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敏 胡萌萌 +5 位作者 赖雯 郭玲玲 李露 池宝明 张燕青 李翊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4-36,59,共4页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处理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产量依次居前2位,分别较陕道198单播增产1.43%、1.38%,且分别较伟隆169单播增产9.43%、9.35%。虽然混种产量与单播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简便,不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户而言,仍可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结合地力、气候选择伟隆169和陕道198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混种 单种 比较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2
作者 李伟绮 孙建好 +5 位作者 李春杰 赵建华 汤莹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率比均呈竞争恢复的抛物线趋势,2种施肥处理的单作蚕豆均早于间作蚕豆达到最大生长速率,小麦成熟后对蚕豆的竞争减小,蚕豆的生长速率增强;相同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对蚕豆的生物量累积起关键作用,间作和氮缺乏的环境下,能激发蚕豆的生物固氮效应,促进蚕豆地下部生长和根瘤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施氮和间作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的积累,在小麦间作蚕豆生长前期,小麦有较强的氮肥利用优势,进而对蚕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累积产生影响,反映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及对养分资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蚕豆间作 生物量 生长曲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3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产量质量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勤 习学良 +3 位作者 刘帆 黄健 张丽娜 陈靖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36,共8页
为探讨云南省漾濞县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产量质量的影响,以苍山西镇光明万亩核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核桃干果和小麦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桃林下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套种小麦,次年核... 为探讨云南省漾濞县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产量质量的影响,以苍山西镇光明万亩核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核桃干果和小麦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桃林下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套种小麦,次年核桃平均干果产量1945 kg·hm^(-2),粒重12.85 g、出仁率54.7%,与相同土肥管理但不套种的核桃林差异不显著;(2)郁闭度78%~87%的核桃林下小麦的平均籽粒产量4617.9 kg·hm^(-2),秸秆粉碎糠产量6558.7 kg·hm^(-2),分别达到无林台地常规种植每公顷产量的90.1%和98.7%,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13.6%、湿面筋含量29.9%,与无林台地种植的小麦差异不显著;(3)核桃林下套种小麦的果、粮、草年综合产值达到45296.0元·hm^(-2),净收益为23287.3元·hm^(-2),分别是耕作施肥管理但不套种基地产值的2.04倍和净收益的2.87倍,弃耕弃肥基地综合产值的6.73倍和净收益的9.2倍。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林下适时播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的产量质量影响甚微。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核桃产区提供了一种新的林下-粮食生产模式,有助于增加粮食产能,缓解果粮争地矛盾,从而提振果农管护核桃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林 小麦套种 产量与质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春小麦间混作对群体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康健 邵雪志 +3 位作者 王砚涵 李赛如 高齐 张永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19,共8页
为了解不同春小麦品种间混作效应,以春小麦高秆品种内麦17号(株高110 cm,A)与矮秆品种农麦482号(株高76 cm,B)为材料,设置行比为4A∶5B、5A∶4B、3A∶6B、6A∶3B共4种间作方式及种子质量比1∶1混作方式(ABmix),并以2个品种单作为对照(AC... 为了解不同春小麦品种间混作效应,以春小麦高秆品种内麦17号(株高110 cm,A)与矮秆品种农麦482号(株高76 cm,B)为材料,设置行比为4A∶5B、5A∶4B、3A∶6B、6A∶3B共4种间作方式及种子质量比1∶1混作方式(ABmix),并以2个品种单作为对照(ACK、BCK),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旗叶SPAD值、群体净光合速率(NCP)、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间混作小麦花后18 d旗叶SPAD值均高于单作;各处理花后群体净光合速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于开花后6 d最大,其中4A∶5B处理的群体净光合速率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间混作处理间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ACK。与单作处理相比,ABmix处理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但4种间作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4A∶5B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较ACK、BCK分别增加了7.94%和6.31%。4种小麦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4A∶5B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土壤耗水量、总耗水量均最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ACK、BCK分别提高了21.0%和20.8%。本试验条件下,高秆品种内麦17号和矮秆品种农麦482号在行比为4∶5的间作方式下增产节水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混作 群体净光合速率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油菜间作对作物叶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何兴仙 蒋姣姣 +4 位作者 邵辰怡 陈晓燕 何美丽 朱炫 刘林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9-1650,共12页
【目的】分析小麦和油菜间作与单作下二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为小麦、油菜多样性种植控制小麦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小麦单作、油菜单作、小麦油菜间作3个处理,监测和调查小麦、油菜... 【目的】分析小麦和油菜间作与单作下二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为小麦、油菜多样性种植控制小麦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小麦单作、油菜单作、小麦油菜间作3个处理,监测和调查小麦、油菜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在小麦和油菜播种后第30和40 d分别采集小麦和油菜的叶部样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样本细菌16S rDNA的V4区和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分析,利用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时间作物叶际微生物(真菌和细菌)在属分类水平下的数量及变化;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和MRPP分析探究小麦与油菜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结构差异;基于Spearman相关性矩阵构建细菌—真菌互作网络,分析比较间作与单作作物叶际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及细菌与真菌互作情况。【结果】与单作相比,同一时间点间作模式下小麦和油菜叶际细菌属的数量均高于单作,而叶际真菌属的数量则低于单作;间作模式下作物在种植30和40 d时的共有叶际细菌属数多于单作模式。