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entative Study on Dynamics of a New Parallel NC Machine Tool with Long Travel, Large Rotating Angle and High Moving Speed
1
作者 ZHOU Kai, ZHAO Jing-shan (Department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 084,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69-,共1页
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five-coord in ate machine tool, the work-piece and machine tool often move along their respec tive guides simultaneously on the whole. In this kind of machine structure, the tot... 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five-coord in ate machine tool, the work-piece and machine tool often move along their respec tive guides simultaneously on the whole. In this kind of machine structure, the total mass of moving parts including work-pieces, fixtures, rotating table, wor king table and so on is often very large. Besides, the elastic reform of transmi ssion and the viscous friction force of the guide can not be ignored. As a resul t, the machine tool can not move with high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and can no 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fast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axis machine tool has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kernel of the virtual-axis machine tool is the parallel mechanism. So far, research of parallel mechanism in the world has achieved many results and various applied equipments based on parallel mecha nism have been worked out, but the research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working spa ce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dynamics are rarely consider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fast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reduce the cost and promote the machine tool’s acceleration character, not only should we analyze the kinematics of machine tool, but also we should study its dynamics a 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kinem atics and dynamics of a 5-DOF (degrees of freedom) machine tool with novel para llel mechanism that has three moving DOF and one rotating DOF are studied by Rob ot-Wittenberg method. The dynamics charac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ic machine is analyzed and used to guid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machine tool. At last, the c orrectness is verified throug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5-DOF. Hence, the dyna mics model can generally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rallel and hybrid machine tools. The dynamics charac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ic machine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quantity. The dynamics equation of the system can be written as This is a set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our DOF system. Theoretically, the c losed solution of the forward and inverse problems can be gained by solving the above equations. The system equations quite suit to program at the computer. Whe n the forces are given, the state variables’ numerical solution can be gain ed through integral; and when the dynamics parameters are given, the forces can also be solved. But the multiple valued phenomena can not be avoided. We have developed simulation software based on the dynamics model presented by t his paper.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can be given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DOF machine tool parallel mechanism R-W met hod kinematicS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联机构尺寸与拓扑同步轻量化设计方法
2
作者 罗磊 王猛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3-1572,共10页
因可重构性好和动态性能优良,并联机构(PKM)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现有设计方法多关注尺寸参数,忽视了结构拓扑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机构尺寸与拓扑同步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质量最小和刚度最小为目标函数... 因可重构性好和动态性能优良,并联机构(PKM)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现有设计方法多关注尺寸参数,忽视了结构拓扑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机构尺寸与拓扑同步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质量最小和刚度最小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参数化设计获得了并联机构所有尺寸参数;然后,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关键尺寸参数,在有限元分析(FEA)和响应面法(RSM)的基础上,建立了设计变量与各方向刚度之间的改进刚度-质量元模型;最后,将这些映射关系嵌入并联机构刚度和质量模型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完成了尺寸参数和结构拓扑的同步设计工作;以平面5R并联机构为例开展了验证与对比分析,完成了平面5R并联机构的轻量化设计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刚度约束下,相比参数化设计方法,采用尺寸与拓扑同步轻量化设计方法获得的质量降低了8.84%,从330.4 kg减少到301.2 kg,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方法可为其他并联机构或类似机器人的轻量化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学 平面5R并联机构 改进刚度-质量元模型 灵敏度分析 分层轻量化设计 尺寸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
