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曲柳枝枯病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发病前后真菌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董爱荣 于文旭 +1 位作者 王思涵 孙宁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21-431,共11页
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枝条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代表性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pH和不同光照初步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探究... 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枝条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代表性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pH和不同光照初步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探究水曲柳枝枯病发生前后病皮与健皮之间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该研究为水曲柳枝枯病害的田间诊断及防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获得6株菌株,菌株FL1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符;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引起水曲柳枝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iaporthe cotoneastri;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株最适生长环境为PDA培养基、25℃、pH=6和12 L/12 D。病皮与健皮真菌的ASV变化较大,2组样品共有的真菌种类有86个,占真菌总数的16.96%。2组样品中真菌菌落结构基本相同,但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在门水平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两组的优势真菌。在属水平下,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是健皮中的优势真菌,间座壳属Diaporthe是病皮中的优势真菌,其次是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本研究明确了D.cotoneastri引起水曲柳枝枯病,感病前后真菌种类数量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枝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7 位作者 丘卓秋 詹鑫婕 张占江 韦树根 施力军 林伟 黄琦 闫志刚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根据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2)最适于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是PDA,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25~28℃有利于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6℃;pH 5~7有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对广西莪术叶枯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0μg·mL^(-1)和0.1216μg·mL^(-1)。综上认为,广西莪术叶枯病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其菌丝生长受温度、光照、pH、碳氮源条件影响明显,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可作为防治叶枯病的候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叶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莪术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核桃枝枯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孙俊 刘枫 +3 位作者 贺友超 闫鑫宇 刘晗琪 王战男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2-26,共5页
近年来,辽宁省核桃主栽区新病害核桃枝枯病发生严重,该病菌侵害核桃树的枝干,造成枝条大量枯死,核桃产量相应减少,严重时植株死亡。为明确核桃枝枯病病原菌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核桃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 近年来,辽宁省核桃主栽区新病害核桃枝枯病发生严重,该病菌侵害核桃树的枝干,造成枝条大量枯死,核桃产量相应减少,严重时植株死亡。为明确核桃枝枯病病原菌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核桃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核桃枝枯病病原菌拟茎点霉H3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佳;碳源以葡萄糖、果糖较佳,氮源以蛋氨酸最佳;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适宜pH值为5~9;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该病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光照有助于孢子形成;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pH值为7;黑暗条件下孢子更易萌发。研究结果可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枝枯病 病原鉴定 拟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克瑶 王飞 +5 位作者 屈钰攀 刘晓姣 覃继财 欧婷 陈艳玲 谢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桑枝枯菌核病是危害桑树叶片和枝条的严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亦可导致桑椹染病,分离获得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将有助于精准防控该类病害.利用平板分离法对染病桑枝进行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通过回接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检... 桑枝枯菌核病是危害桑树叶片和枝条的严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亦可导致桑椹染病,分离获得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将有助于精准防控该类病害.利用平板分离法对染病桑枝进行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通过回接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检测;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检测菌株生长情况,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侵染叶片时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GXS1接种桑叶36 h后,桑叶出现明显病斑;该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菌落呈白色,培养后期能产黑色菌核,基于18S rDNA和IT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菌株GXS1与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亲缘关系最近;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5.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蔗糖或果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最适培养基为PDA;该菌接种桑叶12 h后开始形成侵染垫,接种24 h后侵染垫数量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枯菌核病 核盘菌 桑树 生物学特性 侵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智星 李月 +4 位作者 丁洁欣 林海蔚 程艳波 年海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9,共11页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再将该病原真菌接种到原发病大豆品种桂夏2号的根部和茎基部,测定其致病性和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pH、光照、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分离到2株具有不同特征的真菌,分别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usarium 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后者是在我国广东大豆上的首次报道;接种试验显示,这2株真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均可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生的大豆根腐病相似的症状;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在28℃、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乳糖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水浴10 min);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在25℃、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碳氮源利用能力强,以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为54℃(水浴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2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无影响;杀菌剂咪鲜胺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引起广东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而这2种真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对咪鲜胺敏感,该药剂可作为防治新发大豆根腐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征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杀菌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奶果白绢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药剂筛选
