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二次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在PM_(2.5)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江雨燕 黄体臣 +1 位作者 甘如美江 王付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09,共14页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EEMDAN-VMD-TCN-BiLSTM)。该模型先由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进行特征筛选,随后使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将2013—2016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序列分解为一系列高低频模态分量并计算各分量样本熵,将样本熵由K-means聚类整合为新的分量,再由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方法进行二次分解。最后,将所有分量先经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预测,叠加各分量预测值即为最终预测结果。消融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于单次CEEMDAN分解模型均方根误差E_(MAPE)降低19.312%,绝对误差E_(MAE)降低34.423%,百分比误差E_(MAPE)与希尔不等系数E_(TIC)分别减少40.465百分点和59.794%。由此可见,研究在引入VMD构成二次分解模型相比于单次分解模型的预测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可为决策者在PM_(2.5)质量浓度预测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质量浓度预测 自适应噪声的完备经验模态分解 变分模态分解 时间卷积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SVM模型的季节性PM_(2.5)浓度预测
2
作者 宋英华 徐亚安 张远进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而PM_(2.5)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PM_(2.5)浓度预测缺少季节性因素分析,预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支持向量机(SARI... 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而PM_(2.5)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PM_(2.5)浓度预测缺少季节性因素分析,预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支持向量机(SARIMA-SVM)融合模型。该融合模型为串联型融合模型,将数据拆分为线性部分与非线性部分。SARIMA模型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季节性因素提取参数,能有效分析PM_(2.5)浓度数据的季节性规律变化趋势,较好地预测数据未来的线性变化趋势。结合SVM模型对预测数据的残差序列进行优化,利用滑动步长预测法确定残差序列的最优预测步长,通过网格搜索确定最优模型参数,实现对PM_(2.5)浓度数据的长期预测,同时提高整体预测精度。通过对武汉市近5年的PM_(2.5)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融合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相较于单一模型有很大提升,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比单一的ARIMA、Auto ARIMA、SARIMA模型分别提升了99%、99%、98%,稳定性也更好,为PM_(2.5)浓度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 支持向量机 融合模型 pm_(2.5)浓度 季节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学模型的PM_(2.5)月尺度浓度预测研究
3
作者 李鑫洋 刘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精准预测PM_(2.5)浓度能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在明确PM_(2.5)排放量的情况下使PM_(2.5)浓度变化具有可获得性,基于全国各省份2013-2017年PM_(2.5)月均浓度和月排放量历史监测数据,构建两者间的数学关系模型,通过Pearson分... 精准预测PM_(2.5)浓度能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在明确PM_(2.5)排放量的情况下使PM_(2.5)浓度变化具有可获得性,基于全国各省份2013-2017年PM_(2.5)月均浓度和月排放量历史监测数据,构建两者间的数学关系模型,通过Pearson分析将全国各省份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布规律和分布分散),并使用2018-2020年PM_(2.5)月均浓度数据验证数学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在PM_(2.5)月排放量与月均浓度散点分布规律的19个省份中,11个省份的决定系数(R^(2))介于0.60~0.90之间,8个省份的R^(2)介于0.50~0.60之间。分布规律省份数学模型精度验证结果显示,14个省份的均方根误差(RMSE)介于6.00~16.00之间,3个省份的RMSE介于16.00~20.00之间。在PM_(2.5)月排放量与月均浓度散点分布分散的10个小组中,5个小组的R^(2)介于0.70~0.90之间,4个小组的R^(2)介于0.60~0.70之间。分布分散省份数学模型精度验证结果显示,8个小组的RMSE介于6.00~16.00之间。因此,通过拟合方法得出的数学模型对于PM_(2.5)浓度预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且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未来情景中的PM_(2.5)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拟合分析 排放量 决定系数 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PM_(2.5)浓度预测混合模型
4
