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别木子店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来自Sr-Nd-Pb同位素的制约
1
作者 胡俊良 刘阿睢 +2 位作者 刘飞 刘劲松 赵武强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4-1337,共14页
【研究目的】木子店复式岩体处于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北部,其岩性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为探讨其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进一步研究大别地区早... 【研究目的】木子店复式岩体处于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北部,其岩性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细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为探讨其物质来源、成因机制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进一步研究大别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构造-岩浆演化作用,【研究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取木子店复式岩体进行系统的Sr-Nd-Pb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木子店岩体的全岩同位素具有较低的Sr初始比值[(87Sr/86Sr)i=0.70670~0.70895],εNd(t)亦很低,主要集中在-23.16~-14.11之间,类似于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TTG的Sr-Nd同位素特征;较老的Nd模式年龄(TDM2=2.99~2.07 Ga),结合其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说明它是扬子克拉通北缘中下地壳俯冲部分熔融的产物。低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i=17.0056~17.4476,(207Pb/204Pb)i=15.4595~15.5996,(208Pb/204Pb)i=37.7627~38.1417],同样表明其与扬子北缘岩石的亲缘性。木子店岩体中主体岩石表现为埃达克岩特征,来源于增厚的玄武岩下地壳的熔融;仅月形塘单元表现为岛弧岩浆岩性质,但它同样来源于俯冲下地壳的熔融,只是携带了较多富集地幔成分。【结论】结合其地球化学、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认为木子店复式花岗岩体源自扬子克拉通北缘下地壳,其成分类似于其中新元古代TTG类岩石。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扬子北缘并未发生拆沉作用,只是在俯冲板片的不同部位发生了部分熔融形成了木子店复式岩体,这一成岩作用可能记录了大别地区从俯冲碰撞到伸展减压的转换过程,转换时间极可能发生在131 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别 木子店岩体 SR-ND-PB同位素 源区特征 构造-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始太古代演化——来自冀东38亿年片麻岩锆石Hf-O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3
2
作者 吕畅 王浩 +3 位作者 杨进辉 冉静 周宝全 吴亚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9-701,共13页
陆壳成因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古老陆壳岩石出露有限,目前地球早期陆壳研究还比较薄弱。近期,冀东地区一处新的始太古代岩石记录的发现,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内部早期陆壳性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对象。本文对冀东卢龙喇叭... 陆壳成因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古老陆壳岩石出露有限,目前地球早期陆壳研究还比较薄弱。近期,冀东地区一处新的始太古代岩石记录的发现,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内部早期陆壳性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对象。本文对冀东卢龙喇叭山地区这处新发现的始太古代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样品中锆石具有自形-半自形晶形、振荡环带的内部结构,较高的Th、U含量以及Th/U比值,显示岩浆锆石特征。7个SIMS分析点给出的加权平均^(207)Pb/^(206)Pb年龄为3776±11Ma(MSWD=3.1),代表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结晶年龄,指示冀东地区存在始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锆石的O同位素组成(δ^(18)O=5.81±0.13‰)与地幔锆石在分析误差范围内一致,其Hf同位素组成(ε_(Hf)(t)=0.09±0.31)与球粒陨石均一岩浆库类似。这些Hf-O同位素特征显著不同于冀东地区曹庄岩组中发现的始太古代碎屑锆石,说明其不可能作为曹庄岩组变沉积岩的物源区。而华北克拉通内部鞍山地区的始太古代片麻岩中的岩浆锆石与冀东始太古代碎屑锆石在Hf-O同位素特征上最为类似,因此前者是冀东始太古代碎屑锆石最可能的源岩,暗示冀东地区和鞍山地区在始太古代时可能是统一的整体。与全球始太古代岩石记录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主体与North Atlantic克拉通、Pilbara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主要克拉通类似,其内部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岩石都具有与球粒陨石一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指示大部分始太古代陆壳可能源自一个未发生明显分异的相对原始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陆壳演化 冀东 锆石 U-PB年代学 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新场花岗岩的成因、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的约束
3
作者 贵仁高 王驹 +7 位作者 孙嘉 石开拓 肖文舟 周淼 张晓平 李南 吴鹏 段先哲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72-2693,共22页
