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PTT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分析与补偿
1
作者 陈明方 梁鸿键 +1 位作者 魏松坡 何朝银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0-302,共13页
对并联机器人进行标定是提高位姿精度的有效措施。但传统标定方法存在误差参数多、误差累积及超静定方程组不易获得最优解等问题。为此,本文以3-PT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运动学方程建立包含21个误差项的误差模型,细分18种... 对并联机器人进行标定是提高位姿精度的有效措施。但传统标定方法存在误差参数多、误差累积及超静定方程组不易获得最优解等问题。为此,本文以3-PT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运动学方程建立包含21个误差项的误差模型,细分18种情况并向其中添加误差值,系统地分析铰链点安装坐标误差及连杆长度误差对动平台位置精度的影响关系。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连杆长度和静平台铰链点z坐标误差对末端精度影响显著,3个自由度方向上的误差均已超过1 mm。同时,为克服传统方法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逆运动学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利用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模型将机构误差转化为关节输入误差,减少了传统算法中的误差参数,大幅降低了优化方程的求解难度,提高了补偿效率。随后,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误差修正目标函数寻优,以此获得滑块补偿量,将其与理想滑块输入量叠加作为滑块修正量驱动机器人完成误差补偿。仿真结果表明,补偿后动平台位置误差均无限趋于0;实验结果显示:动平台在x、y、z轴自由度方向的误差最大值分别由10.89、12.42、2.12 mm降至0.97、1.14、0.72 mm,距离误差最大值由15.35 mm降至1.36 mm,补偿效果明显;误差均值分别由5.86、8.02、1.12 mm降至0.45、0.46、0.33 mm,距离误差均值降至0.82 mm,运行精度提高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误差分析 误差补偿 改进粒子群算法 位姿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的2-R(Ps)&P(Ps)并联机器人误差补偿及标定
2
作者 冯洋洋 邵华 +1 位作者 张智 郭晓航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3,共8页
对于机器人特别是并联机器人替代传统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从而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误差补偿及运动学标定可以有效提高并联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以新型2-R(Ps)&P(Ps)三平动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 对于机器人特别是并联机器人替代传统数控机床进行加工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从而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误差补偿及运动学标定可以有效提高并联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以新型2-R(Ps)&P(Ps)三平动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单目视觉的运动学标定方法,从而提高此类机器人末端定位精度。基于误差闭环矢量链法构建该机构的几何误差模型,得到影响动平台末端位姿的34项几何误差源,采用Sobol算法对其进行误差灵敏度分析,找出对末端误差影响较大的误差源。采用单目相机视觉标定的方法来获取末端位姿,该方法采用Eye in Hand的标定形式,通过视觉图像算法来获取标定板中靶点位置信息进行误差测量,再构建误差辨识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辨识,最后通过修正控制系统输入的方式完成误差补偿流程,进行运动学标定试验。通过该试验,标定前后误差值Δr′均值平均下降77.16%,最大值平均下降69.46%。标定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该标定方法适用于同类并联机器人误差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标定 单目相机视觉 误差补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
3
作者 徐赛 周红磊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5,共8页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索力补偿的运动学模型。通过SolidWorks建立平台的三维模型,结合MATLAB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达工作空间和推导出位置逆解。实验结果表明,搭建的实验平台能在8绳索拉力补偿与PVT控制下达到良好的运动精度,其中可达工作空间占比约为87%。基于单目视觉标定的实验数据分析,轨迹末端的姿态角误差和位移量误差分别降低34.1%和71.2%。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效实现了平滑速度控制和时间同步,抑制了绳索松弛,提升了多段轨迹跟踪精度。研究为并联绳驱机器人的应用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绳驱机器人 PVT运动控制 力补偿 运动学仿真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并联机器人无模型误差补偿算法研究
4
作者 相铁武 蒋欣怡 +2 位作者 高春晖 左洪福 乔贵方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120,126,共6页
针对工业并联机器人精度性能限制其在精密装配等高端制造领域应用的问题,文中以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无模型误差补偿算法,旨在有效提升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位姿精度。首先,建立六自... 针对工业并联机器人精度性能限制其在精密装配等高端制造领域应用的问题,文中以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无模型误差补偿算法,旨在有效提升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位姿精度。首先,建立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坐标系框架。其次,提出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无模型误差补偿算法,并通过实验分析确定了极限学习机的网络框架以及隐藏层神经元个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无模型误差补偿算法将六自由度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最大位置和姿态误差分别有效降低了90.96%和97.01%,精度提升效果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和CSBP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机器人标定 极限学习机 精度提升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补偿并联机器人定位误差 被引量:30
5
作者 马立 于瀛洁 +2 位作者 程维明 荣伟彬 孙立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8-883,共6页