作者 卢新彪 叶春林 +2 位作者 陈艺森 吴文 陈钰丹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2-894,共13页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作为模型输入特征;通过KL散度划分源域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并在模型中引入自适应层,实现领域间的分布适应性;设计TCN-LSTM-BiGRU模型,使用TCN提取多元变量中的高级空间特征,将提取的特征输入LSTM提取时间序列特征,通过残差连接融合特征并输入BiGRU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PM_(2.5)未来变化趋势,并削弱数据分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pm_(2.5)浓度 均值热力图 概率分布差异 TraTCN-LSTM-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图神经网络在PM_(2.5)浓度预测中的应用综述
5
作者 唐博源 李琦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85,共15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因对健康和环境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备受公众关注。实现PM_(2.5)浓度的高精度时空预测,对于指导居民有效防范健康风险和协助环境监管部门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策略至关重要。研究旨在探索提高PM_(2.5)浓度预测准...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因对健康和环境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备受公众关注。实现PM_(2.5)浓度的高精度时空预测,对于指导居民有效防范健康风险和协助环境监管部门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策略至关重要。研究旨在探索提高PM_(2.5)浓度预测准确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时空图神经网络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与挑战。首先,回顾了PM_(2.5)浓度预测方法的发展历程;随后,深入探讨了时空图神经网络与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结合点,包括图的构建策略;进一步,系统地概述了应用于PM_(2.5)浓度预测的时空图神经网络模型,并分析了在预测任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时空模块的设计;最后,从多源数据融合、动态图建模、数据稀疏性问题以及模型评估标准的缺失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了基于时空图神经网络的PM_(2.5)浓度预测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浓度预测 深度学习 图神经网络 时空相关性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变量组合方案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PM_(2.5)浓度估算中的性能对比——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6
作者 徐翠玲 胡雪 +2 位作者 袁兵 郭灿 赵丽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843,共15页
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连续PM_(2.5)浓度,有利于揭示空气质量分布规律,对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0~2022年陕西关中地区PM_(2.5)地面监测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协... 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连续PM_(2.5)浓度,有利于揭示空气质量分布规律,对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0~2022年陕西关中地区PM_(2.5)地面监测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协同监测污染物数据等,依据其性质进行分类,设计11种变量组合方案,分别构建随机森林(RF)模型、梯度提升树(GBT)模型和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估算关中地区PM_(2.5)浓度,并对不同方案下的模型估算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种模型在两两变量组合方案下的估算效果优于在单一变量组合方案下,在多变量组合方案下的估算效果则最优;(2)在同一方案下,LightGBM模型表现最佳,而且多变量组合方案下的LightGBM模型拟合结果在11种变量组合方案中是最优的,其决定系数(R2)为0.94,均方根误差(RMSE)为9.31μg·m^(-3),平均绝对误差(MAE)为6.27μg·m^(-3);(3)与ChinaHighPM_(2.5)数据集、VANPM_(2.5)数据集相比,多变量组合方案下的LightGBM模型估算结果不仅在空间分布上与两个数据集中同区域、同时期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且在细节刻画和估算精度上更具优势,提升了精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pm_(2.5)浓度 随机森林模型 梯度提升树模型 轻量梯度提升机模型 多变量组合 机器学习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7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PM_(2.5)浓度时空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苟爱萍 李皖新 王江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7,共13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探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有助于通过调整绿色空间格局降低PM_(2.5)浓度。以重庆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PM_(2.5)浓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及PM_(2.5)浓度变化特征,再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PM_(2.5)浓度从1980年至2010年逐渐上升,2010年至今逐渐降低;同时,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聚集特征,主要显示为东部低-低聚集、西部高-高聚集的特征。②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指数(TA)、斑块密度指数(PD)和斑块连接度指数(COHESION)与PM_(2.5)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林地面积指数呈负影响,耕地、草地面积指数呈正影响;林地、草地斑块密度指数呈正影响,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呈负影响;林地、草地和耕地斑块连接度指数均呈负影响。