6
作者 杨志强 王彤彤 +4 位作者 王晓宇 蒋婷 徐冬英 谭德锦 卢艳春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木奶果育苗过程中白绢病频发,严重影响木奶果种苗繁育。为明确木奶果苗白绢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选择代表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病原菌种类,测定其不同培养基... 木奶果育苗过程中白绢病频发,严重影响木奶果种苗繁育。为明确木奶果苗白绢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选择代表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病原菌种类,测定其不同培养基、pH值、培养温度、光照下的生长情况,并开展戊唑醇悬浮剂等6种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从病株分离获得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4株,编号为MNG-1~MNG-4,选取代表性菌株MNG-1验证符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分析结合病原菌DNA经引物ITS、TEF、SSU与LSU扩增对比分析,鉴定菌株MNG-1为罗尔阿太菌(Athelia rolfsi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7,最适培养基PSA;菌核产生最适条件为低温、碱性和持续光照。供试6种杀菌剂中,噻呋酰胺对菌株MNG-1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036 mg/L;其次是戊唑醇,EC_(50)为0.463 mg/L,恶霉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等杀菌剂的抑制效果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奶果 白绢病 罗尔阿太菌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英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7
作者 官莉莉 黄华毅 +3 位作者 戴坚 高成龙 赵奕 王洋文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90-94,共5页
为明确杜英疫病病原菌杜英生假隐丛赤壳Pseudocryphonectria elaeo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的致病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杜英疫病病原菌最适生长碳源、氮源、温度、pH值等生物学特性,并通过烫伤接种... 为明确杜英疫病病原菌杜英生假隐丛赤壳Pseudocryphonectria elaeo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的致病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杜英疫病病原菌最适生长碳源、氮源、温度、pH值等生物学特性,并通过烫伤接种的方法,以菌饼接种山杜英盆栽苗木探究其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杜英疫病病原菌最适生长碳源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纤维素粉,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浸粉,pH值为4,生长温度为30℃,其致死温度为55℃,光照条件不影响其菌丝生长。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山杜英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英疫病 杜英生假隐丛赤壳 生物学特性 山杜英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核盘菌菌核分泌液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丹 傅俊范 +2 位作者 尹海波 周如军 李自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45,共7页
为明确人参核盘菌菌核分泌液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离体接种法比较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对人参根组织的侵染特性,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中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采用平板培养法分析了不同... 为明确人参核盘菌菌核分泌液致病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离体接种法比较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对人参根组织的侵染特性,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人参核盘菌菌丝及其分泌液中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采用平板培养法分析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和pH值对人参核盘菌菌丝生长、产核及分泌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分泌液和菌丝均能导致人参根部产生坏死状病斑,且接种分泌液的病斑出现时间早于接种菌丝,但分泌液持续侵染能力比菌丝弱。分泌液和菌丝中均含有PG酶和Cx酶,分泌液中的PG酶活性高于菌丝,Cx酶活性低于菌丝,PMG酶仅在菌丝中检测到,分泌液和菌丝中均不含β-葡萄糖苷酶。病菌在S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在V8培养基中菌核产生数量最多,在MEA培养基中菌核鲜重和干重最重,在PDA培养基中,供试菌株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以蔗糖与葡萄糖为碳源时,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以葡萄糖酸钠为碳源时,菌核产量最多,以果糖为碳源时,菌核鲜重和干重值最大,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核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以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浸粉为氮源时,供试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以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核产量、鲜重、干重和分泌液产生量最大。供试菌株菌丝生长、菌核数量、鲜重、干重和分泌液形成最适pH值均为5。综上所述,人参核盘菌分泌液中存在PG酶和Cx酶,可导致参根出现坏死斑。不同培养条件和营养物质可促进人参核盘菌的不同发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核盘菌 菌核分泌液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局部地区花生白绢病暴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24
9
作者 许欣然 张新友 +5 位作者 黄冰艳 汤丰收 董文召 韩锁义 张忠信 臧秀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9-101,共3页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近几年,河南中牟、开封等地的花生主产区白绢病逐年加重,重病田发病率在80%以上,某些地块甚至绝收,造成严重危害。鉴此,研究总结了花生白绢病危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近几年,河南中牟、开封等地的花生主产区白绢病逐年加重,重病田发病率在80%以上,某些地块甚至绝收,造成严重危害。鉴此,研究总结了花生白绢病危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分析了该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白绢病 症状 生物学特性 发病规律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志恒 刘芳岑 +2 位作者 黄欣阳 张婷婷 滕晓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西瓜菌核病是北方春季冷棚西瓜上的重要病害,对西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pH、碳氮源等条件对西瓜菌核病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25℃、pH值5.0条件下生长最... 西瓜菌核病是北方春季冷棚西瓜上的重要病害,对西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pH、碳氮源等条件对西瓜菌核病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25℃、pH值5.0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可达8.2cm;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菌落直径在7.5 cm以上;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8℃、10 min。胡萝卜煎汁培养基、PDA、PSA培养基利于菌核萌发,萌发率90%以上;菌核萌发最佳温度为20~25℃,pH值5~7;利于菌核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萌发率均超过80%;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3℃,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菌核病 核盘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汇泉 靳学慧 +2 位作者 辛惠普 张洪臣 焦延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2-84,共3页