3
作者 徐赛 周红磊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5,共8页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 针对并联绳索冗余驱动机器人因绳索单向力特性导致的松弛情况,以及传统模型在多段轨迹运动中忽视松弛影响所引发的工作空间小、稳定性差和精度低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8绳6自由度并联绳驱机器人平台,提出融合PVT(位置、速度、时间)与绳索力补偿的运动学模型。通过SolidWorks建立平台的三维模型,结合MATLAB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可达工作空间和推导出位置逆解。实验结果表明,搭建的实验平台能在8绳索拉力补偿与PVT控制下达到良好的运动精度,其中可达工作空间占比约为87%。基于单目视觉标定的实验数据分析,轨迹末端的姿态角误差和位移量误差分别降低34.1%和71.2%。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效实现了平滑速度控制和时间同步,抑制了绳索松弛,提升了多段轨迹跟踪精度。研究为并联绳驱机器人的应用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绳驱机器人 PVT运动控制 力补偿 运动学仿真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to-static analysis of a novel high-speed parallel manipulator with rigid-flexible coupled links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涛 宋轶民 阎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593-599,共7页
A novel high-speed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PKM) named Delta-S parallel manipulator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a fixed base connected to a moving platform through three limbs with identical topology. Each lim... A novel high-speed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PKM) named Delta-S parallel manipulator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a fixed base connected to a moving platform through three limbs with identical topology. Each limb is composed of one driving ann and one follower arm, herein, the latter includes two strings and one middle rod, all located in a same plane. Compared with similar manipulators with uniform parameters, the novel and unique topology as well as the addition of two strings of Delta-S manipulator can remove the clearance of the spherical joints, reduce the inertial load of components further,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formulate the kineto-static model of Delta-S manipulator, the kineto-static analyses and models of the driving arm, the generalized follower and the moving platform can be carried out by the D'ALEMBERT principle. For the sake of obtaining the force analytic results of strings,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condition of strings and the middle rod are determined. Furthermore, in virtue of the assumption of small deformation and the linear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he minimal pre-tightening force of the strings is calculated. The main results include that the loads of the strings and the middle rod must be larger than "zero" and the pre-tightening force over the workspace must be larger than the minimal pre-tightening force at any time within the workspace,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and the prototype manufacture of the Delta-S manipul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s pkms) Delta-S manipulator kineto-static analysis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condition pre-tightening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坐标测量机研究进展
5
作者 欧阳凯 付饶 +1 位作者 杨龙 胡鹏浩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401-2417,共17页
并联机构具有刚度大、承载力强、动力性能好、支链间误差平均效应等优势,在机器人、机床、微动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直角式坐标测量机和关节式坐标测量机采用串联结构,存在误差累积的固有缺陷。鉴于并联机构具有的互补优... 并联机构具有刚度大、承载力强、动力性能好、支链间误差平均效应等优势,在机器人、机床、微动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直角式坐标测量机和关节式坐标测量机采用串联结构,存在误差累积的固有缺陷。鉴于并联机构具有的互补优势,近二十年来并联坐标测量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结合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对并联坐标测量机机构学、运动学、动力学、机构性能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目前并联坐标测量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坐标测量机 测量精度 自由度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并联运动机械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最新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沈惠平 张曙 +1 位作者 王平玲 张会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2130-2136,共7页