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间作模式叶际细菌群落可观察物种数、Chao1和ACE指数均高于单作模式,间作增加了叶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MRPP分析结果显示,间作与单作40 d的油菜叶际真菌种群结构差异在所有处理中最大,小麦各处理叶际真菌的种群结构差异较油菜叶际真菌小;间作与单作40 d油菜的叶际细菌种群结构差异最大,其次为间作与单作40 d小麦。细菌—真菌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间作叶际微生物网络复杂性更高,间作增加了小麦叶际真菌与细菌之间的正负相互作用,且负相互作用增加幅度更大;间作增加了油菜叶际真菌与真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增加了小麦叶际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竞争,同时间作油菜增加了真菌与真菌之间的协作关系、降低了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竞争。小麦白粉病菌数量及病害调查结果显示,间作小麦白粉菌数量和白粉病发病率均显著(P<0.05)低于单作小麦。【结论】小麦油菜间作可提高作物叶际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强作物叶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平衡和稳定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作物叶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微生物 小麦 油菜 间作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及其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秦文利 张立锋 +6 位作者 智健飞 谢楠 刘振宇 冯伟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上茬作物种植模式为主处理,设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夏玉米单作模式2种;以冬小麦氮肥施用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肥(氮肥用量225.0 kg/hm^(2))、减氮20%(氮肥用量180.0 kg/hm^(2))、减氮50%(氮肥用量112.5 kg/hm^(2))、减氮100%(不施氮肥)、增氮20%(氮肥用量270.0 kg/hm^(2))、增氮50%(氮肥用量337.5 kg/hm^(2))6个水平。测定冬小麦的穗部农艺性状、子粒产量、子粒品质指标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上茬种植模式和下茬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各指标的影响特征;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不同模式的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冬小麦子粒产量最高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冬小麦穗部性状,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穗长0.37 cm、结实小穗数1.23个,明显降低不孕小穗数0.28个,为冬小麦增产奠定基础。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子粒产量、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076.05、2173.75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分别显著提高0.34%、0.89%、2.34 mL;地上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9.01 kg/hm^(2)、23.52%、6.12 kg/kg,土壤氮依存率显著降低9.24%;纯收入显著提高2905.34元/hm^(2)。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茬冬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213.00 kg/hm^(2),较夏玉米单作模式的下茬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减少32.04 kg/hm^(2),节氮率为13.08%。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在提高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品质和纯收入的同时,还实现了氮肥减施和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华北平原区,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模式是一种节本、降耗、增产、增效的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减施和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煜洋 洪高洁 +4 位作者 范贵强 陈利 雷钧杰 李广阔 高海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57-2268,共12页
【目的】研究杀虫剂减量施用及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为杀虫剂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点调查各处理施药前后麦蚜的种群数量,评价5种常用杀虫剂减施及添加增效剂‘激健’对红枣-小麦间作麦... 【目的】研究杀虫剂减量施用及添加助剂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为杀虫剂减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点调查各处理施药前后麦蚜的种群数量,评价5种常用杀虫剂减施及添加增效剂‘激健’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蚜虫防效的影响。【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SC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91.88%~94.22%,22%氟啶虫胺腈SC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89.30%~94.11%,70%噻虫嗪WG减量20%~40%对麦蚜的防效为80.08%~83.82%,与常规用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减量20%~40%时添加增效剂‘激健’对麦蚜的防效无显著影响。【结论】7 d内对麦蚜的控制达到较高水平,选择22%噻虫·高氯氟SC、22%氟啶虫胺腈SC或70%噻虫嗪WG减施40%人工喷雾即可。14 d内维持较好效果,5种杀虫剂减量施用20%~40%均可。在新疆南疆红枣-小麦间作田内人工喷雾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不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小麦间作 杀虫剂 增效剂 减量施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氮素吸收量的优势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怡 吴润娟 +4 位作者 杨欢 冯瑞 宋志姣 谢雯颖 任家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N2,N 180 kg/hm^(2))和高氮(N3,N 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系统氮素生产力及其氮素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基于ABT(aggregated boosted tree)和network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探讨其对间作促进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氮素收获指数平均增幅5.30%,间作蚕豆显著性增加15.55%,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均值达到66.47 kg/hm^(2)。不同处理下小麦和蚕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氮素种间竞争,其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0.83和-0.73,其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范围分别为0.087~0.11(小麦)和0.047~0.12(蚕豆),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间作互利效应,较蚕豆而言,间作小麦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力平均达到了0.43,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对于土壤环境因子和氮素种间关系指标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单作小麦和蚕豆的第一贡献因子均为速效钾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间作小麦的第一贡献因子为碱解氮和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间作蚕豆为碱解氮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素种间竞争的同时保持了体系的氮素互补作用以及小麦的氮素竞争优势地位,并通过改善土壤碱解氮以及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等因子的相对贡献,稳定了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素收获指数 氮素种间关系 AB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UP值的黄淮麦套大果花生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沐 杨海棠 +5 位作者 石彦召 胡延岭 李盼 刘软枝 韩艳红 朱桢桢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7,72,共9页
