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代谢率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夏季死亡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7
1
作者 毛玉泽 周毅 +3 位作者 杨红生 袁秀堂 文海翔 王如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5-451,共7页
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中国北方重要养殖海区桑沟湾,采用呼吸瓶法现场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季节变化,从代谢水平探讨了长牡蛎夏季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以... 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中国北方重要养殖海区桑沟湾,采用呼吸瓶法现场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季节变化,从代谢水平探讨了长牡蛎夏季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以及氧氮比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01)。三龄牡蛎的个体耗氧率7月份最高[2.86mgO2/(ind·h)],1月份最低[0.07mgO2/(ind·h)];个体排氨率8月份最高[6.45μmol NH4-N/(ind·h)],1月份最低[0.47μmolNH4-N/(ind·h)];一龄牡蛎个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38mgO2/(ind·h)和0.04—1.66μmol NH4-N/(ind·h)。三龄个体单位个体耗氧率、排氨率高于一龄牡蛎,而单位软体干重的耗氧率、排氨率则小于一龄个体。一龄个体的氧氮比变化范围为16.7—58.0,10月份最高,一月份最低;三龄个体的氧氮比变化范围为8.7—64.0,6—7月份较高平均为52.7,8月份产卵后迅速下降到14.7,氧氮比的剧降表明该阶段长牡蛎代谢消耗了大量的蛋白质,使其体质脆弱,可能是引起三龄牡蛎夏季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代谢率 夏季死亡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汁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酶解液风味改善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梅超 慕金雨 +2 位作者 刘敏 陈铭 董士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70-175,共6页
通过感官评价、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SPME-GC/MS)以及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alative odour active value,ROAV)的方法分析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 通过感官评价、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SPME-GC/MS)以及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alative odour active value,ROAV)的方法分析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酶解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探讨姜汁对牡蛎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和改善牡蛎酶解产物风味的效果。结果表明:与新鲜牡蛎相比,酶解液中脂质氧化产物,如异戊醛、壬醛、2-壬烯醛和3,5-辛二烯酮含量分别增加至5.09%、1.6%、1.3%、0.5%,使牡蛎酶解液呈现出较重的腥味与哈喇味,说明牡蛎风味的劣变与酶解过程中发生的脂质氧化有关。牡蛎酶解过程中添加姜汁,脂肪氧化产生的不愉快成分如(E)-2-戊烯醛、(Z)-4-庚烯醛、壬醛、2,3-辛二酮等未被检测到;异戊醛、己醛、(E)-2-己烯醛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减少了81.02%、33.28%、54.39%。姜汁中挥发性成分如香叶醇、香茅醇、对伞花烃和芳樟醇等成为其新的主体呈味成分,并贡献出花香、柠檬香等愉快气味。因此,姜汁对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酶解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微卫星克隆快速分离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琪 木岛明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370,共7页
采用磁珠杂交选择和PCR筛选法 ,从长牡蛎DNA选择片段文库中 ,快速分离含有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 ,在筛选的 2 0 0个白色菌落中 ,5 6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 5以上的微卫星序列 ,其中 41个 ( 2 0 5 % )有随机侧翼区 ,可以进行引... 采用磁珠杂交选择和PCR筛选法 ,从长牡蛎DNA选择片段文库中 ,快速分离含有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结果表明 ,在筛选的 2 0 0个白色菌落中 ,5 6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 5以上的微卫星序列 ,其中 41个 ( 2 0 5 % )有随机侧翼区 ,可以进行引物设计 ,1 2个缺乏足够的侧翼序列 ,3个为中断的微卫星序列。此外 ,还获得两个小卫星克隆。在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 ,完全的占 5 4 7% ,不完全的占 2 0 8% ,复合的占 2 4 5 %。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单元外 ,还观察到CT、ACT、CGCA、CACT、GACT、GCAC、CCTTA和CCTCA的重复序列。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 5— 30次之间 ,占 71 7% ,最高为 60次。