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植物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际土壤细菌群落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永敢 赵娟 +3 位作者 张玉洁 吴婷 吴孝兵 郑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64-5574,共11页
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多年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资源。在其生长发育的周期中与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及文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RDRA),对中... 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多年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资源。在其生长发育的周期中与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及文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RDRA),对中国药用植物凤丹5大主要分布区域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和Csp6I对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的1000个白色克隆子进行了酶切分型,根据酶切图谱的不同,将其分为324个OTUs,并对38个优势OTUs进行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凤丹根际土壤细菌种群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包括alpha、beta、gamma、detla亚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及厚壁菌门等11类细菌,此外还包含了3个未归类的细菌。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文库中的主要菌群,分别占克隆总数的47.34%和14.36%,其中Pseudomonas sp.、Burkholderia sp.和Arthrobacter sp.为优势菌属。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药用植物凤丹5大主要分布区域的根际土壤细菌种群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还存在丰富的潜在新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根际土壤 细菌 多样性 ARD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处理牡丹试管苗前后的转录组分析
2
作者 符真珠 高杰 +3 位作者 李艳敏 王慧娟 袁欣 王利民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3,共8页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尚未应用于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试管苗生根后地上部发生休眠,导致移栽成活率低。研究发现,4℃低温处理牡丹生根试管苗60 d可以促进顶芽萌发,解除顶芽休眠。为了解析低温处理对试管苗顶芽萌发的相关机制,对低温处理不同...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尚未应用于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试管苗生根后地上部发生休眠,导致移栽成活率低。研究发现,4℃低温处理牡丹生根试管苗60 d可以促进顶芽萌发,解除顶芽休眠。为了解析低温处理对试管苗顶芽萌发的相关机制,对低温处理不同天数的试管苗进行表型观察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生根试管苗经低温处理后,抑制了ABI转录,ABA合成通路中一些关键基因PP2C、PYL、ARF等的表达受到抑制,阻碍了其生物合成,同时激活了GA生物通路中的一些关键基因GA2ox1、GAI的表达,促进了GA合成,导致试管苗中GA与ABA含量达到平衡,促进了顶芽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休眠解除 转录组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木本植物油的品质、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研究
3
作者 陈江燕 顾庆慧 +6 位作者 罗兰 李亚 田云才 田勇 张文环 赵鑫 吴明一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3,120,共7页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总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181.32g/100g、88.78%和70.29mg/100g);3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美藤果油>牡丹籽油>青刺果油,且美藤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维生素E的;3种植物油均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活性,其中美藤果油的紫外吸收能力最强,美藤果油和牡丹籽油对UVB照射后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保护能力及防护其DNA损伤效果较优。综上,美藤果油的品质最优,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最强,可以用于抗氧化及防晒系列功效性护肤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藤果油 牡丹籽油 青刺果油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防紫外线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研究
4
作者 王二强 冀含乐 +4 位作者 庞静静 潘永 曹健康 卢林 王晓晖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94-100,共7页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有重要育种价值,通过肉质花盘亚组组内野生种间、以及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人工杂交,分析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筛选亲和性好的杂交组合或类型,为野生种进一步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有重要育种价值,通过肉质花盘亚组组内野生种间、以及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人工杂交,分析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筛选亲和性好的杂交组合或类型,为野生种进一步育种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紫牡丹(Paeonia delavayi)、黄牡丹(Paeonia lutea)、狭叶牡丹(Paeonia potaninii)之间杂交普遍具有较高结实数量,同时收获种子具有良好的出苗率;以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为亲本,虽然也收到部分种子,但种子未能出苗。与革质花盘亚组栽培种杂交,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母本平均结实数量由高到低为黄牡丹、紫牡丹、大花黄牡丹、狭叶牡丹,野生种作父本平均结实数量由高到低为狭叶牡丹、黄牡丹、紫牡丹、大花黄牡丹。