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前后远震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春燕 邵学钟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6-742,共17页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 t PS = t PS - t 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 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 t PS = t PS - t 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四川地震台网的YZP和JJS 2个台站记录到的兴都库什、苏门答腊南部地区2组震中距变化<3°的远震数据,得到2个台站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后记录的PS转换波与初至P波到时差Δ t PS 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Δ t PS 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过程;汶川地震前约2a内Δ t PS 出现明显的降低过程,最大降幅达0.2~0.3s,超过测量误差4~5倍;震前2~3个月低值有一定程度的回返。文中讨论了可能引起Δ t PS 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远震转换波法在地震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换波与p波到时差 汶川MS8.0地震 地壳介质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转换波的时差估计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衍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51-659,共9页
PS转换波时距曲线具有非双曲线特征,在炮检距远大于深度的情况下,这种特征十分明显。对PS转换波数据进行速度分析时,如果用常规的P波NMO校正公式,往往使大炮检距浅层的数据校不平,这对速度分析和以后的叠加成像都是不利的。因此,... PS转换波时距曲线具有非双曲线特征,在炮检距远大于深度的情况下,这种特征十分明显。对PS转换波数据进行速度分析时,如果用常规的P波NMO校正公式,往往使大炮检距浅层的数据校不平,这对速度分析和以后的叠加成像都是不利的。因此,以往的作法是将这些大炮检距校不平的数据切除掉。本文依据Castle(1988)提出的对常规P波的三参量速度分析,导出了PS波的三参量速度分析公式,用该公式就可以将某些大炮检距的道展平,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 炮检距 转换 时差估计 地震勘探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震Sp转换波到时和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研究华北盆地浅部结构
3
作者 朱冰清 王伟涛 +5 位作者 谢俊举 李志伟 姚新强 黄翔 卞真付 林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2290,共19页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S波到时差方法推断的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在6~7 km,燕山造山带区域沉积层厚度较小,结晶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 km,华北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盆地结晶基底埋深较厚,厚度普遍大于3 km,局部厚度可达7 km.盆地内地垒式隆起区邢衡隆起有3 km厚度的沉积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厚度6~7 km;沉积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坳陷区沉积层厚度较大,隆起区沉积层厚度较小,体现了沉积盆地内部不同二级块体的沉降差异.震相拾取误差、震源方位角和震中距对沉积厚度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一维速度模型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可以研究沉积层厚度,能够可靠、有效地确定沉积层厚度结构的特征,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近震Sp转换波到 远震接收函数p峰值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反射转换波的倾角时差校正(DMO)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43-250,共8页
倾角时差校正(DMO)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纵波反射波(P-P)的多次覆盖地震数据的叠加具有显著的提高信噪比的效果.对于转换反射波(P-SV)来说,进行倾角时差校正(DMO)处理就更需要.本文首先对P-SV波的... 倾角时差校正(DMO)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纵波反射波(P-P)的多次覆盖地震数据的叠加具有显著的提高信噪比的效果.对于转换反射波(P-SV)来说,进行倾角时差校正(DMO)处理就更需要.本文首先对P-SV波的倾角时差校正(DMO)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研究用波动方程进行DMO的方法,即P-SV转换反射波的叠前部分偏移的波动方程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P-P反射波的叠前部分偏移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波动方程DMO方法在振幅保真方面比几何原理的DMO方法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反射 倾角时差校正 动方程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界面PS转换波速度比和倾角提取的差值谱方法
5
作者 刘杰 刘江平 +1 位作者 徐浩 顾小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首次提出了采用差值谱同时提取转换波速度比和界面倾角的方法。对于倾斜界面的PS转换波地震数据,获取界面上介质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反射界面的倾角,是转换波地震数据后续一系列处理流程的关键。通过预设速度比和倾角抽取CCP共转换点道集,... 首次提出了采用差值谱同时提取转换波速度比和界面倾角的方法。对于倾斜界面的PS转换波地震数据,获取界面上介质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反射界面的倾角,是转换波地震数据后续一系列处理流程的关键。通过预设速度比和倾角抽取CCP共转换点道集,并对其进行速度比谱计算,将速度比谱中获得的速度比估算值与预设值作差,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速度比和倾角值,得到多个速度比差值,最后生成分别以速度比和倾角为坐标的二维差值谱,通过分析差值谱提取纵横波速度比和界面倾角。该方法能够同时对2个未知参数进行提取,获得的结果误差较小,可以为转换波后续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换 CCp道集 速度比 倾角 差值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3C陆地反射PS转换波CMP成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海宁 蔡明刚 姚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87-2694,共8页