采用2017年河南省联合体麦套两组花生多点区试数据,利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处理产量及其相关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以BLUP值为基础进行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主成分分析,解析剔除环境效... 采用2017年河南省联合体麦套两组花生多点区试数据,利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处理产量及其相关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以BLUP值为基础进行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主成分分析,解析剔除环境效应后不同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快速准确选育高产麦套花生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筛选适合黄淮麦套的高产大果花生品种。遗传力分析表明,百仁质量、百果质量的遗传力较高,结果枝数、单株生产力、饱果率的遗传力较低;遗传变异分析显示,变异系数范围出仁率最小,单株果数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百果质量、百仁质量、饱果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和单株果数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通径分析显示,主茎高与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1.183,其次是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分别为0.499、0.453;主成分分析显示,11个性状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与产量、株型、单株果数相关,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2.26%、26.03%、11.12%,累计达79.41%。黄淮麦套大果花生选育时,可在早期世代选择百仁质量、百果质量,高世代选择结果枝数、单株生产力和饱果率;注重百果质量、百仁质量、饱果率性状选择可提高选育效率。濮学花0815、开农86、商花21号、开农79和郑农花18号具有较好的株型、产量和单株果数因子,适宜在黄淮麦套花生生产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花生 BLUP值 遗传力 性状选择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麦套花生主要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雷 贺群岭 +5 位作者 张梦圆 张枫叶 连少英 史国礼 李可 吴继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9-985,991,共8页
【目的】探明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综合表现,促进品种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对其14个主要经济和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4%~34.34%,其中主茎高、总分枝数... 【目的】探明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综合表现,促进品种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对其14个主要经济和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74%~34.34%,其中主茎高、总分枝数、单株生产力、油酸和亚油酸变异系数分别为8.12%、9.05%、10.76%、26.32%和34.34%,变异较大,出仁率、脂肪和蛋白质变异系数分别为2.74%、3.73%和5.83%,变异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荚果产量与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7、0.55,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高、侧枝长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53,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分枝数相关系数为-0.42,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有效控制群体旺长是高产的关键。聚类分析把22个麦套花生品种分为6大类,中果型、大果型与超大果型种质划分明显,其中第Ⅰ和Ⅳ类可作为选育大果高产品种的优质资源,第Ⅵ类可作为选育高油酸品种的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将14个主要性状归纳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1%,基本能够反映出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结论】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和荚果产量可作为麦套花生品种选择的重要参考性状。商花21号、开农86、豫花82号、豫花102号、商花22号和洛花1号,综合得分为1.1168~1.6745,可作为本区域生产的主推品种和育种选配的骨干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花生 性状 产量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品种小麦间、混播对其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姜福腾 汲丽莎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征及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等的差异,并进行品种、种植方式及二者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混播较单播可显著降低小麦重心高度、株高,显著增加第二节间茎粗、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尤以混播表现最好,但与间播整体上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对第二节间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影响最大。混播方式下,YM2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最大,相比于单、间播分别显著增加54.50%、10.89%和65.77%、30.22%。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间、混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和抗折力,有效提升小麦抗倒伏指数,从而降低冬小麦倒伏风险,促进抗逆稳产。该结论可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稳产和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播 等量混播 茎秆形态特征 抗折力 抗倒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2
13
作者 肖靖秀 郑毅 +3 位作者 汤利 李隆 朱有勇 杨进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40-645,共6页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 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作 小麦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边际效应与种植方式规范化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陈雨海 李永庚 +1 位作者 余松烈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8-71,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池栽和大田生产试验三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带型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理论模拟了间套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间套优势的概念和对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优化评价的思路。即间套优势(RIS)=相对产量/相对占地面积,它是边行... 采用田间小区、池栽和大田生产试验三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带型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理论模拟了间套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间套优势的概念和对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优化评价的思路。即间套优势(RIS)=相对产量/相对占地面积,它是边行优势大小和边行优势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的综合反映,利用RIS是否大于1可作为间套种植是否合理的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20+40cm"(畦麦行距25cm,小麦小行距即沟宽20cm,大行距即垄宽50cm)小麦种植模式具有间套通用性强、适应性广、夏秋双高产的特点,对于实现小麦间套种植方式的规范化和机械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边际效应 种植方式 间套优势 规范化 机械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被引量:128