分析了6-DOF精密并联机器人末端位姿的误差来源及以往误差补偿方法的局限性。通过测量末端位姿,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在精密定位的局部工作空间内对机器人关节空间进行误差补偿的方法。确定了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误差补偿的数据样本,... 分析了6-DOF精密并联机器人末端位姿的误差来源及以往误差补偿方法的局限性。通过测量末端位姿,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在精密定位的局部工作空间内对机器人关节空间进行误差补偿的方法。确定了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误差补偿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样本进行了标准化。用实验对比的方法确定了隐层神经元的个数,同时对网络的推广能力进行了验证。经过误差补偿,6-DOF精密并联机器人的平移定位误差下降了80%,转角定位误差下降了60%。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补偿方法对机器人局部工作空间的补偿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满足精密并联机器人工作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BP神经网络 定位误差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轴工作台机构的误差分析和补偿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晓丽 陈艾华 +1 位作者 陈晓英 马履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为了了解机构的原始误差对运动平台输出位姿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消除误差来提高精度,对3T-1R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作误差分析和补偿。在已建立的位置反解模型基础上,确定参与机构误差建模的结构参数,以全微分误差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 为了了解机构的原始误差对运动平台输出位姿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消除误差来提高精度,对3T-1R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作误差分析和补偿。在已建立的位置反解模型基础上,确定参与机构误差建模的结构参数,以全微分误差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机构的误差模型以及误差求解算法。针对结构参数和输入运动参数等的原始误差作误差求解仿真和定量分析。充分运用误差正解和反解模型,探讨软件补偿法的工作空间补偿和关节空间补偿,提出相应的误差补偿算法。用误差补偿算法仿真了机构的误差补偿,实例说明2种误差补偿算法可靠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误差 补偿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精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郭宗和 牛国栋 +2 位作者 孙术华 谢俊 郝秀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5-148,共4页
针对一种具有相似平台的3TPT型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根据该机器人的位置反解方程,利用全微分理论建立了该机器人精度分析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机器人的驱动杆杆长误差、结构尺寸变化和位姿变化对机器人精度的影响,为该机器人机... 针对一种具有相似平台的3TPT型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根据该机器人的位置反解方程,利用全微分理论建立了该机器人精度分析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机器人的驱动杆杆长误差、结构尺寸变化和位姿变化对机器人精度的影响,为该机器人机构的实际误差补偿与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位姿 误差 精度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误差补偿 被引量:15
8
作者 卢菊洪 潘芳伟 +1 位作者 贺利乐 王朋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分析了新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在误差概率分析与蒙特卡洛法的基础上,建立铰链间隙影响下的机器人实际误差模型。并在直接误差补偿法和工作空间补偿的基础上,结合并联机器人平台模型及误差模型提出一种适合该模型... 分析了新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在误差概率分析与蒙特卡洛法的基础上,建立铰链间隙影响下的机器人实际误差模型。并在直接误差补偿法和工作空间补偿的基础上,结合并联机器人平台模型及误差模型提出一种适合该模型的误差补偿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误差补偿 位姿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副间隙引起的并联机器人误差及其补偿 被引量:25
9
作者 余跃庆 田浩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针对运动副间隙引起的并联机器人定位误差,提出了通过优化驱动杆的关节角位移参数来补偿运动副间隙误差的方法。以平面3-RRR并联机器人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运动副误差模型,研究了间隙误差引起的杆件实际长度误差和驱动杆实际关节角位移... 针对运动副间隙引起的并联机器人定位误差,提出了通过优化驱动杆的关节角位移参数来补偿运动副间隙误差的方法。以平面3-RRR并联机器人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运动副误差模型,研究了间隙误差引起的杆件实际长度误差和驱动杆实际关节角位移误差的变化规律。根据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方程,建立了基于全微分理论的机构误差分析模型。应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驱动杆的关节角位移参数,补偿了运动副间隙引起的系统结构误差。引入线性递减惯性权重和压缩因子对标准PSO算法进行改进,给出了算法的统一表达式。误差补偿结果显示,改进PSO算法能够有效提高优化算法的收敛性能,使用优化后的关节角位移参数得到的机器人末端轨迹误差值比未补偿轨迹降低了99%以上。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能够有效补偿运动副间隙引起的系统结构误差,保证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副间隙 并联机器人 误差分析模型 粒子群优化算法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并联机器人误差补偿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谢平 刘志杰 杜义浩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1-13,共3页
提出一种利用蚁群算法补偿Stewart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的方法。基于闭环矢量法建立Stewart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模型,通过6个驱动杆的长度误差和铰链误差得到并联机器人的位姿误差。在位姿误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网格划分策略的连续蚁... 提出一种利用蚁群算法补偿Stewart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的方法。基于闭环矢量法建立Stewart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模型,通过6个驱动杆的长度误差和铰链误差得到并联机器人的位姿误差。在位姿误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网格划分策略的连续蚁群算法,通过信息素更新指导蚂蚁反复搜索,对驱动杆杆长误差进行寻优,最终补偿Stewart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并联机器人 位姿误差 误差补偿 蚁群算法 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6-PSS并联机器人的位姿误差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研彪 金振林 +1 位作者 王玉明 战丽娜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20,共3页
