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格网尺度的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_(2.5)浓度的脱钩关系研究
1
作者 沈威 曹威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兰西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太原城市圈、郑州—洛阳城市带为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不同区域经济城镇化的扩张模式存在差异。受地形限制和水文条件限制,洛河流域、汾河流域、关中平原、太原城市圈经济城镇化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带状扩张特征;兰西城市群、郑州—洛阳城市带、呼和浩特市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特征。(3)2005年之后,黄河中游中东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2010年之后,黄河中游西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但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2015—2018年甘肃和宁夏南部扩张负脱钩区面积显著增加,经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再次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城镇化 土地利用 回归模型 pm2.5浓度 脱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空特征的城市多站点PM2.5浓度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琨 吴学群 +1 位作者 成飞飞 韩啸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2,157,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时空特征的城市多站点PM2.5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捕捉PM2.5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通过将区域多个站点的PM2.5数据转换为一系列静态图像,将其输入到卷积长短期记忆(ConvLSTM)模型中,采用端对端的方式进行训练,预测城市... 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时空特征的城市多站点PM2.5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捕捉PM2.5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通过将区域多个站点的PM2.5数据转换为一系列静态图像,将其输入到卷积长短期记忆(ConvLSTM)模型中,采用端对端的方式进行训练,预测城市未来多个站点多个时段的PM2.5浓度。以北京多个站点的PM2.5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了时空特征的ConvLSTM方法在短期预测方面优于其他4种时序方法,该方法可为PM2.5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特征 卷积长短期记忆 多站点 pm2.5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 被引量:162
3
作者 杨复沫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张强 余学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在连续2年进行累积1周同步采样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区和居住区2个采样点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PM2.5周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346μg/m3,年均浓度接近或超过PM10的二级年均标准.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 在连续2年进行累积1周同步采样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区和居住区2个采样点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PM2.5周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346μg/m3,年均浓度接近或超过PM10的二级年均标准.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个采样点PM2.5浓度的周变化与季节变化均相似.PM2.5与PM10、TSP的比值均在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反映采暖燃烧源对细颗粒物的贡献较大,而沙尘天气对粗颗粒物的贡献较大;其年均值分别为55%和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浓度 pm10 TSP 细颗粒物 质量浓度 时间变化 可吸入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_(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4
作者 杨龙 贺克斌 +1 位作者 张强 王歧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8,共6页
选取秋冬两季各14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 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 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 选取秋冬两季各14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 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 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遵循对数规律;发生逆温时,大气层结稳定,垂直方向上的湍流受到抑制,风速与PM2 5逐时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呈较好的线性关系,ρ(PM2 5)随高度改变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而在非逆温的情况下,PM2 5逐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与风速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高度的对数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垂直分布 逆温 近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4年北京地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浩 高健 +4 位作者 李慧 王涵 李轶 王淑兰 