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酸功能化丝瓜络的辐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郑豫 高歌 +2 位作者 陈涛 赵媛 孙晟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以农林废弃物丝瓜络(LC)为基材,采用电子束辐射接枝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接枝到丝瓜络纤维表面,再通过开环反应引入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功能性基团,制备得到2种氨基酸功能化丝瓜络LC-PGMA-Lys、LC-PGMA-Arg,通过FTIR... 以农林废弃物丝瓜络(LC)为基材,采用电子束辐射接枝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接枝到丝瓜络纤维表面,再通过开环反应引入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功能性基团,制备得到2种氨基酸功能化丝瓜络LC-PGMA-Lys、LC-PGMA-Arg,通过FTIR、元素分析、XRD和S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初始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b(Ⅱ)初始浓度等因素对Pb(Ⅱ)吸附量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对Pb(Ⅱ)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LC-PGMA-Lys、LC-PGMA-Arg吸附Pb(Ⅱ)的最佳初始pH值均为6;在初始pH值为6、吸附时间为200 min、吸附温度为35℃的最佳条件下,LC-PGMA-Lys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为71.18 mg·g^(-1);LC-PGMA-Lys对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以多分子层吸附、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络 氨基酸 辐射接枝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梗的活化改性及其对废水中重金属Pb(Ⅱ)的吸附
2
作者 陈燕敏 卢鑫 +2 位作者 刘冰 陈敏 申宜丽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77-2986,共10页
以废弃烟梗(Tobacco Stem,TS)为原料,分别采用酸、碱活化法制备改性吸附材料TS—H和TS—O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压汞仪对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形貌、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吸附时间、Pb(Ⅱ)初始质... 以废弃烟梗(Tobacco Stem,TS)为原料,分别采用酸、碱活化法制备改性吸附材料TS—H和TS—O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全自动压汞仪对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形貌、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吸附时间、Pb(Ⅱ)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改性前后吸附剂去除Pb(Ⅱ)效果的影响,进而分析TS—H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特性,评价TS—H的再生重复性。结果显示:TS在酸活化过程中酯键断裂后得到活性位点更丰富的改性材料TS—H,与TS相比,TS—H孔径和孔隙率增大,而TS—OH出现孔堵塞或坍塌,孔隙率降低;对Pb(Ⅱ)的去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TS—H(81.0%)、TS(52.8%)、TS—OH(39.3%),且TS—H于20 min达到吸附平衡,耗时少于TS和TS—OH;Pb(Ⅱ)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均会影响TS和TS—H的去除率;TS—H吸附Pb(Ⅱ)的行为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为低温可自发的放热、熵减过程,推测是络合反应、静电作用和孔隙填充共同作用的结果;TS—H重复使用10次后去除率仍高于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废水 pb()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生物炭负载锰材料对Pb(Ⅱ)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陈文清 鲁秀国 +1 位作者 徐家义 黄绍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7-4095,共9页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被水环保领域研究人员所重视,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问题被广泛研究。研究利用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制备出核桃壳衍生生物炭材料(WC)以及改性生物炭材料(SM-WC)。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材料的物...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被水环保领域研究人员所重视,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问题被广泛研究。研究利用农林废弃物核桃壳作为原材料,制备出核桃壳衍生生物炭材料(WC)以及改性生物炭材料(SM-WC)。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材料的物理微观以及吸附特征性质,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材料表面孔隙中聚集较多的细小颗粒,增加了表面的粗糙程度;较改性前O—C=O、C—O和O-Mn-O基团的含量有所增加。研究了外界条件对SM-WC去除Pb(Ⅱ)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98 K下,pH=5.5,SM-WC投加量为0.4 g/L,Pb(Ⅱ)浓度为20mg/L的条件下,模拟吸附水中Pb(Ⅱ)的效率最高,去除率为93.8%。根据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分析表明:SM-WC对Pb(Ⅱ)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并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负载锰 重金属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孔隙调控及对废水中Pb(Ⅱ)的吸附性能
4
