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PDO位相期间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
1
作者 江家旺 凌征 谢玲玲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正IOD(pIOD)年显著变薄,而在负IOD(nIOD)年加厚并不明显;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pIOD年变薄,在nIOD年则明显加厚。分析发现,pIOD引起的东风异常在不同PDO位相下差异较小,其引起的等温层深度差异也较小,但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降水正异常更为显著,使得表层盐度降低,混合层变浅,削弱了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导致PDO暖位相期间p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幅度比PDO冷位相期间稍大。nIOD引起的西风异常在PDO冷位相期间比暖位相更为强烈,其激发更强的下沉Kelvin波,导致等温层加深幅度更大,致使PDO冷位相期间n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正异常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印度洋 障碍层 印度洋偶极子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及未来百年PDO位相年代际转变检测及其早期预警信号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浩 颜鹏程 +2 位作者 侯威 赵俊虎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5-236,共12页
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理论,采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指数的近百年(1900~2019年)历史数据及未来百年(2006~2100年)模式模拟数据,首先通过滑动t检验确定PDO位相转变的时间,进而借助于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方... 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理论,采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指数的近百年(1900~2019年)历史数据及未来百年(2006~2100年)模式模拟数据,首先通过滑动t检验确定PDO位相转变的时间,进而借助于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方差和自相关系数,研究了PDO年代际位相转折的早期预警信号。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PDO发生了4次显著的位相转变,每次位相转变前的5~10年可以提取到早期预警信号;(2)通过对CMIP5气候模式资料计算得到的PDO进行统计合成得到未来百年的PDO序列,检测结果表明在2040年和2080年前后发生年代际转折,转折前的5~10年能够检测到早期预警信号;(3)近百年和未来百年PDO序列的位相转变及早期预警信号研究证实在PDO发生位相转变之前方差和自相关系数总能提前数年给出预警信号,也揭示了未来PDO的转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非线性 临界慢化 转折/突变 早期预警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年代际变化及与PDO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辑 李菲 +1 位作者 林蓉 张海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37,共7页
利用1951—2008年台风及海温资料,分析了东亚盛夏(7—8月)北上转向台风个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PDO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与PDO关系密... 利用1951—2008年台风及海温资料,分析了东亚盛夏(7—8月)北上转向台风个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PDO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个数与PDO关系密切,两者呈反位相关系。PDO位相转变后影响北上台风的海温关键区由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带区域变为黑潮区域,并且北上台风个数与各海温关键区存在时滞相关。在PDO不同位相的年代际背景下,西太副高位置的变化是北上台风个数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盛夏北上转向台风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海温 pdo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垂直水温的中国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分析
4
作者 倪泳一 温健 +2 位作者 李宜锴 余为 吴峰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3,共10页
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 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时期内东海日本鲭的生境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与各水层温度距平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日本鲭渔场各水层温度距平值较高,适宜的温度范围较广,2.5m和50.0m水层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2.5m水层不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低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各水层温度适宜性指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相较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生境适宜性较高,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高,不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低,渔场的经度重心偏西,纬度重心偏北。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暖位相转换显著地影响东海日本鲭的生境分布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不同水层温度 生境分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4中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PDO、NAO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顾薇 李崇银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年代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模式对20世纪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但对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中IAP_FGOALSL_0_G可以大致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降水型的突变特征,而BCCR_BCM2_0和UKMO_HadGEM1则可以模拟出华北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减少的现象。对于引起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PDO和NAO,模式对它们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效果略好于降水。多数模式都可以模拟出PDO和NAO的空间模态,其中CNRM_CM3和UKMO_HadGEM1对PDO年代际变化(8 a以上)的模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似,并可以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PD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的情况,而模式UKMO_HadGEM1也对NAO的年代际变化以及1980年以来不断加强的趋势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IPCCAR4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北大西洋涛动(N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2010年PDO对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的量化与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超 徐永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7,共10页
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 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离了由PDO事件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PDO-SSH),以此分析PDO事件对海平面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DO-SSH所引起的海表面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遮掩效果,和对应时期内PDO信号的振幅和周期有着紧密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SSH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在东西太平洋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1960~1989年,具有较长数据时间长度的PDO信号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要强于高度计投入使用后的时期的表现,而受其影响最重的海域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地区,PDO-SSH在上述地区SSH的占比甚至高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区域海平面变化 海面高度 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秋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50,共8页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DO冷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前期冬季西南太平洋和同期夏季黑潮区海温在7~8a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中,与这些地区海温呈现极显著的准2a耦合振荡,并且与同期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准2a耦合振荡也迅速加强。西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是时间稳定的,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存在时变性。因此,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和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的强度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雨量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际耦合振荡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地转流线的表层黑潮入侵南海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
8
作者 杜小彤 梁朋 杨丽娜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7,共14页