在获得 6-PS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的基础上 ,考虑杆长、铰链位置、铰链间隙等各类主要误差源对终端误差的影响 ,推导出此新型机构的位姿误差模型 ,且应用蒙特卡洛技术分析了位姿误差的分布规律 ,为这种机器人的理论设计与精度补偿提供了理... 在获得 6-PSS并联机构位置反解的基础上 ,考虑杆长、铰链位置、铰链间隙等各类主要误差源对终端误差的影响 ,推导出此新型机构的位姿误差模型 ,且应用蒙特卡洛技术分析了位姿误差的分布规律 ,为这种机器人的理论设计与精度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位姿误差 蒙特卡洛模拟 6-PSS 杆长 铰链位置 铰链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位置姿势控制的并联机械手运动误差仿真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向楠 韦源源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2,56,共5页
针对并联机械手液压驱动的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大问题,设计了自整定模糊前馈PID控制系统,并对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误差进行仿真验证。创建了液压驱动并联机械手平面简图,推导出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位移和角位移方程式。设计了自... 针对并联机械手液压驱动的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大问题,设计了自整定模糊前馈PID控制系统,并对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误差进行仿真验证。创建了液压驱动并联机械手平面简图,推导出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位移和角位移方程式。设计了自整定模糊前馈PID控制器,采用MATLAB软件对并联机械手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跟踪误差进行仿真,并且与模糊PID控制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模糊前馈PID控制器优于模糊PID控制器,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运动位移和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小。采用模糊前馈PID控制器,二自由度并联机械手跟踪误差波动幅度较小,提高了并联机械手运动追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补偿 模糊PID控制器 并联机械手 误差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兆才 余跃庆 张绪平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94-1098,1117,共6页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惯量以及杆件的各种弹性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以平面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为例,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用SAMCEF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正确地反映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弹性振动特性,杆件的弹性变形对机器人动平台的位置误差和方向误差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建模 仿真 弹性振动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实现两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梅江平 赵永杰 +2 位作者 黄田 李占贤 王攀峰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81-985,共5页
针对一种两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提出了一种识别几何参数误差的方法,能有效补偿机构的动平台位姿 耦合误差.忽略两组平行杆的相对杆长误差,将机构简化成仅含转动副的5杆铰接机构,建立了含有8个几何参数 误差模型,即4个杆长误差和4个主... 针对一种两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提出了一种识别几何参数误差的方法,能有效补偿机构的动平台位姿 耦合误差.忽略两组平行杆的相对杆长误差,将机构简化成仅含转动副的5杆铰接机构,建立了含有8个几何参数 误差模型,即4个杆长误差和4个主动关节铰点坐标误差.研究表明,并联拓扑结构使动平台沿两个正交轴的位置 误差和姿态误差具有强耦合性.给出标定坐标系原点,通过仅检测动平台沿标定坐标系任一单轴的位置误差,识别 出系统的几何误差全集.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使机构的动平台定位精度达到0.0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 误差建模 参数辩识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并联划线装置划线轨迹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嘉鸣 秦娴 +3 位作者 沈惠平 李菊 孟庆梅 蒋永健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4-1669,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划线装置。按运动学方程微分法和误差独立原理,建立单一影响因素下末端划线头的位置综合误差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法对两种误差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装置划线综合位置误差范围为0~7.5×10-3mm,其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划线装置。按运动学方程微分法和误差独立原理,建立单一影响因素下末端划线头的位置综合误差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法对两种误差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装置划线综合位置误差范围为0~7.5×10-3mm,其中,仅考虑杆长误差时,综合位置误差范围为0~4×10-4mm;仅考虑转动副间隙误差时,综合位置误差范围为6×10-5mm^9.5×10-5mm。