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水泥稳定碎石损伤表征指标
1
作者 吕悦晶 李家琪 +3 位作者 魏彩霞 权磊 汤文 麻春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4,220,共6页
为了更好表征水泥稳定碎石损伤过程,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理论,提出了损伤表征指标——可移灰度级对(Psgl)和损伤度(D),分析了骨架空隙型和骨架密实型两种典型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损伤过程,计算水泥稳定碎石断面在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损... 为了更好表征水泥稳定碎石损伤过程,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理论,提出了损伤表征指标——可移灰度级对(Psgl)和损伤度(D),分析了骨架空隙型和骨架密实型两种典型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损伤过程,计算水泥稳定碎石断面在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损伤表征指标.结果表明:可移灰度级对可以表征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损伤过程;随着荷载级位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的损伤度以二次抛物线的形式逐步增加,损伤的发展累积损伤度约占整个加载过程的80%;骨架空隙型结构试件的损伤发展速率在整体上要高于骨架密实型结构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稳定碎石 裂纹 损伤表征指标 CT图像 灰度共生矩阵 可移灰度级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撞击损伤胁迫对梨果主要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世远 胡泽轩 +3 位作者 马倩云 张凡 孙剑锋 王文秀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31-341,共11页
为探究梨果受到机械损伤胁迫后主要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该研究以鸭梨和雪花梨为对象,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两个品种不同损伤程度梨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辨... 为探究梨果受到机械损伤胁迫后主要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该研究以鸭梨和雪花梨为对象,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两个品种不同损伤程度梨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辨识表征机械损伤的特征挥发物。结果表明,受机械损伤胁迫后,果皮亮度L*下降,黄蓝值b*上升,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鸭梨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成分,22种香气化合物的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庚醛、二氢-2(3H)-呋喃酮等为隐性损伤样品特有,丙酸和2-戊基呋喃等可作为显性损伤的特征挥发物;雪花梨共鉴定出86种挥发性成分,51种香气化合物的VIP大于1,丁酸正戊酯、(E)-2-戊烯醛等为隐性损伤样品特有,乙酸乙酯和3-甲基-2-异丁基吡嗪等可作为显性损伤的特征挥发物。该研究明确了机械损伤胁迫对两种梨果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解析了机械损伤的特征挥发物,为利用气味传感信息诊断识别梨果机械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果 机械损伤 理化指标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级损伤指标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分步正则化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3
作者 王昊 石庆贺 +3 位作者 杨颖 胡可军 段刘阳 马雨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5,共9页
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传统的损伤识别指标在描述其损伤时过于粗糙,而材料级损伤参数数量巨大难以识别,故引入了能反映层合板面内和面外损伤的单元级损伤指标。为提高损伤识别求解效率,提出了针对单元级损伤指标的两步正... 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进行损伤识别,传统的损伤识别指标在描述其损伤时过于粗糙,而材料级损伤参数数量巨大难以识别,故引入了能反映层合板面内和面外损伤的单元级损伤指标。为提高损伤识别求解效率,提出了针对单元级损伤指标的两步正则化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进行渐进失效分析,基于刚度退化进行单元级损伤指标与材料级损伤指标等效,构建基于组合刚度系数的单元级损伤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后续损伤识别提供先验信息。再用分步正则化方法对损伤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即第一步利用L2正则化和相关性提供的先验信息提供初步的损伤识别结果,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利用L1正则化方法求解损伤变量,从而获得更精细的识别结果。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分步正则化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识别,同时探究了噪声污染、模态阶次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指标 正则化 损伤识别 复合材料层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性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谢丽莹 麦彤 +2 位作者 周耿标 赖芳 韩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418-3427,共10页
背景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性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确切,但大多数已发表的临床试验设计中缺乏标准、统一的结局指标,造成同类研究结果难以合并、对比,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指导临床决策。目的分析2017—2022... 背景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性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确切,但大多数已发表的临床试验设计中缺乏标准、统一的结局指标,造成同类研究结果难以合并、对比,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指导临床决策。目的分析2017—2022年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性ALI/ARDS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使用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脓毒症性ALI或ARDS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干预组措施为中医药联合其他药物或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不做限制。采用Cochrane研发的ROB.2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总结结局指标分类情况。