主要介绍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工业国家开展并联运动机械的研究活动,简述其在并联运动机械元件开发、结构型综合与设计、结构性能优化和参数优化、设计工具和环境的开发、设计方法学及工业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学术界、企业界... 主要介绍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工业国家开展并联运动机械的研究活动,简述其在并联运动机械元件开发、结构型综合与设计、结构性能优化和参数优化、设计工具和环境的开发、设计方法学及工业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学术界、企业界开展并联运动机械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运动学 并联机构 并联运动机械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立平 汪劲松 李育文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7,共5页
针对并联机床的研究现状 ,从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加工过程稳定性、加工精度等方面综述了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关键词 并联机床 动态特性 切削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构型装备的研究进展及若干关键技术 被引量:18
8
作者 汪劲松 李铁民 段广洪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第6期63-70,共8页
并联构型装备正处于商品化、产业化的关键时期。文章从结构、应用领域、驱动方式、控制等方面阐述了并联构型装备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国际上的一些主要研究计划 。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并联构型装备 控制系统 技术研究 机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杆五自由度并联机床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斌久 蔡光起 +1 位作者 赵亮 孙奕澎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分析了一种三杆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器人运动学问题 ,给出了其运动学正逆解位置方程 ,并对并联机床的速度及加速度求解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该并联机床运动学逆解方程形式简单、计算量小 ,易于进行实时控制 ,在机械加工领域具有一定... 分析了一种三杆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器人运动学问题 ,给出了其运动学正逆解位置方程 ,并对并联机床的速度及加速度求解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该并联机床运动学逆解方程形式简单、计算量小 ,易于进行实时控制 ,在机械加工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三杆 五自由度 机械加工 运动学逆解 实时控制 机器人运动学 计算量 领域 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机床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金泉 丁洪生 +1 位作者 付铁 庞思勤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共6页
本文介绍了并联机床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及其基本特性 ,详细地阐述了并联机床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研究状况以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发展状况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并联机床结构上的优缺点 ,表明了并联机床走向实用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
关键词 并联机床 虚拟轴机床 STEWART平台 并联机构 实用化 pk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UPS并联机床静刚度的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育文 张华 +2 位作者 杨建新 王立平 汪劲松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一种 6-UPS并联机床的静刚度 ,基于 AN-SYS建立该机床的有限元模型 ,考虑了并联机床的支链和机架的变形 ,并利用 Matrix2 7单元来模拟铰链 ;通过 APDL语言实现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设计 ,计算出并联机床在工作空间内的刚...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一种 6-UPS并联机床的静刚度 ,基于 AN-SYS建立该机床的有限元模型 ,考虑了并联机床的支链和机架的变形 ,并利用 Matrix2 7单元来模拟铰链 ;通过 APDL语言实现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设计 ,计算出并联机床在工作空间内的刚度分布。静刚度实验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有限元模型还可以对并联机床的动态性能做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静刚度 有限元分析 刚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构混联机械手TriVariant与Tricept的静动态特性预估与比较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友渔 赵兴玉 +2 位作者 黄田 赵学满 梅江平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深入研究并联机构的静、动态特性,对并联机械手的方案设计和使用有重要意义.为此,借助子结构综合思想和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构造了两种可重构五自由度混联机械手模块TriVariant与Tricept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并联构型装备处于不同位形... 深入研究并联机构的静、动态特性,对并联机械手的方案设计和使用有重要意义.为此,借助子结构综合思想和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构造了两种可重构五自由度混联机械手模块TriVariant与Tricept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并联构型装备处于不同位形时的整机有限元模型快速重构技术,以及机构中各种铰链的精确建模方法,并系统分析和比较了两种机械手的静、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尺度、弹性和惯性参数相同时,二者具有极为相似的静、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构型装备 有限元分析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化三腿磨削机床的研制 被引量:44
13
作者 蔡光起 胡明 +3 位作者 郭成 李波 王启明 戴炬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6,共3页
以钢坯修磨为实用目的研制的一台机器人化三腿机床,具有刚度大、负载能力强、机构简单、工作空间大、无运动耦合及奇异位形等优点,首次解决了钢坯局部修磨自动化问题,配以其它加工执行器还可实现多种工艺要求。建立了该机床的运动学... 以钢坯修磨为实用目的研制的一台机器人化三腿机床,具有刚度大、负载能力强、机构简单、工作空间大、无运动耦合及奇异位形等优点,首次解决了钢坯局部修磨自动化问题,配以其它加工执行器还可实现多种工艺要求。建立了该机床的运动学逆、正解方程,对其工作空间和受力分析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机床 机器人 钢坯修磨 三腿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机床——机床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27
