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和钨锡共生成矿机制——来自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年代学和成分的证据
1
作者 李亚东 赵盼捞 袁顺达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9-2016,共18页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以及W-Sn多金属矿床,关于W-Sn与Cu复合成矿的机制尚不清楚。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交汇部位的黄沙坪多金属矿床同时发育矽卡岩型Cu与W-Sn矿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以及W-Sn多金属矿床,关于W-Sn与Cu复合成矿的机制尚不清楚。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交汇部位的黄沙坪多金属矿床同时发育矽卡岩型Cu与W-Sn矿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类石榴子石开展原位LA-ICP-MS U-Pb定年及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成Cu矽卡岩石榴子石U-Pb年龄为150±12Ma,成W-Sn矽卡岩石榴子石U-Pb年龄为151.1±5.2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指示黄沙坪矿区内铜与钨锡矿化形成时代一致。与Cu矿化有关石榴子石(平均And_(90.09)Gro_(3.37))和与W-Sn矿有关石榴子石(平均And_(65.54)Gro_(27.43))均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两类石榴子石均有较高的W、Sn含量,但是成Cu矽卡岩石榴子石具有相对富集LREE,明显正Eu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有较高的W以及较低的U含量,指示成Cu矿流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中酸性、富Cl的特征;相比之下,成W-Sn矽卡岩石榴子石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负Eu异常显著,具有更高的Sn和U含量和相对较低的W含量,表明成W-Sn矿流体具有较低的氧逸度。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指示黄沙坪地区成铜和成钨锡矿流体不同特征可能是因为其分别来自不同的花岗质岩浆。系统对比不同金属矿化矽卡岩石榴子石特征,发现石榴子石中的W、Sn、Eu、U等元素的含量可以区分Cu与W-Sn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坪矿床 石榴子石 cu与W-Sn多金属矿床 湘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芦子园远程矽卡岩Pb-Zn-Fe(Cu)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探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2
作者 邓明国 陈伟 +5 位作者 王学武 刘凤祥 管申进 卢映祥 余海军 赵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9-1257,共19页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 滇西镇康芦子园是"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内迄今发现的唯一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是区内系列同类层控热液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透镜状产于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的矽卡岩和大理岩层间破碎带,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和脉状-网脉状为主要特征;围岩蚀变复杂、分带明显,由下至上依次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蔷薇辉石化带→碳酸盐-大理岩化带。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多个矿化阶段。本文选取了该矿床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多种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矽卡岩阶段发育微溶CO_2富液相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并含大量K^+、Na^+、Ca^(2+)、F^-和Cl^-和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CO_2及少量CH_4和N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3.6~315.6℃,盐度为10.6%~17.6%NaCleqv;晚矽卡岩阶段发育含CO_2和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14.9~388.0℃,盐度5.9%~16.4%NaCleqv;石英硫化物阶段发育含CO_2的水溶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H_2O和少量CO_2,均一温度150.0~285.0℃,盐度为2.5%~13.8%Na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为单一成分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5.0~187.5℃,盐度为0.5%~12.3%NaCleqv。结合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具中高温、中高盐度、高K、Na,富CO_2、Cl、F等特征的深部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混入,演化为中阶段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热液流体,至成矿晚阶段转化为以大气降水占主导。该矿床成矿环境的改变、流体混合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与陆陆碰撞造山和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远程矽卡岩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H-O同位素 滇西芦子园 pb-zn-fe(cu)多金属矿床 远程矽卡岩 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蔷薇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明国 徐荣 +5 位作者 王朋 孙柏东 曾磊 余海军 王涛 沙建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48-2264,共17页