划线综合位置误差受多个因素影响,但以驱动杆杆长误差影响较大,且并非简单地为各个因素的叠加;同时两种误差建模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全面系统地分析机构末端的综合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划线装置 误差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冗余电机驱动的正交并联模拟台误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伟 高峰 +1 位作者 戚开诚 赵剑波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38,共4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运动模拟的冗余电机驱动的正交并联机构,并对机构可能的几何误差源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了避免误差建模时大量的偏导计算,根据机构支链的正交布置特征并结合运动学影响系数的原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误差模型。模型包含了结构... 介绍了一种用于运动模拟的冗余电机驱动的正交并联机构,并对机构可能的几何误差源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了避免误差建模时大量的偏导计算,根据机构支链的正交布置特征并结合运动学影响系数的原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误差模型。模型包含了结构参数误差、驱动误差及铰链制造误差在内的144个误差参数。另外,提出了一种确定被动关节转角唯一解的方法。最后,考察了模拟台样机所有误差参数对末端精度的影响,确定了84个对末端精度影响大的误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模拟台 误差建模 影响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PT并联机构的误差补偿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柴保明 王远东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85-87,90,共4页
以三平移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3TPT机构参数、机构误差以及动平台位姿误差的关系方程;在求解位姿误差正解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精度补偿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推出一种机构位姿精度补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机器人支链驱动杆补... 以三平移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3TPT机构参数、机构误差以及动平台位姿误差的关系方程;在求解位姿误差正解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精度补偿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推出一种机构位姿精度补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机器人支链驱动杆补偿量的控制,来提高输出位姿精度。通过典型实例校核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机器人的实际精度补偿与精度控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对于优化3TPT并联机器人的机构设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精度分析 误差 精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定位误差的柔性补偿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奥斐 仇原鹰 赵泽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7-281,共5页
提出了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补偿大射电望远镜(LT)中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WDPR)系统动平台位姿误差的方法。为了提高 WDPR 的运动精度,建立了3种可行的误差补偿方案,并运用 Levenberg-Marquart(L-M)算法训练了相应的3个神经元网络。标... 提出了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补偿大射电望远镜(LT)中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WDPR)系统动平台位姿误差的方法。为了提高 WDPR 的运动精度,建立了3种可行的误差补偿方案,并运用 Levenberg-Marquart(L-M)算法训练了相应的3个神经元网络。标定仿真显示,基于索长补偿的柔性标定方案比基于动平台位姿补偿的标定方案好。研究结果为提高 LT 舱索系统的控制精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射电望远镜 LT 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 WDPR 误差补偿 人工神经元网络 ANN L-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TPR&2TPS并联机构的位姿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明方 何朝银 +2 位作者 黄良恩 朱恩枭 张永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4-103,共10页
位姿精度是评价机器人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有效的补偿算法是提高机器人位姿精度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一种2TPR&2TPS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正解的误差模型,根据该误差模型得出了动、静平台位置参数误差及驱动杆零点... 位姿精度是评价机器人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立有效的补偿算法是提高机器人位姿精度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一种2TPR&2TPS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正解的误差模型,根据该误差模型得出了动、静平台位置参数误差及驱动杆零点长度误差与机器人末端位姿误差的关系,同时建立了基于逆解的补偿算法。通过粒子群算法对误差函数的最小值寻优,得到了机器人驱动杆补偿量和位姿补偿量,仿真得出该机器人的平均位置精度提升了98.148%;将驱动杆补偿量与理想位姿对应的驱动杆长叠加作为机器人的驱动杆输入量进行实验验证,实验得出机器人的平均位置精度提升了87.457%,补偿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分析 误差模型 补偿算法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20
作者 杜兆才 余跃庆 张绪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3-1407,1426,共6页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 利用运动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各运动支链的弹性位移及其耦合关系,提出了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约束条件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构件的分布质量、集中质量、集中转动惯量以及杆件的各种弹性变形的影响,建立了平面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以平面3-RRR柔性并联机器人为例,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用SAMCEF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正确地反映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弹性振动特性,杆件的弹性变形对机器人动平台的位置误差和方向误差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建模 仿真 弹性振动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