新场位于甘肃北山南部东段,是研究北山南部构造演化及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评价的关键区域。新场岩体主要由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三个岩相单元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表现出富硅、富钾... 新场位于甘肃北山南部东段,是研究北山南部构造演化及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评价的关键区域。新场岩体主要由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三个岩相单元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表现出富硅、富钾(K_(2)O>Na_(2)O)、富碱、铝含量中等特征,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2型花岗岩,而英云闪长岩则低硅、富钠(K_(2)O<Na_(2)O)、低碱、铝含量中等,属于准铝质的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三种花岗岩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和高场强元素(如Th、Zr、Hf),但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具有典型的岛弧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分析表明,三者存在显著的轻重稀土分馏,其中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分馏较强,而重稀土相对亏损且分馏较弱,特别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显示出强烈的铕亏损。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岩体的年龄分别为262.9±5.2 Ma、264.4±3.6 Ma、259.4±6.3 Ma,表明花岗岩形成于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三个岩相单元的εHf(t)和tDM2分别为7.9~11.0、5.2~9.8和4.6~6.4,以及756~560 Ma、933~637 Ma和967~848 Ma,暗示这些花岗岩岩浆可能源自新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形成经历了角闪岩的部分熔融,且后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较强,而英云闪长岩形成于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较弱,三者均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结合构造演化背景,中二叠世北山南部处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且南部洋盆在该时期前闭合,形成辉铜山-账房山蛇绿岩带。新场区域不具备矿产资源成矿潜力,这也可为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新场岩体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定年 锆石Lu-Hf同位素 构造演化 矿产资源成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地区构造与地壳演化——来自河流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子祺 田洋 +4 位作者 金巍 邓新 王晶 童喜润 柳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1-1985,共15页
【目的与方法】为系统揭示大别地区经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地壳生长历程,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2676~2424 Ma、2035~1812 Ma、890~748 Ma、140~120 Ma。锆石H... 【目的与方法】为系统揭示大别地区经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地壳生长历程,对大别地区3条不同河流碎屑沉积物中的锆石开展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2676~2424 Ma、2035~1812 Ma、890~748 Ma、140~120 Ma。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亦可分为4组:3371~3241 Ma、2470~2329 Ma、1858~1751 Ma和1132~1072 Ma。【结论】(1)大别地区记录的岩浆活动可大致分为9个阶段,分别为4.00~3.00 Ga、2.90~2.40 Ga、2.10~1.80 Ga、0.90~0.70 Ga、0.14~0.12 Ga的“爆发期”,与3.00~2.90 Ga,2.40~2.10 Ga,1.80~0.90 Ga,0.70~0.14 Ga的“平静期”;(2)大别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0 Ga)、古元古代中期(~2.00 Ga)、三叠纪(0.24~0.20 Ga)与白垩纪(0.14~0.12 Ga);(3)大别地区主要经历4期显著的地壳生长,地球形成初期约4.4~4.1 Ga地壳初始生长、4.0~2.8 Ga地壳快速生长累积、2.6~2.0 Ga持续地壳生长与2.0 Ga以来地壳缓慢生长,大别地区2.7~2.4 Ga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说明该时期地壳再造事件也十分普遍;(4)~2.0 Ga之前大别与黄陵地区岩浆、变质、地壳生长事件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此之前两者更可能为独立的微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地区 碎屑锆石 U-Pb-Hf同位素 地壳演化 岩浆变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盆地盐泉氯、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杜少荣 董煜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云南思茅盆地作为我国重要成盐成钾远景区,发育有大量的盐泉。氯同位素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可用以研究不同流体的来源、演化以及盐类矿床的成因。本文分析了来自云南思茅盆地8个盐泉样品的元素及同位素(δ^(37)Cl,δD,δ^(18)O)地球化... 云南思茅盆地作为我国重要成盐成钾远景区,发育有大量的盐泉。氯同位素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可用以研究不同流体的来源、演化以及盐类矿床的成因。本文分析了来自云南思茅盆地8个盐泉样品的元素及同位素(δ^(37)Cl,δD,δ^(18)O)地球化学特征指标并结合前人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盆地盐泉的补给源、溶质来源及其演化过程。盐泉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盆地盐泉补给高程大约为2000m,补给主要来自周边哀牢山-无量山的大气降水。思茅盆地盐泉元素地球化学,钠氯系数、镁氯系数、溴氯系数,表明盐泉水化学类型为氯化钠型,属溶滤卤水成因,溶质主要来自岩盐溶解。思茅盆地盐泉的氯同位素值揭示溶解的岩盐主要为海相岩盐,盐泉氯来源相对单一。盆地镇沅按板井地区盐泉在形成过程中,溶解了改造后的岩盐,该地区是潜在找钾异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盆地 盐泉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 溶质来源 成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北太平洋深水中Pb、Nd同位素演化的不同因素
6
作者 凌洪飞 蒋少涌 +4 位作者 M.Frank 周怀阳 周枫 陆尊礼 陈小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98-198,共1页