结果经筛选后纳入39篇文献,其中文献偏倚风险评估为低风险1篇(2.56%),高风险3篇(7.69%),可能存在风险35篇(89.74%)。5篇(12.82%)文献结局指标报告质量评分≥5分,为结局指标报告完整。共报告106种结局指标,累计使用443次,包括理化检测(55种,51.89%)、中医症状/证候(2种,1.89%)、症状/体征(13种,12.26%)、远期预后(19种,17.92%)、生活质量(7种,6.60%)、安全性事件(8种,7.55%)和经济学评估(2种,1.89%)。使用率>50%的结局指标有4个,分别是氧合指数(82.05%)、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58.97%)、机械通气时间(51.28%)和白介素6(51.28%)。21篇文献使用有效率和/或中医证候疗效的复合结局指标,包括总有效率12次,中医证候积分8次和中医症状疗效6次。由于各结局指标差异较大,对106种指标进行合并和依次归类,最终总结出3个大类,分别为:整体评价指标(36种,33.96%)、共性指标(36种,33.96%)及不同关注重点指标(34种,32.08%)。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性ALI/ARDS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选择尚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主次结局指标区分不明确、复合结局指标标准不统一、轻视终点指标、缺少随访数据和中医特色指标等。未来应构建脓毒症性ALI/ARDS的中医药核心结局指标集,推动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结局指标 核心结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铁路桥墩地震损伤量化指标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林白 洪彧 +3 位作者 周志达 文旭光 周文钦 蒲黔辉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162,共8页
为研究铁路桥墩的地震损伤量化方法,建立OpenSees有限元模型并通过6组拟静力试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同时对7种桥墩构造参数组成的样本空间进行拉丁超立方采样,进行339组桥墩的拟静力数值计算,分析不同损伤阶段的位移延性比分布特征,制定... 为研究铁路桥墩的地震损伤量化方法,建立OpenSees有限元模型并通过6组拟静力试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同时对7种桥墩构造参数组成的样本空间进行拉丁超立方采样,进行339组桥墩的拟静力数值计算,分析不同损伤阶段的位移延性比分布特征,制定基于性能的多级延性损伤指标,并通过对一座混合梁桥的地震分析结果验证该指标的普适性。研究表明:339组桥墩的位移延性比呈现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分布于0.41、1.00、1.58、2.20处,因此可采用位移延性比0.41、1.00、1.58、2.20分别作为铁路矩形桥墩无、轻微、中度、严重和完全损伤状态的临界值。基于性能的延性损伤指标简易直观,可为抗震设计与震损评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矩形桥墩 位移延性比 损伤指标 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动机罩板体素数据的头部碰撞损伤快速预测
6
作者 陈光 尚云龙 +2 位作者 张君媛 唐洪斌 孙秀秀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2-62,共11页
为了快速评估车辆开发阶段不同车辆发动机罩板结构的行人保护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素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首先,基于7辆车的有限元模型构建以罩板头部碰撞点为中心的三维体素数据集,精确表征罩板的复杂三维结构;其次,利用3D-CN... 为了快速评估车辆开发阶段不同车辆发动机罩板结构的行人保护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素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首先,基于7辆车的有限元模型构建以罩板头部碰撞点为中心的三维体素数据集,精确表征罩板的复杂三维结构;其次,利用3D-CNN自编码器对三维体素数据进行无监督特征学习,生成1000维的编码数据集;随后,通过PCA线性降维技术过滤噪声特征,得到224维PCA数据集;最后,对比数据集在4种机器学习模型上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224维PCA数据集的预测效果更优,其中,SVR模型对HIC和a峰的预测决定系数R²分别达到98.86%和98.44%,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此外,单辆车超过100组碰撞点的计算时间缩短至10 s内,大幅提高了汽车安全性能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保护 机器学习 头部损伤指标 罩板结构 3D-CNN 自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洪路 蔡晓光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朱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4-33,47,共11页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挡墙的变形模式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当所有工况结束后,最大总残余位移为27.8 mm(2.78%H);结构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可以表征结构的损伤状态;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加筋土体的等效剪切应变从1×10^(-4)增至2×10^(-2),结构所处的状态更加危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特性和位移指数分布规律来确定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指标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将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定义为三个等级,并给出了对应的位移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 振动台试验 动力特性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DA的输电塔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损伤指标研究
8
作者 黄颖婷 张齐 +2 位作者 林奇祥 谭景阳 谢礼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以输电塔为研究对象,利用20条典型地震动时程,分别采用10个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IM)和4个结构损伤指标(damage measure,DM)对输电塔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通过双对数线性回归建立了地震动... 以输电塔为研究对象,利用20条典型地震动时程,分别采用10个地震动强度指标(intensity measure,IM)和4个结构损伤指标(damage measure,DM)对输电塔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通过双对数线性回归建立了地震动强度指标与输电塔损伤指标的无量纲化关联模型,并对不同强度指标和损伤指标组合下关联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针对输电塔结构,选取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EPA)作为IM和节间位移角(inter-story drift ration,ISDR)作为DM进行组合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相关性;基于输电塔结构第一阶、第二阶反应谱的Sa_(avg)^(*)在指标关联性评价中的优势与EPA、Sa(T_(1))类似,而Sv*avg指标与有效峰值速度(effective peak velocity,EPV)、第一周期谱速度(Sv(T_(1)))指标相比,增强了与DM之间的关联性;构造的E(ad)作为结构总持时内的地震动能量输入指标与所有IM指标组合时,并不受输电塔对加速度型IM更敏感从而导致加速度型IM与DM组合时关联性更强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提高输电塔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精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动强度指标 结构损伤指标 输电塔结构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规侧面碰撞工况下近远端乘员损伤风险