三维三分量(3D3C)陆地反射PS转换波共中心点(CMP)叠加成像方法,虽然抽道集简单,但是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往往不理想.尤其当反射界面为三维倾斜界面时,其成像质量较差.本文提出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其成像质量:第一,转换点离散.运用实例计... 三维三分量(3D3C)陆地反射PS转换波共中心点(CMP)叠加成像方法,虽然抽道集简单,但是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往往不理想.尤其当反射界面为三维倾斜界面时,其成像质量较差.本文提出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其成像质量:第一,转换点离散.运用实例计算得出,转换点离散度随着纵横波速度比、偏移距和界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界面倾角,不同测线方位的转换点离散度不同,视倾角的绝对值越大离散度也越大;第二,道集内静校正量差异增大.CMP道集中,由于转换点离散使得转换点横向跨度较大,经倾斜界面反射转换的S波出射到近地表地层时的角度差异也较大,导致静校突出;第三,加大动校叠加复杂性.三维倾斜界面PS波CMP道集近炮检距时距方程可表示为双曲形式,但是曲线的顶点位置和动校速度同时随测线方位变化,使得CMP道集同相轴很难校平,动校叠加过程很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3C 三维倾斜界面 转换点离散度 ps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转换波共转换点的几种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郭向宇 凌云 魏修成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141-143,148,共4页
目前常用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是在单层均匀介质模型条件下导出的。Thomsen于 1999年提出多层介质条件下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 ,其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对纵横波速度比的定义也更为精细。通过采用上述 2种不同计算方法对实际资料进... 目前常用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是在单层均匀介质模型条件下导出的。Thomsen于 1999年提出多层介质条件下的共转换点计算公式 ,其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对纵横波速度比的定义也更为精细。通过采用上述 2种不同计算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共转换点分选及叠加处理并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转换 转换 计算方法 应用 纵横速度比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源近震高频Ps转换波震相研究松辽盆地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海超 储日升 +1 位作者 盛敏汉 危自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本文利用高频深源近震地震波形数据的R/Z比来获取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并以2011-05-10发生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131.09°E,43.32°N)的M W5.7深源地震(深度554.9 km)为例,分析位于松辽盆地沉积层内部NECESSArray中的22个台站... 本文利用高频深源近震地震波形数据的R/Z比来获取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并以2011-05-10发生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131.09°E,43.32°N)的M W5.7深源地震(深度554.9 km)为例,分析位于松辽盆地沉积层内部NECESSArray中的22个台站记录到的0.5~2 Hz数据,利用沉积盆地对地震波的到时延迟效应及P波和Ps转换波的振幅信息,通过对沉积盆地底部剪切波速度与厚度进行网格搜索获得松辽盆地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22个台站下方的沉积层顶部剪切波速度为0.1~1.0 km/s,且盆地边缘速度较大,盆地厚度为0~6.5 km,总体呈现内部大于边缘的状态。与已有结果相比,本文结果在沉积层边缘地带较符合实际趋势,表明利用高频近震深源Ps转换波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沉积盆地内部的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剪切 p ps转换 深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波层间时差确定裂缝性地层的各向异性参数 被引量:14
9
作者 董渊 杨慧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0-525,共6页
地下定向裂缝是低渗透率油气藏油气储集、运移的通道,对油气的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层间时差沿方位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层间时差与裂缝性地层各向异性参数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在彼此相交呈45°角的4条二维P波测线的CDP... 地下定向裂缝是低渗透率油气藏油气储集、运移的通道,对油气的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层间时差沿方位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层间时差与裂缝性地层各向异性参数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在彼此相交呈45°角的4条二维P波测线的CDP道集上,拾取层间时差,求得各向异性参数,并由此对地下裂缝的发育及分布作出判断。模型研究表明,利用本方法能够较精确地获得地下裂缝性地层的各向异性参数。文中还讨论了将层间时差方法应用于实际常规二维、三维P波资料的可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油气勘探 裂缝检测 p 层间时差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介质P波反射时差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冈 管路平 +1 位作者 王良书 扬子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常规动校正处理方法提供的叠加速度及层速度精度不能满足钻前压力预测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假定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介质中传播 ,而实际地层却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因此本文以 VTI介质为地下岩层模型 ,采用纵波 (P波 )正演模... 