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1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PO_(4)改性g-C_(3)N_(4)复合材料增强光催化产氢性能
2
作者 敬曼曼 张倩倩 +4 位作者 张安超 芦涛 倪飞翔 栗敏 杜海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氢能作为无污染、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被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光催化技术是缓解能源危机的绿色技术之一,寻找性能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材料为当务之急。本工作采用高温煅烧与原位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磷酸银负载石墨相氮化碳(Ag_(3... 氢能作为无污染、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被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能源。光催化技术是缓解能源危机的绿色技术之一,寻找性能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材料为当务之急。本工作采用高温煅烧与原位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磷酸银负载石墨相氮化碳(Ag_(3)PO_(4)/C_(3)N_(4))二元复合光催化剂,并用于光催化制氢实验,研究了Ag_(3)PO_(4)负载量、牺牲剂种类、牺牲剂添加量对产氢性能的影响,采用XRD、FTIR、XPS、SEM、UV-vis DRS、PL等多种技术对光催化剂进行物理化学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Ag_(3)PO_(4)的负载量为4%时,Ag_(3)PO_(4)-4/C_(3)N_(4)产氢量最高,可达218.97μmol,分别是C_(3)N_(4)和Ag_(3)PO_(4)的3.1倍和58.4倍。与甲醇、丙三醇和乳酸相比,三乙醇胺是Ag_(3)PO_(4)/C_(3)N_(4)光催化剂的最佳牺牲剂,然而过量的三乙醇胺不能进一步提升产氢量。在FT-IR光谱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Ag_(3)PO_(4)吸收峰,这可能是由于Ag_(3)PO_(4)含量较低所致,随着Ag_(3)PO_(4)负载量的增加,C_(3)N_(4)(002)晶面的衍射峰逐渐减小,反映出Ag_(3)PO_(4)在C_(3)N_(4)表面良好的分散性和Ag_(3)PO_(4)/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有效耦合。负载少量Ag_(3)PO_(4)后,C_(3)N_(4)的形貌发生变化,Ag_(3)PO_(4)/C_(3)N_(4)比表面积增大,且Ag_(3)PO_(4)以纳米颗粒形式高度分散于C_(3)N_(4)表面。Ag_(3)PO_(4)/C_(3)N_(4)表现出较高的瞬态光电流强度,证实了C_(3)N_(4)与Ag_(3)PO_(4)形成异质结,有效地增强了Ag_(3)PO_(4)/C_(3)N_(4)中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强的光吸收特征、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与转移是Ag_(3)PO_(4)/C_(3)N_(4)复合材料高效光催化产氢的重要因素。基于表征和实验结果,提出了Ag_(3)PO_(4)改性C_(3)N_(4)异质结光催化剂的产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石墨相氮化碳 磷酸银 产氢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结构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黄雨菲 郑建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使用单因素试验验证催化剂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的催化活性并优化其反应参数,最后通过循环试验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具备超强酸性(Hammett酸度函数表示为H0<-13.75)与高磁响应性(47.08 emu/g),且在反应底物摩尔比(n棕榈酸∶n抗坏血酸)6∶5、反应温度70℃、催化剂质量分数7%、反应时间11 h的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达61.45%(纯度98.58%),循环5次后仍保持大于50%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及高磁分离性能(>20 emu/g)。[结论]制备的固体超强酸SO_(4)^(2-)/Fe_(3)O_(4)@Al_(2)O_(3)-TiO_(2)稳定性好,兼具可回收性与酯化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SO_(4)^(2-)/Fe_(3)O_(4)@Al_(2)O_(3)-Ti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合成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异质结c-WO_(3)/h-WO_(3)/WO_(3-x)/Ag_(3)PO_(4)的微观结构及光催化性能
5
作者 孙秀玲 贾珊珊 +3 位作者 刘稼民 姜琦涛 关鹏丽 籍文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5,共7页
在边缘伴随少量缺陷的c-WO_(3)/h-WO_(3)/WO_(3-x)多级纳米片表面原位生长Ag_(3)PO_(4)纳米颗粒,制备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c-WO_(3)/h-WO_(3)/WO_(3-x)/Ag_(3)PO_(4)(简称WAP)。通过XRD、UV-vis DRS、XPS、TEM、SEM表征方法,从微观角度分... 在边缘伴随少量缺陷的c-WO_(3)/h-WO_(3)/WO_(3-x)多级纳米片表面原位生长Ag_(3)PO_(4)纳米颗粒,制备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c-WO_(3)/h-WO_(3)/WO_(3-x)/Ag_(3)PO_(4)(简称WAP)。通过XRD、UV-vis DRS、XPS、TEM、SEM表征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其对RhB在可见光下的降解增强机制与结构-性能关系。结果显示:c-WO_(3)与h-WO_(3)质量比约为1:3,晶粒平均尺寸比为2:1,结晶度为64.25%。在可见光照射下,4 min内c-WO_(3)/h-WO_(3)/WO_(3-x)/Ag_(3)PO_(4)对RhB的降解率高达99.31%,降解系数为0.984 min^(-1)。