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与革质花盘亚组栽培品种杂交多数组合均能正常结实,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但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母本杂交结实数量和种子出苗率均高于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肉质花盘亚组 杂交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琳 袁梦 +2 位作者 齐宇 张梦杰 王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分析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活性,为进一步研究PsDFR启动子的功能及其在牡丹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黑花魁’牡丹花瓣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PsDFR的启动... [目的]分析牡丹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PsDFR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活性,为进一步研究PsDFR启动子的功能及其在牡丹花色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黑花魁’牡丹花瓣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PsDFR的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在线软件预测分析启动子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构建5个不同长度缺失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并瞬时转化烟草叶片,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和酶活性检测分析缺失启动子的活性,及其对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光照等不同胁迫处理的响应。[结果]克隆得到PsDFR上游1687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sDFR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信号、激素响应、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顺式作用元件,这暗示PsDFR的表达可能受光信号、激素和胁迫等多种信号的共同调节。GUS组织化学染色和酶活性检测表明,随启动子片段的缩短,启动子活性逐渐下降,-1623至-916区段对于启动子活性具有重要作用。MeJA和黑暗处理对各启动子片段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恢复光照可促使启动子活性明显回升,而参与ABA响应的核心调控区域位于-443至-76 bp。[结论]PsDFR启动子含有多个光信号、激素响应、逆境响应及组织特异表达等顺式作用元件,其活性受光的正调控以及MeJA的负调控;-1623至-916 bp间的区域对于启动子活性具有重要作用,-443至-76 bp是响应ABA处理的核心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PsDFR应答环境信号参与牡丹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青素苷 PsDFR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凤丹的单株产量构成要素
6
作者 汪成忠 李庆魁 +4 位作者 尹原森 杨继 宋志平 吴计划 胡胜甜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为促进凤丹优良种质筛选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6龄凤丹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开裂期,检测10个生长性状(主枝基径、主枝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小枝长、小枝基径、复叶数量、叶柄长、复叶长和复叶宽)和5个繁殖性... 【目的】为促进凤丹优良种质筛选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6龄凤丹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开裂期,检测10个生长性状(主枝基径、主枝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小枝长、小枝基径、复叶数量、叶柄长、复叶长和复叶宽)和5个繁殖性状(单果数量、单果长、种子量、败育单果荚数量和产量),分析各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再对所筛选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凤丹的繁殖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性状。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种子数量、单果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和小枝长;种子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0.811),其次为单果长(R=0.210),小枝长、2年生枝基径和2年生枝长通过影响种子数量和单果长来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种子数量(x_(1))、单果长(x_(2))、小枝长(x_(3))、2年生枝基径(x_(4))为自变量,构建的凤丹单株产量模型为y=0.142x_(1)+1.123x_(2)+0.027x_(3)+0.014x_(1)x_(2)+0.011x_(1)x_(4)-0.043x_(2)x_(4)-3.386。【结论】单株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为种子数量(果实数量)和单果长(果实大小),说明凤丹的单株产量由“库”的大小所决定,同时受到“源”强度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在调“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扩“库”增产措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凤丹 单株产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7
作者 蒋罗 余柏均 +6 位作者 肖玖金 刘光华 尚凯 高雅荣 鲁琴琴 刘梅 王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79,588,共9页