14
作者 汪劲松 黄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103-1107,共5页
并联机床是90 年代问世的新型数控加工装备,其研发使机床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简要评述了并联机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样机设计与制造的实践经验,提出亟待解决的若干理论与技... 并联机床是90 年代问世的新型数控加工装备,其研发使机床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简要评述了并联机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样机设计与制造的实践经验,提出亟待解决的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概念设计 数控技术 精度补偿 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KX-I型并联机床的实验模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金泉 丁洪生 +2 位作者 付铁 庞思勤 谢殿煌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5-48,共4页
应用锤击法和基于变时基采样的SIMO法 ,对BKX -I型并联机床进行了模态实验 ,分别获得了机床沿x、y、z方向和机床整体结构的低阶固有频率、振型、阻尼比以及相应的振型动画。在此基础上 ,对该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 应用锤击法和基于变时基采样的SIMO法 ,对BKX -I型并联机床进行了模态实验 ,分别获得了机床沿x、y、z方向和机床整体结构的低阶固有频率、振型、阻尼比以及相应的振型动画。在此基础上 ,对该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该机床动态特性的几个特点 ,确定了该机床的薄弱环节 ,并提出了提高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的具体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动态特性 薄弱环节 整体结构 固有频率 振型 动态设计 阻尼比 锤击法 模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平面运动位姿的并联组合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春英 房立金 +1 位作者 徐志刚 赵明扬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67,共6页
基于特殊的测量环境需要,提出了用于平面运动位姿测量的并联组合测量方法。介绍了并联组合测量方法的测量机构组成和测量原理,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通过建立误差模型,对几何误差源与原始测量参数的映射关系及其对最终位姿测量误差的影响... 基于特殊的测量环境需要,提出了用于平面运动位姿测量的并联组合测量方法。介绍了并联组合测量方法的测量机构组成和测量原理,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通过建立误差模型,对几何误差源与原始测量参数的映射关系及其对最终位姿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和实际应用测量数据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所述并联组合测量方法构思新颖,结构合理,适用于具有一定特殊测量条件的高精度平面大范围运动过程位姿测量。如果在工程应用中有效地控制几何误差源的影响,该方法则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平面运动 位姿测量 误差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HSS并联机床运动学设计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田 倪雁冰 +1 位作者 王洋 林汉元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2,共3页
提出以可实现三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主进给机构 ,辅以回转工作台实现多坐标数控加工的并联机床结构配置方案 ,并据此简要阐述了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运动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 三自由度 并联机床 运动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动力学性能的并联机床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祖华 陈五一 陈鼎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提出了一种以并联机床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以 6- UPS型并联平台机构支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分析 ,给出了机构支链的运动学方程和速度加速度映射公式 ,以运动学为基础叙述了该机构动力学建模过程 ,建立基于全局... 提出了一种以并联机床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以 6- UPS型并联平台机构支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分析 ,给出了机构支链的运动学方程和速度加速度映射公式 ,以运动学为基础叙述了该机构动力学建模过程 ,建立基于全局指标结构参数优化模型 ,并对 6- UPS型并联机床进行了优化计算。为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采用仿真机构运动的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 运动学 动力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虚拟轴三维坐标测量机构3-RRC的运动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尹小琴 马履中 杨廷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1147-1149,共3页
简要介绍了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动态及新型虚拟轴三维坐标测量机构 3 -RRC的测量原理 ,并用运动影响系数法对其进行了运动分析 ,为测量机的运动性能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借助于 ADAMS软件进行动态仿真 ,检验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
关键词 坐标测量机构 并联机构 影响系数 运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冗余驱动支链对3RPS并联机构刚度的改善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学良 陈五一 +3 位作者 韩先国 祝锡晶 王建青 成全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162-3167,共6页
在考虑雅可比矩阵变化与动平台姿态偏移之间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基于螺旋理论和矢量微分法建立了3RPS并联机构末端位姿偏移与支链构件变形之间的映射模型。首先采用螺旋理论和矢量微分法分析了支链各构件刚度与整个支链刚度之间的关系,然... 在考虑雅可比矩阵变化与动平台姿态偏移之间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基于螺旋理论和矢量微分法建立了3RPS并联机构末端位姿偏移与支链构件变形之间的映射模型。首先采用螺旋理论和矢量微分法分析了支链各构件刚度与整个支链刚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了3RPS并联机构的瞬时刚度模型,并分析了雅可比矩阵的变化对机构刚度的影响。对冗余驱动支链改善并联机构刚度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整机刚度模型。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冗余驱动支链确实能够改善并联机构的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驱动 瞬时刚度模型 矢量微分法 并联运动机构 位姿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