常规动校正处理方法提供的叠加速度及层速度精度不能满足钻前压力预测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假定地震波在各向同性层状介质中传播 ,而实际地层却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因此本文以 VTI介质为地下岩层模型 ,采用纵波 (P波 )正演模拟 ,论述了 Alkhalifah方法、含有效各向异性参数的四阶时差分析方法和平移双曲线时差分析技术 ,分别校正了 P波非双曲线反射时差 ;同时与基于各向同性介质模型的四阶时差校正和平移双曲线时差校正结果进行了比较 ;并采用 Thom en(1986 )提供的实际岩样的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对实际资料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 :VTI介质的时差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各向同性介质 ,并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地震速度 ;利用 VTI介质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也可以描述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 ;当取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η<0 .1时 ,可以较好地反映弱各向异性层的特征 ,在中、近炮检距附近道的校正误差仅为一个采样间隔。本文最后给出两种求取有效动校正速度和有效各向异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p 反射时差分析 叠加速度 层速度 压力 海上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中P波四次时差系数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重涛 姚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72-1179,共8页
同类反射波(非转换波)走时偏离双曲,称为非双曲或四次时差,在长排列各向异性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校正.本文基于我们导出的水平界面任意空间取向TI(ATI)介质中同类反射波四次时差系数(A_4)的精确解析解,数值计算研究P波四次时差系数特征.... 同类反射波(非转换波)走时偏离双曲,称为非双曲或四次时差,在长排列各向异性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校正.本文基于我们导出的水平界面任意空间取向TI(ATI)介质中同类反射波四次时差系数(A_4)的精确解析解,数值计算研究P波四次时差系数特征.正演结果表明,ATI条件下A_4系数随CMP测线方位变化的特征不仅与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有关,而且与TI对称轴的空间取向密切相关;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和TI对称轴的倾角决定了A_4变化特征,而且TI对称轴的方位决定了A_4随测线方位变化的对称性.此研究结果将对各向异性解释及参数反演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介质 任意空间取向 p反射 四次时差系数(A4)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处理PS反射波资料
12
作者 G.Tessmer 戴铭藻 《石油物探译丛》 1990年第5期1-9,共9页
由于转换波的路径是不对称的,因此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处理转换波资料.对于PS转换波来说,共中心点的概念不太合适,应该用共转换点选排算法.在单一均匀层情况下,可以算出转换点的坐标,它是偏移距、反射层深度和速度比V_p/V_s的函数.对于... 由于转换波的路径是不对称的,因此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处理转换波资料.对于PS转换波来说,共中心点的概念不太合适,应该用共转换点选排算法.在单一均匀层情况下,可以算出转换点的坐标,它是偏移距、反射层深度和速度比V_p/V_s的函数.对于多层介质,可以给出转换点坐标的近似算法. 数值研究表明,对于一定的偏移距范围,PS反射波的旅行时可以用级数的二项后截尾以足够的精度来进行近似,因此可用标准程序计算正常时差校正,该程序应用的是反射波旅行时曲线的双曲线近似算法. 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已用于以三台垂直可控震源生成的野外资料,记录了沿测线方向的水平分量.震源点和接收点上的静校正量分别由附加的P波和SH波测量结果估算出来.利用谱均衡等处理手段提高了资料的质量. 相应的P和SH波场测量叠加结果的对比表明,在P、SH、和PS波时间剖面上,构造的形态有较好的相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叠加技术 ps反射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濮阳地震集中区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
13
作者 李霞 周龙泉 +2 位作者 张志慧 山长仑 李亚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45-48,共4页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集地震 濮阳地震集中区 地壳介质 p时差 射线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波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8
14
作者 白一鸣 艾印双 +2 位作者 姜明明 何玉梅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0-583,共14页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域下方精细的地幔转换带间断面起伏形态及转换带厚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南北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转换带增厚异常区,南侧异常区位于滇中次级块体与印支块体下方,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与上部印度板块间断离并部分滞留在转换带底部的结果;北侧川西地区异常增厚可能与上方岩石圈拆沉并降至转换带有关;腾冲火山起源可能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湿热物质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 青藏高原东南缘 p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和非转换波与射线参数p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81-787,共7页
本文对Aki固体-固体分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公式进行适当变换,使之成为一组适合不同坐标系下,固体、液体、气体和真空之间所有可能形成的分界面上,入射P、SV和SH波所形成的反射和透射公式,从而把不同边界条件的反射和透射方程统一起来,并且... 本文对Aki固体-固体分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公式进行适当变换,使之成为一组适合不同坐标系下,固体、液体、气体和真空之间所有可能形成的分界面上,入射P、SV和SH波所形成的反射和透射公式,从而把不同边界条件的反射和透射方程统一起来,并且阐明了转换波和非转换波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指出:在不同弹性介质分界面上入射平面弹性波,转换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是射线参数p的奇函数;非转换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是射线参数p的偶函数.根据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性质可见: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波.同时也为简化Zoeppricz方程,开展AVO分析打开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射线参数p 动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正交地震测线P波时差的方位角变化检测裂缝 被引量:2
