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PTS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亚珍 陈天佑 +3 位作者 雷国材 耿东梅 王强 路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0,共4页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育性遗传为核基因控制。同时 ,F2 代育性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结实率 70 %为界划分可育与不育及半不育时 ,出现 3∶ 1的分离比 ,因此认为 PTS系的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 (修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ts光温敏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核基因控制 育性变化 主效隐性基因 微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
2
作者 秦志列 梁玉龙 +6 位作者 刘丽华 李宏博 张风廷 娄鸿耀 李翰霖 赵昌平 张胜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422,共8页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结实率差异分布于-10%~20%之间,与相同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51.52%的结实率差异在-30%~0%之间,表明同一改良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差异小于非改良父本。BS366与14份父本、BS1086与7份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高于对照,其中父本14YH261、14YH551、SD036与2份母本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可用恢复力的父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对不同母本的恢复力存在较大差异。杂种一代主茎穗的平均结实率极显著大于分蘖穗。因此,建议对不同母本分别开展强恢复力的恢复系筛选,并以中选强恢复系为亲本进行定向改良,有效增加杂种一代结实率达对照水平的组合数量,为获得更多强优势杂交组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杂交种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开颖规律研究
3
作者 岳洁茹 秦志列 +7 位作者 侯起岭 郝小聪 白秀成 杨吉芳 白建芳 张风廷 赵昌平 孙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4-1261,共8页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直接影响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而开花习性是衡量不育系异交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开颖率、开颖角度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影响,本研究以15个不育系为材料,同时选取3个配合力好、制种性状优良的恢复...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直接影响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而开花习性是衡量不育系异交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开颖率、开颖角度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影响,本研究以15个不育系为材料,同时选取3个配合力好、制种性状优良的恢复系作为父本,分析了不育系在开花过程中开颖率和开颖角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开花过程中,不育系开颖率基本都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部和上部穗位开颖较早,但在盛花期,下部穗位开颖角度较大且开颖主要集中在中部穗位,开颖性状较好的不育系为BS278-2、BS185、BS126、BS163、BS136。相关性分析表明,开颖率与开颖小花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开颖角度与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开颖性状是影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开颖性状好的不育系对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 开花习性 开颖 异交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PTGMB_2、PTGMB_6基本特性初报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东发 赵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1-243,共3页
大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PTGMB2、PTGMB6基本特性初报孙东发1)赵玲2)(1)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0)CHARACTERISTICANALYSISOFT... 大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PTGMB2、PTGMB6基本特性初报孙东发1)赵玲2)(1)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0)CHARACTERISTICANALYSISOFTWOPHOTO-THERM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温敏 雄性不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粉密度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异交结实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秦志列 张风廷 +3 位作者 叶志杰 任立平 赵昌平 王志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研究了人工授粉和田间不同授粉方式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异交结实情况。结果表明,在不育系花后不同时间人工饱和授粉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花后第4天至第8天,异交结实率达80%以上,其中第5天为88%;穗中部异... 研究了人工授粉和田间不同授粉方式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异交结实情况。结果表明,在不育系花后不同时间人工饱和授粉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花后第4天至第8天,异交结实率达80%以上,其中第5天为88%;穗中部异交结实能力最强,但异交结实粒数变异也最为明显;多次人工饱和授粉的异交结实率达94.7%,说明该不育系具有较高的异交结实潜力;花后天数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1.457 7x2+20.489x+12.472(R2=0.914 6**)描述,观察值与模拟值相差0~9%。田间不同授粉方式下,距恢复系1.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变异较大,2.0 m以外无显著差异;距恢复系0.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率较高,行间差异不显著;辅助授粉时,距恢复系1.0 m以内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和杂交种子重量的增幅最大,异交结实率最高可增加45%。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制种时播种宽度应控制2.0 m,并在花后8 d内,尤其是花后4~8 d进行辅助授粉,可实现较高异交结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异交结实 花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及功能预测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昌平 张立平 +5 位作者 李云伏 马荣才 单福华 张风廷 叶志杰 秦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2,共7页
