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调控牛肉嫩化机制
1
作者 刘际通 王新怡 +3 位作者 张一敏 朱立贤 梁荣蓉 毛衍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28,共9页
为揭示宰后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还原酶6(peroxiredoxin 6,Prdx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calciumindependentphospholipase A2,iPLA2)对牛肉嫩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Prdx6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牛肉嫩化中的具体作用。测定宰... 为揭示宰后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还原酶6(peroxiredoxin 6,Prdx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calciumindependentphospholipase A2,iPLA2)对牛肉嫩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Prdx6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牛肉嫩化中的具体作用。测定宰后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粒径以观察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情况,并通过串联质量标签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其内在差异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Prdx6的iPLA2活性抑制剂MJ33孵育牛肉24 h可促进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在Con vs G0组(0 h未经孵育)、MJ33 vs G0组和MJ33 vs Con组中共鉴定出336个差异蛋白质,其中表达差异核心蛋白质为PRDX6、SOD1、GPX1和PARK7,差异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骨架蛋白质上,且主要位于细胞质中,但是抑制Prdx6的iPLA2活性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主要集中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差异蛋白质之间存在互作机制,互作差异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细胞抗氧化、核糖体调节蛋白质合成和磷脂功能上。表明抑制Prdx6的iPLA2活性可能通过介导膜功能、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影响,最终加速牛肉的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嫩化 氧化还原酶6 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2
作者 赵云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82-86,共5页
为给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优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对总黄... 为给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优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60℃、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45 min、乙醇浓度6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29.734 mg/g。体外抗氧化试验显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0.10~0.50 mg/mL浓度范围内,最大清除率分别达86.50%和85.53%,总还原力吸光度最大值为0.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总黄酮 超声波辅助提取 工艺优化 体外抗氧化活性 DPPH自由基 羟自由基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艾蒿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组成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学凯 姜敏 +3 位作者 邢仲耘 韩志鹏 李佳莹 金晓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1285,共15页
本试验旨在优化艾蒿多糖(AAP)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组成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AAP提取率作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AAP最佳提取工艺;分析纯化后AAP的形状结构和单糖组成及分子质量;并通过测定1,1-二苯基-2-... 本试验旨在优化艾蒿多糖(AAP)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组成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AAP提取率作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AAP最佳提取工艺;分析纯化后AAP的形状结构和单糖组成及分子质量;并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率以及铁还原力,评估AAP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通过响应面优化AA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5∶1、酶解时间4 h、温度50℃,AAP提取率为12.46%,可溶性多糖含量为297.11 mg/g。2)纯化后AAP呈现出表面粗糙的立方体状颗粒、长链片状、圆球状等多种不规则块状形态;含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5种单糖,其分子质量比为1.68∶3.54∶80.81∶2.38∶11.59;平均分子质量为114.786 ku,属于吡喃糖。3)相同浓度下,AAP组DPPH·清除率和铁还原率在0.05~1.00 mg/mL浓度下均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OH清除率在0.40~1.00 mg/mL浓度下和O_(2)^(-)·清除率在0.20~1.00 mg/mL浓度下也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AAP对DPPH·、·OH和O_(2)^(-)·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0552、0.8684和0.8392 m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传统AAP提取工艺,并通过组分分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AAP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AAP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蒿多糖 响应面 氧化活性 分子质量 自由基清除率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乙醇胺-还原糖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可瑶 杜玥 +3 位作者 熊倩 张宁 蔡子哲 汪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1,76,共8页
