚焦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旨在揭示区域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的p 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主要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并采用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识别了地下水化学类型、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主要受岩石风化、蒸发浓缩、海水入侵等自然过程及农业、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研究区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分为5类,内陆山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a-HCO_(3)型为主,而沿海区域由于海水入侵显著,Na-Cl型水占主导。吉布斯图分析发现,岩石风化是区域内地下水化学的主要控制机制,而蒸发浓缩过程主要影响沿海和干旱区域。人类活动(如农业、城市化和工业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如岩石风化和阳离子交换)共同驱动了珠三角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演化。研究可为珠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珠江三角洲 Gibb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效应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永阳 蔡宴朋 张盼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3-1314,共12页
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 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度的碳排放量,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生态承载指数表征其净碳排放程度。同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价该区域的净碳排放和经济效应的脱钩指数进行探讨,结合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识别和分析净碳排放的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产视角碳排放总量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75×10^(8)t增长到2020年的4.87×10^(8)t,增长率为178.29%。(2)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吸收量由1.84×10^(8)t增长到2.06×10^(8)t,增长率为11.9%。林地和耕地是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其碳吸收量占总的碳吸收量的97%以上。(3)珠三角地区碳生态承载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地区周边的肇庆、惠州和江门生态承载指数高,与之相反,佛山和东莞的生态承载指数低。(4)碳排放强度因素、能源消耗因素、效率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净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提高生态服务和增加绿地管理有助于增强碳汇能力,进而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因此,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应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加强碳汇能力的提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高碳排放行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区域内低碳、绿色、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该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碳排放量 脱钩效应 脱钩指数 LMDI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深下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模型试验
15
作者 马晓斌 王士民 +2 位作者 刘畅 陈昱弛 陈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68,190,共8页
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作为高内水压输水工程中极具潜力的新型支护结构,其受力特性是结构设计及研究的重点。为探明该种衬砌形式在不同埋深下的力学适应性,依托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结... 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作为高内水压输水工程中极具潜力的新型支护结构,其受力特性是结构设计及研究的重点。为探明该种衬砌形式在不同埋深下的力学适应性,依托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衬砌内力水平高于管片衬砌,是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的主要承载结构,结构受内外荷载的共同作用整体变形呈“横鸭蛋”状;随着埋深的减小,预应力双层衬砌混凝土受拉开裂风险上升,衬砌层间接触压力减小,管片衬砌与预应力衬砌通过相互作用调整的内力能力下降,结构微观损伤裂纹增多;在带压输水的预应力双层衬砌隧洞结构设计中,应多关注其在浅埋状态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盾构隧洞 预应力双层衬砌 模型试验 力学特性 隧洞埋深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景观格局变化对生境及碳储量的影响
16
作者 张若琪 张琼锐 +3 位作者 王晨茜 孙学超 莫小璇 徐颂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1,共11页
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保障性服务,对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景观格局与二者的关系,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Fragstats软件及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珠三角景观格局及生境质... 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保障性服务,对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景观格局与二者的关系,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Fragstats软件及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珠三角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索景观格局与二者的相关关系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珠三角总体景观格局较为稳定,仅中部及南部城市群变化较为显著,呈斑块类型增多、边界趋于规则、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的特点。(2)2000—2020年,珠三角整体生境质量、碳储量逐年降低,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环状分布,主要原因为生境破碎、建设用地扩张。(3)珠三角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与边缘密度(ED)、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分割度指数(DIVISION)呈中等负相关,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呈中等正相关,与聚集度指数(AI)呈弱正相关。(4)珠三角生境质量、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特征具备空间关联性,但呈减弱趋势,以中部低值区集聚效应减弱最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景观格局与生境及碳储量的空间关联规律,可为珠三角的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境质量 碳储量 空间自相关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铁路对大湾区内地九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
17
作者 郭栩东 张睿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9,共7页
从城市群的角度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城际铁路对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的影响,利用2011—2022年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的城际铁路状况以及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多个指标数据,建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计量模型,分析城际铁路对大湾... 从城市群的角度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城际铁路对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的影响,利用2011—2022年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的城际铁路状况以及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多个指标数据,建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计量模型,分析城际铁路对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城际铁路可以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2)通过空间模型估计,城际铁路的开通能强化一个城市的经济溢出,并能显著影响相邻城市的发展。城际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如果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可能会高估城际铁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城际铁路的开通缩短了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人员流动,但并未导致中心地区出现集聚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中介效应 空间经济溢出 大湾区珠三角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堵塞和泄漏对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功亮 彭旭 +1 位作者 方福东 张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为明晰堵塞和泄漏对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影响,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高新沙泵站为例,基于特征线法及改进的水泵全特性曲线,建立了水力过渡过程的瞬变流计算模型,分析了系统中不同位置发生堵塞和泄漏对水力过渡过程的影响。结果... 为明晰堵塞和泄漏对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的影响,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高新沙泵站为例,基于特征线法及改进的水泵全特性曲线,建立了水力过渡过程的瞬变流计算模型,分析了系统中不同位置发生堵塞和泄漏对水力过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系统中存在堵塞时,水力过渡过程中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负压水锤;当泵组事故断电时,由于堵塞的存在,水泵出口压力和流量会发生显著变化,所造成的系统内最大负压将引起弥合性水锤;当泵组线性启动时,堵塞的存在造成了堵塞点前憋压严重,在泵组完全启动的末期所产生的剧烈波动会持续作用于管路系统;堵塞发生在不同位置对泵出口水头和流量的影响并不相同,而且堵塞的存在延迟了水泵发生倒转的时间;系统中存在泄漏时,水力过渡过程中的水头和流量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发生在输水管位置的泄漏会影响泵组的倒转时间和最大转速。研究结果可为多种极端工况下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堵塞 管道泄漏 水力过渡过程 水锤 管道输水系统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
19
作者 罗威 许铭宇 +2 位作者 陈平 王芙蓉 吴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基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选择高程、年均气温、土地类型等9项指标,结合CRITIC-AHP组合权重模型,完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全域整体呈现中部较四周相比脆... [目的]研究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基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选择高程、年均气温、土地类型等9项指标,结合CRITIC-AHP组合权重模型,完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全域整体呈现中部较四周相比脆弱程度更高;潜在、微度和轻度全域面积占比总和77.74%,全域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坡度≤5°是脆弱区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带,同时随着坡度升高生态脆弱区分布范围变窄;生态脆弱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林地。[结论]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布局分布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权重 生态脆弱性评价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P范式下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
作者 陈南静 邓雄 +3 位作者 朱震锋 宋彩平 黄亚敏 李婷婷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贴合实际且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助力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P范式 森林康养产业 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