9
作者 韩勇 徐国超 +2 位作者 李明旺 潘迪 张海洋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提高车辆在真实事故中的安全性能,进行了非法规侧面碰撞工况下乘员的运动学响应及损伤风险研究。建立了2款车型(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在3种碰撞工况(前角碰撞、斜角碰撞、中部碰撞)中与轿车侧面碰撞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采用Abaqu... 为提高车辆在真实事故中的安全性能,进行了非法规侧面碰撞工况下乘员的运动学响应及损伤风险研究。建立了2款车型(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在3种碰撞工况(前角碰撞、斜角碰撞、中部碰撞)中与轿车侧面碰撞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采用Abaqus全球侧碰假人WorldSID的50th男性假人。结果表明:不同碰撞工况对近端、远端乘员运动学响应和头部、胸部损伤均有显著影响;在SUV-轿车-斜角碰撞工况下,远端乘员头部损伤风险远大于近端乘员,其中头部伤害指标HIC15值达3011,远超严重损伤限值700;在SUV-轿车-中部碰撞工况下,近端乘员的胸部压缩量57.5 mm,腹部压缩量为88.7 mm,均超过损伤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安全 侧面碰撞 近远端乘员 损伤风险 头部损伤指标(HIC) 50th假人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陷胸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俊娣 练庆武 +2 位作者 杨上文 江吴霞 叶关娣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229,共4页
目的观察大陷胸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大陷胸汤口服。连续治疗7 d后... 目的观察大陷胸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大陷胸汤口服。连续治疗7 d后,比较两组Murray肺损伤评分、改良Marshall评分、血气指标分析[动脉血氧分压(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_(2))、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_(2))、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呼吸功(Work of breath,WOB)、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及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Murray肺损伤评分和改良Marshall评分,PCO_(2)指标,Raw和WOB指标,血清CRP、PCT、IL-6、TNF-α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aO_(2)、SaO_(2)及氧合指数指标,Cdyn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大陷胸汤能够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提高氧分压及血氧水平,有助于缓解患者肺部等器官损伤,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陷胸汤 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肺损伤 炎性因子 呼吸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柱碰撞中头部运动学特征对弥散性脑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易文韬 唐颖 +3 位作者 雷飞兵 曾董 蔡娅妮 罗斌尹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6,共11页
为完善相关脑损伤评估准则,探究了侧柱碰撞中头部运动学特征对弥散性脑损伤的影响。通过构建一种规定运动边界的六自由度头部模型,探究了60组侧柱碰撞试验中乘员头部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响应,评估了现有脑损伤指标对弥散性损伤的预测效果... 为完善相关脑损伤评估准则,探究了侧柱碰撞中头部运动学特征对弥散性脑损伤的影响。通过构建一种规定运动边界的六自由度头部模型,探究了60组侧柱碰撞试验中乘员头部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响应,评估了现有脑损伤指标对弥散性损伤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不满足“弥散性轴索多轴一般评估”(DAMAGE)和“脑损伤准则”(BrIC)高性能阈值的试验占比分别为27%和35%。“通用脑损伤准则”(UBrIC)对95百分位最大主应变的决定系数R2为0.85,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多轴旋转载荷耦合作用导致脑组织应变集中,增加了侧柱工况弥散性脑损伤风险。UBrIC相对其他指标在侧柱工况下更能准确评估弥散性脑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侧柱碰撞 弥散性脑损伤 损伤指标 数字人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倾斜层状隧道围岩损伤区范围及地质偏压荷载计算研究
12
作者 吴舜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5,共10页
为分析深埋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的条件和计算偏压荷载,基于Hoek-Brown准则计算深埋隧道塑性区的范围,明确影响深埋隧道塑性区范围的因素;建立倾斜层状围岩的“抽屉”力学模型,提出地质偏压的判定条件和偏压荷载的计算方法,量化偏... 为分析深埋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的条件和计算偏压荷载,基于Hoek-Brown准则计算深埋隧道塑性区的范围,明确影响深埋隧道塑性区范围的因素;建立倾斜层状围岩的“抽屉”力学模型,提出地质偏压的判定条件和偏压荷载的计算方法,量化偏压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Hoek-Brown准则计算的隧道围岩塑性区厚度在4.5~5.2 m之间,与现场实测值的误差不超过7.5%,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现了对施工扰动后的围岩塑性区厚度的定量计算,揭示了岩体损伤区范围随不同开挖半径、扰动因素和岩体强度的变化规律;“抽屉”力学模型得到的地质偏压系数,在隧道几何参数一定时,随着隧道埋深和岩层的内摩擦角的减少而减少;将Hoek-Brown准则计算塑性区范围确定为“抽屉”大小,通过计算得到的偏压荷载值为273.78 kPa至596.45 kPa,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偏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该方法在倾斜层状围岩隧道地质偏压荷载计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为地质偏压深埋隧道的荷载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EK-BROWN准则 岩体损伤 地质强度指标 地质偏压 隧道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位结构基于损伤的能量系数谱研究