15
作者 李隆 李晓林 +3 位作者 张福锁 孙建好 杨思存 芦满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 2 4 %~39% ,6 %~ 2 7%和 2 4 %~ 6 4 % ;而间作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 5%~ 2 0 %、5%~7%和 6 %~ 32 %。间作优势主要表现在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间作大豆养分收获指数的提高使间作子粒产量优势比生物学产量优势更明显。种间根系分隔微区试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豆 间作 单作 养分利用效率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模式对麦蚜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素娟 刘爱芝 +2 位作者 茹桃勤 武予清 韩松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应用群落生态学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与油菜、荷兰豆间作和单作麦田3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对麦田麦蚜及主要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的丰盛度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麦套荷兰豆最高,其次为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最低;... 应用群落生态学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与油菜、荷兰豆间作和单作麦田3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对麦田麦蚜及主要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的丰盛度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麦套荷兰豆最高,其次为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最低;麦套荷兰豆田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单作麦田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较好。麦蚜亚群落主要特征值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麦套荷兰豆>单作麦田>麦套油菜,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油菜>单作麦田>麦套荷兰豆;主要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单作麦田>麦套油菜>麦套荷兰豆,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荷兰豆田>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套作 麦蚜 捕食性天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广阔 高海峰 +2 位作者 白微微 高永红 张宏芝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2-1118,共7页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棋盘法9点取样,对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及单作麦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南疆喀什、和田等...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棋盘法9点取样,对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及单作麦田杂草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南疆喀什、和田等地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优势杂草播娘蒿、藜、萹蓄和硬草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危害程度基本一致;离蕊芥、田旋花、大蓟和雀麦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的危害重于小麦单作田;常见杂草和一般性杂草的危害程度差异较小。杂草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新疆南疆地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杂草有37种,隶属于12科31属。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和红枣-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与单作麦田比较,两种间作模式下单一杂草的危害降低,优势杂草、常见杂草与一般性杂草的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少,但区域性优势杂草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小麦间作 红枣-小麦间作 杂草群落特征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海峰 赵海燕 +5 位作者 刘恩良 王锁牢 白微微 李广阔 雷钧杰 高永红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3-1828,共6页
【目的】调查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研究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情况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 【目的】调查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研究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情况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结果】小麦白粉病在5月中旬开始为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和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小麦单作田。【结论】果树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小麦白粉病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果树小麦间作田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高于小麦单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麦间作 枣麦间作 小麦单作 小麦白粉病 消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套种对棉行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潘学标 邓绍华 +2 位作者 王延琴 崔秀稳 董占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4-49,共6页
对3-2式麦棉套种预留棉行的小气候效应进行研究在明,小麦对预留棉行有根强的遮荫作用;致使齐穗期预留棉行中央的光合有效辐射较冠层减少30%,太阳总辐射削减19%;小麦黄熟前,预留棉行内风速较一熟棉田小,午后气温也较一熟... 对3-2式麦棉套种预留棉行的小气候效应进行研究在明,小麦对预留棉行有根强的遮荫作用;致使齐穗期预留棉行中央的光合有效辐射较冠层减少30%,太阳总辐射削减19%;小麦黄熟前,预留棉行内风速较一熟棉田小,午后气温也较一熟棉田低;共生前期麦套露地棉田地温较一熟棉田低,小麦黄熟后较一熟棉田高,而麦套地膜棉田的地温一直较一熟棉田高。降低小麦株高,留足预留棉行,麦套棉地膜覆盖。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水分管理,都有利于减轻麦棉套种的不利和小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行 太阳辐射 温度 影响 棉花 小麦 套种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 被引量:40
20
作者 樊高琼 李金刚 +5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郭翔 陈溢 吴中伟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7-1317,共11页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kghm-2和180kghm-2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 密度 氮肥 倒伏 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