这归因于晶相比例和晶核尺寸匹配的c-WO_(3)与h-WO_(3)形成了多级同质结纳米片,促使Ag_(3)PO_(4)纳米颗粒能够均匀分散其中;且边缘存在少量的WO_(3-x)缺陷结构,有助于氧化钨与Ag_(3)PO_(4)界面之间紧密结合,促使载流子按照S型模式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WO_(3)/h-WO_(3)/WO_(3-x)/Ag_(3)po_(4) S型异质结 微观结构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g-C_(3)N_(4)/Ag_(3)PO_(4)异质结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朱建君 刘佩婷 +1 位作者 韩雯博 王晶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采用原位沉淀法将高温煅烧制得的TiO_(2)/g-C_(3)N_(4)复合物负载到Ag_(3)PO_(4)上,制备出三元异质结TiO_(2)/g-C_(3)N_(4)/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用于降解罗丹明B(RhB)。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采用原位沉淀法将高温煅烧制得的TiO_(2)/g-C_(3)N_(4)复合物负载到Ag_(3)PO_(4)上,制备出三元异质结TiO_(2)/g-C_(3)N_(4)/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用于降解罗丹明B(RhB)。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测试方法对该异质结的组成、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等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TiO_(2)/g-C_(3)N_(4)/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中,粒径约为100 nm的TiO_(2)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于g-C_(3)N_(4)和Ag_(3)PO_(4)表面,材料的吸收带边发生红移。以RhB为模拟污染物,在可见光照射下TiO_(2)/g-C_(3)N_(4)/Ag_(3)PO_(4)异质结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7 min后,TiO_(2)/g-C_(3)N_(4)/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对RhB的降解率可达99%,明显优于纯g-C_(3)N_(4)、TiO_(2)、Ag_(3)PO_(4)及二元复合物,并且在重复使用5次后其光催化降解率仍保持在92%以上,表明TiO_(2)/g-C_(3)N_(4)/Ag_(3)PO_(4)异质结具有较强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捕获实验探究其光催化机理,三元异质结中具有π共轭结构的g-C_(3)N_(4)有助于电荷转移,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中的光生电子积累在g-C_(3)N_(4)导带,光生空穴积累在Ag_(3)PO_(4)和TiO_(2)价带,从而促使e^(-)-h^(+)对分离,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此复合光催化剂的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光生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_(2)^(-)),而电子(e^(-))的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银 异质结 光催化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识别Cu^(2+)及PO_(4)^(3-)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闫雪雪 喻艳超 +3 位作者 庞树奎 吴绵园 荆军凯 刘其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2-6378,共7页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且对Cu^(2+)检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抵抗Ba^(2+)、Li^(+)、Cu^(+)、Al^(3+)、Zn^(2+)、Cs^(2+)、Mn^(2+)、Ca^(2+)、Hg^(2+)、Cd^(2+)、K^(+)、Mg^(2+)、Na^(+)、Co^(2+)、Ag^(+)、Fe^(^(3+))及Cr^(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检测极限低至1.70×10^(-8)mol/L,具有高度灵敏性。同时,基于配体置换原理,络合物L-Cu^(2+)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对PO_(3)^(-4)的荧光增强响应识别,且检测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抵抗常见阴离子(NO_(2)^(-)、CO_(3)^(2-)、SO_(3)^(2-)、HPO_(4)^(2-)、P_(2)O_(7)^(4)^(-)、Br^(-)、F^(-)、HCO_(3)^(-)、SO_(4)^(2-)、C_(2)O_(4)^(2-)、Cl^(-)、CH_(3)COO^(-))的干扰,检测限低至6.00×10^(-8)mol/L。此外,探针L成功应用于医药化工及化工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良好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荧光探针 二阶铜离子 磷酸根 连续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催化下负载型改性Ag_(3)PO_(4)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班福忱 魏煜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13,共7页
综述了可见光催化下负载型改性Ag_(3)PO_(4)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Ag_(3)PO_(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但是由于光腐蚀严重、能隙带宽度、光谱响应范围、及光生电子-空穴寿命短等问题制约着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为此本文重点阐述了Ag... 综述了可见光催化下负载型改性Ag_(3)PO_(4)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Ag_(3)PO_(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但是由于光腐蚀严重、能隙带宽度、光谱响应范围、及光生电子-空穴寿命短等问题制约着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为此本文重点阐述了Ag_(3)PO_(4)作为一种光催化剂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负载型改性Ag_(3)PO_(4)在催化活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面的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负载型改性Ag_(3)PO_(4)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负载物、改性方法和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负载型改性Ag_(3)PO_(4)催化剂结构、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建议,以期为染料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异质结 印染废水 改性Ag_(3)po_(4)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AgBr/Ag_(3)PO_(4)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9