本研究中构建的长牡蛎 (CA)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微卫星 快速分离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不同组织DNA相对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丁君 常亚青 +3 位作者 王子臣 宋坚 胡秀媛 王延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为试验材料,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常温下(16℃)和0℃低温下鳃、外套膜、性腺(包括2个取样部位)的DNA相对含量并分析各组织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16℃)牡蛎不同组织DNA相对含量的...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为试验材料,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常温下(16℃)和0℃低温下鳃、外套膜、性腺(包括2个取样部位)的DNA相对含量并分析各组织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16℃)牡蛎不同组织DNA相对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性腺取样部位2>外套膜>鳃>性腺取样部位1,性腺取样部位1的DNA含量低于前三者(P<0.05);在0℃低温处理后,牡蛎各组织的DNA含量有所下降,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鳃组织的DN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外套膜的DNA含量显著减少(P<0.01),性腺组织的显著增加(P<0.01);常温下牡蛎各组织细胞停留在G1期时相的比率依次为:性腺取样部位2>鳃>外套膜>性腺取样部位1;在0℃低温处理下,鳃与外套膜之间停留在G1期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织间G1期比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于同一部位,随着0℃持续时间不同,鳃、性腺取样部位2处于G1期时相比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外套膜和性腺部位1的变化显著;与常温下相比,0℃处理性腺取样部位1,2后,二者停留在G1期时相的比率均显著增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牡蛎 DNA相对含量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仪 F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粘土絮凝法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咏卉 俞志明 +1 位作者 宋秀贤 曹西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60,共8页
本实验以太平洋牡蛎稚贝(Crassostrea gigas,~0.2cm)为对象,研究了HDTMA有机改性粘土和PAC无机改性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时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96h急性毒性实验中二者对牡蛎稚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2g/L和2.67g/L。在能够有... 本实验以太平洋牡蛎稚贝(Crassostrea gigas,~0.2cm)为对象,研究了HDTMA有机改性粘土和PAC无机改性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时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96h急性毒性实验中二者对牡蛎稚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2g/L和2.67g/L。在能够有效去除赤潮微藻的浓度条件下(0.10g/L),经慢性毒性实验发现改性粘土对牡蛎稚贝成活率无影响,牡蛎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滤食率比培养实验初始时升高了3~4倍,同时在牡蛎超微组织结构中未发现机械损伤。通过模拟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Heterosigma akashiwo和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过程中对生物体的影响,发现改性粘土絮凝法通过去除赤潮藻能显著提高牡蛎的存活率,所以HDTMA有机改性粘土和PAC无机改性粘土絮凝法在赤潮生物防控中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应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TMA有机改性粘土 PAC无机改性粘土 赤潮治理:太平洋牡蛎稚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粗提配合超声破碎法制取可溶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成 于文超 +8 位作者 蔡忠强 魏磊 陈军 李佳荣 盖超伟 李壮 张子豪 郭文 王晓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4-639,共6页
虽然牡蛎黑色素已经提取鉴定成功,但因为大部分实验需要用到黑色素的水溶液,而天然黑色素不溶于水,致使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功效验证工作难以开展。本课题组探究总结出一套有效方法,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进行制取。... 虽然牡蛎黑色素已经提取鉴定成功,但因为大部分实验需要用到黑色素的水溶液,而天然黑色素不溶于水,致使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功效验证工作难以开展。本课题组探究总结出一套有效方法,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进行制取。首先选用酸碱法,从黑色长牡蛎中提取出天然长牡蛎黑色素,将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超声细胞破碎仪进行处理,用盐酸中和至中性,离心取上清并干燥后得到一种黑色可溶性固体;再将该黑色固体分别用激光粒度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光谱扫描仪进行检验后,发现天然长牡蛎黑色素经过超声降解处理后,颗粒粒度大幅下降,其溶解性大幅提高。红外光谱则显示出1630nm左右有明显的峰值,说明超声降解处理并未破坏真黑色素吲哚环等官能团;紫外吸光图谱的比较则显示天然长牡蛎黑色素破碎后,吸收峰仍然出现在210nm左右,但吸收值明显升高,说明超声降解法可以将难溶于水的天然长牡蛎黑色素降解为可溶于水的小颗粒可溶性黑色素,从而提高了紫外吸收值。