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齐妹 张晓宇 +3 位作者 张晓吉 王露欢 白冬梅 张鑫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16,共9页
花生网斑病是发生在花生叶部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时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对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有利于指导挖掘抗病种质资源,对指导花生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育44”和“DF12”构建的807份高世代RIL... 花生网斑病是发生在花生叶部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时会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对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有利于指导挖掘抗病种质资源,对指导花生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花育44”和“DF12”构建的807份高世代RIL群体(F_8)为研究材料,对网斑病抗性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和QTL定位。分析表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主要受MX1-A-AI模型控制,该模型结合了一对加性主基因及加性与上位性交互的多基因。在3个不同环境条件下,主基因的遗传率依次为63.44%、60.70%和74.64%;共检测到5个与网斑病抗性相关的QTL,分别为qDIA02.1、qDIA02.2、qDIB07、qDIB08、qDIB09,分布在4个连锁群上,可解释4.68%~15.91%的表型变异,其中qDIA02.1、qDIB07、qDIB09在3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分别解释了5.15%~9.43%、7.62%~15.91%、5.24%~6.16%的表型变异,且qDIB07可能为主效QTL,说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以主基因效应调控为主。本研究成果既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的准确定位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花生抗病遗传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RIL群体 遗传分析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CC-NBS-LRR家族基因鉴定及在青枯病和网斑病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2
作者 汪晓 齐飞艳 +7 位作者 孙子淇 郑峥 徐静 王娟 韩锁义 黄冰艳 董文召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为明确花生基因组中CC-NBS-LRR(CNL)的家族成员及其功能,对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花生如何响应病害胁迫。以花生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利用Pfam、HMMER、NCBI和Coiled-Coil等软件和在线网站筛选,共鉴定得到85... 为明确花生基因组中CC-NBS-LRR(CNL)的家族成员及其功能,对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花生如何响应病害胁迫。以花生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利用Pfam、HMMER、NCBI和Coiled-Coil等软件和在线网站筛选,共鉴定得到85个AhCNL家族成员,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中的15条上,以A02和A12染色体上分布最多,并且大多成簇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可分为4个亚族,每个亚族中的基因成员保守性较高;共线性分析表明在物种内有16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物种间分析表明相比于拟南芥和苜蓿,花生与大豆的CN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启动子上含有大量与激素相关和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大部分CNL家族基因在病菌入侵前后均不表达,少部分基因受到病菌诱导后表达量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CC-NBS-LRR 青枯病 网斑病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花生网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动态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傅俊范 王大洲 +2 位作者 周如军 杨凤艳 苏维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3,共4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指导田间病害防治。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各花生产区网斑病病田率为100%,病叶率32.9%~66.5%,病情指数11.1~35.5。葫芦岛、阜新、锦州发病较重,沈阳次之,铁岭发病最轻。不同品种...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指导田间病害防治。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各花生产区网斑病病田率为100%,病叶率32.9%~66.5%,病情指数11.1~35.5。葫芦岛、阜新、锦州发病较重,沈阳次之,铁岭发病最轻。不同品种花生网斑病病情严重度依次为四粒红>白沙1016>花育20>黑花生>白花生。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花生网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并以此推导出病害流行阶段,病情指数增长最快为0.99/d。研究发现四粒红感病性较强,可作为流行学研究的良好试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时间动态 LOGISTIC模型 病害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晶晶 周如军 +3 位作者 崔健潮 徐喆 傅俊范 吴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1,共7页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杀菌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不同病斑类型及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3 位作者 王娜 崔小伟 刘春燕 王振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 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分别定为网纹型、类褐斑型和污斑型;同一花生品种上3种病斑类型病原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同一病斑类型菌株对不同花生品种的致病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病斑类型 病原菌 菌株 致病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原菌孢子差异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6 位作者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1348,共8页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亚隔孢壳菌 分生孢子 产孢效率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主要发生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徐秀娟 石延茂 +2 位作者 徐明显 毕国金 崔风高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430-434,共5页
1981~1991年花生网斑病(Phoma arachidicola)的发生程度各年度间与生育日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温有两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均为负相关关系;年度间各因子与发病的直接效应分别为:生育日... 1981~1991年花生网斑病(Phoma arachidicola)的发生程度各年度间与生育日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温有两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均为负相关关系;年度间各因子与发病的直接效应分别为:生育日数,3年直接效应依次为:0.7369、0.9934和1.1742;气温直接效应为:0.1213、-0.1140和-0.3188;降雨直接效应为-0.2777、-0.0351和0.0311;相对湿度直接效应为:0.1825、-0.0737和-0.0332。3年统算网斑病的发生与生育日数和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073和0.4340;与相对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59;与降雨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96;直接效应依次为生育日数0.6471>相对湿度0.1229>气温0.0303。降雨则为-0.061 2,有抑制发病间接效应,多数因子通过生育日数对发病的效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发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9
8
作者 路兴涛 张成玲 +2 位作者 张田田 孔繁华 张勇 《花生学报》 2013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诱导抗性及寄主防御酶应答反应和NPR1表达的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夏淑春 王学武 +3 位作者 王志葵 况川 张茹琴 鄢洪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88-392,共5页