【目的】了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毗邻荒地(CK)为对照,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捡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研究了牡丹连栽1 a(F1)、2 a(F2)、3 a(F3)和4 a(F4)后... 【目的】了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不同连栽年限对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毗邻荒地(CK)为对照,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捡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研究了牡丹连栽1 a(F1)、2 a(F2)、3 a(F3)和4 a(F4)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190只,隶属于2门7纲15目31科,优势类群为蚰蜒目和蜈蚣目,与CK相比,牡丹种植整体上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数,并随连栽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抛物线的变化趋势,牡丹连栽3 a后(F3),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达到最高;同时,除第3年外,牡丹种植后降低了其余种植年的土壤动物密度。随着连栽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呈递增趋势,多样性指数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优势度指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均匀度指数值波动较小。捕食性与杂食性土壤动物密度随连栽年限的增加均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结论】牡丹种植在短期内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发展,但在超过一定年限后,土壤动物群落会受到一定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连栽年限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林下种植牡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志浩 王思凡 +3 位作者 林文波 郭萍萍 袁宗胜 刘芳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7,18,共8页
为深入了解牡丹不同种植模式(林下种植、裸地种植)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和真菌群落... 为深入了解牡丹不同种植模式(林下种植、裸地种植)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对凤丹牡丹的生长和繁殖有显著影响,裸地种植土壤样品中担子菌门占比最高,而林下种植土壤样品中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丰度更高,林下种植牡丹根际土壤中真菌物种丰度显著高于裸地种植土壤样品;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真菌种群组成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真菌群落与这些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林下种植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多呈现正相关性。综合结果表明,林下种植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林下种植的牡丹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林下种植 土壤养分 真菌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UVB诱导HaCaT细胞光老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婕珺 洪铮怡 +2 位作者 龚天贵 王斌 张蓝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51-359,共9页
目的:研究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光老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存在的抗光老化活性成分,采用UVB刺激HaCaT细胞建立光老... 目的:研究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光老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存在的抗光老化活性成分,采用UVB刺激HaCaT细胞建立光老化细胞模型,噻唑蓝比色(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划痕法检测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影响衰老的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细胞因子,以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水平为指标,研究不同浓度的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HaCaT细胞的抗光老化活性及其机制。结果:含量最多的前五种成分为单硬脂酸甘油酯(10.73%)、芥酸酰胺(3.17%)、5-[(2R,3S)-6-羟基-2-(4-羟基苯基)-4-[(E)-2-(4-羟基苯基)乙烯基]-2,3-二氢1-苯并呋喃-3-基]苯-1,3-二醇(2.20%)、α,α-海藻糖(1.90%)和芍药内酯苷(1.45%)。经不同浓度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HaCaT细胞活力均在80%以上,其中浓度为6.25μg/mL的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对HaCaT细胞无显著毒性,并且浓度为12.5μg/mL(H组)和6.25μg/mL(L组)的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均能抑制HaCaT细胞的迁移能力,H组能显著降低细胞IL-1、IL-6、IL-22、IFN-γ和TGF-β水平(P<0.05)从而抵抗皮肤衰老,L组能减少ROS产生,降低NF-κB蛋白因子的含量(P<0.05),从而有效地抑制HaCaT细胞的光老化反应。结论:牡丹籽乙醇提取物具有抗光老化作用,可以改善UVB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提取物 牡丹籽 光老化 HACAT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牡丹涝害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SSR引物开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慧春 许雯婷 +3 位作者 周江华 张加强 史小华 朱开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4-558,共15页
涝害胁迫是限制牡丹种植、生长和高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阐明牡丹在涝害胁迫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并开发了SSR标记。利用高通量测序对6个由涝害处理的幼苗和对照的mRNA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组装总... 涝害胁迫是限制牡丹种植、生长和高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阐明牡丹在涝害胁迫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并开发了SSR标记。利用高通量测序对6个由涝害处理的幼苗和对照的mRNA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组装总共获得73925个基因,创建了牡丹的初始参考转录组数据库。其中780个被鉴定为涝害早期反应基因,其中155个基因上调,625个基因下调。功能分析表明,参与转录因子信号调节、DNA复制、核糖体和嘧啶代谢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在牡丹对涝害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些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出5204个SSR标记。在这些标记中,二核苷酸重复占58.13%,三核苷酸重复占27.11%,四核苷酸重复占7.24%。