③主城都市区内,草地面积指数和耕地斑块密度指数对PM_(2.5)浓度的负影响较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内,林地聚合度指数(AI)、斑块密度指数和斑块连接度指数以及耕地面积指数对PM_(2.5)浓度的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指数 消减效应 pm_(2.5)浓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人类活动对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常巘佶 高美玲 李振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95,共16页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采取的流动限制性措施,为研究人类活动对PM_(2.5)浓度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自然实验环境,但该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分布及驱动力有何变化尚缺乏关注。基于2018~2020年PM_(2.5)遥感反演数据,采用空...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采取的流动限制性措施,为研究人类活动对PM_(2.5)浓度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自然实验环境,但该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分布及驱动力有何变化尚缺乏关注。基于2018~2020年PM_(2.5)遥感反演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2020年2月至3月实施流动限制性措施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及驱动因子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20年2月至3月PM_(2.5)浓度显著下降,2020年2月热点减少,3月冷点减少。②相比历年同期,所有人为因素单因子在2020年2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的解释力最低,自然因素解释力较高。其中,工厂兴趣点分布(POI_D)及路网分布(RD)解释力相比历年同期平均解释力降幅最大,分别为20.3%和38.6%。所有人为因素双因子交互影响解释力在2020年2月最低。③所有人为因素在2020年2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浓度的作用尺度最小,当不同时期人为因素强度处于平均水平时,实施流动限制性措施期间的PM_(2.5)浓度更易降低,但东部地区的PM_(2.5)浓度防治强度还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因子 时空演变 pm_(2.5)浓度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机器学习的PM_(2.5)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成亮 郑洪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3-360,共8页
针对现有机器学习模型预测PM_(2.5)浓度存在模型过于复杂、没有考虑时空信息和缺失值填补不准确而导致模型性能下降的问题,利用随机森林取代统计学方法填补缺失值,并纳入时空因素提升模型精度.建立了综合遥感数据、气象及协同污染物数据... 针对现有机器学习模型预测PM_(2.5)浓度存在模型过于复杂、没有考虑时空信息和缺失值填补不准确而导致模型性能下降的问题,利用随机森林取代统计学方法填补缺失值,并纳入时空因素提升模型精度.建立了综合遥感数据、气象及协同污染物数据,适用于沿海城市的PM_(2.5)浓度预测模型(K-means-RF-XGBoost模型),模型预测耗时仅为BP神经网络的4%.利用2019年大连市实时监测数据对模型PM_(2.5)浓度预测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K-means-RF-XGBoost模型预测PM_(2.5)浓度有很高的准确性,与没有考虑时空信息的同种模型相比均方根误差(erms)降低了约48%,决定系数(R^(2))提升了约10%;能有效地预测高PM_(2.5)浓度并适用于波动范围大的情况,如春季模型在测试集中R^(2)可达0.935;同时在日级预测上表现优异,R^(2)可达0.819.该研究为沿海城市PM_(2.5)浓度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浓度预测 时空信息 缺失值填补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不同天气型下PM_(2.5)和O_(3)复合污染防治策略
11
作者 付兴宇 程水源 王传达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82-3592,共11页
针对PM_(2.5)和O_(3)典型复合污染城市保定,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秋冬季和春夏季京津冀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及10m风场进行天气分型,并通过后向轨迹(PSCF、CWT)及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对污染天气型下的PM_(2.5)与O_(3)进行来... 针对PM_(2.5)和O_(3)典型复合污染城市保定,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秋冬季和春夏季京津冀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及10m风场进行天气分型,并通过后向轨迹(PSCF、CWT)及气象-空气质量模式(WRF-CAMx)对污染天气型下的PM_(2.5)与O_(3)进行来源解析,研究其贡献比例和传输路径,探究保定市重污染天气应对及不同天气型下复合污染防治策略.结果显示,保定市2019~2022年PM_(2.5)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6.9%,O_(3)呈波动趋势,下降幅度仅为2.2%;月平均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秋冬季京津冀地区以高压场型为主,其中T5(东部高压后部,11.6%)、T6(鞍型场,11.6%)和T9(均压场,5.2%)是容易导致保定市PM_(2.5)污染的污染天气型;春夏季以低压场为主,易导致保定市O_(3)污染的天气类型为S3(均压场,12.9%)和S7(西北部低压后部,16.8%);在PM_(2.5)污染天气型下,保定市的PM_(2.5)来源贡献均以本地排放为主.T5(东部高压后部)中保定市的PM_(2.5)其他贡献区域主要以邯郸、石家庄等西南路径为主;T6(鞍型场)中其他贡献区域主要以山西省和石家庄等西南路径为主;T9(均压场)中其他贡献区域主要以山西省及内蒙古地区等西北路径为主.在O_(3)污染天气型下,保定市的O_(3)本地贡献最高.在S3(均压场)下,其他地区贡献以保定周边城市传输影响为主;而S7(西北部低压后部)中其他地区贡献主要以河南省、邯郸、山西省、石家庄等西南路径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天气分型 来源解析 潜在源贡献分析法 浓度权重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0年川南地区大气PM_(2.5)和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输送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梦瑶 韩琳 +1 位作者 黄小娟 李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825,共17页