柴发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3-790,共8页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_(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_(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_(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_(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_(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_(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染等级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对ρ(PM_(2.5))年际、季节变化与气团来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8—2013年ρ(PM_(2.5))年均值分别为111.5、95.8、94.8、80.5、75.2、81.3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依然较高;ρ(PM_(2.5))由高到低的季节次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11.6、94.8、77.2、70.5μg/m3,PM_(2.5)重污染时段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并且冬季ρ(PM_(2.5))近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ρ(PM_(2.5))月均值呈单峰型变化,11月最高(为125.3μg/m3),7月最低(为76.4μg/m^3);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途经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气流轨迹中ρ(PM_(2.5))较高,而来自北方及西北方向的气团相对较清洁,ρ(PM_(2.5))较低.北京地区近些年实施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对于控制PM_(2.5)污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针对秋冬季节重污染过程的控制力度仍需要加强,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污染传输对北京地区ρ(PM_(2.5))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质量浓度 长期变化 气团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PM_(10)、PM_(2.5)和PM_1质量浓度的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洪也 周德平 +1 位作者 马雁军 刘宁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1-234,275,共5页
分析了其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其中冬季、春季和夏季均超标。PM2.5和PM1分别在PM10中所占的比值均为冬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春季由于受到沙尘的影响,... 分析了其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其中冬季、春季和夏季均超标。PM2.5和PM1分别在PM10中所占的比值均为冬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春季由于受到沙尘的影响,其比值最低。在各个不同的季节,气溶胶粒子的粒级分布具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6~8级(<1.1μm)、1级(5.8~9.0μm)、0级(9~10μm)和5级(1.1~2.1μm);春季出现沙尘时粗粒子明显增多,气溶胶粒子的粒级主要集中在0级(9~10μm)、1级和3级(3.3~4.7μm);冬季重污染天气下细粒子浓度高,峰值出现在1级、7级和5级(1.1~2.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pm1 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嘉兴PM_(2.5)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凯 柴发合 +2 位作者 张新民 段宁 马晓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膜采样、颗粒在线称重方法和维萨拉气象仪对2004和2006年秋季嘉兴大气中ρ(PM2.5)及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和2006年秋季ρ(PM2.5)分别为(84.7±62.4)和(89.0±61.5)μg/m^3;ρ(PM2.5)占ρ(PM10)比... 利用膜采样、颗粒在线称重方法和维萨拉气象仪对2004和2006年秋季嘉兴大气中ρ(PM2.5)及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和2006年秋季ρ(PM2.5)分别为(84.7±62.4)和(89.0±61.5)μg/m^3;ρ(PM2.5)占ρ(PM10)比例为42%~69%;ρ(PM2.5)日均值变化大(16.7~345.7μg/m^3),晴天ρ(PM2.5)约为阴雨天的2倍.ρ(PM2.5)日变化分析表明,晴天呈双峰双谷现象,晚高峰(16:00—20:00)ρ(PM2.5)大于早高峰(06:00—10:00),阴雨天日变化不明显.PM2.5与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但在不同相对湿度下PM2.5与能见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东北风和西北风是观测期内当地的主导风向,ρ(PM2.5)高值出现在西南风方向,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原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浓度特征 气象因素 污染 嘉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62
8
作者 杨勇杰 王跃思 +1 位作者 温天雪 徐宏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pm2.5 pm10 质量浓度 北京市 大气颗粒物 化学组分 特征 有毒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谷内PM_(2.5)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云伟 王晴茹 +3 位作者 陈嘉 刘随心 胡塔峰 顾兆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44-2949,共6页
通过现场观测研究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的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2015年4月8-10日进行了街谷内PM_(2.5)浓度、车流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和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实验.观测结果显示西安市... 通过现场观测研究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的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2015年4月8-10日进行了街谷内PM_(2.5)浓度、车流量、风速、温湿度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和PM_(2.5)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实验.观测结果显示西安市和平路街谷内PM_(2.5)浓度值较高,日间PM_(2.5)浓度呈"凹"字形变化,早晚PM_(2.5)浓度相对较高,在16:00前后PM_(2.5)浓度到达一天当中的最低值.PM_(2.5)浓度与温度、湿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应R2值分别达到0.75和0.81.静风天气条件下,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大气边界层伸缩运动被发现是影响街谷内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街谷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城区秋季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孙玫玲 穆怀斌 +2 位作者 吴丹朱 姚青 刘德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0-66,共7页