作者 刘新凡 李文庆 +2 位作者 王辉 杨旭清 高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以粉煤灰和矿渣为主要原料,过氧化氢为发泡剂,通过改变发泡剂的掺量制备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FSPGs)。采用XRD、CT和BET分析表征试样的物相组成和孔隙特征,研究过氧化氢掺量对材料孔隙结构参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静态吸... 以粉煤灰和矿渣为主要原料,过氧化氢为发泡剂,通过改变发泡剂的掺量制备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FSPGs)。采用XRD、CT和BET分析表征试样的物相组成和孔隙特征,研究过氧化氢掺量对材料孔隙结构参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FSPGs对废水中Pb(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发泡剂掺量4%时,FSPGs的孔隙率相对较高,孔隙连通性好,孔径较大且在三维空间上分布均匀,抗压强度为1.20 MPa。BET分析显示其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平均孔径8.88 nm,比表面积9.74 m^(2)/g,孔容0.024 cm^(3)/g,对Pb(Ⅱ)的吸附效果较好,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结合FTIR和XPS分析认为Pb(Ⅱ)与FSPGs上以M-O-T和M-O形式与材料结合,从而实现对Pb(Ⅱ)的高效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高炉矿渣 多孔地聚合物 孔结构 pb()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改性淀粉对废水中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研究
5
作者 陆洪江 姚莉 尹涛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为探索新型环保的Pb(Ⅱ)和Cu(Ⅱ)处理方法,使用紫外线辐照改性糊化后的玉米淀粉,探究其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表征改性机理;... 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为探索新型环保的Pb(Ⅱ)和Cu(Ⅱ)处理方法,使用紫外线辐照改性糊化后的玉米淀粉,探究其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表征改性机理;采用间歇吸附法研究紫外线辐照时间、辐照距离、吸附时间、初始Pb(Ⅱ)和Cu(Ⅱ)浓度、温度和pH值等对改性淀粉吸附Pb(Ⅱ)和Cu(Ⅱ)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75 W紫外线(UV)灯辐照下,淀粉最佳辐照条件为辐照时间1.5 h,辐照距离5 cm;改性淀粉吸附Pb(Ⅱ)和Cu(Ⅱ)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溶液pH为5,温度为338 K,100 mL初始质量浓度为160 mg/L的Pb(Ⅱ)和Cu(Ⅱ)溶液中加入0.2 g改性淀粉,吸附时间为80 min时,对Pb(Ⅱ)和Cu(Ⅱ)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0.45 mg/g和17.08 mg/g。改性淀粉作为一种来源广、成本低的吸附剂,可用于处理含Pb(Ⅱ)和Cu(Ⅱ)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照 改性淀粉 废水处理 pb() Cu()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负载无定形零价铁去除水中Pb(Ⅱ)
6
作者 任杰玲 马榕悦 +5 位作者 孟逸飞 郑春莉 梁婧 曹光辉 赵诗茂 彭渊哲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7,共13页
纳米零价铁(NZVI)由于易结块、高还原性及在环境中易氧化形成钝化层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高岭石是一种天然黏土矿物,绿色无污染,具有丰富的反应位点,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反应。本文将高岭石负载无定形零价铁(KAZVI)用于水中Pb(Ⅱ)的去... 纳米零价铁(NZVI)由于易结块、高还原性及在环境中易氧化形成钝化层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高岭石是一种天然黏土矿物,绿色无污染,具有丰富的反应位点,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反应。本文将高岭石负载无定形零价铁(KAZVI)用于水中Pb(Ⅱ)的去除,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研究材料结构及其对Pb(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KAZVI去除Pb(Ⅱ)的机理涉及静电吸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交换和共沉淀的协同作用。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发现最佳去除条件为:M_(Fe/K)=1.5,M_(EDA/Fe)=3,pH=5,用量为0.1 g,ρ_(0)=10 mg/L,反应温度25℃。此时KAZVI的平衡吸附量(q_(e))为70.41 mg/g。KAZVI对Pb(Ⅱ)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此外,KAZVI在5次循环吸附中的去除率仍为85.51%,显示出其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证明了KAZVI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无定形零价铁 pb() 去除率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作义 陈考昌 +3 位作者 李华辉 柯永霞 柳晓俊 赵丹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3-2432,共10页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水体中Pb(Ⅱ)的吸附效果,优化了其对Pb(Ⅱ)的吸附条件,探究了其吸附去除Pb(Ⅱ)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m(SA)∶m(COSBC)=4∶1制备的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具有最佳的吸附去除Pb(Ⅱ)的效果,室温下,在pH=5.0、Pb(Ⅱ)初始质量浓度为250 mg/L、投加量0.77 g/L、吸附时间4 h的条件下,Pb(Ⅱ)的平衡吸附量可达236.4 mg/g、去除率高达72.81%。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吸附去除Pb(Ⅱ)能够自发进行,且符合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Lar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表面吸附和边界层扩散也会影响吸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凝胶微球 吸附 pb() 油茶果壳 生物炭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介孔碳对含Pb(Ⅱ)隧洞施工废水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蒲小平 段鹏昌 +3 位作者 秦云 凌涛 熊鹰 刘媛媛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氮掺杂介孔碳,分别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材料结构及理化性质。