近年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Pb和Nd以陆源来源占主导。但对Pb和Nd进入大洋的途径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研究了3块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CJ01,CLD01,CB12)的元素含量和Pb、Nd同位素组成。根据Co含量经验公式法定年,结合几块结壳的剖面Pb... 近年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Pb和Nd以陆源来源占主导。但对Pb和Nd进入大洋的途径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研究了3块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CJ01,CLD01,CB12)的元素含量和Pb、Nd同位素组成。根据Co含量经验公式法定年,结合几块结壳的剖面Pb同位素演化曲线与Os同位素演化曲线,确定所研究的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的底部年龄约为75Ma。3块结壳不论磷酸盐化与否,其Pb、Nd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变曲线均十分相似,且Pb同位素演化趋势与北太平洋岩心(LL44-GPC3)中的风沙的Pb同位素演化趋势相似。这些结壳的Nd同位素演化趋势也相似,但与岩心LL44-GPC3中风沙的Nd同位素的演化曲线完全不同。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nd同位素演化 Fe-Mn结壳 北太平洋 PB同位素 ND同位素 同位素演化 铁锰结壳 深水 控制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8kaBP来云南洱海地区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振克 吴瑞金 +2 位作者 王苏民 夏威岚 吴艳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29,共7页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结合硅藻分析资料,恢复了近8ka来云南洱海地区的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8.1kaB.P.来的气候演化分为9个阶段,伴随湖泊水位波动变化。不同区域的全新世环境演化对比显示洱海气...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结合硅藻分析资料,恢复了近8ka来云南洱海地区的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8.1kaB.P.来的气候演化分为9个阶段,伴随湖泊水位波动变化。不同区域的全新世环境演化对比显示洱海气候演变主要受季风的强弱转换和时空变迁的控制,5.9kaB.P.以前气候偏暖,与太阳辐射增强引起的北半球季风环流加强有关。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暖(温)干期对应西南季风萎缩、东亚夏季风加强;相反,温(暖)湿期对应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南季风加强。洱海湖泊沉积记录中三个冷事件出现在:7.2kaB.P.、5.3kaB.P.和3.7kaB.P.左右,冷干(湿)期受亚洲冬季风加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气候演化 洱海 云南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中的硼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5
8
作者 蒋少涌 于际民 +1 位作者 凌洪飞 倪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91-399,共9页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的质量分数估算为 (0 2 5± 0 1)×10 -6。相对而言 ,地壳岩石的B含量和δ11B值均较高。由于壳、幔岩石具有不同的B含量和δ11B值 ,硼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 ,用于示踪俯冲板块中大洋沉积物和蚀变洋壳在地幔中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壳-幔演化 板块俯冲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45
9
作者 朱光 张力 +2 位作者 谢成龙 牛漫兰 王勇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7-1342,共16页
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内获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为了解该断裂带的演化规律与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制约。该断裂带早期走滑构造带内给出了238~236 Ma的白云母^(40)Ar/^(39)Ar变形年龄,指示其起源于华北与华南克拉通碰撞过程的深俯... 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内获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为了解该断裂带的演化规律与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制约。该断裂带早期走滑构造带内给出了238~236 Ma的白云母^(40)Ar/^(39)Ar变形年龄,指示其起源于华北与华南克拉通碰撞过程的深俯冲阶段,支持其造山期陆内转换断层成因观点。其晚中生代走滑韧性剪切带内已获得的较大白云母^(40)Ar/^(39)Ar冷却年龄为162~150 Ma,表明其再次左行平移发生在晚侏罗世初或中-晚侏罗世之交,出现在区域压扭性动力学背景下。这一事件应代表了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开始时间。已获得的一系列断裂带内岩体与火山岩锆石LA-ICPMS年龄显示,该断裂带内伸展性背景下最早的岩浆活动时间为136 Ma。而断裂带所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地层时代表明其伸展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初(约145 Ma)。这应指示了中国东部转变为伸展性动力学背景的时间。该断裂带一系列长石^(40)Ar/^(39)Ar年龄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其在晚白垩世与古近纪仍处于伸展活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郯庐断裂带 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天池和腾冲火山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演化 被引量:41