随着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地面臭氧(O_(3))、细颗粒物(PM_(2.5))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本文分析了2015—2020年间川南地区(自贡、内江、泸州、宜宾)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以污染严重的自贡市为例,研究当地PM_... 随着川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地面臭氧(O_(3))、细颗粒物(PM_(2.5))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本文分析了2015—2020年间川南地区(自贡、内江、泸州、宜宾)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以污染严重的自贡市为例,研究当地PM_(2.5)和O_(3)浓度与常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并通过潜在源分析方法,探究污染物区域输送对自贡市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2020年,川南地区年均PM_(2.5)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年均O_(3)质量浓度呈略上升趋势。月均PM_(2.5)质量浓度呈“U”型分布,7—8月质量浓度低,12—2月质量浓度高;月均O_(3)质量浓度呈“M”型分布,7、8月出现峰值,4、5月出现次峰值。2)自贡市PM_(2.5)质量浓度与CO、NO_(2)、SO_(2)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O_(3)质量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3)自贡市PM_(2.5)和O_(3)的区域输送主要以局地气团为主,辐射和人为源排放强度影响气流轨迹中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PM_(2.5)和O_(3)的主要潜在源区位于四川盆地和贵州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和O_(3) 时间变化特征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城市规模的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昱 缪丽娟 +1 位作者 顾伟男 鞠蕾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6-1436,共11页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PM_(2.5)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遥感反演的PM_(2.5)数据,利用空间聚集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PM_(2.5)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遥感反演的PM_(2.5)数据,利用空间聚集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不同人口规模城市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约(40.5~59.1)μg/m^(3),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其中,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PM_(2.5)质量浓度持续走高,而其他规模城市的PM_(2.5)质量浓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出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③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空间聚集性特征明显,PM_(2.5)质量浓度“高–高”聚集区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东北部,且聚集范围持续缩小,“低–低”聚集区从江苏中部转移至浙江中南部。④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影响PM_(2.5)质量浓度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占比,其次是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和建成区占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的模式PM_(2.5)订正预报方法
14
作者 刘超 宫宇 +1 位作者 张碧辉 柯华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6-905,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深刻影响着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对PM_(2.5)浓度进行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和XGBoost(Extreme Gradient...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深刻影响着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对PM_(2.5)浓度进行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和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MA Unified Atmospheric Chemistry Environment,CUACE)V3.0版本的京津冀地区PM_(2.5)订正预报模型,并对比分析各个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报效果和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误差(M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较CUACE雾霾模式明显降低,而且在不同预报时效下的ME和MAE变化幅度更小,反映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得到的PM_(2.5)订正预报稳定性较好。