将该材料应用于对2种隧洞施工废水中Pb(Ⅱ)的吸附,研究pH、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温...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氮掺杂介孔碳,分别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材料结构及理化性质。将该材料应用于对2种隧洞施工废水中Pb(Ⅱ)的吸附,研究pH、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温模型。研究发现,该体系的吸附动力学与二级动力学方程基本一致,其吸附特性与Langmuir和Temkin等温模型相适应。实验结果与表征结果表明,材料吸附Pb(Ⅱ)的过程涉及到静电作用、孔道扩散等物理吸附以及表面含氮官能团与Pb(Ⅱ)的化学吸附。2种废水中基于Langmuir模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93.5 mg/g和603.9 mg/g。吸附材料可通过HCl处理实现有效再生与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 氮掺杂 隧洞施工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妙菌素废盐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EDTA-Pb(Ⅱ)的研究
9
作者 胡雅 孙晓蕾 +1 位作者 陆静宇 孙秀云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39,148,共8页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配体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络合态重金属,络合态重金属的排放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及人体健康问题。采用热解炭化法将医药固体废弃物——泰妙菌素废盐制备成废盐活性炭(WSAC)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EDTA-Pb(Ⅱ),利用SEM、BE...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配体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络合态重金属,络合态重金属的排放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及人体健康问题。采用热解炭化法将医药固体废弃物——泰妙菌素废盐制备成废盐活性炭(WSAC)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EDTA-Pb(Ⅱ),利用SEM、BET表征WSAC的性质;基于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对WSAC吸附EDTA-Pb(Ⅱ)行为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线拟合,利用FTIR、TOC、Zeta电位等表征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吸附速率受物理过程主导且为单分子层均相吸附;随着pH的升高,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效果降低;共存阴离子的加入会与EDTA-Pb(Ⅱ)竞争吸附位点,对吸附起抑制作用;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机制主要为孔隙填充和静电吸附的协同作用。将WSAC用于吸附工业废水中的EDTA-Pb(Ⅱ),为泰妙菌素废盐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途径,也为工业废水中EDTA-Pb(Ⅱ)的去除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络合态重金属 EDTA-pb() 泰妙菌素废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改性膨润土对Pb(Ⅱ)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璐莎 蒲诃夫 +2 位作者 闵明 邱金伟 陈晓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4-59,共6页
为研究聚合物改性膨润土(简称PMB)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开展了Batch吸附试验,利用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阶动力学、准二阶动力学、颗粒内扩散和Elovich模型)和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D-R和Temkin模型)研究了钠化钙基膨... 为研究聚合物改性膨润土(简称PMB)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开展了Batch吸附试验,利用4种吸附动力学模型(准一阶动力学、准二阶动力学、颗粒内扩散和Elovich模型)和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D-R和Temkin模型)研究了钠化钙基膨润土(简称NCB)和PMB对Pb(Ⅱ)离子的吸附行为,并通过BET (Brunauer-Emmett-Teller)试验对膨润土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结果表明,当溶液pH值为1 (强酸)时,PMB对Pb(Ⅱ)离子的吸附率为60%,较NCB提高了33%。膨润土对Pb(Ⅱ)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阶模型,PMB在初始5 min内可快速吸附Pb(Ⅱ)离子,吸附率达50%。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更好地描述了两种膨润土对Pb(Ⅱ)离子的吸附特性,计算所得最大吸附量与试验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聚合物改性 吸附性能 铅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吸附固定环境中Cd(Ⅱ)/Pb(Ⅱ)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鑫 谯华 +3 位作者 郭伟强 钱彦君 张书豪 朱龙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221-226,231,共7页