在牡丹耐涝性状靶基因相关的功能注释基因中,发现了110对SSR标记引物,筛选出45对引物,其中12对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多态性SSR标记引物占引物总数的26.67%。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牡丹的涝害反应机制,同时也为耐涝牡丹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涝害胁迫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农业废弃物配方基质的特性及其对牡丹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尤丽 朱向涛 +5 位作者 张前前 李永春 陈霞 薛浩天 朱盼盼 张可玥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和混合秸秆部分替代配方基质中泥炭,探究添加农业废弃物配方基质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不同生长期的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以及碳(C)、氮(N)、磷(P)和水解酶活性的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分析基质的理化...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和混合秸秆部分替代配方基质中泥炭,探究添加农业废弃物配方基质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不同生长期的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以及碳(C)、氮(N)、磷(P)和水解酶活性的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分析基质的理化性质和C、N、P化学计量比以及牡丹外部形态指标与基质水解酶活性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并对牡丹外部形态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牡丹开花期至花芽分化期,与CK〔V(泥炭)∶V(珍珠岩)∶V(蛭石)=6∶2∶2〕配方基质相比较,T1〔V(泥炭)∶V(珍珠岩)∶V(蛭石)∶V(稻壳)=5∶2∶2∶1〕和T2〔V(泥炭)∶V(珍珠岩)∶V(蛭石)∶V(混合秸秆)=5∶2∶2∶1〕配方基质的全磷含量、铵态氮含量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P<0.05)升高,C/P比和N/P比总体显著下降,氮磷酶活性比(ENP)总体升高。从牡丹开花期至花芽分化期,3种配方基质中微生物受到的P限制转变为N限制,C限制逐渐加剧。其中,在开花期,T1和T2配方基质缓解了微生物受到的P限制;在开花期和叶片生长期,T1配方基质缓解了微生物受到的C限制;在花芽分化期,T1配方基质加剧了微生物受到的C限制。T1和T2配方基质中牡丹的最小叶宽和最小叶长总体较CK配方基质显著增加。总体上看,从牡丹开花期至花芽分化期,3种配方基质的pH值、含水量、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碳磷酶活性比(ECP)和ENP呈升高趋势,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C/N比、C/P比和N/P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硝态氮含量呈降低趋势,碳氮酶活性比(ECN)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牡丹外部形态指标受基质C/N比、ECN和ENP的显著影响。T1配方基质中牡丹外部形态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0.82)。综上所述,稻壳部分替代泥炭用于牡丹的栽培基质增加了基质的全磷含量、铵态氮含量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缓解了P限制,提高了牡丹植株的综合性状,适宜部分替代泥炭作为牡丹的生长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农业废弃物 基质 水解酶 化学计量学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微生物菌剂不同配比对牡丹根系生长及叶片POD、CAT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王思凡 陈维峰 +2 位作者 马林 袁宗胜 刘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8-464,共7页
【目的】探讨3种微生物菌剂不同配比对牡丹根系生长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为后续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比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建立了具有高效解磷、解钾、固氮活... 【目的】探讨3种微生物菌剂不同配比对牡丹根系生长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为后续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比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建立了具有高效解磷、解钾、固氮活性的产气肠杆菌CT-B09-2、解淀粉芽孢杆菌JL-B06、乙酸钙不动杆菌WYS-A01-1这3种微生物菌剂不同配比处理,共计16个菌剂处理(T_(1)~T_(16)),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菌剂处理30 d后测定牡丹根干质量及叶片POD、CAT活性,并对各指标进行组间差异性、相关性和回归拟合分析。【结果】3种微生物菌剂不同配比对牡丹根干质量、POD活性、CAT活性的影响不同;T_(8)处理(施用40 mL产气肠杆菌、80 mL解淀粉芽孢杆菌、40 mL乙酸钙不动杆菌)的根干质量、POD活性、CAT活性最大,分别为6.32 g、153.31μmol·g^(-1)、676.53μmol·g^(-1),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4.47%、341.29%、95.14%;各菌剂处理下,POD活性与CAT活性、CAT活性与根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单因子效应分析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根干质量的影响随着其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互作效应分析显示,产气肠杆菌低用量与解淀粉芽孢杆菌高用量的互作效果最好,产气肠杆菌适中用量与乙酸钙不动杆菌低用量的互作效应最好。【结论】各菌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牡丹根干质量及叶片POD、CAT活性,以V(产气肠杆菌)∶V(解淀粉芽孢杆菌)∶V(乙酸钙不动杆菌)=40 mL∶80 mL∶40 mL的T_(8)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牡丹 根系生长 过氧化物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雄蕊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13
作者 程丹丹 高德民 +5 位作者 王岱杰 梁栋 庞志勇 徐亚振 王惠敏 袁文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48,共7页