10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刘若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在近年来对长白山天池火山、五大连池火山和腾冲火山三个火山区火山岩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上 ,新做出 18个火山岩Sr -Nd同位素数据 ,进一步讨论地幔源区特征与岩浆成因演化。五大连池富钾火山岩浆源区由原始地幔与EMI两个地... 在近年来对长白山天池火山、五大连池火山和腾冲火山三个火山区火山岩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上 ,新做出 18个火山岩Sr -Nd同位素数据 ,进一步讨论地幔源区特征与岩浆成因演化。五大连池富钾火山岩浆源区由原始地幔与EMI两个地幔端员混合而成 ,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未受地壳物质明显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影响 ;天池火山各阶段火山岩一致的似原始地幔特征 ,可能指示存在巨大的壳内岩浆房和持续的幔源岩浆的补给 ;腾冲火山岩的高钾钙碱性岩浆源区为由陆内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池火山 五大连池火山 腾冰火山 岩浆成因演化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东露天矿剖面有机碳的总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和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薛滨 王苏民 +2 位作者 沈吉 羊向东 马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08-316,共9页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总量(TOC)取决于湖泊的初始生产力及有机质沉积后的保存能力,而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则反映了不同来源有机质的组成以及流域古植被状况。本文通过对内蒙呼伦湖东露天煤矿剖面TOC及δ^(13)C值的垂直...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总量(TOC)取决于湖泊的初始生产力及有机质沉积后的保存能力,而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则反映了不同来源有机质的组成以及流域古植被状况。本文通过对内蒙呼伦湖东露天煤矿剖面TOC及δ^(13)C值的垂直分布的研究,结合剖面的沉积特征及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讨论了呼伦湖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有机碳的总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可作为分析古气候环境的一种有效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古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及其主显微组份热解气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文汇 宋岩 +2 位作者 刘全有 秦胜飞 王晓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3-190,共8页
模拟实验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煤岩及其主要显微组分的热解成气模拟实验产物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补充和完善了前人对煤岩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一些认识。同时 ,对比研究... 模拟实验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煤岩及其主要显微组分的热解成气模拟实验产物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补充和完善了前人对煤岩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一些认识。同时 ,对比研究了煤型气与煤岩热解气的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认为可以通过精细的热解模拟来提供不同含煤沉积盆地煤型气的判识指标 ,而模拟气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 ,关键是对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处理。在模拟系列产物碳同位素分析基础上 ,获得了单一成因来源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式以及演化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式 ,这些结果会对混源气的判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模拟 同位素 显微组分 气源对比 煤岩演化 油气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地区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演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陆慧娟 华仁民 +1 位作者 毛光周 龙光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本文收集并整理赣东北及邻区岩浆岩年龄数据200多个,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较全面地总结本区中元古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本区古元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岩浆活动确切记录很少... 本文收集并整理赣东北及邻区岩浆岩年龄数据200多个,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较全面地总结本区中元古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本区古元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岩浆活动确切记录很少,反映出赣东北地区可能没有古老的陆壳。中—新元古代丰富多彩的岩浆活动,记录了江南造山带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本区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总体来说不强烈,主要发育在一些海西—印支期的断裂拗陷带,并且伴随与海底火山活动—热水沉积相关的成矿作用。中生代尤其燕山期是赣东北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的一个时期,以德兴铜厂—富家坞花岗闪长斑岩和银山潜火山岩为代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本区在白垩纪处于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双峰式岩浆岩建造。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不强,仅在一些张裂带有少量岩浆活动。本文还结合近期工作,对一些争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赣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烷的裂解动力学研究(I):气态烃组分及其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海祖 熊永强 +2 位作者 刘金钟 廖玉宏 耿安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9-574,共6页