16
作者 Xiang-Yang Li 朱海龙 《石油物探译丛》 2000年第1期17-26,94,共11页
本文基于目的层P波反射时差的方位角变化提出了一个确定裂缝方位的算法。特定目的层底面的正交测线间的微分时差揭示:在偏移距固定时,cos2φ随测线以裂缝走向为测量标准的方位角φ而变。四条相交测线的组合可用于确定裂缝走向。这四条... 本文基于目的层P波反射时差的方位角变化提出了一个确定裂缝方位的算法。特定目的层底面的正交测线间的微分时差揭示:在偏移距固定时,cos2φ随测线以裂缝走向为测量标准的方位角φ而变。四条相交测线的组合可用于确定裂缝走向。这四条测线组成两个正交对,通过分析两个对应对微分时差的交会图可以确定裂缝走向。为使确定的时差之差可靠,通常要求偏移距-深度比等于1.0或更大(可高达1.5)。方法的敏感性会由于目的层顶面处的低/高阻抗差而进一步提高,但却又会由于高/低阻抗差大大地降低。该方法可能对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区反复测量的海上勘探特别有用,在这些地区往往无法获得连续的方位角覆盖。一个北海的数据集被用于说明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时差 裂缝方位角 海上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差特征的转换波参数估计方法
17
作者 杨国栋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10年第1期40-42,共3页
利用时差特征对P-SV转换波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基于P-SV转换波双平方根时距关系,根据扫描得到的纵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或转换横波速度的结果,进行P-SV转换波时差估计。模型和实际资料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转换 时差特征 双平方根方程 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S-P走时差方位分布确定转换界面的倾斜状态
18
作者 吴忠良 臧绍先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24-235,共12页
用几何地震学方法研究了转换界面的倾斜状态对PS-P走时差方位分布的影响。以简明的几何处理给出了倾斜界面上的折射和转换及P波入射点和PS波转换点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层间递推关系和射线追踪计算,做出了倾斜Moho面情况下PS_M-P走时差残... 用几何地震学方法研究了转换界面的倾斜状态对PS-P走时差方位分布的影响。以简明的几何处理给出了倾斜界面上的折射和转换及P波入射点和PS波转换点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层间递推关系和射线追踪计算,做出了倾斜Moho面情况下PS_M-P走时差残差方位分布图。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比较,以试错法确走赤峰地震台下方Moho界面走向200°,倾角5°,所得结果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差 转换 转换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响应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崔芳鹏 殷跃平 +2 位作者 许强 胡瑞林 张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66-1273,共8页
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北川新中崩滑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动力全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斜坡体在强震动力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对于新中崩滑体的... 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北川新中崩滑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动力全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斜坡体在强震动力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对于新中崩滑体的先期崩滑破坏而言,由于其距离初始震中较远,故源自初始震源的地震纵横波到达该斜坡体的时差较长,为约15.21 s,而该斜坡体在地震纵波作用于斜坡体后8 s后即开始破裂,故其先期崩滑破坏是受到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与竖向拉裂耦合作用所致,并以水平拉裂作用占优,而后期的抛射及运动过程则是受到地震纵横波的耦合作用所致;②对其发生先期崩滑的主控因素言,在地震构造组合机制、岩体结构与构造、斜坡岩体风化程度及物理力学参数等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与竖向拉裂耦合作用是诱发斜坡体产生初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而斜坡所处地形(如高程差、沟谷延伸方向)则是促使破坏后的斜坡体形成后续碰撞解体及碎屑流等运动过程的控制诱发因素;③该斜坡体动力响应特征值的放大效应表明,其放大系数值从大到小依次是水平加速度>竖向加速度>水平速度>竖向速度,该结果与斜坡体发生先期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相符合,即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加速度起到了优势破坏作用。以上研究为强震动力作用下的斜坡体先期崩滑破坏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 时差耦合作用 斜坡崩滑效应 离散元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风化层覆盖区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彦鹏 马在田 +1 位作者 孙鹏远 杨海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4-621,共8页
P-SV转换波处理与传统的P-P波处理有很大的不同,如S波静校正、CCP叠加、P-SV速度分析和偏移等,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S波静校正问题.S波速度基本不受潜水面的影响,与纵波静校正没有直接相关性,有时横波静校正量能达到纵波静校正量的十倍,... P-SV转换波处理与传统的P-P波处理有很大的不同,如S波静校正、CCP叠加、P-SV速度分析和偏移等,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S波静校正问题.S波速度基本不受潜水面的影响,与纵波静校正没有直接相关性,有时横波静校正量能达到纵波静校正量的十倍,用纵波静校正量乘以比例系数来解决横波静校正问题将导致较大误差.同一接收点X和Z分量存在一定的初至时差,该时差代表了P波和S波在低降速带的走时差,可以利用该时差和近地表纵横波速度比信息去除低降速带对横波的影响,得到准确的静校正量.本文利用多分量初至时差推导了较为精确的横波静校正公式,再结合共检波点叠加求取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转换波静校正配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苏里格气田二维及三维多波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际处理,数据处理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其他方法难以奏效的风化层较厚地区的横波静校正量求解,该方法也同时考虑了长波长横波静校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静校正 初至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