为探究牡丹雄蕊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药理作用。实验以去势+皮下注射激素(苯甲酸雌二醇0.25 mg·kg^(-1))诱导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为动物模型。将40只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模型组、阳性组... 为探究牡丹雄蕊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药理作用。实验以去势+皮下注射激素(苯甲酸雌二醇0.25 mg·kg^(-1))诱导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为动物模型。将40只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模型组、阳性组(塞来昔布250 mg·kg^(-1))和牡丹雄蕊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1))。另外选取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大鼠卵磷脂小体密度、前列腺指数及前列腺组织中细胞因子及血液中TXB2和6-K-PGF1α的表达水平为评价指标,评价牡丹雄蕊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前列腺组织炎症病变程度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牡丹雄蕊各剂量组白细胞数目、大鼠前列腺重、前列腺指数、TXB2以及大鼠前列腺组织中PGE2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P<0.05);牡丹雄蕊高剂量组ICAM-1、INF-γ、TNF-α、MCP-1以及IL-8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低剂量组也均有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牡丹雄蕊高剂量中6-keto-PGF1α及NO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低剂量组也均有升高,但无差异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牡丹雄蕊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具有治疗作用,为牡丹雄蕊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雄蕊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苯甲酸雌二醇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紫斑牡丹全花茶的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小旭 黄文迪 +3 位作者 魏思宇 王大成 江龙龙 关鉴茹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为开发提升紫斑牡丹市场价值,研究紫斑牡丹全花茶制作工艺。通过清理、护型、干燥等方法对紫斑牡丹全花进行加工,研究了烘干、微波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紫斑牡丹全花的干燥效果,从紫斑牡丹全花的色泽、形态、气味比较不同制作工艺... 为开发提升紫斑牡丹市场价值,研究紫斑牡丹全花茶制作工艺。通过清理、护型、干燥等方法对紫斑牡丹全花进行加工,研究了烘干、微波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紫斑牡丹全花的干燥效果,从紫斑牡丹全花的色泽、形态、气味比较不同制作工艺,并测定最佳工艺下紫斑牡丹全花茶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选择初花期的紫斑牡丹全花,以纸杯护型的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进行干燥,以程序为冷冻阶段-40℃,9.25 h→-30℃,3 h→-20℃,2 h→-10℃,1.5 h,升华干燥阶段0℃,2.5 h→5℃,2.5 h→10℃,2 h→15℃,2 h→20℃,2 h→30℃,2 h→35℃,2 h→40℃,5 h制得的全花茶效果最佳,其全花色泽靓丽、形态挺立,花茶口感醇正、感官评价高,营养成分丰富,其中可溶性蛋白、总酚、总黄酮、VC及亚麻酸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干燥工艺制作的牡丹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 全花茶 真空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个牡丹新品种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京璟 何丽霞 +2 位作者 瞿丹 张延东 何智宏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10,17,共7页
以52个远缘杂交的牡丹新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39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新品种的39个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范围在11.65%~125.20%,雌雄蕊瓣化程度、花型变异系... 以52个远缘杂交的牡丹新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39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新品种的39个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范围在11.65%~125.20%,雌雄蕊瓣化程度、花型变异系数最大;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6~1.80,花丝和柱头颜色多样性指数最高,花色表型性状丰富,有黄色、橙色、黑红色、复色等品种;提取的6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株高、花、叶、花香等特征均对牡丹不同品种的差异有影响。系统聚类将52个牡丹新品种分为5类,第Ⅰ类以红、紫、橙等较深色系颜色品种为主;第Ⅱ类黄色系品种偏多;第Ⅲ类以一年生枝长、花枝数较多的品种为主;第Ⅳ类品种重瓣化程度高;第Ⅴ类品种重瓣、花径大。通过亚组间远缘杂交,增大了后代的遗传变异范围,可培育出花色新颖、花型丰富、适于各种用途的牡丹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远缘杂交 新品种 表型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牡丹产业标准化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若晗 姚俊巧 +3 位作者 张焕玲 丁建兰 梁长安 刘改秀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10-1415,共6页
文章梳理了国内现行的牡丹产业标准现状,并从省区差异、发布年份、标准主题和牡丹主产区发布标准特点等方面对地方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牡丹产业标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牡丹主产区三产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国内牡... 文章梳理了国内现行的牡丹产业标准现状,并从省区差异、发布年份、标准主题和牡丹主产区发布标准特点等方面对地方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牡丹产业标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牡丹主产区三产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国内牡丹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产业 标准 统计分析 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温半致死温度的13个牡丹品种耐热性评价
17
作者 余昕 陈法志 +3 位作者 刘忠 陈志伟 戢小梅 李秀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16-120,共5页
