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说献疑 被引量:1
1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共22页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定国民会议方案造成民主共和结果。接着因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及国民会议商谈走进死胡同,他又意图由清廷授权其组织临时政府,以取消南京临时政府。为此他采取了模棱两可的策略,一方面劝导清廷“速定大计”,改建共和,使南方以为清帝将要退位,另一方面在预拟的相关诏书中竭力避用“退位”一类字眼,并试图将由其“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写入诏书。在遭到满蒙亲贵和革命党两方反对后,袁氏转而依靠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联衔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定大局”,仍未放弃清帝。在得到与南方协商皇室优待条件的授权以后,袁氏奉旨反复拒绝将“逊位”二字写入诏书,主张改用“辞政”。因南方坚决反对虚君共和,袁氏才不得不于最后时刻经清廷授权,同意南方的提议,以“辞位”替代“逊位”。一系列史实证明,所谓袁氏“逼迫清帝退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放大了袁氏对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的贡献,而真正要逼迫清帝退位的,其实是革命党人和那些转向民主共和的立宪派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南北议和 袁世凯 虚君共和 民主共和 段祺瑞 清帝退位诏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上“敲门”到迎接解放:民国元老颜惠庆的道路抉择
2
作者 张皓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在1949年从北平国共和平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转折关头,民国元老颜惠庆作出了自己的政治道路抉择。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维护上海繁荣,率领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北上“敲门”。他同中共领导人进行深入交谈,不仅... 在1949年从北平国共和平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转折关头,民国元老颜惠庆作出了自己的政治道路抉择。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维护上海繁荣,率领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北上“敲门”。他同中共领导人进行深入交谈,不仅完成了“敲门”任务,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他关注国共和平谈判的举行,希望其“敲门”成果得到实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颜惠庆顶住蒋介石的压力,留沪迎接上海解放,为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作出努力。上海解放,表明中国人民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颜惠庆留沪迎接上海解放,表明他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惠庆 国共和平谈判 上海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困境”视角下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锐 孙衍彬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8-153,166,共6页
自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机制建成以后,这一机制曾经长期维持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基本稳定。不过,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停战机制的巨大局限性和严重滞后性逐渐暴露出来,建构新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迫在眉睫。由于朝核问题的出现和一再发作,建构朝... 自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机制建成以后,这一机制曾经长期维持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基本稳定。不过,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停战机制的巨大局限性和严重滞后性逐渐暴露出来,建构新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迫在眉睫。由于朝核问题的出现和一再发作,建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与解决朝核问题逐渐融合起来,朝核问题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构情况。究其原因,正是朝核问题推动朝鲜半岛陷入到"安全困境",并放大了朝鲜半岛诸多结构性矛盾,导致安全困境出现的根源制约着安全机制的建立,致使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迟迟不得建立。这涉及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分歧、朝鲜半岛的"纯然"无政府状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权力及安全理念差异等。如果建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东北亚各国必须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当中,努力缓解安全困境所带来的各种阻力,逐渐明确和促进共同利益、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不断通过经济上的共同发展来带动安全对话和政治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朝核问题 六方会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地区格局变动中的以色列 被引量:5
4
作者 杨阳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7,共11页
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格局的转变中更趋孤立,周边安全环境遭受巨大冲击后趋于复杂,巴以和谈重新启动,但进展迟缓,以色列国内安全堪忧,以土关系跌入低谷后重回正常化轨道,以色列对伊朗发出动武威胁,并反对伊核协议的达成。