可溶性牡蛎黑色素的制备成功对推动牡蛎黑色素的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黑色素 酸碱处理法 超声降解法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微食物环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碳需求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杜美荣 李凤雪 +4 位作者 方建光 高亚平 房景辉 蒋增杰 王同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4-1342,共9页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冬季最低(P<0.05)。微食物环组成生物的生物量以微型鞭毛虫最大,占51.69%(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HNF贡献37.31%,有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NF贡献14.38%),其次是异养细菌(39.03%),纤毛虫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贡献较小,分别为2.31%和0.66%。使用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其清滤率变化范围为0.26-3.50L/(g·h),随着粒径的增大,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清滤率增加。长牡蛎对不同浮游生物的清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纤毛虫>2μm以下有色素体浮游生物>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长牡蛎对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碳截留最大(289.20±62.36μg/(g·h)),其次是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和纤毛虫。传统的对于贝类食物来源的测定忽略了异养细菌、HNF以及纤毛虫,对微食物环框架的研究得出三种生物对长牡蛎的碳贡献为1563.58μg/(g·d)(17.94%),指示原生动物(异养鞭毛虫和纤毛虫)在长牡蛎的食谱组成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异养细菌除了参与微食物环,还能被长牡蛎直接或者间接的摄食,成为长牡蛎的食物来源之一。本文结果为长牡蛎的养殖容量评估和微食物环生物对养殖生态系统的贡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环 微微型浮游生物 原生动物 纤毛虫 长牡蛎 碳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代近交与自交家系遗传差异及生长性状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任晶莹 王卫军 +4 位作者 徐涛 赵强 李彬 孙国华 杨建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0-637,共8页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为了尽快得到稳定可遗传的优良性状,常采用近交方式进行纯系选育,而近交会导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为了解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代近交和自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生长情况,本实验选用长牡蛎近交4代...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为了尽快得到稳定可遗传的优良性状,常采用近交方式进行纯系选育,而近交会导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为了解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代近交和自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生长情况,本实验选用长牡蛎近交4代(F4代)、近交5代(F5代)家系和雌性同体自交1代(自交1代)家系,采用8对多态性高的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成体的三个时间点生长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实验结果表明,8对微卫星位点在野生对照组中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F4代、F5代和自交1代3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下降,平均等位基因数(Na)由17.00下降到2.00,平均观测杂合度(Ho)由0.538下降到0.4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0.826下降到0.297;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三个家系和野生对照组中均不同程度偏离HWE平衡(P<0.0062)。F4代、F5代、自交1代和野生对照的生长性状指标分析表明,和野生对照相比,三个家系生长指标明显提高,对于自交一代而言,与自交实验组亲本选择的偶然性有关。同时,三个家系三个时间点的壳长、壳宽生长性状没有显著性差异(除330日龄壳宽和630日龄壳长),F5代生长性状指标壳高和湿重均大于F4代和自交1代,且差异显著;但F4代和自交1代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本研究发现,F5代可以继续用来进行生长性状新品系的选育,自交1代多样性降低程度相当于F5代,但多样性的降低对成体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明显,仍可以用做相关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F4代 F5代 雌雄同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SPME-GC-MS分析柠檬汁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酶解液风味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南富心 赵那娜 +3 位作者 马昱阳 刘荔 杨心怡 曾名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43-54,共12页