作者 陈珊 钟玉君 +5 位作者 黎露 华东悦 覃锋 覃利琴 黄国保 陶萍芳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57,62,共5页
以AgNO_(3)、KBr和Na_(2)HPO_(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RD、UV-vis和PL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物质的量的AgBr与Ag_(3)PO_(4)复合所得AgBr/Ag_(3)PO_(4)复合光... 以AgNO_(3)、KBr和Na_(2)HPO_(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RD、UV-vis和PL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物质的量的AgBr与Ag_(3)PO_(4)复合所得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对模拟废液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使用0.08 g催化剂对200 mL 1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降解14 min后,纯Ag_(3)PO_(4)和AgBr的降解率分别为52.20%和38.25%,而1%、3%和5%AgBr/Ag_(3)PO_(4)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60%、99.36%和98.09%,较纯Ag_(3)PO_(4)提高了约2倍。此外,1%AgBr/Ag_(3)PO_(4)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降解率仍保持在78.77%,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动力学分析表明,该光催化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r/Ag_(3)po_(4)复合催化剂 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腈-水系混合电解液对Zn-Na_(3)V_(2)(PO_(4))_(3)电池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欧林娜 刘哲轩 +1 位作者 曹鑫鑫 梁叔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8-1860,共13页
Na_(3)V_(2)(PO_(4))_(3)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框架结构、较高的工作电压和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近年来也逐渐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然而,二价Zn^(2+)的脱嵌和活泼的水系反应环境会加速磷酸盐晶格的破坏。本文在Zn-Na_(3)V_(2)(PO_(4)... Na_(3)V_(2)(PO_(4))_(3)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框架结构、较高的工作电压和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近年来也逐渐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然而,二价Zn^(2+)的脱嵌和活泼的水系反应环境会加速磷酸盐晶格的破坏。本文在Zn-Na_(3)V_(2)(PO_(4))_(3)电池体系的水系电解液中加入适量的乙腈(AN),研究电解液中AN与水的比例对离子溶剂化结构和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非原位XRD探究Na_(3)V_(2)(PO_(4))_(3)晶体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过少的AN会加快正极材料晶格框架的破坏,而过多的AN会减缓电极反应动力学;在含有适量AN的电解液中,Zn-Na_(3)V_(2)(PO_(4))_(3)电池不但在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91.4 mA·h/g的较高比容量,同时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1000次且无明显容量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Na_(3)V_(2)(po_(4))_(3)电池 乙腈 有机-无机混合电解液 电化学稳定性 离子可逆脱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Ag_(3)PO_(4)/CoFe_(2)O_(4)/Zn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11
作者 王喜全 吕艳丽 +1 位作者 华丹红 陈鹏飞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1-2169,共9页
为提高Ag_(3)PO_(4)光催化稳定性和光催化活性,采用共沉淀和水热合成方法对Ag_(3)PO_(4)进行CoFe_(2)O_(4)材料掺杂与ZnO半导体复合改性,制备磁性Ag_(3)PO_(4)/CoFe_(2)O_(4)/ZnO复合催化剂,并通过XRD、EDS、S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晶... 为提高Ag_(3)PO_(4)光催化稳定性和光催化活性,采用共沉淀和水热合成方法对Ag_(3)PO_(4)进行CoFe_(2)O_(4)材料掺杂与ZnO半导体复合改性,制备磁性Ag_(3)PO_(4)/CoFe_(2)O_(4)/ZnO复合催化剂,并通过XRD、EDS、S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晶型结构、能带结构、微观形貌等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以罗丹明B为降解对象,研究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及催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Fe_(2)O_(4)和ZnO的加入使得Ag_(3)PO_(4)对光的吸收边带发生了红移,由550 nm红移至600 nm;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当罗丹明B的初始浓度为10 m/L、催化剂投加浓度为2.0 g/L、RhB的初始pH值为5时,脱色率达到98%。复合催化剂在多次回收使用后,对罗丹明B依旧具有较高的脱色率,其化学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3)po_(4)/CoFe_(2)O_(4)/ZnO复合催化剂 催化降解能力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PO_(4)修饰BiOI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