为研究亚麻籽炒籽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产物(MRPs)以及提高低温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将3种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木糖)与磷脂酰乙醇胺(PE)进行模拟反应,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MRPs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质谱分析M... 为研究亚麻籽炒籽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产物(MRPs)以及提高低温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将3种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木糖)与磷脂酰乙醇胺(PE)进行模拟反应,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MRPs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质谱分析MRPs的主要成分,并考察MRPs对低温压榨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和醛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E-木糖体系的MRPs具有最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其最适反应条件为PE与木糖物质的量比1∶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MRPs(2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79.57%,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为43.65μmol/g,铁离子螯合能力为13.34%;通过质谱分析发现由一分子木糖和一分子PE反应形成的PE-吡咯-2-甲醛为MRPs中的主要成分;在190℃加速氧化实验中,PE-木糖体系的MRPs对低温压榨亚麻籽油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增长表现出与TBHQ相似的抑制作用,同时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结果表明MRPs可以减缓单烯醛和二烯醛的生成。综上,MRPs可以有效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乙醇胺 还原 美拉德反应 氧化活性 脂质氧化 核磁共振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平衡稳态调控第三代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罗婷 方晨 邱峰 《中国肺癌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1-532,共12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的临床应用成功革新了EGFR突变阳...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的临床应用成功革新了EGFR突变阳性NSCLC的治疗模式,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已成为晚期肺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获得性耐药导致的治疗失败仍是制约临床获益的核心问题,其机制呈现高度异质性。在EGFR-TKIs耐药细胞中普遍存在“氧化应激代偿”现象,氧化还原稳态通过精确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与清除在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旨在创新性构建氧化还原平衡动态调控网络影响第三代EGFR-TKIs耐药的理论框架,着重阐释ROS在EGFR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耐药机制中的多维调控作用,并深入探讨靶向ROS动力学阈值及抗氧化系统的干预策略,不仅为克服第三代EGFR-TKIs获得性耐药开辟“代谢检查点”调控的创新路径,也为构建基于氧化还原生物标志物的动态治疗决策系统奠定分子基础,推动肿瘤治疗由单一靶向抑制迈向多维度代谢重塑的精准医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耐药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奥希替尼 活性 氧化还原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谷洁 李生秀 +2 位作者 秦清军 李鸣雷 高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 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20d,CK处理50℃以上的持续时间7.5~10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1~26d均大于CK处理;堆料中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中期的脱氢酶活性大于CK处理;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肥的第5~28d,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CK处理的活性;说明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30d后E4/E6(为胡敏酸在465nm与665nm波长下吸光值的比值)比值为1.57~1.68,CK处理为2.16~2.41,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温度 氧化还原活性 E4/E6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与3种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菁 刘骞 +1 位作者 孔保华 黄莉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5,共6页
研究还原糖种类和反应时间对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L-赖氨酸与3种还原糖(D-葡萄糖、D-果糖、D-半乳糖)按浓度比1:1、95℃加热条件进行反应,分别得到0~6h的MRPs,测定MRPs的p... 研究还原糖种类和反应时间对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L-赖氨酸与3种还原糖(D-葡萄糖、D-果糖、D-半乳糖)按浓度比1:1、95℃加热条件进行反应,分别得到0~6h的MRPs,测定MRPs的pH值、吸光度(A294nm和A420nm)、荧光强度、游离氨基含量以及还原能力和ABTS+.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3个体系的pH值逐渐降低(P<0.05);无荧光中间产物(A294nm)和褐变产物(A420nm)显著增加(P<0.05);荧光强度在加热开始1h内急剧增加随后减小(P<0.05);游离氨基的含量逐渐降低(P<0.05);同时,MRPs的还原能力和ABTS+.清除活性显著增加(P<0.05)。在3种反应体系中,L-赖氨酸与D-半乳糖反应产生的MRPs具有最多的中间产物和最大程度的褐变,以及最强的还原能力和ABTS+.清除能力。由于L-赖氨酸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的MRPs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所以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 还原 美拉德反应 理化特性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锌对猪粪堆肥过程中氧化还原类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卫娟 谷洁 +3 位作者 高华 张洪宾 刘强 李海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3-388,共6页