采用叶面喷施水杨酸、病原菌培养滤液、草酸等因子诱导花生植株对网斑病抗病性,并测定寄主防御酶活性变化和NPR1基因表达量,来探讨花生诱导抗病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诱导处理可以使花生获得系统抗病性,且以2.0 mmol/L水杨酸诱导花生... 采用叶面喷施水杨酸、病原菌培养滤液、草酸等因子诱导花生植株对网斑病抗病性,并测定寄主防御酶活性变化和NPR1基因表达量,来探讨花生诱导抗病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诱导处理可以使花生获得系统抗病性,且以2.0 mmol/L水杨酸诱导花生网斑病抗性效果最好,控制病害效果达到35.3%;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与诱导抗病性强度呈正相关,但几种防御酶在诱导抗病性应答反应中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2.0mmol/L的SA诱导处理后花生叶片中NPR1表达量明显升高,与诱导抗病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诱导抗病性 水杨酸 寄主防御酶 NP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瑾卉 林英 +2 位作者 臧超群 裴雪 梁春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82-86,共5页
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 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为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 花生网斑病 派伦霉(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株内水杨酸诱导表达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鄢洪海 王学武 +2 位作者 张茹琴 迟玉成 夏淑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3-726,共4页
为探讨水杨酸(SA)在花生网斑病诱导抗性中的作用,采用ELISA方法测定花生植株不同生长期、不同位置叶片及不同组织中内源SA含量,然后将2%的网斑病菌培养滤液喷施于花生叶片上,研究诱导接种后叶片中SA含量变化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为探讨水杨酸(SA)在花生网斑病诱导抗性中的作用,采用ELISA方法测定花生植株不同生长期、不同位置叶片及不同组织中内源SA含量,然后将2%的网斑病菌培养滤液喷施于花生叶片上,研究诱导接种后叶片中SA含量变化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诱导接种花生生长中期叶片及根组织中SA含量相对稳定,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叶片中SA含量显著高于根中含量;诱导处理叶片和临近非处理叶片SA含量变化曲线都有两个高峰值,第一个高峰值出现时间和峰值大小叶片间差异不明显,而第二个高峰值出现时间及大小和叶片位置关系密切。初步确定SA在花生网斑病抗性及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花生网斑病 诱导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对花生网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震 孔飞 +4 位作者 贾会丰 刘学良 张艳 李兵 鲁迪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26-30,共5页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常规肥料小区平均温度分别为27.0℃和27.1℃,小区平均湿度分别为50.1%和49.9%,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5.0℃和25.1℃,土壤平均湿度分别为51.1%和51.0%,土壤平均PH值分别为6.4和5.8,流行末期病情指数分别为35.5和42.8,病株率分别为94%和100%。试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环境的pH值存在差异。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为:施加常规肥料>施加微生物菌肥。通过计算机应用SPSS 27.0软件对所调查两种施肥方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指数增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花生网斑病 时间动态 病害比较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鉴定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光荣 芦连勇 《种业导刊》 2023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网斑病抗性鉴定自然病圃法对20个花生品种进行筛选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10个,感病品种6个,高感品种2个,未发现对花生网斑病完全免疫和高抗品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抗性鉴定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23
14
作者 傅俊范 崔建潮 +2 位作者 周如军 徐喆 何晶晶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系) 叶斑病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宾 陈殿绪 +7 位作者 张霞 许曼琳 鄢洪海 梁晨 于建垒 刘同金 董炜博 迟玉成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杀菌剂 田间防效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梦圆 田梦迪 +9 位作者 孙子淇 齐飞艳 吴晓慧 王娟 赵瑞芳 石欣隆 黄冰艳 董文召 郑峥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8-613,共6页
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 花生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感病品种豫花22和抗病品种冀农99杂交得到的F2:3群体进行了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对病斑面积比和病情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抗性主要由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效应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72%和65.45%,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a)分别为8.11和21.95。本研究可为花生网斑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遗传分析 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丹娜 周如军 +3 位作者 赵杰锋 李元杰 薛彩云 傅俊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1-686,共6页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其中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53.01%),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42.28%);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 花生网斑病 外源化学物质 诱导抗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花生品种网斑病抗性田间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宁洽 吕永超 +6 位作者 陈小姝 赵跃 张语桐 孙晓苹 刘海龙 张志民 高华援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88,共5页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种 网斑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
19
作者 孟丹娜 何晶晶 +2 位作者 周如军 赵杰锋 傅俊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为明确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 为明确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施药3~5次田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均可达到67%以上;采用稀释浓度1 500倍和3 000倍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施用3次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1.19%和67.90%;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3 000倍液于花生网斑病发生初期配施0.136%赤·吲乙·芸苔8 000倍液1次,随后每隔10d喷施300g/L苯甲·丙环唑EC 1次,连续施药2次,其防治效果高于其他处理,为78.28%;同时具有显著增产作用,较对照增产4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丙环唑 花生网斑病 防治效果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华 秦利 +8 位作者 杜培 孙子淇 齐飞艳 张忠信 徐静 韩锁义 代小冬 董文召 张新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6-333,共8页
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与抗性相关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群体材料(W1701:YH×G99,W1702:G99×YH)中分别表现为80.09%和88.29%,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研究结果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抗性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