目的:探究柠檬汁对牡蛎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与改善牡蛎酶解液风味的效果,明确牡蛎酶解液风味改善前后的特征香气差异。方法:采用柠檬汁参与牡蛎水解过程对牡蛎(太平洋牡蛎)不良风味进行改善,利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目的:探究柠檬汁对牡蛎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与改善牡蛎酶解液风味的效果,明确牡蛎酶解液风味改善前后的特征香气差异。方法:采用柠檬汁参与牡蛎水解过程对牡蛎(太平洋牡蛎)不良风味进行改善,利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等技术分析牡蛎酶解液风味改善前后的挥发性化合物,并结合感觉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VA)对其进行特征性香气分析。结果:GCIMS技术对牡蛎匀浆液、牡蛎酶解液及柠檬汁脱腥后的牡蛎酶解液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经柠檬汁脱腥后牡蛎酶解液中新生成了7种具有花香、果香等愉快风味特点的挥发性化合物,它们是:蒎烯、苯甲醇、氧化芳樟醇、十二醛、2-庚酮、2-甲氧基苯酚、乙酸丁酯;减少了6种具有鱼腥味等不愉快特征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分别为(E,E)-2,4-辛二烯醛、庚醛、壬醛、(E)-2-辛烯醛、辛醛、1-辛烯-3醇。SPME-GC-MS技术及ROAV法鉴定分析结果显示,经柠檬汁脱腥处理后烯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由8.37%上升为42.84%,主要增加了月桂烯、D-柠檬烯等柠檬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1-辛烯-3醇不再作为关键风味成分,具有鱼腥味特点的庚醛和(E)-2-辛烯醛的ROAV值下降,整体不良风味减弱。结论:柠檬汁参与牡蛎水解过程可有效减少牡蛎酶解液的腥味及异味,该方法高效、便捷、安全,可为扩大牡蛎酶解液的应用及推动产业脱腥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柠檬汁 酶解液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西南侧小岛河河口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结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左涛 张贝叶 +2 位作者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86-3097,共12页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龄和0+—2+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龄和2.56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长牡蛎 种群结构 牡蛎礁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潮间带互花米草-牡蛎共生群落生物特征
11
作者 沙婉潇 徐玉山 +6 位作者 阚文静 江洪友 张荩予 卢学强 李洪远 朱琳 冯剑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38-7747,共10页
牡蛎礁是典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于2022年6月、2023年4月和6月对渤海湾西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牡蛎共生群落的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及监测分析。基于COI片段检测表明该潮间带... 牡蛎礁是典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于2022年6月、2023年4月和6月对渤海湾西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牡蛎共生群落的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及监测分析。基于COI片段检测表明该潮间带牡蛎礁建礁物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该区域牡蛎礁总面积约为19.71hm^(2),牡蛎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在陆海梯度上呈现增加趋势,靠海一侧牡蛎密度和补充量更加充足。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门53种。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和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发现,牡蛎礁存在的共生区域与仅互花米草分布区和光滩区的大型底栖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与其他区域相比,共生区域内出现的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最多,生物量更高,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也较高。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马棚口潮间带的新生牡蛎礁群改变了大型底栖群落组成结构,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牡蛎礁 渤海湾 长牡蛎 互花米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规模化培育全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苗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昭萍 姜波 +3 位作者 孔令峰 于瑞海 王如才 郭希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2-746,共5页
利用引进美国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雄贝与我国的二倍体雌贝杂交 ,规模化培育全三倍体牡蛎苗种。杂交组的平均受精率为 48.2 7%,对照组为 80 .5 3 %,杂交组较低的受精率可能与四倍体雄贝的精子活力及精子数量有关。杂... 利用引进美国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雄贝与我国的二倍体雌贝杂交 ,规模化培育全三倍体牡蛎苗种。杂交组的平均受精率为 48.2 7%,对照组为 80 .5 3 %,杂交组较低的受精率可能与四倍体雄贝的精子活力及精子数量有关。杂交组的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和变态率分别为 81.10 %,42 .3 %和 1.82 %,对照组分别为 79.96%,3 7.0 %和1.80 %。杂交组共培育出稚贝 12 0 0万粒。不同时期取样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组的三倍体率为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四倍体 二倍体 杂交 全三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滤食性贝类滤水率的测定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吉桥 于晓明 +3 位作者 郝玉冰 张蒲龙 杨涛 刘海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7-221,共5页