吸附法常用于修复环境中Cd(Ⅱ)/Pb(Ⅱ)的复合污染。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生物炭成为广泛应用的吸附剂,但存在吸附常量有限、选择性差等缺点,为此常采用改性来增强其吸附固定效果。综合分析了改性生物炭吸附固定镉、铅的影响因素,包括生... 吸附法常用于修复环境中Cd(Ⅱ)/Pb(Ⅱ)的复合污染。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生物炭成为广泛应用的吸附剂,但存在吸附常量有限、选择性差等缺点,为此常采用改性来增强其吸附固定效果。综合分析了改性生物炭吸附固定镉、铅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炭的原料、改性方法及改性剂种类和浓度、热解温度、Cd(Ⅱ)/Pb(Ⅱ)的竞争、投加量、pH值和干扰离子及改性生物炭吸附固定重金属的机理。最后强调通过调控条件改变生物炭性质提高吸附能力,展望指出需深化复合污染环境下改性方法、生物炭在环境中长期稳定性的研究,实现更有效的重金属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Cd()/pb()复合污染 影响因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67
12
作者 安增莉 侯艳伟 +1 位作者 蔡超 薛秀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51-1857,共7页
利用红外(FTIR)光谱、Boehm滴定、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等方法对300℃、400℃、500℃、600℃下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进行表征,分别记录为RC300、RC400、RC500和RC600,同时研究了4种生物炭在不同平衡时间、pH值、浓度下对Pb(Ⅱ)的吸附特征... 利用红外(FTIR)光谱、Boehm滴定、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等方法对300℃、400℃、500℃、600℃下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进行表征,分别记录为RC300、RC400、RC500和RC600,同时研究了4种生物炭在不同平衡时间、pH值、浓度下对Pb(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数目下降,芳香化程度升高,微孔结构逐渐发育,比表面积逐渐增大.4种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反应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大于0.9947.随着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生物炭的吸附量增加,最佳吸附pH值RC300和RC400为3.5,RC500和RC600分别为6.5和6.0.在25℃时,4种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容量为RC300>RC400>RC500>RC600,表明在300—600℃范围内,低温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利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了4种生物炭对Pb(Ⅱ)的等温吸附数据,结果显示RC300和RC400符合Langmuir方程,而RC500和RC600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炭 热解温度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来源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6
13
作者 林宁 张晗 +2 位作者 贾珍珍 黄仁龙 舒月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2-998,共7页
以水稻秸秆、小麦秸秆、荔枝树枝为原料,在300、400、500、600℃下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性质,考察热解温度、初始p H、矿物组分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解温度对水稻和小麦秸秆炭吸附Pb(Ⅱ)的影响很小,... 以水稻秸秆、小麦秸秆、荔枝树枝为原料,在300、400、500、600℃下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性质,考察热解温度、初始p H、矿物组分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解温度对水稻和小麦秸秆炭吸附Pb(Ⅱ)的影响很小,而荔枝树枝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在p H3.0~6.0的范围内,三种生物炭对溶液中Pb(Ⅱ)的吸附量呈上升趋势;在25℃时,三种生物炭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荔枝树枝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效果最佳。三种生物炭吸附Pb(Ⅱ)的主导机制可能是其与矿物组分的共沉淀作用,而荔枝树枝生物炭还可能存在Pb(Ⅱ)与-OH、-COOH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C=C键中的π电子在吸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荔枝树枝 生物炭 pb()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Pb(Ⅱ)模板壳聚糖膜与Pb(Ⅱ)螯合反应的动力学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丁纯梅 宋庆平 +3 位作者 孔霞 吴大荣 徐阳阳 乔永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1-714,共4页
Chitosan and chitosan membranes with Pb(Ⅱ) ion as template wer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were correlated by dc/dt=-kcn at the temperature of 30 ℃, 35 ℃, 40 ℃, 45 ℃, 50 ℃. By means of linear correlation,... Chitosan and chitosan membranes with Pb(Ⅱ) ion as template wer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were correlated by dc/dt=-kcn at the temperature of 30 ℃, 35 ℃, 40 ℃, 45 ℃, 50 ℃. By means of linear correlation, the shapes of the isotherm curves were similar to the kinetic function of 2/C=-kt an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for with chitosan(123.8 kJ·moL-1)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membrane with Pb(Ⅱ) ion(92.3 kJ·moL-1). The chitosan membrane with Pb(Ⅱ) ion template was better "memory" function.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hitosan with Pb(Ⅱ) was studied by IR and XP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itrogen in-NH2 and the oxygen in C3-OH of chitosan were coordination a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螯合反应 动力学 铅离子 pb 天然高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磷污泥生物炭去除水中Pb(Ⅱ)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丁文川 杜勇 +1 位作者 曾晓岚 刘任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75-1380,共6页
