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水合物区HD109站位沉积物及孔隙水特征对甲烷渗漏的响应:来自元素和钡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碧 艾鑫宇 +1 位作者 葛璐 杨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7-2618,共12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Ba及Ba同位素特征对古今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及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HD109站位孔隙水元素变化特征显示了清晰的地球化学分带,由上至下包括Fe-Mn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硫酸盐-甲烷过渡带。沉积物Ba元素特征显示现今SMTZ上方有较为明显的钡峰(Ba/Al高值)发育,沉积物浅部Mo、U富集层位及相邻层位Ba/Al值特征综合指示了浅部古钡峰及古SMTZ的存在,代表沉积历史上甲烷渗漏通量较高事件。孔隙水δ^(138/134)Ba值普遍高于海洋颗粒钡及碎屑钡的δ^(138/134)Ba值,反映了沉积物中成岩重晶石溶解的贡献,其中,现代钡峰附近孔隙水具有明显的δ^(138/134)Ba峰值,显示孔隙水δ^(138/134)Ba对自生重晶石沉淀过程有较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Ba同位素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缘张破裂过程与特征
2
作者 曾程辉 孙珍 +1 位作者 赵中贤 郑金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31,共21页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结果显示:①西北部陆缘早期(Tg~T80)断层活动速率可达150~500 m/Ma,同张裂期沉积呈楔状,陆缘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晚期(T80~T70)断层活动速率下降,同张裂期沉积更加均厚,陆缘地壳变形的韧性成分占比增加;②从陆架到上陆坡,脆韧转换带与上下地壳分界面深度相近,但从下陆坡到洋陆过渡带(COT),脆韧转换带快速抬升至地壳浅层(5~10 km),上、下地壳拉伸系数均从2~3增加至4~5,推测岩浆侵位(~38 Ma)增加COT地温梯度,导致大部分地壳以韧性方式变形;③西北部陆缘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在~70 km和~30 km范围从~20 km减薄至6~7 km,结合COT的沉积充填、断裂结构和上下地壳厚度特征,提出陆缘地壳早期伸展减薄受控于南倾的单剪式断层,晚期以韧性纯剪方式伸展破裂。该研究为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横向差异性以及建立中度岩浆型陆缘模型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岩浆活动 洋陆过渡带 陆缘张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13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威 韦志刚 +1 位作者 郑志远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88,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区域。(2)整体来看,近50年农牧交错带增暖显著,其中最低温和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降水量略有减少(50年减少约13 mm),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减少。(3)分区来看,中区增温最快;西区年降水量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春季;中区与东区南段年降水量也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东区北段年降水量是增加的,主要是春季降水的贡献。(4)1998年以来,农牧交错带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停滞现象,且停滞程度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分区 温度 降水 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7
4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陈晓娜 段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94-5602,共9页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贫瘠,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不高,SOC、TN、TP含量分别为14.57、0.63、0.76 g/kg,AN和AP含量分别为39.87、6.72 mg/kg,5项养分指标均为中等变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草地(封育草地、放牧草地)的SOC、TN和AN含量均高于农耕地(弃耕地、耕地),而TP和AP含量低于农耕地;草地的C∶N、C∶P和C∶P值均高于农耕地。3)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值与C、N、P元素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显示C∶N、C∶P主要受SOC影响,C∶P主要受N影响,表明SOC和N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类型 农牧交错带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50年来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定量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农牧交错带自1949年以来气候呈现暖干、冷湿交替过程,而未来气候将逐渐趋于暖干,但平均风速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人口和牲畜数量及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则持续下降,这些对荒漠化防治均是不利因素。2)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13.06%,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贡献率为73.51%。3)尽管自然及人为因素50年来的变化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阻止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陕北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区研究中比较紧迫的区域和研究方向。在研究的领域当中,荒漠化及物质迁移仍然是持续研究的基础,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模拟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研究是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农牧交错区中,河北坝上地区和内蒙古乌盟后山、长城沿线、毛乌素和科尔沁等农牧交错地带是重点的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 沙尘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2,共8页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 承载力 负外部性 农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8
9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7 位作者 徐辉龙 詹文欢 赵明辉 卫小冬 孙金龙 杨睿 夏少红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调查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被引量:8
10
作者 叶学华 梁士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878-2886,共9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 ,以多用途...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 ,以多用途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设计为核心 ,以生物 -自然和社会 -经济综合分析为基础 ,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和传统农牧业技术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结构优化、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范例。文章对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配置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提出在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守规模的发展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限制因子原则、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原则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针对目前范式研究中着重经济效益、研究尺度单一、缺乏学科间的综合和集成、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指出了今后范式研究的趋势 ,认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现有范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量化范式适宜程度和优化程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应主要集中在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不同人为干扰响应的形式和实质 ,研究确定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经济阈值 ;应用技术方面应注重于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提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理论载畜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定西县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闫丽娟 张恩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10,共3页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周期预测,若维持目前品质和生产结构方式,预测到2024 年现实载畜量将达到最大理论载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理论潜力 现实潜力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蒋力 徐霞 +2 位作者 刘颖慧 徐粒 田玉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74-81,共8页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发展路径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冬平 刘瑞强 +1 位作者 薛小杰 朱记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45,共7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不足,提出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思路,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案例地建立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通辽市在传统、退还、循环、传退、传循、退循和传退循等7种农业发展路径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状态...