用室内流水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1)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叶绿素)分别为(0.390±0.098)L/(g.h),(0.362±0.064)L... 用室内流水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1)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叶绿素)分别为(0.390±0.098)L/(g.h),(0.362±0.064)L/(g.h),(0.204±0.046)L/(g.h)和(0.041±0.008)L/(g.h);有机颗粒物(POM)分别为(0.4816±0.0821)L/(g.h),(0.3356±0.0305)L/(g.h),(0.1535±0.0428)L/(g.h)和(0.0790±0.0165)L/(g.h)。(2)每隔12 h出现滤食高峰和低谷,紫贻贝和菲律宾蛤仔到达高峰后下降慢,上升快,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则与之相反。(3)滤水率与体重呈负幂函数关系:CR'=aWb(b<0),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b值分别为-0.4211,-0.3374,-0.3252和-0.3137;耗氧率分别为(1.453±0.124)mg/(g.h)、(0.653±0.083)mg/(g.h)、(0.066±0.011)mg/(g.h)和(0.022±0.010)mg/(g.h)。菲律宾蛤仔和太平洋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个体增大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水率 紫贻贝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紫石房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咖啡因和热休克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被引量:11
14
作者 于瑞海 王昭萍 +1 位作者 田传远 王如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8-522,共5页
报道采用咖啡因和热休克相结合的方法 ,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优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 ,三倍体诱导率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D形幼虫的孵化率却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 ;所进行 30~ 36℃热休克温度试... 报道采用咖啡因和热休克相结合的方法 ,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优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 ,三倍体诱导率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D形幼虫的孵化率却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 ;所进行 30~ 36℃热休克温度试验 ,其对三倍体诱导率影响不大 ,但对孵化率影响明显。在 2 3~ 2 5℃条件下 ,当 50 %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 ,用浓度为 2 g/ L的咖啡因 ,结合 33℃± 1℃的热休克 ,处理牡蛎受精卵 15min,三倍体诱导率达 80 %以上 ,孵化率在 4 5%左右。通过此法诱导的三倍体群幼虫的成活与生长情况与其二倍体群体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咖啡因 热休克 三倍体诱导 D幼孵化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群体的染色体数目组成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波 王昭萍 +2 位作者 于瑞海 李慷均 辛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探讨多倍体牡蛎的遗传基础,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2龄杂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群体的染色体数目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在80个具良好中期分裂相的牡蛎中,有56个三倍体(70.0%);12个非整倍体(15.0%),4个2n/3n嵌合体(5.0%);8个... 探讨多倍体牡蛎的遗传基础,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2龄杂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群体的染色体数目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在80个具良好中期分裂相的牡蛎中,有56个三倍体(70.0%);12个非整倍体(15.0%),4个2n/3n嵌合体(5.0%);8个二倍体(10.0%)。12个非整倍体中包括9个29条染色体的亚三倍体(3n-1)和3个31条染色体的超三倍体(3n+1)。非整倍体与三倍体的生长差异不明显(P>0.05)。