芦子园超大型Pb-Zn-Fe多金属矿床是保山地块上系列同类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含矿围岩以矽卡岩为主;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推断深部存在隐伏岩体,但已知矿床内未见到隐伏岩体且未获得直接的成矿年龄等,矿床成因... 芦子园超大型Pb-Zn-Fe多金属矿床是保山地块上系列同类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含矿围岩以矽卡岩为主;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推断深部存在隐伏岩体,但已知矿床内未见到隐伏岩体且未获得直接的成矿年龄等,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矿床深部发现蔷薇辉石与Fe、Pb、Zn、Cu矿化具密切的共伴生关系以及往深部蔷薇辉石含量增加、颗粒增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矿床成因指示意义。本文对蔷薇辉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蔷薇辉石主要化学组成SiO 247.01%~48.66%,MnO 34.42%~40.19%,CaO 7.52%~8.51%,FeO_2.85%~8.76%,MgO 0.22%~0.28%,TiO_2和Al_2O_3含量均较低;微量元素Li、Be、Sc、Zr、Rb、Sr等不相容元素不亏损或弱亏损,相容元素Cr、Co、N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包裹体δDV-SMOW为-81.7‰^-73.3‰,δ^(18)OH^6.1‰,2O为5.4‰在δD-δ^(18)OH_2O图解中投点均落入岩浆水区域;矿石矿物Y/Ho值与周边燕山期志本山、漕涧花岗岩较为一致。上述均表明芦子园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为与燕山期隐伏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远程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辉石 主量元素 微量稀土元素 H、O同位素 pb-zn-fe多金属矿床 滇西芦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红山Cu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4
作者 王新松 毕献武 +4 位作者 冷成彪 唐永永 兰江波 齐有强 沈能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5-321,共7页
红山Cu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岛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但近年研究发现,矿区内还发育有燕山晚期斑岩型Cu-Mo矿化作用。本文首次在红山矿区发现了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 红山Cu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岛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但近年研究发现,矿区内还发育有燕山晚期斑岩型Cu-Mo矿化作用。本文首次在红山矿区发现了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确定其年龄为(81.1±0.5)Ma,与斑岩型Cu-Mo矿化年龄(77±2 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非常接近,成岩与成矿作用之间具有密切的时空成因联系。红山Cu多金属矿床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与义敦岛弧造山后伸展环境下所形成的花岗岩浆成岩时代峰期(80 Ma左右)相一致,表明中甸红山地区除存在与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作用外,还存在燕山晚期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的花岗斑岩型Cu-Mo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LA—ICP·MS U—Pb定年 花岗斑岩 cu多金属矿床 中甸红山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隐爆角砾岩型矿体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5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094,共14页
邦铺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Mo(Cu)多金属矿床,笔者首次在矿区东部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Pb-Zn-Cu矿体,从而进一步深化完善了邦铺斑岩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钻孔地质编录和岩相学研究发现,角砾岩筒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具有... 邦铺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Mo(Cu)多金属矿床,笔者首次在矿区东部发现了隐爆角砾岩型Pb-Zn-Cu矿体,从而进一步深化完善了邦铺斑岩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钻孔地质编录和岩相学研究发现,角砾岩筒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浅部到深部,从角砾岩筒中心到边部,依次为爆破相-震碎相-震裂相-裂隙相。角砾岩型Pb-Zn-Cu矿体主要赋存于角砾岩筒的裂隙相和震裂相中,少数赋存于震碎相和爆破相中。方铅矿和闪锌矿呈脉状、网脉状、条带状产于裂隙相的裂隙中和震裂相胶结物中。