此外,在三种机器学习算法中,RF算法预报性能最佳,ME和MAE分别为-3.0μg·m^(-3)和23.6μg·m^(-3),RF平均绝对误差的改善幅度最为突出,达到11.5%,而且对区域内“正订正”的站点比例达到97.7%,明显优于LightGBM和XGBoost算法。另外,对2024年3月9日至12日雾霾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检验评估,RF算法的TS评分最高,其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及以上TS评分分别为0.43、0.19和0.03。由此可以看出,RF算法的预报效果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pm_(2.5) 中国气象局雾-霾数值预报系统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长短期记忆网络的PM_(2.5)小时浓度预报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鑫磊 张冬峰 +4 位作者 刘伟 杨倩 郭媛媛 任玉欢 范志宣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85-2692,共8页
PM_(2.5)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基于深度学习的PM_(2.5)小时预报研究中,不同输入要素的历史时间序列对PM_(2.5)预报结果的响应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基于太原市2019—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的数... PM_(2.5)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基于深度学习的PM_(2.5)小时预报研究中,不同输入要素的历史时间序列对PM_(2.5)预报结果的响应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基于太原市2019—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站、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提出一种多通道长短期记忆网络(Multi-Channels Long Short Term Memory,MULTI-LSTM)模型对PM_(2.5)浓度进行预报.首先使用独立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学习每个输入要素,然后将每个模型的学习结果进行融合,最终获得未来多小时的PM_(2.5)浓度预报结果.将单通道LSTM模型(BASE-LSTM)和LSTM扩展模型(LSTME)作为对照模型,与MULTI-LSTM模型的预报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观测窗与预报时效下,MULTI-LSTM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其他2个对照模型.其中,MULTI-LSTM模型在8 h观测窗和6 h预报时效组合下,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以及拟合指数(IA)分别为20.26μg/m3、51%、0.91.对未来逐6 h的预报中,观测窗宽度从8 h增至32 h,MULTI-LSTM模型的预报精度无明显变化,观测窗宽度为40和48 h时,RMSE比8 h观测窗下分别下降了2%和3%.此外,增加LSTM层深度不会提升模型的预报精度.研究显示,利用MULTI-LSTM模型作为PM_(2.5)浓度小时预报模型,通过选取合适的观测窗宽度与气象要素,可获得精度较高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pm_(2.5)浓度预报 时间序列 多通道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BK-GWR方法的区域PM_(2.5)浓度估算
16
作者 唐友兵 谢劭峰 +3 位作者 潘梦清 魏朋志 张亚博 张继洪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4,共6页
针对我国现有的空气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获取连续的区域PM_(2.5)数据困难的问题,依据由两广地区气象站获取的气压(PRS)、温度(TEM)、相对湿度(RHU)以及所属和相邻探空站获取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201... 针对我国现有的空气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获取连续的区域PM_(2.5)数据困难的问题,依据由两广地区气象站获取的气压(PRS)、温度(TEM)、相对湿度(RHU)以及所属和相邻探空站获取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2019年两广地区不同季节的TEM、 PRS、 RHU和PWV数据,综合分析其与PM_(2.5)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经验贝叶斯克里金-地理加权回归模型(EBK-GWR),对2019年两广地区PM_(2.5)浓度空间分布进行估算。结果表明:EBK-GWR模型在不同季节的PM_(2.5)浓度估算效果明显优于GWR模型,其中春、秋两季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提升最为显著;相比于GWR模型,春季分别提升了16.67%和13.88%,秋季提升了14.13%和13.04%;夏、冬两季提升效果较春、秋两季有所降低,但较于GWR提升均保持在10%左右,且不同季节估算的RMSE和MAE均小于4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K-GWR GWR pm_(2.5)浓度 空间分布 广西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权衡−协同关系演化
17
作者 吴桐 马蓓蓓 +3 位作者 庞先峰 曹立国 袁水妹 宋永永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2,共12页