以猪粪和秸秆为主要试验材料,添加不同浓度重金属Zn,采取发酵罐处理方法,在好氧高温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Zn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堆料pH值、胡敏酸E4/E6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低量重金... 以猪粪和秸秆为主要试验材料,添加不同浓度重金属Zn,采取发酵罐处理方法,在好氧高温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Zn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堆料pH值、胡敏酸E4/E6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低量重金属Zn处理(L)较不添加重金属Zn(CK)和添加高量重金属Zn(H)堆料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2)重金属Zn的加入对堆料的pH值影响不大,不是影响堆肥进程的直接原因。(3)H处理在整个堆肥过程中E4/E6值均高于L和CK,表明高浓度Zn处理抑制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4)L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多数时间高于H处理的活性,说明低量重金属Zn更好地促进了木质素的降解及其产物的转化。(5)从整个堆肥过程来看,3个不同处理的脱氢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可能是重金属对脱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同时发生"抗性酶活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重金属锌 理化性质 氧化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纤维氧化还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符若文 曾汉民 吴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21,共8页
本文选用一系列活性碳纤维(ACF)及不同氧化剂、还原剂,研究了ACF氧化还原特性,ACF结构、氧化剂结构、电极电位、实验条件以及制备工艺对ACF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氧化还原功能是ACF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随所用纤维原料和活化工艺的不同,其... 本文选用一系列活性碳纤维(ACF)及不同氧化剂、还原剂,研究了ACF氧化还原特性,ACF结构、氧化剂结构、电极电位、实验条件以及制备工艺对ACF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氧化还原功能是ACF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随所用纤维原料和活化工艺的不同,其氧化还原能力有所不同。ACF对不同的氧化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容量。与弱氧化性金属离子反应后的ACF还可进一步与强氧化性离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ACF的氧化还原容量与氧化性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无关,但与电极电位有关。ACF的氧化还原和吸附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过程。有利于氧化剂电极电位提高或还原剂ACF电极电位下降的因素(如浓度、pH值、负离子等)均有利于ACF氧化还原容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纤维 氧化还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材料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的电化学活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冠杰 范新庄 +1 位作者 刘建国 严川伟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2-279,共8页
炭材料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钒电池)中主要用作电极。由于传统炭材料对钒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活性较差,因此,对以石墨毡为代表的炭材料电化学活性研究成为钒电池电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从石墨毡电极改性和炭材料作为催化... 炭材料在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钒电池)中主要用作电极。由于传统炭材料对钒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活性较差,因此,对以石墨毡为代表的炭材料电化学活性研究成为钒电池电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从石墨毡电极改性和炭材料作为催化剂应用两方面详述炭材料在钒电池中的电化学活性研究现状,先介绍含氧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对钒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回顾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类新型炭材料在钒电池中的应用。对炭材料电化学活性的今后研究工作进行展望,通过对炭材料性构关系的全面了解和对碳电极上的钒电对电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才能为炭材料在钒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炭材料 电极 石墨毡 电化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动氧化还原状况下酸性土壤中活性锰的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鑫 雷宏军 朱端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4-739,共6页
关键词 活性 氧化还原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沉积物中的活性铁及氧化还原环境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宋金明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36,共5页
研究了渤海南部沉积物中的活性铁、沉积物粒度、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关系。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的活性铁与沉积物颗粒度大小关系不大 ,河流输入物对沉积物活性铁浓度有重要影响 ,沉积物中活性铁与其氧化还原环境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渤海 沉积物 活性 氧化还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还原活性的动力学表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茂旭 范长清 +1 位作者 杨桂朋 李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6,共10页