12
作者 朱敏 陈兴裕 +5 位作者 彭晓涵 许雅旭 黄晓晨 苟永博 徐丹 朱禹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147,共7页
以溶剂热法合成花瓣状BiOI纳米微球,在其表面负载纳米Ag_(3)PO_(4),构筑BiOI/Ag_(3)PO_(4)二元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实验确认最佳复合比例。通过XRD、SEM、HRTEM、XPS和固体紫外等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同时研究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 以溶剂热法合成花瓣状BiOI纳米微球,在其表面负载纳米Ag_(3)PO_(4),构筑BiOI/Ag_(3)PO_(4)二元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实验确认最佳复合比例。通过XRD、SEM、HRTEM、XPS和固体紫外等表征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同时研究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探究不同质量浓度光催化材料、不同离子强度下降解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当BiOI与Ag_(3)PO_(4)理论质量比为1∶3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果最优,质量浓度为0.6 g/L时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98%,并在离子干扰下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活性自由基捕集实验表明,降解罗丹明B的主要活性物质为·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I Ag_(3)po_(4) 纳米材料 光催化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4)Fe_(3)(PO_(4))_(2)P_(2)O_(7)@C的合成与储钠性能
13
作者 王洪波 豆子航 +2 位作者 武晗 楚庄 王艳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2,共5页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及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NFPP@C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NFPP@C材料呈现球状颗粒且表现为微纳米结构特征,当电压为1.5~4.2 V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和稳定的循环性。室温25℃下,材料在0.3 C时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4.6 mAh/g和100.7 mAh/g,以5.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5.2%;材料在-25℃和-35℃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1.1 mAh/g和72.3 mAh/g,低温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NFPP) 碳包覆 喷雾干燥 正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水溶性Cl^(-)、NO_(3)^(-)、SO_(4)^(2-)离子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令娥 晋琪 +5 位作者 李寒 孙子怡 张宇航 郑磊 马常宝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9-278,共10页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例5∶1,振荡时间为3 min,浸提液离心后过0.45μm滤膜,待测液Cl^(-)、NO_(3)^(-)、SO_(4)^(2-)采用离子色谱同时测定。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定3种离子线性范围均为0.2~20 mg/L;方法检出限Cl^(-)为0.18 mg/kg,NO_(3)^(-)为0.12 mg/kg,SO_(4)^(2-)为0.38 mg/kg。3种离子6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5%;加标回收率90.6%~104%;11种不同地点的盐碱土土壤水溶性盐浸提液中Cl^(-)、NO_(3)^(-)、SO_(4)^(2-)的测定结果分别与电位滴定法、连续流动分析仪法、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数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能满足盐碱土土壤水溶性Cl^(-)、NO_(3)^(-)和SO_(4)^(2-)离子含量的同时测定,省时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仪 盐碱土 ^水溶性Cl^(-) ^水溶性NO_(3)^(-) ^水溶性SO_(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催化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一男 薛振华 +1 位作者 王喜明 颉鹏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4-978,9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纳米Fe_(3)O_(4)负载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H)4与纳米Fe_(3)O_(4)摩尔比为3∶1,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3 h时,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生物柴油酯化率达85.4%。