13
作者 刘敏 刘巴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86-198,共13页
能量系数是基于能量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抗震需求指标。为揭示地震激励下自复位体系能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修正的能量平衡方程,推导了旗帜型模型单自由度体系基于损伤的能量系数并构建了反应谱。系统研究了地震动场地类型、结构周期T、... 能量系数是基于能量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抗震需求指标。为揭示地震激励下自复位体系能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修正的能量平衡方程,推导了旗帜型模型单自由度体系基于损伤的能量系数并构建了反应谱。系统研究了地震动场地类型、结构周期T、损伤指标DI、极限延性系数μ_(u)、屈服后刚度系数α、耗能系数η对旗帜型模型基于损伤γ_(DI)谱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构建了旗帜型模型基于损伤γ_(DI)谱预测方程,对比分析了地震激励下旗帜型模型基于延性能量系数γμ谱和基于损伤γ_(DI)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地震动场地类型对旗帜型模型基于损伤γ_(DI)谱值的影响不超过10%;极限延性系数对旗帜型模型基于损伤γ_(DI)谱值的影响超过50%;在中长周期范围内,与基于延性方法相比,旗帜型模型基于损伤方法的γ_(DI)谱值估计趋于保守。构建的基于损伤γ_(DI)谱预测方程可用于基于性态抗震设计中自复位结构能量系数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 自复位体系 损伤指标 能量系数 耗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捏拢效应与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和损伤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余波 刘陶钧 洪汉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5,共12页
文中定量地分析了捏拢效应和P-Δ效应对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采用Bouc-W en模型描述具有P-Δ效应、捏拢效应、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典型特性的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根据非弹... 文中定量地分析了捏拢效应和P-Δ效应对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采用Bouc-W en模型描述具有P-Δ效应、捏拢效应、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典型特性的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根据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在69条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定量地分析了捏拢效应和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均值和变异系数的影响,并建立了地震延性需求的概率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捏拢效应和由重力引起的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较大,而由竖向地震激励引起的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很小;对于短周期体系,建议采用对数正态或Frechet分布来描述地震延性需求的概率分布;对于长周期体系,采用Frechet分布则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捏拢效应 P-Δ效应 地震延性需求 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 BOUC-W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顾培英 陈厚群 +1 位作者 李同春 邓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7,共5页
目前应变类损伤指标大多数只能利用损伤前后的模态参数进行损伤定位,但要得到损伤前的模态数据非常困难,难以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无健康标准下基于损伤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法ISMSD(Strain Mode Shape D iff... 目前应变类损伤指标大多数只能利用损伤前后的模态参数进行损伤定位,但要得到损伤前的模态数据非常困难,难以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无健康标准下基于损伤应变模态差分原理的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法ISMSD(Strain Mode Shape D ifference),只需利用损伤后应变模态数据即能定位损伤。推导了损伤应变模态等间距和不等间距差分格式。在综合考虑相邻两有效极值点间有效距离比、有效极值之差绝对值、有效极值绝对最大值的基础上,建立了直接定位损伤指标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统计分析,提出损伤位置判定准则:若某点的每阶指标值均最大,则该点有损伤;若某点的某阶或多阶指标值越大,则该点损伤可能性越大;对于某阶节点损伤,则可通过其余阶的指标值定位损伤。该指标能正确地判定损伤位置,尤其是损伤量较小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模态 损伤识别 差分 损伤定位 直接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整体损伤指标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志华 吕西林 +1 位作者 周颖 卜一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首先基于模态参数,给出高层混合结构在四个损伤状态下的最终软化指标;然后用非线性分析软件CANNY对9个不同结构参数高层混合结构模型进行了近500次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最终软化指标及结构参数之间... 首先基于模态参数,给出高层混合结构在四个损伤状态下的最终软化指标;然后用非线性分析软件CANNY对9个不同结构参数高层混合结构模型进行了近500次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最终软化指标及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总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Pushover分析,提出了高层混合结构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参数损伤指标,最后通过一高层混合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建议的各损伤指标量化值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混合结构 整体损伤指标 最终软化指标 最大层间位移角 双参数损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其在骨科的应用 被引量:44
17
作者 石锐 黄天雯 +5 位作者 戴巧艳 黄漫容 蒋巧艳 黎小霞 方丽璇 林焘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36-1438,共3页