运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 continuum)模型表征了东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的还原活性及反应进程中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铁氧化物理论含量m0、表观速率常数k′和活性非均匀度γ。... 运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 continuum)模型表征了东海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铁(Ⅲ)氧化物的还原活性及反应进程中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铁氧化物理论含量m0、表观速率常数k′和活性非均匀度γ。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在26.14~60.51μmol/g之间,变化较小;表征高活性铁氧化物还原动力学行为的标准化初始还原速率(J/m0=k′)变化也较小,最大相差仅7.25倍;但不同站位沉积物中铁氧化物活性的非均匀度变化较大,当铁氧化物溶解达到90%时,其速率与初始速率相差2~4个数量级。表层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柱状沉积物中m0,k′和γ3个动力学参数都随深度的增加呈总体减小的趋势,且三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这是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铁成岩循环的结果。与传统的化学提取相比,活性连续体模型得到3个动力学参数(m0,k′和γ)能从多个角度表征铁氧化物还原活性和动力学行为的细微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还原活性 海洋沉积物 动力学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养分通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龙鱼 崔晓东 +2 位作者 马风云 邢尚军 刘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9-483,共5页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湿地土壤中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81.65%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和86.2%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剩余...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湿地土壤中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81.65%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和86.2%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剩余通径系数为0.428 4和0.371 5。土壤有机质成为影响冲积平原湿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活性 湿地 通径分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华 秦清军 +3 位作者 谷洁 贺欢 李生秀 李鸣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28,共7页
【目的】从酶学角度揭示好氧发酵的生物机理。【方法】选择在目前我国数量多、分布广的有机固体废弃物鸡粪和小麦秸秆及花椒籽粕为主要材料,采用堆腐装置,以未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对照(CK),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加菌剂处理)对农业废... 【目的】从酶学角度揭示好氧发酵的生物机理。【方法】选择在目前我国数量多、分布广的有机固体废弃物鸡粪和小麦秸秆及花椒籽粕为主要材料,采用堆腐装置,以未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对照(CK),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加菌剂处理)对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加菌剂处理和CK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在堆腐3和4 d达到峰值(1 705和1 697 mL/g);加菌剂处理和CK的脱氢酶活性分别在堆腐10和12 d达最大值(8.39和6.57μL/g);加菌剂处理和CK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堆腐18和32 d达峰值(7.33和6.65 mg/g)。从堆腐的整个过程看,随着堆腐时间的延长,加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较快,而且这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比CK高。【结论】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使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对堆腐过程中的物质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农业废弃物 堆腐 氧化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组织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文刚 方强 +2 位作者 卢根生 宋波 贾卓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3-975,共3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尿潴留时大鼠膀胱组织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 ine oxidoreductase,XOD)活性变化的意义。方法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充盈膀胱2 h建立大鼠急性尿潴留模型。分别于充盈2 h及排空后1、2、3、4 h检测膀胱功能及膀胱组织中XOD活... 目的探讨在急性尿潴留时大鼠膀胱组织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 ine oxidoreductase,XOD)活性变化的意义。方法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充盈膀胱2 h建立大鼠急性尿潴留模型。分别于充盈2 h及排空后1、2、3、4 h检测膀胱功能及膀胱组织中X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 alond ialdehyde,MDA)含量;并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 ismutase,SOD)对膀胱的保护作用。结果急性尿潴留期膀胱不稳定性收缩频率无显著改变,而排空后其不稳定性收缩频率增加。XOD活性在尿潴留期增高,排空后1 h活性降低,排空后2 h再次升高,随后逐渐降至正常。MDA在尿潴留期轻度增高,排空后早期明显增高,4 h后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SOD治疗后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频率、XOD活性及MDA含量与排空后2 h比较显著降低(P<0.01,0.05)。结论AUR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特征呈双相性改变。提示AUR后膀胱再灌注损害中内源性活性氧可能起诱导、促进炎症损害作用,外源活性氧在急性尿潴留排空后膀胱功能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尿潴留 逼尿肌不稳定 黄嘌呤氧化还原 丙二醛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还原NO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威明 杜丽珍 +1 位作者 史惠祥 汪大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6-679,共4页