以13个代表性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为试材,利用电导率法、Logistic方程研究高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期评价牡丹种质资源的耐热性。结果表明,在逐步高温处理过程中,13个牡丹品种的细胞伤害率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趋势,经... 以13个代表性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为试材,利用电导率法、Logistic方程研究高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期评价牡丹种质资源的耐热性。结果表明,在逐步高温处理过程中,13个牡丹品种的细胞伤害率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趋势,经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13个牡丹品种的LT50为51.31~59.73℃,其中B24的LT50最高,为59.73℃,而海黄的LT50最低,为51.31℃。利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聚类法,将13个牡丹品种分为3个类群,B24、太平红、B10、凤丹荷和凤丹白属于耐热类型,LT50平均值为57.70℃;香玉、莲鹤、五星玉、岛锦和垫江红属于中度耐热类型,LT50平均值为56.32℃;ZB1、泼墨紫和海黄属于不耐热类型,LT50平均值为53.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细胞伤害率 LOGISTIC方程 高温半致死温度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楸树牡丹复合栽培技术
18
作者 杨艳红 马会萍 +5 位作者 曹文昱 赵鲲 马克义 王小耐 万一峰 马贯羊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8-50,共3页
楸树和牡丹均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无可取代的观赏性,两者复合栽植可实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不仅可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混交模式的选择、嫁接、修剪和病虫... 楸树和牡丹均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无可取代的观赏性,两者复合栽植可实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不仅可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混交模式的选择、嫁接、修剪和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楸树与牡丹复合高效栽培的核心技术要点,以期为类似地区楸树和牡丹的复合栽培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牡丹 复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被引量:30
19
作者 朱向涛 王雁 +2 位作者 吴倩 张婧蕾 竺柯叶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探讨不同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江南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江南牡丹凤丹幼嫩茎段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改良MS培养基为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最... 为探讨不同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江南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江南牡丹凤丹幼嫩茎段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改良MS培养基为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为93.3%,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改良MS+2,4-D0.2mg·L-1+6-BA2.0 mg·L-1+NAA0.3 mg·L-1。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加入KT0.2mg·L-1效果最好,有机物也能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其中加入水解酪蛋白300 mg·L-1效果最佳。牡丹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改良MS+KT0.2 mg·L-1+6-BA0.3 mg·L-1+NAA0.1 mg·L-1,分化率为37.8%,牡丹愈伤组织不定芽在1/2MS+IBA0.2 mg·L-1条件下能够诱导生根,诱导率为最高的13.3%。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江南牡丹的高效再生体系和转基因育种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凤丹 茎段 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和GA_3对凤丹种子萌发及碳氮代谢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丽妍 董春兰 +3 位作者 言燕华 韦武青 徐迎春 赵慧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6,共7页
研究了低温(4℃)和300 mg·L-1GA3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上胚轴和叶原基形态及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包括ZR、IAA、ABA和GA)含量的影响。... 研究了低温(4℃)和300 mg·L-1GA3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上胚轴和叶原基形态及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包括ZR、IAA、ABA和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后第11天凤丹种子上胚轴萌发,且形态细长;经低温处理后第27天上胚轴萌发,且形态较粗壮。低温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较大、株高居中、根系发育较好、须根多且长,生长状况总体上优于对照和GA3处理组。与处理后第3天相比,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以及GA3处理后第11天,种胚中淀粉、可溶性糖、ZR、IAA和G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而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种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GA3处理后第11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凤丹种子蛋白质电泳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2 000~80 000,在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蛋白质条带颜色均较处理后第11天略深,但条带数量不变。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及GA3处理均可导致凤丹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促进种胚发育及上胚轴生长,但低温处理更有利于上胚轴萌发及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种子萌发 低温 GA3 碳氮代谢物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