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俊 刘季花 +1 位作者 张辉 何连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多接收同位素质谱仪(HR-MC-ICP-MS)等技术,对黄河入海口湿地区3个典型区(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和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黄河河道三个子... 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多接收同位素质谱仪(HR-MC-ICP-MS)等技术,对黄河入海口湿地区3个典型区(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和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黄河河道三个子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依次降低,受粒度控制明显,且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处于较清洁水平。Pb同位素数据表明,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表层沉积物样品207 Pb/206 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39,2.090)与已发表文献的中国黄土207Pb/206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41,2.083)接近,表明黄河湿地保护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的主要来源为黄河自然源(黄土)。采油区及河道样品207 Pb/206 Pb,208 Pb/206 Pb比值(0.848,2.100;0.849,2.105)均高于湿地保护区样品,介于黄河悬浮体(0.865,2.131)及中国黄土之间,表明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中的Pb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和人类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入海口湿地区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pb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沃溪W-Sb-Au矿床白钨矿Nd-Sr-Pb同位素对成矿流体的示踪 被引量:45
2
作者 彭渤 Robert FREI 涂湘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本文对湘西沃溪W-Sb-Au矿床白钨矿进行了系统的Nd—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白钨矿的Sm、Nd含量较低,^147Sm/^144Nd(0.64~1.27)值和Sm/Nd值(1.11~2.22)变化较大,其εNd(t=199Ma)值也很低,平均为-25.5(n=9);... 本文对湘西沃溪W-Sb-Au矿床白钨矿进行了系统的Nd—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白钨矿的Sm、Nd含量较低,^147Sm/^144Nd(0.64~1.27)值和Sm/Nd值(1.11~2.22)变化较大,其εNd(t=199Ma)值也很低,平均为-25.5(n=9);白钨矿的^87Sr/ε84Sr值(0.7476~0.7504)高,平均为0.74961(n=11),代表白钨矿形成时的初始^87Sr/^86Sr(t=199Ma)值;逐级分离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白钨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变化范围小,平均依次分别为18.11、15.61、38.6,与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蚀变围岩及区域板溪群板岩等的相应Pb同位素比值基本一致。白钨矿Nd—Sr—Pb同位素组成和闪锌矿等其他矿物的Sr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流体来自:板溪群下伏成熟陆壳、深部花岗质岩浆、浅部赋矿围岩等源区。成矿流体是这些来自不同源区的流体相作用而形成的混合流体。成矿作用则是这些不同源区的流体混合作用并演化的结果。且成矿流体演化早期是来自下伏成熟陆壳的流体与来自赋矿围岩的流体混合,导致早期W成矿;晚期是来自深部花岗质岩浆的流体与浅部赋矿围岩的流体混合作用,导致晚期Sb—Au成矿。W—Sb—Au成矿则是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体制下不同期次的流体演化和叠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Sr—pb同位素示踪 白钨矿 成矿流体 W—Sb—Au矿床 湘西沃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同位素剖面化探法在甘肃玛曲地区大水金矿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文军 赵财胜 +2 位作者 张江苏 葛佐 李永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38-1348,共11页
攻深找盲是大水金矿矿山勘查的主要任务。根据Pb同位素示踪的有关理论和隐伏矿预测的方法,以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区为例,利用Pb同位素剖面化探法在大水金矿典型剖面70、72勘探线采集Pb同位素样品78个,进行成矿截止深度预测。取本区域的成... 攻深找盲是大水金矿矿山勘查的主要任务。根据Pb同位素示踪的有关理论和隐伏矿预测的方法,以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区为例,利用Pb同位素剖面化探法在大水金矿典型剖面70、72勘探线采集Pb同位素样品78个,进行成矿截止深度预测。取本区域的成矿V2截止值在22.4~234.36之间,70、72勘探线在3450m标高左右V2值分别为49.11、64.83,预测70~72勘探线深部及以西成矿截止深度在3000~3100m之间,还有400~500m的勘查空间,找矿潜力大,是今后矿区勘查的重点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pb同位素示踪 成矿截止深度预测 大水金矿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团华 毛景文 +2 位作者 谢桂青 叶安旺 李宗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80-1591,共12页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 对出露于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研究显示:岩墙的(87Sr/86Sr)i变化于0.712310~0.735100,平均值0.722117,(143Nd/144Nd)i变化于0.511160~0.512066,平均值0.511436。用t=130Ma计算的岩墙的εSr(t)变化于113.06~436.61,εNd(t)变化于-7.9~-25.57,岩墙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极端富集特征。岩墙的206Pb/204Pb变化于16.1921~19.8149,平均17.7067,207Pb/204Pb变化于15.3245~15.7540,平均15.6638,208Pb/204Pb变化于36.8607~41.6251,平均38.9494,其铅同位素比值显示出明显的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通过对岩墙与区域太华群、熊耳群地层和中生代花岗岩的对比示踪研究表明,岩墙岩浆源区显示出与洋壳和深海沉积物质混染有关的特征,形成岩墙的岩浆物质与扬子陆块具有更大的亲缘性,由此证明秦岭造山带是由扬子陆块俯冲于华北陆块南缘之下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结合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构造域的兴起是导致秦岭造山带地区由陆陆碰撞向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花岗岩体和中基性岩墙的浅成侵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 Sr、Nd、pb同位素示踪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城郊两处菜地土壤垂直剖面重金属迁移规律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蔡雄飞 赵士杰 +3 位作者 宣斌 王济 张帅 李丁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42-50,共9页
以贵阳市某城郊菜地0—100 cm垂直剖面土壤为实验对象,分析剖面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垂向分布迁移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定因子分解模型(PMF)和Pb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剖面土壤大部分深度的重金... 以贵阳市某城郊菜地0—100 cm垂直剖面土壤为实验对象,分析剖面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垂向分布迁移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定因子分解模型(PMF)和Pb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剖面土壤大部分深度的重金属含量超出背景值;Ni、Cu、Pb、Cd和Hg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As在整个剖面表现为丢失,Cr和Zn变化较小;淋洗迁移特征表明,Pb和Cd淋洗迁移现象较为活跃,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仅Hg含量受人为源输入相对较多,其他重金属受人为污染程度较弱;PCA、PMF和Pb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剖面土壤重金属主要为自然来源,其次为农业污染和燃煤消耗等人类活动。三种源解析方法结果吻合,能够构成互补的多元源解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菜地 土壤垂直剖面 重金属 迁移 pb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来源 被引量:15
6
作者 于瑞莲 张伟芳 +2 位作者 胡恭任 张晨晨 王晓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7-914,共8页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探讨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近300a来晋江河口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柱状沉积物中的Pb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7.5%-83.7%)和土壤母质(贡献率为16.3%-52.5%).3沉积物的^87Sr/^86Sr为0.716 37-0.719 26,高于人为源(≤0.711 72),说明沉积物中的S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两大类,Ⅰ类为Sr、Hg、Cr、V、Ni和Cs,以自然源为主;Ⅱ类为Pb、Fe、Mn、Zn、Cd、Sb、Sn、Cu和Co,以人为源为主,主要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河口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历史 pb、Sr同位素示踪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