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为试材,分别在北京顺义(可育环境)和安徽阜阳(不育环境)两种诱导育性表现的生态环境下种植,并于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四分体期和单核期5个时期提取小穗组织的RNA,利用DDRT-PCR方法... 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为试材,分别在北京顺义(可育环境)和安徽阜阳(不育环境)两种诱导育性表现的生态环境下种植,并于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四分体期和单核期5个时期提取小穗组织的RNA,利用DDRT-PCR方法分离不育系在光、温因子诱导下的差异表达mRNA,并通过反向Northern进行验证.对获得的20条差异表达的EST进行了测序和BLAST分析,得到了4个候选基因的片段,对其进行5′Race扩增、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与水稻的DNA修复重组蛋白基因rad50、小麦穗部表达的LRR重复序列型类受体激酶基因、玉米叶片坏死斑点L1s1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89%和88%,另外还筛选到1个未知功能的新基因片段,它和rad50分别在可育和不育环境下表达的mRNA具有相同的5′端编码区,但3′端非编码区序列出现长度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DDRT-PCR分析 不育相关基因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uiyou50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葛娟 郭英芬 +3 位作者 于澄宇 张国云 董军刚 董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1-548,共8页
Huiyou50S是从甘蓝型油菜品种汇油50中发现的半不育株选育而成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受隐性核基因控制,在高温、长光周期下不育而在低温、短光周期条件下可育。本文通过半薄树脂切片、扫描电镜、花粉压片染色、花药整体透明方法对Hu... Huiyou50S是从甘蓝型油菜品种汇油50中发现的半不育株选育而成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受隐性核基因控制,在高温、长光周期下不育而在低温、短光周期条件下可育。本文通过半薄树脂切片、扫描电镜、花粉压片染色、花药整体透明方法对Huiyou50S及其近等基因系Huiyou50F的花药发育过程及花粉形态观察比较。结果表明,Huiyou50S的花药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阶段均正常,在单核期出现明显异常,虽然能形成花粉壁,但小孢子细胞质收缩、解体,最终只剩余空瘪的花粉壳;Huiyou50S的花药绒毡层在单核后期提前降解,绒毡层解体速度快于可育株Huiyou50F。Huiyou50S的小孢子的完全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时期,绒毡层发育与小孢子异常有某种关联,该结论为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划分及育种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温敏雄性不育 花粉败育 小孢子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及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惠芳 鄂志国 +1 位作者 祁永斌 管耀祖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3-899,共7页
自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农垦58S发现以来,两系杂交稻在我国杂交稻的选育、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 自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农垦58S发现以来,两系杂交稻在我国杂交稻的选育、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以及光敏雄性不育基因、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和反向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两系杂交稻的发展以及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稻 雄性不育 温敏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不育基因PTGMS2-1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宝和 徐建军 +5 位作者 吴银慧 朱金燕 李生强 周勇 程小涛 梁国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9-432,共4页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广占63S的不育基因来源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其育性转换表现为温敏型,是迄今两系杂交水稻中应用最广泛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之一。对广占63S/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的不育性受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以广占63S与旱1587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将不育基因(暂命名为PTGMS2-1)定位于第2染色体标记S2-4与S2-27之间物理距离390kb的区间内,与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和1.1cM,与标记S2-24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分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转换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自刚 马小飞 +5 位作者 张红霞 王震 张思妮 郭冬 张永鹏 马翎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3-919,共7页
BNS是一种光温敏型小麦不育新类型,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稳定等特性,对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有重要价值。为研究内源激素在BNS育性调控中的作用,以秋播与春播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期至三核期4个关键时期幼穗为实验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 BNS是一种光温敏型小麦不育新类型,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稳定等特性,对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有重要价值。为研究内源激素在BNS育性调控中的作用,以秋播与春播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期至三核期4个关键时期幼穗为实验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分别测定了BNS不育和可育幼穗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1)BNS在陕西关中地区正常秋播雄性不育、早春播雄性育性正常。(2)单核期和三核期是BNS温度敏感期,单核期均温高于15.35℃、三核期均温高于18.64℃时,BNS育性发生转换,雄性不育度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3)BNS在敏感期响应外界温度,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调控育性表达;单核期不育幼穗中IAA、GA3和ZR含量比可育幼穗低21.9%、33.6%和30.2%,ABA含量反而增加23.4%;三核期不育幼穗ABA和ZR含量分别比可育幼穗高59.7%和31.4%,GA3则低44.0%。(4)与雄性可育幼穗相比,BNS雄性不育幼穗在单核期的IAA/GA3、ABA/GA3值偏高;二核期IAA/ABA值较低;三核期的IAA/GA3、ABA/GA3值较高,IAA/ABA值偏低。3个时期的IAA、ABA和GA3比例失调,阻碍了小孢子正常发育,导致BNS雄性败育。