以城市污水厂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对水中Pb(Ⅱ)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制备的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增强;在相同热解温度下,生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比消化污泥生物炭大.采用... 以城市污水厂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对水中Pb(Ⅱ)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制备的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增强;在相同热解温度下,生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能力比消化污泥生物炭大.采用700℃热解1 h制备生污泥生物炭以研究对Pb(Ⅱ)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吸附180 min达到吸附平衡;富磷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去除率随pH增加而升高;生物炭投加量增加,对Pb(Ⅱ)去除率上升,而单位吸附容量迅速减小.污泥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等温吸附线.在pH 5.0、吸附时间3 h、生物炭投加量20 g.L-1条件下,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为34.5 mg.g-1,表明富磷污泥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廉价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磷污泥 生物炭 pb() 吸附反应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Pb(Ⅱ)对3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虎瑞 苏雪 +1 位作者 晏民生 孙坤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2-367,共6页
以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 Bunge)、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和白藜(Chenopodium album L.)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0、50、150、300、600、800、1000mg.L-1)的Pb(Ⅱ)处理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以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 Bunge)、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和白藜(Chenopodium album L.)3种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0、50、150、300、600、800、1000mg.L-1)的Pb(Ⅱ)处理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Ⅱ)浓度为50和150mg.L-1时,珍珠猪毛菜和地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b(Ⅱ)浓度为150mg.L-1时,对白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明显影响,Pb(Ⅱ)浓度大于300mg.L-1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对白藜和地肤的抑制大于珍珠猪毛菜。3种植物的种子活力指数除珍珠猪毛菜在50mg.L-1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Pb(Ⅱ)浓度为50mg.L-1时,对3种植物的胚根长和胚芽长都影响不大,随着Pb(Ⅱ)浓度的升高,对3种植物的胚根长和胚芽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地肤和白藜的抑制强度更大。地肤和白藜幼苗分别在Pb(Ⅱ)浓度为300和600mg.L-1时死亡,当Pb(Ⅱ)浓度达到1000mg.L-1时,珍珠猪毛菜仍可生长,但生长比较缓慢。3种植物幼苗对Pb(Ⅱ)的耐受性为:珍珠猪毛菜>白藜>地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藜科 珍珠猪毛菜 白藜 地肤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改性淀粉GMA共聚物对Pb(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国仁 尚小琴 +2 位作者 刘汝峰 胡晶 胡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0-976,共7页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环氧开环反应,得到富含—NH2官能团的新型氨基改性淀粉(AMS),用FT-IR、SEM和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AMS对水溶液中Pb(Ⅱ)的吸附性能和吸附热力学,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Pb...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环氧开环反应,得到富含—NH2官能团的新型氨基改性淀粉(AMS),用FT-IR、SEM和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AMS对水溶液中Pb(Ⅱ)的吸附性能和吸附热力学,考察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Pb(Ⅱ)初始浓度及温度对AM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AMS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该吸附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优于Freundlich方程;分离因子在0~1之间;在初始浓度100mg.L-1,pH值为6.0、25℃下的最大吸附容量为0.481 mmol.g-1;吸附为自发、吸热的熵增加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AMS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氨基改性淀粉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营养盐(NO_3-N,PO_4-P)条件下Pb(Ⅱ)对2种海洋赤潮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修林 张莹莹 +1 位作者 杨茹君 战玉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3-136,141,共5页