为研究天津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铁塔(255m),分别在40m、120m、220m处设立监测点,通过监测到的PM2.5的质量浓度,结合PM10、能见度等资料来分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城区... 为研究天津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铁塔(255m),分别在40m、120m、220m处设立监测点,通过监测到的PM2.5的质量浓度,结合PM10、能见度等资料来分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城区PM2.5污染水平相当严重,日均质量浓度远高于美国1997年制定的65μg.m-3的排放标准。混合层厚度和稳定度的变化对PM2.5浓度变化有一定的影响,随混合层厚度的变化,不同高度PM2.5质量浓度值有所不同。23时至11时,120m浓度明显高于其它各层,11—18时,由于大气扩散能力的增强,三层污染物质量浓度开始下降,而到了18—23时,低层污染物浓度较高,各层浓度总体趋势为120m>40m>220m。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与稳定度的变化较一致。气象条件和早晚出行高峰期的影响导致PM2.5的质量浓度出现峰值。PM10与PM2.5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污染物来源基本相同。能见度水平和细粒子污染水平呈现较好的负相关,细粒子质量浓度的高低是决定能见度好坏的主要因子。降水过程是颗粒物从大气中清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AX的PM_(2.5)小时浓度跟踪预测模型 被引量:21
11
作者 余辉 袁晶 +2 位作者 于旭耀 张力新 陈文亮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针对目前缺乏小时尺度上PM_(2.5)浓度统计预测模型以及已有模型预测精度对训练数据的依赖问题,利用天津市环保物联网监测到的污染物及气象数据,建立了PM_(2.5)小时浓度预测的多元时间序列模型(ARMAX),并提出一种模型在线自适应改进方法... 针对目前缺乏小时尺度上PM_(2.5)浓度统计预测模型以及已有模型预测精度对训练数据的依赖问题,利用天津市环保物联网监测到的污染物及气象数据,建立了PM_(2.5)小时浓度预测的多元时间序列模型(ARMAX),并提出一种模型在线自适应改进方法:设定模型评价指标并实时监测,当模型预测精度超标时对模型进行在线更新.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天津市的9个监测站点,用2013—2014年的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20,μg,平均绝对误差MAE<20,μg,拟合优度R2>0.9,能够在小时尺度下有效地预测PM_(2.5)浓度,可以为突发性PM_(2.5)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小时浓度预测 多元时间序列模型 跟踪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夏、冬季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的特征 被引量:32
12
作者 黄虹 李顺诚 +3 位作者 曹军骥 邹长伟 陈新庚 范绍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54-958,共5页
2004年7月2日至8月13日和2004年11月29日至2005年1月6日分别在广州市3种类型区域(一般城市区域、道路旁、工业源附近)9个居民住宅的室内和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颗粒。采用标准称重法测定PM2.5质量浓度,得到广州市夏季住宅室内外PM2.5平... 2004年7月2日至8月13日和2004年11月29日至2005年1月6日分别在广州市3种类型区域(一般城市区域、道路旁、工业源附近)9个居民住宅的室内和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颗粒。采用标准称重法测定PM2.5质量浓度,得到广州市夏季住宅室内外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7.7、74.5μg/m3,冬季室内外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9.9、123.7μg/m3。广州市PM2.5平均质量浓度,与美国PM2.5标准相比,与国内PM10标准基础上假设的PM2.5限值相比,与其他一些国内、亚洲和欧美城市的文献记录相比,结果均显示广州市PM2.5处于相当严重污染状态。广州市PM2.5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PM2.5室内质量浓度并不总是低于室外质量浓度,反映了室内空气污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室内空气室外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南昌市区PM_(2.5)的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31
13
作者 赵阳 胡恭任 +4 位作者 于瑞莲 陆成伟 樊孝俊 黄灵光 刘海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4-863,共10页
对2013年南昌市区9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点的ρ(PM_(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PM_(2.5)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轨迹聚类、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进行了大气PM_(2.5)的来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南昌市区ρ(PM... 对2013年南昌市区9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点的ρ(PM_(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PM_(2.5)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轨迹聚类、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进行了大气PM_(2.5)的来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南昌市区ρ(PM_(2.5))年均值为69.1μg/m^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的97%;ρ(PM_(2.5))昼夜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位于09:00—11:00和20:00—22:00;月际变化呈两边高、中间低的"V"型趋势;ρ(PM_(2.5))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ρ(PM_(2.5))空间分布呈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气流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南昌市气流输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夏季来自南方或东南方向的气流比例高达65.6%,而在另外三个季节,东北和偏北方向的气流分别占62.0%(冬)、59.6%(春)、54.7%(秋),对南昌市ρ(PM_(2.5))影响较大;夏季南方或东南方向的气流所占比例较高,为65.6%;PM_(2.5)的PSCF和CWT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南昌本地和邻近的浙江省及福建省北部地区,但周边的河南南部、江苏中部也是南昌市PM_(2.5)的潜在来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特征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区单监测点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旭芳 初钧晗 +2 位作者 于令达 朱光华 王广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1,共4页