关键词 中东剧变 以色列 巴以和谈 中东地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的转型——奕訢北京和谈新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双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北京和谈是在清政府无力抵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条件下被迫与西方列强进行的谈判,大体上可分为关于放还巴夏礼等人交涉和关于罢兵和谈交涉两个阶段。它是晚清外交体制由宗藩关系的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的转折点,表现出突破传统的“夷夏之... 北京和谈是在清政府无力抵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条件下被迫与西方列强进行的谈判,大体上可分为关于放还巴夏礼等人交涉和关于罢兵和谈交涉两个阶段。它是晚清外交体制由宗藩关系的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的转折点,表现出突破传统的“夷夏之防”、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促进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产生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奕新 北京和谈 宗藩关系 近代外交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结束越战的秘密承诺——兼论美越和谈中的“苏联渠道”及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邵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8,192,共9页
尼克松上台后,通过基辛格与多勃雷宁之间的秘密接触,建立了与莫斯科沟通的"苏联渠道"。为了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在美越和谈期间不断通过这一渠道向北越发出试探性信息,并逐渐形成了其秘密承诺:只要北越同意在签署和平协定后... 尼克松上台后,通过基辛格与多勃雷宁之间的秘密接触,建立了与莫斯科沟通的"苏联渠道"。为了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在美越和谈期间不断通过这一渠道向北越发出试探性信息,并逐渐形成了其秘密承诺:只要北越同意在签署和平协定后保留一段"适当间隔",不在美军撤离后立即发动对南越的进攻,那么,美国就可以默许其以军事手段统一越南。尼克松的秘密承诺最终促使北越同意签署《巴黎协定》,并对越南战争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战争 尼克松 秘密承诺 美越和谈 基辛格—多勃雷宁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战和谈中的中国因素新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90,共5页
1972年是中美缓和与越战和谈的关键一年,二者同时进行并相互影响。越南问题最终和平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美缓和后客观上给越南带来的孤立感和压力,而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中国为了与美国缓和向越方施压的结果。
关键词 越战和谈 中美缓和 中国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美国南亚安全政策调整实施效果分析
8
作者 管银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87-94,共8页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南亚安全政策 不结盟政策 印巴和谈 “以印制华”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叛抑或弃守?——埃以和谈中埃、以、美围绕巴勒斯坦问题的三方博弈
9
作者 毕健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29,共13页
埃以和平在埃及国内和阿拉伯国家激起强烈争议,反对者指责萨达特背叛巴勒斯坦人民事业。本文认为,萨达特弃守而非背叛巴勒斯坦人民事业;贝京政府控制巴勒斯坦的谈判底线不容动摇;地位脆弱的卡特政府不能迫使以色列让步;萨达特维护巴勒... 埃以和平在埃及国内和阿拉伯国家激起强烈争议,反对者指责萨达特背叛巴勒斯坦人民事业。本文认为,萨达特弃守而非背叛巴勒斯坦人民事业;贝京政府控制巴勒斯坦的谈判底线不容动摇;地位脆弱的卡特政府不能迫使以色列让步;萨达特维护巴勒斯坦事业立场不坚定,埃及内部存在重大分歧,最终无奈弃守巴勒斯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以和谈 巴勒斯坦问题 埃及 以色列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以和平进程影响因素的多维分析
10
作者 王楠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5年第4期80-107,158,159,共30页
巴以和平进程自1993年启动并经历缓慢推进后,于2000年遭遇挫折并长期止步不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第一,和谈进程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缺陷。巴以双方采用“先易后难”的谈判模式,使和谈难度与日俱增。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以方始终... 巴以和平进程自1993年启动并经历缓慢推进后,于2000年遭遇挫折并长期止步不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第一,和谈进程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缺陷。巴以双方采用“先易后难”的谈判模式,使和谈难度与日俱增。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以方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导权,使巴方难有实际作为并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最终地位问题十分棘手。巴以双方在领土、犹太定居点、耶路撒冷、难民及巴方建国等最终地位问题上存在巨大的立场差异,这导致戴维营会谈无果而终,随后的多轮谈判依然无法弥合分歧。第三,美国在其中发挥着消极作用。美国政府在促和过程中偏袒以色列,持续加大对以援助力度,竭力阻止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在最终地位问题上毫无原则地偏袒以方。在结构性缺陷难以克服的情况下,唯有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抵消美国的消极影响,方能解决最终地位问题并推动和平的早日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以和平进程 巴以和谈 最终地位问题 美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