稀土金属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这使得其对碳质材料还原NO的反应可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效果,而此方面的研究没有报道。为了研究稀土金属对活性炭还原NO反应的催化效果,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颗粒(La/C),并在无氧的固定床反应... 稀土金属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这使得其对碳质材料还原NO的反应可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效果,而此方面的研究没有报道。为了研究稀土金属对活性炭还原NO反应的催化效果,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颗粒(La/C),并在无氧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程序升温反应和等温反应,考察了气体流量、NO的入口浓度、反应温度和氧化镧负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负载氧化镧的活性炭还原NO的反应是一级反应。由于炭表面3%(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的存在,C-NO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从500℃降低到300℃,反应活性大大提高,反应活化能从88.95kJ/mol降低到51.05kJ/mol。氧化镧的负载量对反应活性有重要影响,但负载量的大量增加对反应活性的提高效果甚微,最佳负载量为1.5%。La/C体系在反应中较稳定,而反应温度的升高对其稳定性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活性 催化还原 稀土金属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LaCoO_3的光催化氧化还原活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秋华 傅希贤 桑丽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8-371,共4页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粒径为 42 4nm的LaCoO3 复合氧化物 ,并以其为光催化剂在荧光汞灯及太阳光照射下进行不同结构水溶性染料的降解脱色实验。结果表明 ,各种染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光催化降解 ,且在太阳照射下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率大...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粒径为 42 4nm的LaCoO3 复合氧化物 ,并以其为光催化剂在荧光汞灯及太阳光照射下进行不同结构水溶性染料的降解脱色实验。结果表明 ,各种染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光催化降解 ,且在太阳照射下染料的光催化降解率大于荧光汞灯下的降解率 ,说明纳米LaCoO3 具有较强的光催化氧化活性 ;为考查纳米LaCoO3 的光催化还原活性 ,在LaCoO3 悬浮体系中进行了CO2 -3 还原为甲酸、甲醛的实验 ,并使用Nash试剂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光还原产物甲酸和甲醛的量。结果表明 ,纳米LaCoO3 也具有光催化还原活性。通过XPS和光声光谱分析 ,发现其光催化氧化还原活性主要与LaCoO3 中Co(Ⅲ )的d电子结构、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氧化还原活性 LACOO3 光催化剂 水溶性染料 纳米钴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氧化还原活性凝胶电解质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玉富达 黄妙良 +4 位作者 邱照远 李兆磊 林艺冰 范乐庆 吴季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791-2795,共5页
以2-巯基吡啶(PySH)为氧化还原活性介质,以聚乙烯醇(PVA)为聚合物基体,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VA-H2SO4-PySH凝胶电解质,研究了PySH添加量对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并组装了活性炭电极超级电容器,利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 以2-巯基吡啶(PySH)为氧化还原活性介质,以聚乙烯醇(PVA)为聚合物基体,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VA-H2SO4-PySH凝胶电解质,研究了PySH添加量对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并组装了活性炭电极超级电容器,利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谱和自放电等测试对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ySH的引入提高了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同时也改善了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在相同电流密度下,超级电容器电极比电容由137F/g提高为394F/g,能量密度由3.6Wh/kg提高到12.4Wh/kg,经过30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为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凝胶电解质 2-巯基吡啶 氧化 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纤维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符若文 曾汉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9-45,共7页
本文主要针对ACF 与Au^(3+)的氧化还原体系,研究了不同品种ACF 的反应动力学特征以及制备工艺、氧化还原反应条件等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结果表明,ACF与Au_-^(3+)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液浓度线性迅速下... 本文主要针对ACF 与Au^(3+)的氧化还原体系,研究了不同品种ACF 的反应动力学特征以及制备工艺、氧化还原反应条件等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结果表明,ACF与Au_-^(3+)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应液浓度线性迅速下降,第二阶段浓度与时间按一定函数关系变化,第三阶段反应基本上匀速进行。ACF 与Au_-^(3+)的反应速度虽比物理吸附慢,但反应2h 也已达~0.9的还原容量。ACF的制备工艺、反应液起始浓度对动力学规律影响不大。但反应液酸度增大,第二、第三阶段反应速度下降,反应温度上升,反应速度显著上升,反应温度变化还改变了第二阶段反应对Au_-^(3+)的级数。ACF 与Au_-^(3+)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是多种活性中心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氧化还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