研究认为:BNS在花粉发育的单核期和三核期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通过内源激素代谢调控自身育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BNS 温敏雄性不育 幼穗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英文)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九焕 卢永根 刘向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4,共8页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i thin and thin section, the process of pollen development was comparatively studied in Peiai 64S, a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PTGMS) and IR36, a fertile cul...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i thin and thin section, the process of pollen development was comparatively studied in Peiai 64S, a photoperiod temperature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PTGMS) and IR36, a fertile cultivar in rice. The development of Peiai 64S and IR36 did not differ up to microsporocyte formation stage; but since meiosis stage, male reproductive cells of Peiai 64S underwent several structural changes and ultimately terminated by early bicellular stage. These abnormal changes mainly occurred at two stages: (1) at meiotic prophase, almost half of Peiai 64S microsporocytes exhibited aberration, with sparse free ribosomes, underdeveloped mitochondria and many swollen endoplasmic reticula. These abnormal cells became dramatically vacuolated and hereafter disintegrated completely at later stage. (2) After the early uninucleate stage, nearly all of Peiai 64S microspores possessed malfunctional exine that was deviod of electron transparent region between sexine and nexine, and no intine was established. But, the develop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apetum in Peiai 64S resembled those of IR36. The results proposed that the abnormalities of microsporocytic cytoplasm or pollen exine, rather than the tapetal development caused the pollen abortion of Peiai 64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 雄性不育 花粉 败育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付庆云 曹银萍 李友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580,共5页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具有遗传基础简单、不育和恢复性好、易选配强优势组合等优点,是目前杂交小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不育系类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光温反应特性、形态发生类型、遗传和分子机制,以及不育系选育和杂交小麦品...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具有遗传基础简单、不育和恢复性好、易选配强优势组合等优点,是目前杂交小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不育系类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光温反应特性、形态发生类型、遗传和分子机制,以及不育系选育和杂交小麦品种应用状况,并探讨了该不育类型的可能基因调控特点和杂交小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遗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水稻基因芯片分析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立平 许晨光 +3 位作者 赵昌平 张风廷 单福华 苑少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1-767,共7页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育性严格受光周期和温度控制.了解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将促进二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筛选控制不育的关键基因是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提.由于...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育性严格受光周期和温度控制.了解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将促进二系法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筛选控制不育的关键基因是揭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前提.由于小麦基因组信息有限,根据小麦与水稻有较高同源性,尝试利用水稻基因组芯片筛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冷胁迫响应基因.得到9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胁迫应答、信号转导、代谢等重要生命过程,为解析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有益信息.利用雄蕊cDNA半定量PCR法验证表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hydrate)脱氢酶亚基4L、锌指富含DHHC(deaf/hard ofhearing connection)结构、线粒体物质运输蛋白、外被体蛋白COPⅠδ(coat proteinⅠδ)亚基和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5个基因,在低温和对照温度下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冷处理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丰青 何觉民 +1 位作者 周斌 何仪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 育性转换机制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红萍 邓伟 +2 位作者 付英 王记林 肖小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17-21,共5页
详细综述了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包括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育性转换模式、遗传作用的模式及分子机制,两用核不育系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 水稻 温敏雄性不育 遗传 育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辉 张立平 +5 位作者 陈兆波 白建芳 白秀成 杨吉芳 张风廷 赵昌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5,共10页