[目的]构建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观察其在骨科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三维质量结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结合临床,确立备选指标,建立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1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在骨科... [目的]构建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观察其在骨科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三维质量结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结合临床,确立备选指标,建立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1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在骨科病房,通过全员培训指标内涵、卧床病人压疮护理规范、骨科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指引,并运用指标实施监测与持续质量管理。[结果]实施前后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除护理相关记录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风险评估/判断准确率、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率、风险管理合格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风险评估/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0.32%、98.48%,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率分别为91.13%、97.73%,护理相关记录合格率分别为96.77%、98.48%,风险管理合格率分别为92.74%、98.48%。[结论]构建的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为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依据,通过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骨科病人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压力性损伤 质量指标 质量评价 压疮护理 指标体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血清CK、LDH、Mb的比较 被引量:43
18
作者 周越 李扬 +3 位作者 王瑞元 李肃反 龙国东 杨则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运动中更为适用的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15名体育学院男生(年龄23.40±1.06岁,身高180.03±3.51cm,体重75.93±6.70kg)分别进行大强度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测试运动前后血清C...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运动中更为适用的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15名体育学院男生(年龄23.40±1.06岁,身高180.03±3.51cm,体重75.93±6.70kg)分别进行大强度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测试运动前后血清CK、LDH和Mb。结果:大强度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在运动后48~72小时达最高,耐力训练后则在6~24小时达峰值。血清Mb在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后产生变化的时间均早于CK、LDH。结论:血清Mb是最敏感的指标,而血清CK则在测试简便性方面有优势,同时敏感性也较高,是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最实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离心运动 耐力运动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和性能等级划分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进 王君杰 +1 位作者 韩鹏 王文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2-1338,共7页
针对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研究不足,基于试验数据,通过2轮遍历搜索,确定了参数取值;并参照已有的性能等级划分,确定了适用于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性能等级划分标准。用一组一维试验验证了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 针对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研究不足,基于试验数据,通过2轮遍历搜索,确定了参数取值;并参照已有的性能等级划分,确定了适用于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的性能等级划分标准。用一组一维试验验证了参数取值和性能等级划分对于不同加载路径的适用性;用另一组试验验证了它们对于空间受力构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确定的参数和性能等级划分标准与已有的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表达式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损伤指标,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评价不同一维加载模式或空间受力构件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ang三维损伤模型 参数确定 性能等级 遍历搜索 加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冲击倾向性评价损伤指标 被引量:18
20
作者 姚精明 闫永业 +2 位作者 李生舟 姚俊伟 王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53-357,共5页
为提高煤层冲击倾向评价的准确性,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样峰值损伤因子与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的关系。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煤样的峰值损伤因子与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随着峰值损伤因子的增... 为提高煤层冲击倾向评价的准确性,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样峰值损伤因子与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的关系。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煤样的峰值损伤因子与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随着峰值损伤因子的增加,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降低,煤岩峰值损伤因子表征了煤样完全破坏时的盈余能量。盈余能量反映了煤体发生冲击地压的难易程度和猛烈程度,因此,可以采用单轴压缩煤样的峰值损伤因子来评价煤层的冲击倾向。根据盈余能量和煤样峰值损伤因子的大小,对煤层的冲击倾向性进行了分级。现场实践表明,相对于传统冲击倾向指标,该分级指标更贴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倾向性 损伤因子 评价 指标 盈余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