黑潮入侵对南海的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异规律,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黑潮地转流线形态,量化了黑潮流套和分支入侵南海的时空变化,并统计分析了二者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异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 黑潮入侵对南海的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异规律,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数据和黑潮地转流线形态,量化了黑潮流套和分支入侵南海的时空变化,并统计分析了二者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异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年际尺度上,当PDO指数处于负位相时,Niño3.4指数与流套入侵流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5(90%显著性检验为0.352),即当Niño3.4指数增大时,流套入侵减弱,Niño3.4指数减小时,流套入侵增强,这与ENSO对吕宋海峡处纬向风应力的调控作用有关,而当PDO指数处于正位相时,Niño3.4指数与黑潮流套入侵流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7(90%显著性检验为0.549),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PDO指数与黑潮分支入侵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90%显著性检验为0.296),这与PDO对副热带海区风应力旋度调控引起的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变化有关。②在年代际尺度上,在PDO指数暖(冷)位相期间,流套入侵流量与分支入侵流量均增大(减弱),两类入侵流量与PDO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72(90%显著性检验为0.296),这与PDO造成的副热带海区风应力旋度的年代际变化造成的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量化并统计了不同黑潮入侵形态的流量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理解黑潮入侵南海的时空演变和动力机制,提升黑潮入侵南海的可预报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入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际变异 年代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6模式对PDO调制ENSO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评估
9
作者 胡伟 陈权亮 +1 位作者 林壬萍 陈幸荣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中piControl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19个CMIP5模式和23个CMIP6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揭示了PDO...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中piControl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19个CMIP5模式和23个CMIP6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揭示了PDO的调制过程。结果表明:在观测中,PDO正(负)位相下厄尔尼诺(El Niño)的爆发频率比拉尼娜(La Niña)多300%(少73%),53%(78%)的CMIP5(6)模式模拟出这一特征;尽管两个模式整体都低(高)估了PDO正(负)位相的调制能力,但CMIP6模式对PDO调制能力的模拟有所改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DO正(负)位相下,赤道太平洋中西部会产生较强的西(东)风异常,风场通过平流的作用使得暖水向东流动,从而在太平洋中东部的海表面温度背景场中出现正(负)异常变化,而这有利于PDO正(负)位相下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第五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DO位相下El Nin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雯 董啸 薛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0-406,共17页
基于1957~2017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下El Ni?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环流、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PDO正、负位相作为背景场,分别对El Ni?o发... 基于1957~2017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下El Ni?o发展年和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的环流、降水特征及季节内变化。结果表明,PDO正、负位相作为背景场,分别对El Ni?o发展年、La Nina年东亚夏季风及夏季降水具有加强作用。PDO正位相一方面可增强El Ni?o发展年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信号,另一方面通过冷海温状态加强中高纬东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异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异常程度;反之,PDO负位相则增强了La Nina年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中高纬环流(如东北亚反气旋)的异常。在季节内变化方面,El Ni?o发展年6月贝湖以东反气旋性环流为东亚地区带来稳定的北风异常,东北亚位势高度减弱;7月开始,环流形势发生调整,日本以东洋面出现气旋性异常,东亚大陆偏北风及位势高度负异常均得到加强;8月,随着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和El Ni?o发展,西太平洋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东亚副热带位势高度进一步降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明显东退。La Nina年6月异常较弱,主要环流差异自7月西北太平洋为大范围气旋性异常控制开始,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显著,副高于季节内始终偏弱偏东。上述两种情况下,均造成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尤其是中国北方降水显著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El Nino发展年 La Nina年 东亚夏季风 季节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DO背景下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差异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俊杰 范伶俐 +1 位作者 梁梅 徐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9-551,共13页
基于华南地区6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了1960—2012年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不同相位期间,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主... 基于华南地区6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了1960—2012年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不同相位期间,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源地及不同源地水汽的降水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阶段,在PDO正相位期间,西太平洋-中国南海-孟加拉湾水汽较多;夏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较多。2)锋面降水阶段,水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与中国南海,在PDO正相位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使得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路径偏北,有更多水汽向华南输送,有利于华南季风降水形成,降水与PDO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尽管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大,但并未都输送至华南,故形成的有效季风降水偏少,降水与PDO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拉格朗日轨迹模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降水异常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情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广超 陈峥 +1 位作者 黎鑫 李昀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2-492,共11页
基于CMIP5多模式中的历史情景与全球变暖情景资料以及观测海温数据,利用EOF分析,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冬季海—气耦合系统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比观测... 基于CMIP5多模式中的历史情景与全球变暖情景资料以及观测海温数据,利用EOF分析,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冬季海—气耦合系统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比观测资料中1934年前后的PDO时空特征,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PDO强度得到加强,PDO模态的频率向高频移动(周期变短);再用泰勒图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方法评估13个CMIP5模式对20世纪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估良好以上的9种模式对比分析不同增暖情景下的PDO时空特征变化,发现模式中PDO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pdo CMIP5 EOF 功率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O和ENSO与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思文 李俊乐 +5 位作者 刘多文 全美兰 李祥明 田琳 马骁颖 王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121-125,共5页