为了解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以指导高光效不育系的选育,以6份BS型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和常规品种京411为研究材料,于北京顺义(不育系繁殖区)和河南南阳(不育系制种区)分期播种,分析不同材料... 为了解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以指导高光效不育系的选育,以6份BS型小麦光温敏不育系和常规品种京411为研究材料,于北京顺义(不育系繁殖区)和河南南阳(不育系制种区)分期播种,分析不同材料在抽穗期、开花期和花后30 d的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胞间CO 2浓度(C i)、蒸腾速率(T r)、叶绿素荧光参数(F v/F m)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不育系的P n、T r和结实率与播期、旗叶面积及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育系的P n、G s、T r和F v/F m变化趋势均为抽穗期或开花期达到最高值,花后30 d降为最低值,而C i的变化趋势为花后30 d达到最高值。P n和T r较高的材料为BS485,G s和T r较高的材料为BS366;P n较低的材料为BS93,T r较低的材料为BS1453和BS210。在北京顺义,P n与结实率、G s、T r和F v/F m呈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负相关;T r与播期、P n和G s呈正相关,与株高和F v/F m呈负相关;结实率与P n呈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负相关。对P n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和T r,其次是结实率、F v/F m、G s和旗叶面积;对T r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G s和P n,其次是株高和F v/F m;对结实率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P n,其次是G s和旗叶面积。在河南南阳,P n和结实率与各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T r与播期和G s呈正相关,与C i呈负相关;对T r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播期和G s,其次是C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受体的选择与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灵云 张立平 +4 位作者 赵昌平 张风廷 樊建青 苑少华 郭玉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为了选择适宜的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受体,并对幼胚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BS366以及常规品种京411的幼胚为材料,分别对碳源、除草剂浓度和基因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 为了选择适宜的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受体,并对幼胚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BS366以及常规品种京411的幼胚为材料,分别对碳源、除草剂浓度和基因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诱导培养基上,幼胚的出愈率差异不显著;在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差异显著,其中添加麦芽糖的培养基上分化率较高;在对轰击过bar基因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筛选时,除草剂Biolaphos的最适浓度为2 mg/L。3个受体材料离体培养过程中出苗率差异显著,其中BS210出苗率高,是较优良的转化受体,为今后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幼胚 温敏雄性不育 碳源 除草剂浓度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91-1研究初报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风梧 李慧敏 +1 位作者 李洪武 周俊娥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1-62,共2页
5年研究表明,91—1品系属光温敏核型雄性不育/可育系,育性转换明显,便于应用。在衡水(北纬37°44′,东径115°42′),实现育性转换指标为:10月6日前播种,冬前总积温/总日照达到508.9℃/397.5h,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翌年表现不育;1... 5年研究表明,91—1品系属光温敏核型雄性不育/可育系,育性转换明显,便于应用。在衡水(北纬37°44′,东径115°42′),实现育性转换指标为:10月6日前播种,冬前总积温/总日照达到508.9℃/397.5h,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翌年表现不育;10月10日后播种,幼穗分化处于初生期/伸长期,翌年正常可育,实现不育系自身繁种。该品系农艺性状伏,配制组合杂种优势明显,可满足一系两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雄性不育 温敏 育性转换 幼穗分化 春化阶段 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雄性不育玉米9417雄穗幼穗期叶片叶绿体蛋白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郝勇锋 李维平 +2 位作者 王帅 姚伟 周丹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了研究玉米"两用系"9417雄穗不育的分子机制,以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9417的不育和可育2种状态的植株为材料,利用SDS-PAGE、质谱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其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中叶绿体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电泳图... 为了研究玉米"两用系"9417雄穗不育的分子机制,以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9417的不育和可育2种状态的植株为材料,利用SDS-PAGE、质谱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其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中叶绿体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电泳图谱显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可育株在雄穗分化发育敏感时期叶绿体表达蛋白至少存在4条显著的差异条带,其中No.1、No.2是可育株中存在而不育株缺失的条带;No.3、No.4是不育株存在可育株中缺失的条带。质谱分析共鉴定出4种蛋白质:①AOL_s00004g466、②luc7-like protein 3-like、③putative T3SS effector EspN2-2、④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可育株中No.1为假定蛋白,No.2蛋白的U1-snRNP成分在RNA的加工和修饰中起介导自身与帽结合蛋白相结合的作用;不育株中No.3蛋白具T3SS效应,No.4蛋白在膜上ATP结合区域具单向转运底物的作用。叶绿体出现差异蛋白质,可能与雄性败育、不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温敏雄性不育 叶绿体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江红梅 张立平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59,共4页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制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方式,将为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鉴定,以及充分利用两系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与理论、不育性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不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