可能由于数量较少的原因,嵌合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没有表现明显生长滞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三倍体 非整倍体 嵌合体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PD和AFLP标记初步构建太平洋牡蛎的遗传连锁图谱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莉 郭希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利用RAPD和AFLP标记 ,以一回交家系 [(Miyagi×Hiroshima)×Miyagi]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太平洋牡蛎的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 3 3个RAPD引物和 1 1个AFLP引物组合 ,对父母本和 80个子代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 利用RAPD和AFLP标记 ,以一回交家系 [(Miyagi×Hiroshima)×Miyagi]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太平洋牡蛎的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 3 3个RAPD引物和 1 1个AFLP引物组合 ,对父母本和 80个子代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 1 93个 ,其中 1 44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 1 5 6个 ,其中 1 1 1个符合 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框架图包括 99个遗传标记 ,定位在 1 2个连锁群中 ,覆盖 985 2cM ,标记间平均间隔 1 1 3cM。另外有 3个三联体 ,7个连锁对 ,图谱共覆盖 1 1 6 5 7cM。雄性框架图包括 72个遗传标记 ,分布在 8个连锁群 ,覆盖 81 1cM ,标记间平均间隔 1 2 7cM。另外有 4个三联体 ,3个连锁对 ,图谱共覆盖93 1 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遗传学 基因连锁图谱 RAPD AFLP 太平洋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中糖蛋白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晓梅 韩玉谦 +1 位作者 赵志强 管华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4期709-712,716,共5页
本文以青岛产牡蛎为原料,通过低温水提取工艺得到牡蛎糖蛋白粗提物,然后用凝胶柱层析(Sephacryls-100 HR)进行纯化,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的物质F22。由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F22是纯度较高的单一组分;分子量为34.2 k... 本文以青岛产牡蛎为原料,通过低温水提取工艺得到牡蛎糖蛋白粗提物,然后用凝胶柱层析(Sephacryls-100 HR)进行纯化,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的物质F22。由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F22是纯度较高的单一组分;分子量为34.2 kDa;等电聚焦的结果显示等电点为5.5;红外色谱呈现出典型的糖的特征吸收峰;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F22的中性单糖是由葡萄糖这一种单糖组成的同多糖;β-消去反应表明F22的糖肽键应为N-型糖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糖蛋白 分离纯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牡蛎在繁殖季节的生长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昭萍 李赟 +4 位作者 于瑞海 高强 田传远 郑小东 王如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1-706,共6页
研究了在繁殖季节内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整个繁殖期间 ,三倍体的体重明显高于二倍体。三倍体的生长速度较均匀 ,而二倍体变化较大。在集中排放前体重增长较快 ,集中... 研究了在繁殖季节内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整个繁殖期间 ,三倍体的体重明显高于二倍体。三倍体的生长速度较均匀 ,而二倍体变化较大。在集中排放前体重增长较快 ,集中排放后体重增长明显减慢。三倍体的平均体重在排放前比二倍体高 17%左右 ,在排放后则高达 30 %以上。集中排放前 ,二倍体的软体重增长很快并超过了三倍体 ,其出肉率比三倍体高 2 6 .4 8%。排放后二倍体的软体重明显降低 (降低 4 8% ) ,出肉率降低 4 0 .0 % ,而三倍体变化不明显 ,出肉率仅降低 5 .79%。繁殖高峰后三倍体的软体重比二倍体高 4 1.2 2 %。三倍体牡蛎较低但稳定的出肉率表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具有高度的不育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三倍体 二倍体 繁殖 生长 体重 出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杂交三倍体与诱导三倍体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孔静 王昭萍 +5 位作者 于瑞海 张跃环 刘剑 李晓瑜 李雅琳 郭希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71,共5页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三倍体 二四倍体杂交 化学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雅娟 李霞 +1 位作者 毛连菊 丁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62-366,共5页
通过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四倍体。精子遗传失活采用紫外线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时间1 min、紫外线照射剂量1 500-W.cm-2。诱导雌核发育四倍体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 通过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四倍体。精子遗传失活采用紫外线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时间1 min、紫外线照射剂量1 500-W.cm-2。诱导雌核发育四倍体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诱导持续时间(A)设35,45,55 min;处理起始时间(B)10,15,20 min;6-DMAP浓度(C)设300,450,600μmol.L-1等三水平,试验重复二次。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处理起始时间15 min、6-DMAP浓度450μmo.L-1、诱导持续时间45 min;三因素主次顺序:6-DMAP浓度→处理起始时间→诱导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人工雌核发育 四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