统计了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背景下ENSO发生的频率、强度等特征,进而分析了PDO对ENSO的调制作用;计算了华北地区赤峰、北京等25个站作为华北地区代表站的夏季降水距平,分析得到两者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PDO的振荡周期为年代际尺度,... 统计了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背景下ENSO发生的频率、强度等特征,进而分析了PDO对ENSO的调制作用;计算了华北地区赤峰、北京等25个站作为华北地区代表站的夏季降水距平,分析得到两者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PDO的振荡周期为年代际尺度,为ENSO提供气候背景;(2)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年代际变化,与PDO指数大致呈负相关;(3)暖ENSO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冷ENSO年则偏多。ENSO对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受到PDO的制约;该研究可以更好地对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短期预测,可预测2016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将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ENSO事件分型 中国华北地区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区域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媛 杨庆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李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44,共26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中国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极端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分量与年代际海温振荡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弱降水仅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显著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在西南地区东部以显著减少为主,在其余地区以增长为主;强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京津冀和重庆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降水量(日数)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以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日数)的贡献率以显著增长为主,各区域强降水贡献率与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贡献率呈相反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弱降水日数和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中等强度降水量和强降水量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等级降水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关系数随等级增大而趋于负值,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相关系数则随等级增大而趋于正值。各区域不同等级降水与PDO/AM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贡献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表盐度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
15
作者 徐豪然 于华明 +2 位作者 葛晶晶 刘娟 关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变化机制复杂,主要受海气交换及海洋环流过程影响。南海SSS存在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受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变化机制复杂,主要受海气交换及海洋环流过程影响。南海SSS存在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受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复合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融合海洋再分析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生成151 a(1871—2021年)的长期南海SSS数据集,采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海SSS的长期时空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150年来,南海SSS整体变化不明显,但1940—1958年SSS显著上升(每10年上升0.31);珠江口和吕宋海峡受径流和黑潮作用,SSS变化幅度最大(每10年为-0.04和每10年为0.03);南海SSS整体变化主要由降水和黑潮控制,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9,南海陆架和近海海域SSS受河流径流影响显著,相关系数为-0.45;ENSO在年际尺度上控制南海的降水,PDO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黑潮入侵南海的变化,当PDO正位相时,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降水减少,同时黑潮入侵南海强度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使南海SSS显著上升。本研究对理解南海海气交换和海洋环流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盐度 长期变化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和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复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3
16
作者 杨修群 朱益民 +2 位作者 谢倩 任雪娟 徐桂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9-992,共14页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假说 ,讨论了现有理论或假说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作者也简要介绍了东亚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 ,并讨论了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在PDO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年代际振荡 大气环流异常 变率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 观测 气候 成因 若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5
17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夏季我国降水异常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艳姣 周兵 +2 位作者 司东 孙丞虎 王启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2,共5页
2012年夏季我国降水呈现雨带位置偏北,雨量偏多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2012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显著偏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将大量的暖湿水汽持续向我国北方地区输送,而欧亚中高纬大... 2012年夏季我国降水呈现雨带位置偏北,雨量偏多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2012年夏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显著偏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将大量的暖湿水汽持续向我国北方地区输送,而欧亚中高纬大气多短波槽活动,短波槽带来的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频繁在我国北方地区汇合,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此外,前期拉尼娜事件和太平洋PDO冷位相是造成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外强迫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拉尼娜 季风 p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益民 杨修群 +3 位作者 俞永强 赵珊珊 孙旭光 谭言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9,共12页
本文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300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主要年代际模... 本文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300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主要年代际模态的演变特征以及与ENSO的联系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成功模拟出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年代际模态具有多时间尺度性,其中最显著的是周期约为10-20a左右的准20年振荡模态,该模态上层海洋热容量异常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大致沿副热带海洋涡旋做海盆尺度顺时针旋转的特征,相应的大气异常不仅与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以及上游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对年际ENSO循环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调制作用.但模拟的KOE区和阿拉斯加湾SST异常振幅比观测偏强,这与模式海冰偏多、高纬度SST偏冷的误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 年代际变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和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86
20
作者 梁苏洁 丁一汇 +1 位作者 赵南 孙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4-992,共19页
利用中国大陆468个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本文首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可划分为冷期、暖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本文对比三个时... 利用中国大陆468个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本文首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可划分为冷期、暖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本文对比三个时期的冬季大气环流发现,冷/停滞期(暖)期西风环流减弱(增强)而东亚大槽增强(浅薄),槽后的辐合下沉增强(削弱),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这加强(削弱)了东亚冬季风,冷空气更多(少)侵入中国大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高)。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Arctic Oscillation,AO)正是通过东亚冬季风系统对中国冬季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有很强的年代际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与中国冬季气温在年代际上也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将PDO的年代际变化分量作为背景,分析NAM/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不同配置下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场可以发现,两者的配置作用不仅影响着中国冬季气温一致变化型的年代际波动,而且也可以影响到冬季气温南北反相振荡型的变化,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北方变暖较强及最近十年北方降温趋势较为明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东亚冬季风 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