当催化剂的用量为油重的1%,醇油摩尔比为9∶1,反应温度为80℃和反应时间为4 h时,文冠果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到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生物柴油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胶体与PO_4^(3-)、Cu^(2+)的作用及对微藻生长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新淮 张正斌 韩喜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6-779,共4页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2+)以胶体态存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PO_4^(3-)的质量分数也比不含胶体的海水中高;微藻培养实验发现,微藻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情况较好,而在不含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最差,说明胶体也是影响微藻生长的一个因子.胶体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是胶体对微藻生长产生影响的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4^3- ^CU^2+ 生长 胶体 超滤 微藻 海水 磷酸盐 铜(Ⅱ) 化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陶瓷核废物固化体的制备及化学稳定性
18
作者 刘缘 范林杰 +4 位作者 刘昆奇 刘蝶 宋江 刘吉 王军霞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共9页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T法评估了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Sr_(0.5)Zr_(2)(PO_(4))_(3)相和(Ce,Sm)PO_(4)独居石相兼容性好,两相间不发生相互反应;所制备的复相陶瓷固化体晶粒尺寸小,相对密度高于96%,改变Sm/Ce比对固化体的微观结构和致密性无明显影响;PCT测试结果表明Sr、Ce和Sm的元素归一化元素浸出率都较低,与单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相比,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具有较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0.5)Zr_(2)(po_(4))_(3)-(Ce Sm)po_(4)复相陶瓷固化体 微波烧结 致密性 化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水热法制备Ti_(3)C_(2)-Ag_(3)PO_(4)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19
作者 徐竞帆 周绿山 +5 位作者 沈琪 熊信洁 刘丹 李颖 张玉 唐佳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0,168,共6页
通过碱水热反应合成了Ti_(3)C_(2),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Ti_(3)C_(2)-Ag_(3)PO_(4)光催化剂。利用FT-IR、XRD、SEM、XPS等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240℃水热条件下,碱刻蚀法制备的Ti_(3)C_(2)为刻蚀程度较低的片层结... 通过碱水热反应合成了Ti_(3)C_(2),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Ti_(3)C_(2)-Ag_(3)PO_(4)光催化剂。利用FT-IR、XRD、SEM、XPS等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240℃水热条件下,碱刻蚀法制备的Ti_(3)C_(2)为刻蚀程度较低的片层结构,同时材料中有微量的TiO_(2)存在,同时Ag_(3)PO_(4)以立方相的形式负载到Ti_(3)C_(2)载体表面。随着Ag_(3)PO_(4)负载量的增加,Ti_(3)C_(2)-Ag_(3)PO_(4)的光催化活性逐渐增大,在催化剂质量为0.01 g、反应时间为60 min时,Ti_(3)C_(2)-Ag_(3)PO_(4)-85%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5%。Ti_(3)C_(2)与Ag_(3)PO_(4)异质结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电荷分离能力和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水热法 Ti_(3)C_(2)-Ag_(3)po_(4)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3+)/Nd^(3+)掺杂对Sr_(9)Ga(PO_(4))_(7)∶Cr^(3+)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鑫 葛万银 +4 位作者 张倩 杨茂浩 吴晨歌 何鹏 殷宏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6-744,共9页
近红外荧光粉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Sr_(9)Ga(PO_(4))_(7)∶0.8Cr^(3+)近红外荧光粉,使用460 nm蓝光激发样品的发射波长位于833 nm,半峰宽为117 nm。随后引入稀土... 近红外荧光粉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Sr_(9)Ga(PO_(4))_(7)∶0.8Cr^(3+)近红外荧光粉,使用460 nm蓝光激发样品的发射波长位于833 nm,半峰宽为117 nm。随后引入稀土离子合成Sr_(9)Ga(PO_(4))_(7)∶0.8Cr^(3+),Yb^(3+)和Sr_(9)Ga(PO_(4))_(7)∶0.8Cr^(3+),Nd^(3+)近红外荧光粉。相比Sr_(9)Ga(PO_(4))_(7)∶0.8Cr^(3+),460 nm蓝光激发的Sr_(9)Ga(PO_(4))_(7)∶0.8Cr^(3+),Yb^(3+)同时出现Cr^(3+)和Yb^(3+)特征发射峰,经过光谱分析和荧光寿命变化证明Cr^(3+)-Yb^(3+)存在能量传递通道,最高使Cr^(3+)-Yb^(3+)能量传递效率达80.2%,得益于Yb^(3+)卓越的热稳定性促使整体荧光光谱热稳定性提高约3.7倍。设计合成的Sr_(9)Ga(PO_(4))_7∶0.8Cr^(3+),Nd^(3+)样品调制出833,876,1 060 nm的多峰发射,显著拓宽了近红外光谱范围。最终,讨论了荧光粉在温度传感和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证明该系列荧光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9)Ga(po_(4))_(7)∶0.8Cr^(3+) 近红外荧光粉 ^Yb^(3+) ^N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