根据隐爆角砾岩中石英二长斑岩角砾LA-ICP-MS锆石U-Pb年龄((14.51±0.12)Ma)将隐爆角砾岩的形成年龄限定在~14 Ma,该年龄与斑岩矿体成矿年龄((14.67±0.54)Ma~(14.11±0.31)Ma)及矽卡岩矿体成矿年龄((13.93±0.87)Ma)相一致,统一的形成年龄说明隐爆角砾岩应为斑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根据斑岩成矿系统中各类型矿体的分布规律,结合冈底期成矿带碰撞造山背景下后碰撞阶段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的特征,推测邦铺矿区东部很可能还存在另一个同期的斑岩型矿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 石英二长斑岩 斑岩-矽卡岩矿床 邦铺Mo(cu)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床矿石中Cu-S同位素特征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跃 苏尚国 +2 位作者 张旗 周奇明 张雅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代表性矿床之一,矿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境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矿石中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薄弱。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Cu同位素,黄铜矿、黄铁矿S同位素和Pb同位素的研究表...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代表性矿床之一,矿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境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矿石中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薄弱。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Cu同位素,黄铜矿、黄铁矿S同位素和Pb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黄铜矿δ^(65)Cu值总体范围为-0.46‰~+0.32‰,平均值为0‰,2σ误差平均值约为0.03‰;黄铜矿、黄铁矿δ^(34)S值总体范围为+0.076‰~+3.00‰,平均值为+1.83‰,且δ^(34)S值分散程度也较小,整体较均一,属于岩浆硫的同位素特征;Pb同位素数据整体变化很小,具体为^(206)Pb/^(204)Pb=18.291~18.353,^(207)Pb/^(204)Pb=15.501~15.574,^(208)Pb/^(204)Pb=38.051~38.265。结合区域前人的研究表明,大井矿Cu同位素的变化是由于硫化物岩浆分异过程导致,大井矿矿石黄铜矿δ^(65)Cu的变化可能指示了矿化阶段成矿硫化物的演化方向,δ^(65)Cu逐渐降低的方向可能存在隐伏矿体,研究区域东部生产区域与外围预测未生产区域具有一致的Cu同位素特征,Cu同位素证据表明大井矿外围预测区可能存在深部隐伏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井矿 铜锡多金属矿床 cu同位素 S同位素 隐伏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满-连城脉状Cu多金属矿床Cu-S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锦让 温汉捷 +2 位作者 邹志超 杜胜江 顾纯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阶段黄铜矿和黝铜矿的Cu-S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金满Cu矿床黄铜矿的δ^(65)Cu值变化较大(-3.62‰~0.48‰),δ^(34)S值为-4.0‰~12.1‰,可能与多期流体活动、成矿物质多来源有关,成矿主要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晚期有地层物质的加入。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期黄铜矿δ^(65)Cu值为-0.31‰~2.12‰,δ^(34)S值为-3.6‰~1.4‰,暗示成矿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O_(2)流体 cu-S同位素 脉状cu多金属矿床 兰坪盆地西缘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u、Pb、Zn在热液流体中的搬运方式:热力学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钟日晨 Joёl Brugger +1 位作者 陈衍景 李文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550-551,共2页
热液流体是搬运Au、Cu、Pb、Zn等金属元素的最主要介质,然而其成分却相对简单,多数成矿流体可概括为H2O-NaCl-(CO2-CH4-H2S)体系。为何如此简单的流体体系可搬运数量巨大的金属元素,形成类型迥异的金属矿床。这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基本... 热液流体是搬运Au、Cu、Pb、Zn等金属元素的最主要介质,然而其成分却相对简单,多数成矿流体可概括为H2O-NaCl-(CO2-CH4-H2S)体系。为何如此简单的流体体系可搬运数量巨大的金属元素,形成类型迥异的金属矿床。这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揭示Au、Cu、Pb、Zn等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搬运方式,我们在Fe-Cu-Pb-Zn-Au-S-Na-Cl-C-H-O体系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cu AU Pb Zn 搬运方式 金属矿床 岩浆热液 矿床 矽卡岩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脱水过程中Au、Cu、Pb、Zn的萃取及其对造山型成矿作用的启示
9
作者 钟日晨 Joёl Brugger +1 位作者 陈衍景 李文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76-376,共1页
造山型金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矿类型,被认为是变质流体成矿的典型代表(Goldfarb et al.,2005)。此外,变质地体中部分贱金属矿床(Cu、Pb、Zn)具有与造山型金矿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也被认为形成于变质流体(如Leach et al.,1998;Zho... 造山型金矿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矿类型,被认为是变质流体成矿的典型代表(Goldfarb et al.,2005)。此外,变质地体中部分贱金属矿床(Cu、Pb、Zn)具有与造山型金矿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也被认为形成于变质流体(如Leach et al.,1998;Zhong et al.,2012,2013),部分学者亦将其命名为造山型矿床(陈衍景,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cu Pb Zn 金属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规模 成矿过程 LEACH 弱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