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内对PM2s质量浓度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PM22.5质量浓度的年均值为55.2μg·m^-3日均值在1.2-325.9μg·m^-3之间变化,且频数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大量的质量浓度值位于30-70μg·m^3之间... 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内对PM2s质量浓度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PM22.5质量浓度的年均值为55.2μg·m^-3日均值在1.2-325.9μg·m^-3之间变化,且频数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大量的质量浓度值位于30-70μg·m^3之间;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PM2.5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是冬季夜间质量浓度高于白天,夏季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同时在各个季节下午16:00以后质量浓度都存在回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质量浓度 月变化 逐时变化 频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大气PM2.5质量浓度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3
15
作者 黄虹 曾宝强 +1 位作者 曹军骥 麦志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选择广州大学城代表性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多个室内采样点及几个室外采样点,准确测定各采样点大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分析各室内和室外采样点大气中PM2.5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根据同步记录的气象数据,分析评价气象因子对大气PM2.5质... 选择广州大学城代表性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多个室内采样点及几个室外采样点,准确测定各采样点大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分析各室内和室外采样点大气中PM2.5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根据同步记录的气象数据,分析评价气象因子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_(2.5)质量浓度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俊刚 毕华兴 +2 位作者 许华森 付妍琳 高路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侧的北五环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林带外及林带内布设5处PM2.5质量浓度监测点进行3个月的定位监测,分析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特征,并通过建立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 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侧的北五环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林带外及林带内布设5处PM2.5质量浓度监测点进行3个月的定位监测,分析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特征,并通过建立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气象要素对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规律上,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08:00和12:00相对较高,其他时间段相对较低,18:00后质量浓度又开始增加,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在日变化规律上呈单峰或双峰变化,林带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在空间变化规律上,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水平比林带外相对较高,距北五环路40 m处PM2.5质量浓度值相对其他布置点2、20、30和60 m处都高;3)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关系;4)林带内PM2.5质量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林带 气象要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贵阳PM_(2.5)质量浓度城乡过渡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松 邓宝昆 +2 位作者 邵技新 徐红勤 李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8-1304,共7页
PM2.5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气候和环境问题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PM2.5即大气污染细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选取具有明显城乡过渡趋势的环保局、太慈桥、小河、花溪、马鞍山、金阳和桐木岭监测点... PM2.5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气候和环境问题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PM2.5即大气污染细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选取具有明显城乡过渡趋势的环保局、太慈桥、小河、花溪、马鞍山、金阳和桐木岭监测点,采集2013年12月20日到2014年2月27日的PM2.5日均质量浓度数据,以及2014年1月20日到2月18日的时均质量浓度数据,分析研究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PM2.5数据覆盖了优良中差多种污染类型,在数据平均抽样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探索性地利用遥感、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贵阳市PM2.5质量浓度的城乡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因素、土地利用信息和城市区域之间的关系。1973、1990年的贵阳城区信息分别提取自1973年12月30日的LANDSAT MSS影像(辅以1:50000地形图)、1990年10月16日的LANDSAT 5影像,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2010年贵阳建成区信息提取自2010年9月21日的LANDSAT 5。