对大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探讨病原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0~25℃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中性条件菌丝生长缓慢,碱性条件对菌丝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对大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探讨病原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0~25℃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中性条件菌丝生长缓慢,碱性条件对菌丝的生长起抑制作用;C/N越低,菌丝的生长速度越快;光照对菌丝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美姣 杨冬平 +4 位作者 杨波 李敏 高兆银 张正科 蒲金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对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树回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致死温度为60℃、10 min,最适pH值5~9;菌丝... 对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树回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致死温度为60℃、10 min,最适pH值5~9;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木糖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树 回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志恒 邵丹 +3 位作者 杨红 孙俊 殷辉 于舒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对辣椒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PDA等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菌丝在0~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3;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 对辣椒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PDA等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菌丝在0~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3;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7℃,10min。菌核在供试的9种碳源和10种氮源营养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为0~30℃,最适25℃,pH值3~11菌核均能萌发,菌核致死温度为50℃,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菌核病 核盘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5 位作者 王艳青 孙道旺 隆文杰 李程鹏 陈佳 王莉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64-2570,共7页
【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 【目的】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 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和57.93 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 mm,致死温度为65℃,10 min;菌丝在pH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 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 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 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 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 min, pH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茎枯病 木贼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杨学辉 肖崇刚 袁洁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416,共4页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卵孢子。病菌能在12℃以上、35℃以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作碳源。根据这些特征将这5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病原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秋葵1号采后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辛松林 焦露 +2 位作者 徐晓雪 王辉 秦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6-190,195,共6页
为明确引起川秋葵采后菌核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自然发病的川秋葵上分离到1株丝状致病真菌,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腐皮镰孢霉菌(Fusarium solani),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 为明确引起川秋葵采后菌核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自然发病的川秋葵上分离到1株丝状致病真菌,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腐皮镰孢霉菌(Fusarium solani),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为p H7,最适生长Na Cl浓度为0.5%;所考察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中,乳糖、天冬酰胺、柠檬酸铁能显著增加(p<0.05)腐皮镰孢霉菌的菌落直径,表明其对腐皮镰孢霉菌的生长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秋葵1号 菌核病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菌生长特性及菌丝体亲和型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吉清 张学雷 +2 位作者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2,共6页
对来自黑龙江省伊春、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88个大豆菌核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长特性和菌丝体亲和型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分离物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生位置、菌核数量及重量均有差异。88个分离物按菌落特征分为5型,每... 对来自黑龙江省伊春、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88个大豆菌核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长特性和菌丝体亲和型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分离物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生位置、菌核数量及重量均有差异。88个分离物按菌落特征分为5型,每种菌落形态分离物之间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及重量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菌丝体亲和型测定表明,88个分离物共分为29个菌丝体亲和群(MCG),其中24个(82.8%)亲和群由自身亲和的单个分离物组成,最大的亲和群由来自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43个分离物组成。同一亲和群内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不一致。表明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和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盘菌 生长特性 菌丝体亲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慧颖 许修宏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5-76,共2页
温度、光照、p H值以及不同培养基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 (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Sojae)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 4~ 32℃ ;最适 p H为 4 ;连续黑暗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的生长 ,在芸豆、胡萝卜。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生物学特性 大豆疫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掌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管旭芳 姬广海 +1 位作者 于江波 夏贤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45,共4页
红掌细菌性疫病由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dieffenbachiae)引起。测定了病原菌在PDA、NA、SX、KB、TTC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并初步研究该病的发生规律。试验表明,病菌典型菌株的胞外纤维素酶、淀粉... 红掌细菌性疫病由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dieffenbachiae)引起。测定了病原菌在PDA、NA、SX、KB、TTC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并初步研究该病的发生规律。试验表明,病菌典型菌株的胞外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都具水解活性,但活性大小有所差异;在8种抗生素的筛选中,菌株在链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及新露霉素上能生长,而在格丹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和壮观霉素上不能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红掌细菌性疫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凤梅 孟庆林 +2 位作者 马立功 刘佳 李易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4-228,共5页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而菌核在15~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而菌核在15~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病菌在PDA和大豆叶片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核的产生则在向日葵叶片汁培养基上最多;有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光照有利于菌核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pH为7~8;大豆汁、向日葵汁和油菜汁可促进子囊孢子的萌发;有无光照对子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能力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