基于权衡−协同关系视角,从长时间序列和多层次空间尺度探讨1998—2017年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作用关系、时空演化及地域分异。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均表现出以5 a或4 a为周期的“三峰三谷”... 基于权衡−协同关系视角,从长时间序列和多层次空间尺度探讨1998—2017年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作用关系、时空演化及地域分异。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均表现出以5 a或4 a为周期的“三峰三谷”波动小幅上升趋势。②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过程上的协同性+增量上的权衡性”特征;从过程演化来看,协同关系是研究期内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的主导关系,但从基于倾斜率的增量变化上看,二者以异向的权衡关系为主导,表明微雨事件的强化在黄土高原未来的雾霾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③不同微雨事件指标与PM_(2.5)质量浓度的空间关系和演化趋势存在差异;冬春季节微雨事件,尤其是冬春微雨天数与PM_(2.5)质量浓度的作用关系明显强于年尺度。④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权衡−协同关系及演化在不同治理分区差异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河谷平原区和土石山区是二者关系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微雨事件 权衡−协同 雾霾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PM_(2.5)重污染预报
18
作者 李细生 喻雨知 +4 位作者 杨云芸 张华 肖秧琳 李巧媛 李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算法优选、超参数调优等技术方法运用于模型中,建立的重污染预报机器学习模型库可预报PM_(2.5)浓度和等级,预警4 d内的PM_(2.5)重污染。为增强模型的透明度,对其进行可解释性研究。事前可解释性分析表明,PM_(2.5)浓度预报模型存在事前三特性:前期要素比后期要素重要,环境要素比气象要素重要,地面要素比高空要素重要;事后可解释性分析表明,常德2022年1月18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受上游传输和本地污染累积的共同影响,其中传输的作用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预报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灶送排风参数对厨房呼吸区PM_(2.5)浓度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刘昱 李冲 +2 位作者 麻宏强 曹明明 李超群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34-4444,共11页
为了进一步优化集成灶的排烟性能,提出一种利用集成灶送、排风的厨房新型通风方式,采用正交设计和计算流体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其工作性能的5种因素:散发速率、排风量、上部送风角度、上部送风速... 为了进一步优化集成灶的排烟性能,提出一种利用集成灶送、排风的厨房新型通风方式,采用正交设计和计算流体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其工作性能的5种因素:散发速率、排风量、上部送风角度、上部送风速度和下部送风速度。将正交设计方案划分为低、中、高散发速率3类,并运用CFD方法对各方案进行模拟研究。同时,研究新型集成灶在最佳送排风条件下运行时厨房中PM_(2.5)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散发速率和排风量对呼吸区PM_(2.5)质量浓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上部送风角度、上部送风速度和下部送风速度。在低(1.3×10^(-7)kg/s)、中(2.5×10^(-7)kg/s)、高(3.7×10^(-7)kg/s)散发速率下,使用无送风功能的传统集成灶,呼吸区平均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0.018 mg/m^(3)、0.235 mg/m^(3)和0.449 mg/m^(3);采用具有送风功能的新型集成灶,呼吸区平均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0.003 mg/m^(3)、0.093 mg/m^(3)和0.152 mg/m^(3),比传统集成灶分别降低了83.3%、60.4%和66.1%。此外,高散发速率下厨房空间平均PM_(2.5)质量浓度减少了35.1%。研究给出了不同散发速率下新型集成灶的最佳送排风参数,优化了集成灶的工作性能,为其创新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集成灶送排风 pm_(2.5)质量浓度 正交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汾渭平原地区空气污染的地面环流形势及PM_(2.5)浓度预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慧 张煦庭 +1 位作者 黄鑫 胡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3-1598,共16页
基于2014-2018年海平面气压资料,采用Lamb-Jenkinson(L-J)客观环流分型方法对影响汾渭平原地区的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PM_(2.5)污染季影响汾渭平原地区的主要环流形势。结合地面空气质量及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探讨环流型与PM_(2.5)浓度及... 基于2014-2018年海平面气压资料,采用Lamb-Jenkinson(L-J)客观环流分型方法对影响汾渭平原地区的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PM_(2.5)污染季影响汾渭平原地区的主要环流形势。结合地面空气质量及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探讨环流型与PM_(2.5)浓度及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每种环流型下各地市的PM_(2.5)浓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环流型出现的频率不同,且各环流型控制下PM_(2.5)浓度有所差异,其中偏南气流型(S)、东南气流型(SE)、偏东气流型(E)及气旋型(C)控制下PM_(2.5)污染日所占比例与所有环流型下PM_(2.5)污染日所占比例的比值均超过1,较易造成PM_(2.5)污染事件,同时这些环流型出现的频率与对应污染日数的乘积较大。(2)西安轻度及以上污染时混合层高度为483.5~601.38 m,相对湿度为42.94%~64.03%,风速为1.45~2.61 m·s^(-1),滞留指数为0.13~0.53。S型、SE型、E型及C型四种环流型下混合层高度平均值为488.98 m,风速平均值为1.89 m·s^(-1),滞留指数平均值为0.46,除C型外其余三个环流型控制时混合层高度低于500 m,风速低于2 m·s^(-1)及滞留指数大于0.4的站点数均超过60%,相对湿度高于60%的站点数超过50%。(3)2014-2018年所有环流型下计算等级与实测等级相差0~1级的样本数达82%,其中有37%的样本数计算等级与实测等级一致。2019-2020年预报值相对于实测值一致偏高,平均绝对偏差值与2014-2018年数值相差较小,模型的预报效果及稳定性较好。2019-2020年预报等级与实测等级相差0~1级的总样本数达80%,其中0级占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分型 pm_(2.5)质量浓度 气象要素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