以监测点为原点生成监测点500 m缓冲区,以资源1号02C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PM2.5质量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利用GIS量取监测点与1973年贵阳市主城区边缘的最短距离,分析其与监测点PM2.5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日均质量浓度值呈现由农村向城市递增的趋势,并随着监测时间的推移形成明显的递减趋势,7个监测点日均数据均值是77μg·m-3,农村监测点桐木岭的监测值是56μg·m-3,马鞍山74μg·m-3,和金阳73μg·m-3,花溪81μg·m-3,小河86μg·m-3,太慈桥86μg·m-3,环保局85μg·m-3。质量浓度>100μg·m-3的总时数,桐木岭为13 h,金阳81 h,环保局、马鞍山106 h,花溪118 h,小河154 h,太慈桥157 h。2PM2.5日均质量浓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除夕以后PM2.5浓度显著下降,平均浓度相差47μg·m-3。PM2.5时均浓度在总体下降的趋势下,还表现出明显的24小时周期性变化,并有明显的城乡差异。3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因素间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PM2.5质量浓度与主城区距离的相关系数高达-0.89,与建筑用地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 pm2.5质量浓度 城乡 影响因素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地区道路PM_(10)/PM_(2.5)浓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6
18
作者 潘纯珍 陈刚才 +4 位作者 杨清玲 王定勇 赵琦 周贤杰 张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6-579,共4页
采用单点监测、水平分布监测和垂直分布监测方法考察了重庆市城区道路PM10和PM2.5的浓度分布;并结合车流量调查,探讨了交通干道PM10,PM2.5浓度分布与车流量,以及距离干道不同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干道PM10,PM2.5... 采用单点监测、水平分布监测和垂直分布监测方法考察了重庆市城区道路PM10和PM2.5的浓度分布;并结合车流量调查,探讨了交通干道PM10,PM2.5浓度分布与车流量,以及距离干道不同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干道PM10,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05.364μg/m3和261.878μg/m3,PM10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质量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PM2.5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10和pm2.5) 水平和垂直分布 质量浓度 交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小时资料的多站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樊高峰 马浩 +1 位作者 张小伟 刘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73,共15页
为了全面分析浙江省不同区域能见度变化基本特征及影响机理,基于杭州、宁波、温州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2014年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3市能见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发现3市不同等级能见度出现频率基本一致,随着能见度等级的提高... 为了全面分析浙江省不同区域能见度变化基本特征及影响机理,基于杭州、宁波、温州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2014年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3市能见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发现3市不同等级能见度出现频率基本一致,随着能见度等级的提高,出现频率逐渐降低;从能见度的日变化来看,07时(北京时)前后最低,之后缓慢上升,14—15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全年有两个能见度较低时段,分别出现在12月—次年2月和5—6月;总体而言,宁波能见度最优,杭州和温州大体相当。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3市能见度均有显著的日周期,高频波段呈现出多个显著谱峰,低频波段存在若干显著谱峰。进一步开展机理分析,发现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是调制大气能见度的关键因子,相对湿度增大、PM_(2.5)浓度升高导致能见度降低。在同一相对湿度等级下,初始阶段能见度随PM_(2.5)浓度的升高迅速降低,到达"拐点"之后降低速率趋于缓慢。在同一PM_(2.5)浓度水平下,相对湿度越大,能见度越低,说明水汽对能见度也有重要影响。基于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两个因子,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案构建了大气能见度定量统计模型,总体而言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值得进一步发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浓度 非线性拟合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1 位作者 吴必文 杨元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为了研究合肥市能见度影响规律,为改善城市大气能见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合肥市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等... 为了研究合肥市能见度影响规律,为改善城市大气能见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合肥市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等级能见度下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较低相对湿度下(RH<60%),能见度降低主要受PM_(2.5)质量浓度升高的影响;较高湿度条件下(RH≥60%),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相对湿度增加造成的大气粒子吸湿增长导致消光性能增大,且这种作用在污染程度较轻时更加突出。RH≥60%时,相对湿度每增加1%,平均能见度降低0.172 km;当RH≥90%时,平均能见度基本在5 km以下。PM_(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幂函数关系,40%≤RH<60%时,PM_(2.5)的影响作用最显著;PM_(2.5)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阈值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当PM_(2.5)质量浓度低于46μg?m^(-3)时,能见度随着PM_(2.5)质量浓度降低而迅速增大。随着相对湿度增加,或者PM_(2.5)质量浓度增加,低能见度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高湿度、高细颗粒物浓度均可导致低能见度的出现。当前一日能见度低于7km,当日相对湿度大于75%,且PM_(2.5)质量浓度大于65μg?m^(-3),当日能见度超过75%的比例在5 km以下。当前一日PM_(2.5)质量浓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污染,当日能见度随着相对湿度增加逐渐减小,RH≥80%时,能见度低于5 km的比例达到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质量浓度 定量关系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