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不足,提出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思路,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案例地建立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通辽市在传统、退还、循环、传退、传循、退循和传退循等7种农业发展路径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结果表明: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产业关联度低、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约束性强、生态安全隐患大,难以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退耕还牧发展路径虽具有缓解水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但经济带动效果差,区域发展难以为继;循环农业路径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可提高区域用水效率、降低水耗、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循环农业经济或与其组合农业发展路径,均能有效地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结构系统动力学 农业发展路径 北方农牧交错区 循环农业 通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放牧强度绵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贵河 葛剑 +3 位作者 李军 刘春阳 张英俊 汪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48,共6页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放牧强度 绵羊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防治途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珂珊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0-65,共6页
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 ,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尤为重要。草地与农牧交错带既不同于西部牧区 ,也不同于东部农区。根据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 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 ,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尤为重要。草地与农牧交错带既不同于西部牧区 ,也不同于东部农区。根据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之对策 ,为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农牧地区 交错带 生态系统恢复 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2 位作者 毛睿 杨静 石晓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61,共11页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变化除了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每10年约下降0.10 m·s^-1)外,还存在强烈的年际波动,年际方差占风速变化总方差的比例达58%。该地区风速的年际变化与东北亚地区的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平均风速与该环流系统中心区700 hPa位势高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83。异常气旋性环流加强时,带来的偏西北风与研究区春季盛行西风叠加,加强近地面风速。分析表明东北亚异常气旋环流受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北极涛动显著相关(0.41)。下垫面状况的变化,通过动力和热力性质的改变可影响风速。计算表明叶面积指数与风速年际波动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r=-0.61),NDVI与风速相关不显著,这可能与叶面积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空气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有关。地表热通量的改变与风速的年际变化也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速与边界层高度、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9和-0.39;如果排除较强天气过程的可能影响,只计算小风日风速(<3 m·s^-1),则它们的年际相关更加显著,分别达到0.59,0.60和-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风速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因子 下垫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落考古信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历史耕地覆盖格网化重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致蕾 方修琦 叶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8-1248,共11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地带,此类区域因其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准确地重建耕地覆盖难度较大。采用能够指示农业活动时空位置的考古遗址信息重建历史耕地覆盖,是提高此类区域耕地覆盖重建结果可靠性的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地带,此类区域因其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准确地重建耕地覆盖难度较大。采用能够指示农业活动时空位置的考古遗址信息重建历史耕地覆盖,是提高此类区域耕地覆盖重建结果可靠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带宽最大的东段作为研究区,使用聚落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重建了辽、金、元、明4个时期5′×5′的耕地覆盖变化。结论如下:(1)从辽代至明代,研究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了98.0%,元明时期的耕地显著少于辽金时期,表明该区发生了从半农半牧到牧业的根本转变。(2)辽代耕地分布范围最大,金代耕地分布范围有所缩小,辽金时期均呈现“插花式”的分布格局,元代耕地分布范围急剧缩减,至明代仅有零星耕地分布。(3)研究区耕地覆盖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辽金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元明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民族习惯以牧为主。基于聚落考古信息重建的历史时期耕地覆盖,不仅再现了该区域“插花式”的耕地分布格局,还刻画了该区由农转牧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聚落考古 历史耕地覆盖 格网化重建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婧欣 孙保平 吴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7-1829,1854,共4页
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现状及区域特点,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方面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 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现状及区域特点,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方面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张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低,建议现阶段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增强经济可持续性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可持续农村经济 指标体系 张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种植禾本科牧草对土壤N、P、K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艳玲 韩建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0-74,共5页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多年生牧草草地比燕麦地土壤全氮含量0-10 cm土层中高0.07%,10-20 cm土层中高0.11%,20-30 cm土层中高0.09%。7月由于受施肥的影响,0-20 cm土层燕麦地土壤全磷含量较其它牧草地高,6-9月燕麦地全磷含量均较其它牧草地低,且差异显著。多年生草地间比较,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同一生长时期,同一土层多年生牧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大于燕麦地,且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禾本科牧草 N P 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袁宏霞 乌兰图雅 郝强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38-43,共6页
作为农牧区的交汇地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十分敏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综述了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形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界定研究进展和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前... 作为农牧区的交汇地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十分敏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综述了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形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界定研究进展和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前人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研究多是定性化的,界定的范围只是大致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因素。建议:在定性化的基础上运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更加深入的定量研究,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其地理位置和面积。并且考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人类活动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界定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