本文通过对纯烃类化合物——正十八烷的动力学模拟实验,阐述了正十八烷裂解过程中气态烃组分及其同位素的演化特征,获得了产自正十八烷的甲烷生成动力学参数。运用动力学参数将模拟实验结果外推到地质条件下,表明由烷烃裂解形成的甲烷... 本文通过对纯烃类化合物——正十八烷的动力学模拟实验,阐述了正十八烷裂解过程中气态烃组分及其同位素的演化特征,获得了产自正十八烷的甲烷生成动力学参数。运用动力学参数将模拟实验结果外推到地质条件下,表明由烷烃裂解形成的甲烷主要生成于150~200℃(Easy%Ro介于1.0%~2.0%)的范围,裂解产生的甲烷、乙烷、丙烷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与Easy%Ro的关系曲线受升温速率的影响,不能直接应用于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研究 裂解过程 同位素 演化特征 烃组分 气态 同位素分馏效应 动力学参数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河花岗岩的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柴北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始古元古代岩浆作用年龄和地壳演化约束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晓彦 陈能松 +4 位作者 夏小平 孙敏 徐平 王勤燕 王新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3-522,共10页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具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基底自下而上由德令哈杂岩、达肯大坂岩群和万洞沟群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组成.应用LA-ICP-MS测定了德令哈杂岩中的莫河花岗岩体的27个颗锆石的U-Pb同位素成分,其中26颗锆石发生不同程度的放...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具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基底自下而上由德令哈杂岩、达肯大坂岩群和万洞沟群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组成.应用LA-ICP-MS测定了德令哈杂岩中的莫河花岗岩体的27个颗锆石的U-Pb同位素成分,其中26颗锆石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成因铅同位素丢失,其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470+19/-18 Ma.应用LA-MC-ICP-MS测定了25颗锆石的Hf同位素成分,其中岩浆结晶成因的23颗锆石的Hf(2470 Ma)=0.28129~0.28140,平均值0.28134±0.00003;εHf值的变化范围2.94~6.95,加权平均值4.58+0.54/-0.76,长英质地壳存留年龄TCDM=2.54~2.75Ga,加权平均值2.66+0.04/-0.02 Ga.以上数据将该花岗岩的形成年龄约束在2470 Ma,其岩浆来源于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指示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在~2.5 Ga的地壳增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Pb和Hf同位素 花岗岩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 柴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16
作者 毛建仁 许乃政 +2 位作者 胡青 李寄嵎 谢芳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0,共9页
闽西南地区存在两期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早、晚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分别以汤泉和四方岩体为代表,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3~157Ma和108~105Ma。汤泉和四方岩体都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均属板内钙碱型岩石。汤泉岩体因富Na2O、B... 闽西南地区存在两期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早、晚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分别以汤泉和四方岩体为代表,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3~157Ma和108~105Ma。汤泉和四方岩体都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均属板内钙碱型岩石。汤泉岩体因富Na2O、Ba、Sr,贫HREE、Y、Yb有别于四方岩体而具高SrBa低Y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促使加厚的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所形成;四方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汤泉岩体的形成指示研究区自中侏罗世(180Ma)以来已有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记录,随时间推移,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愈加强烈,壳幔作用愈加明显,越至晚期岩石中地幔组分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中生代 构造演化 阑西南地区 地球化学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捕获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区域中酸性岩浆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郭锋 范蔚茗 +1 位作者 李超文 高晓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石中出现了大量的捕获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锆石主要来源于围岩中酸性侵入岩,其U-Pb年龄变化在87~387Ma之间,ε_(Hf)(t)变化在-2.1~14.7之间,T_(DM)(Hf)为272~895Ma。原位离子探针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大部... 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石中出现了大量的捕获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锆石主要来源于围岩中酸性侵入岩,其U-Pb年龄变化在87~387Ma之间,ε_(Hf)(t)变化在-2.1~14.7之间,T_(DM)(Hf)为272~895Ma。原位离子探针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大部分锆石具有相对含石榴子石变质岩高Y、低Hf,在REE配分模式为LREE亏损、HREE富集、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说明这些锆石的生长环境为与斜长石共存而缺乏石榴子石的体系;另外两颗锆石的Eu负异常不明显,说明它们结晶于缺少共生斜长石的体系。随着锆石结晶时间的变新,其ε_(Hf)(t)逐渐降低和T_(DM)(Hf)增加,说明年青地壳组分对延吉地区的显生宙中酸性侵入岩熔融源区的贡献减少,中生代以来,尤其是区域岩浆活动峰期时间(早白垩世)地壳增生较弱;此外,锆石的U-Pb年龄与Y、Th和U显示出正相关关系,而与Eu/Eu*和Ce/Yb_(CN)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反映区域中酸性岩浆熔融源区或岩浆分异过程中斜长石的贡献减小,而熔融源区残留石榴子石的贡献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演化 捕获锆石 U-PB年龄 HF同位素 微量元素 延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普朗复式斑岩体演化及^(40)Ar-^(39)Ar同位素依据 被引量:53