探讨海区环境容量的估算 ,为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Pb(Ⅱ )对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Greville)Cl... 探讨海区环境容量的估算 ,为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Pb(Ⅱ )对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Greville)Cleve)的生长影响。采用抑制率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对数方程拟合求算出 3种浓度营养盐 (NO3 -N、PO4-P)条件下Pb(Ⅱ )对 2种赤潮藻的 96hEC50 值 ,分别为 83 73 ,2 5 63 ,2 3 0 7;185 2 3 ,10 44 5 ,3 494μg·dm-3 ,并根据方程应用origin 7.0拟合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不同浓度Pb(Ⅱ )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 ,较低浓度Pb(Ⅱ )对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佳促进藻类生长浓度分别为 45 4,2 5 8,5 1;3 5 1,194,3 5 μg·dm-3 ;高浓度Pb(Ⅱ )对它们的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营养盐 (NO3 -N ,PO4-P)浓度的增加 ,Pb(Ⅱ )对两种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是逐渐降低的 ,营养盐 (NO3 -N ,PO4-P)与Pb(Ⅱ )之间可能存在着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赤潮藻 营养盐 NO3-N PO4-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Ⅱ)和Pb(Ⅱ)对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战玉杰 杨茹君 +2 位作者 王修林 张莹莹 王世荣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23-531,共9页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裸甲藻(Gymnodinium s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Bohlin)、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和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测定出Hg(Ⅱ)对8种海洋藻的96 h-EC50分别为16、42、24、37、31、12、385和161μg.L-1,而Pb(Ⅱ)对赤潮异弯藻、旋链角毛藻、海洋原甲藻和裸甲藻的96 h-EC50分别为9 516、8 373、12 002和10 128μg.L-1。在本研究的培养条件下,Hg(Ⅱ)对受试海洋藻的毒性效应明显大于Pb(Ⅱ),Pb(Ⅱ)对赤潮异弯藻、旋链角毛藻、海洋原甲藻和裸甲藻的96 h-EC50与Hg(Ⅱ)对这4种藻的96 h-EC50的比值分别为594.75、199.36、500.08和273.73,而中肋骨条藻、三角褐指藻、青岛大扁藻和亚心型扁藻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未能检测到Pb(Ⅱ)对其相应的96 h-EC50,说明Pb(Ⅱ)对这4种藻的生物毒性作用比较小;比较重金属对各种藻作用的96 h-EC50,可知饵料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高于赤潮藻。同时发现,低浓度的Pb(Ⅱ)对藻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f/2营养液的培养条件下,重金属对海洋单细胞藻96 h-EC50值高于自然海水条件下相应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 EC50 Hg() pb() 海洋单细胞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PEI功能化秸秆的制备及对Pb(Ⅱ)的吸附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志凯 张胜利 +2 位作者 陈豪宇 姜曼 周祚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6-1324,共9页
为获得同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和磁分离特性的生物吸附材料,以汽爆秸秆为基质,采用戊二醛交联剂法制备了磁性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秸秆吸附剂(Fe_3O_4-PEI-RS),通过SEM、XRD、FTIR、XPS和VS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测定了Pb(Ⅱ)在Fe_... 为获得同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和磁分离特性的生物吸附材料,以汽爆秸秆为基质,采用戊二醛交联剂法制备了磁性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秸秆吸附剂(Fe_3O_4-PEI-RS),通过SEM、XRD、FTIR、XPS和VS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测定了Pb(Ⅱ)在Fe_3O_4-PEI-RS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b(Ⅱ)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PEI-RS对Pb(Ⅱ)的吸附具有强烈的pH依赖性;吸附时间对Pb(Ⅱ)的吸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在18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很好地描述Pb(Ⅱ)在Fe_3O_4-PEI-RS上的吸附行为,20、30和40℃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2.31、200.00和212.77 mg/g;热力学参数ΔG<0,而焓变ΔH>0、ΔS>0,说明该吸附属于熵增加的自发吸热反应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重复试验表明,EDTA作解吸剂,经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吸附剂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研究显示,所制Fe_3O_4-PEI-RS对Pb(Ⅱ)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能在磁场下实现快速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秸秆 磁性吸附剂 吸附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