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丹(Paeonia ostii T.)自毒物质的检测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5
1
作者 覃逸明 聂刘旺 +3 位作者 黄雨清 王千 刘欣 周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3-1161,共9页
药用牡丹的种植中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为探讨其机制,利用已萌发长根的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对凤丹根际土壤和根的水浸提液进行了自毒化感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及其根皮中的化感自毒物质进行了定... 药用牡丹的种植中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为探讨其机制,利用已萌发长根的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对凤丹根际土壤和根的水浸提液进行了自毒化感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及其根皮中的化感自毒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外源法研究了盆栽凤丹幼苗对5种检出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及其混合物在3种不同浓度下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和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连续种植4a的凤丹根际土壤和根浸提液对已萌发种子根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显示凤丹根分泌物具有自毒化感的潜势;(2)HPLC分析表明在凤丹根际土壤中存在5种以上的酚酸类物质(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和丹皮酚),其中阿魏酸、肉桂酸、香草醛、香豆素为前人已报道的化感物质;(3)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设浓度范围内,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对凤丹幼苗的高度、根长及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对根长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明显(p<0.05),此结果与连作移栽幼苗时,根部首先发黑死亡的现象相一致;(4)凤丹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在各处理中表现出相似性,即低浓度时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高,高浓度时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低,低浓度的阿魏酸和香草醛对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合成有促进作用。此结果显示自毒物质可能是通过影响根系酶活性和叶绿素合成来影响群体中其它个体的生长。本实验的结果显示栽培4a的凤丹土壤水提液具有抑制自身种子根系生长的活性,此提示栽培凤丹连作障碍可能主要与自身分泌到土壤中的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自毒作用 自毒物质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种胚组培苗的自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覃逸明 黄雨清 +3 位作者 聂刘旺 王千 刘欣 周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9,89,共6页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凤丹种胚组培苗根系分泌物抑制二茬培养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对二茬组培苗具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接种于生根培养基和继代生长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具有最明显的自毒抑制现象,其...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凤丹种胚组培苗根系分泌物抑制二茬培养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对二茬组培苗具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接种于生根培养基和继代生长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具有最明显的自毒抑制现象,其次是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碳可降低二茬苗受到的抑制。二茬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加有活性碳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二茬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SOD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基本与活性碳组和对照组相似,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可以通过影响二茬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来影响其生长,同时,加入的活性碳可以吸附培养基中的有毒物质,从而缓解二茬苗的自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种胚 组织培养 根系分泌物 自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凤丹籽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悠 李梅青 +3 位作者 孙强 陈健 吴计划 王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54-1457,1479,共5页
本文以经脱脂处理后的凤丹籽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优化凤丹籽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此模型得出:超声时间对凤丹籽... 本文以经脱脂处理后的凤丹籽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优化凤丹籽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此模型得出:超声时间对凤丹籽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最为显著,超声时间和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模型预计凤丹籽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21 g/mL,超声时间49 min,超声功率240 w,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平均值为9.01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籽 总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超声提取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研究进展 被引量:103
4
作者 陈慧玲 杨彦伶 +3 位作者 张新叶 戴均华 李振芳 徐红梅 《湖北林业科技》 2013年第5期41-44,共4页
综述了油用牡丹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油用牡丹包括发展起源、育种、繁育、栽培、抗性研究、牡丹籽油成份分析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现状及研究成果,同时对油用牡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油用牡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综述了油用牡丹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油用牡丹包括发展起源、育种、繁育、栽培、抗性研究、牡丹籽油成份分析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现状及研究成果,同时对油用牡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油用牡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紫斑牡丹 凤丹牡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凤丹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祝有为 言燕华 +3 位作者 韦武青 杜嘉 郭源 徐迎春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5,共8页
分别采用不同基质配比(即泥炭和珍珠岩体积比分别为1∶0、2∶1和3∶1)、不同促侧根措施(包括主根截短和200 mg·L-1IBA溶液灌根单一措施以及上述2种单一措施的复合措施)和不同栽培容器(包括穴盘、营养钵和无纺布育苗袋)对凤丹(Paeon... 分别采用不同基质配比(即泥炭和珍珠岩体积比分别为1∶0、2∶1和3∶1)、不同促侧根措施(包括主根截短和200 mg·L-1IBA溶液灌根单一措施以及上述2种单一措施的复合措施)和不同栽培容器(包括穴盘、营养钵和无纺布育苗袋)对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容器苗进行培育,分析了容器苗的形态指标、单株质量、根冠比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宜凤丹容器苗培育的栽培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在泥炭-珍珠岩(体积比3∶1)混合基质中,凤丹容器苗的单株侧根数、单株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根冠比以及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采取主根截短单一措施或复合措施后,容器苗的单株叶面积、单株侧根数、单株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根冠比及叶片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和采取200mg·L-1IBA溶液灌根单一措施的容器苗,其中,采取复合措施的容器苗大部分指标最高。在无纺布育苗袋和营养钵中栽培的容器苗的株高、根颈直径、单株侧根数以及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显著高于在穴盘中栽培的容器苗;其中,在无纺布育苗袋中栽培的容器苗的单株侧根数以及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均最高,且这3个指标显著高于在营养钵中栽培的容器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措施对凤丹容器苗的生长及生理均有一定影响,总体上看,对根系的单株侧根数、主根长、地下部质量和根冠比以及叶片的叶面积、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的影响均较大。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凤丹容器苗培育的栽培措施,即用无纺布育苗袋,以泥炭-珍珠岩(体积比3∶1)混合基质为栽培基质,实施主根截短和200 mg·L^(-1)IBA溶液灌根复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 基质配比 促侧根措施 栽培容器 生长和生理 根系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戢小梅 陈法志 +3 位作者 李秀丽 陈镇 杨阳 杨守坤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3期2489-2494,共6页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比重不同,采取水浸法进行种子分级,能有效区分种子优劣,且Ⅱ级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到99%;赤霉素(GA3)处理能大幅提高播种出苗率,GA3促进种子萌发的的最佳浓度为150 mg/L,种子萌发率达到99%。种子的品质与质量相关性不大,与吸水率呈反比;凤丹牡丹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生理后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 种子特性 萌发 赤霉素 种子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