18
作者 李文昌 尹光候 +4 位作者 卢映祥 刘学龙 许东 张世权 张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21-1429,共9页
普朗斑岩铜矿的母岩——复式岩体,分别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3类岩石的黑云母、角闪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与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研究结果相吻合,并从212.1Ma→211.0Ma→206.4Ma,代表了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闪... 普朗斑岩铜矿的母岩——复式岩体,分别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3类岩石的黑云母、角闪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与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研究结果相吻合,并从212.1Ma→211.0Ma→206.4Ma,代表了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闪长岩的演化关系,时代显然跨越了印支晚期,是目前普朗复式岩体中获得的最新和较年轻的一组同位素年代数据。在本斑岩带北部帕纳牛场二长斑岩中亦获40Ar/39Ar年龄199Ma,显示本区有印支晚期的延续,或印支期末—燕山早期存在一期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其仅仅为印支晚期延续,还是有另一期——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并未有学者明确提出,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岩体 岩体演化 Ar-Ar同位素年龄 中甸普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深部源区与构造-岩浆演化: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07
19
作者 张连昌 陈志广 +3 位作者 周新华 英基丰 王非 张玉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23-2835,共13页
北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发育大面积晚中生代火山岩,是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年代学(火山岩基质^(40)Ar/^(39)Ar年龄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发现该区火山岩年龄为140~100Ma,属早白垩世火山岩。通过根河西岸旱白... 北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发育大面积晚中生代火山岩,是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年代学(火山岩基质^(40)Ar/^(39)Ar年龄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发现该区火山岩年龄为140~100Ma,属早白垩世火山岩。通过根河西岸旱白垩世火山岩剖面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根河早白垩世发生了三次大的火山喷发活动。火山岩剖面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碱性的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剖面中部主要为一套碱性-亚碱性过渡性质的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组合。该剖面下部和上部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Al_2O_3、K_2O和全碱含量,较高的MgO和Mg~#值;LREE富集、LREE和HREE分馏较强、Eu异常不明显,富集LILE而亏损HFSE元素,尤其强烈亏损Nb和Ta元素;(^(87)Sr/^(86)Sr)_i-ε_(Nd)(t)和ε_(Nd)(t)-ε_(Hf)(t)图解表现出地幔源区特征。而剖面中部的中酸性火山岩与剖面上和下部的基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是MgO含量和Mg~#较低,Ti、Sr和Ba元素亏损明显,负Eu异常明显,以及初始(^(87)Sr/^(86)Sr)_i值较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均反映陆内伸展环境和陆缘弧火山岩的一些特征,这种特性可能与该区火山岩浆源于受古生代俯冲洋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有关。火山岩浆演化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要方式,上升过程基本未受地壳物质混染。结合最新资料,我们认为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向滨太平洋过渡阶段,是蒙古-鄂霍茨克海造山后伸展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火山岩 深部源区特征 构造-岩浆演化 同位素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第四纪海水Sr同位素组成演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韦刚健 桂训唐 +1 位作者 于津生 李献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21,共7页
本文分析了南海NS90-103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Sr同位素组成,获得南海240ka以来海水 ̄87Sr/ ̄86Sr演化曲线。结果表明,240ka以来南海海水 ̄87Sr/ ̄86Sr比值呈较大幅度的脉动式波动,幅度一般在&... 本文分析了南海NS90-103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Sr同位素组成,获得南海240ka以来海水 ̄87Sr/ ̄86Sr演化曲线。结果表明,240ka以来南海海水 ̄87Sr/ ̄86Sr比值呈较大幅度的脉动式波动,幅度一般在±0.000070以上;南海的半封闭性,高Sr通量和高 ̄Sr/ ̄86Sr比值的河流输入以及南海较高的沉积速率导致了这种大幅度脉动式海水Sr同位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第四纪 海水 同位素 组成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