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泡激素相互作用蛋白1对牙周炎症的调控研究
1
作者 张彩霞 周怡文 +5 位作者 闻娟 黄子维 林爽 杨任 李煌 李贵凤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1-528,共8页
目的:探索卵泡激素相互作用蛋白1(folliculin interacting protein 1,FNIP1)对牙周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牙周健康患者和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NIP1表达变化。体外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分为对照组、牙... 目的:探索卵泡激素相互作用蛋白1(folliculin interacting protein 1,FNIP1)对牙周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牙周健康患者和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NIP1表达变化。体外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分为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组、FNIP1敲减组、FNIP1敲减+P.g组、FNIP1敲减+P.g+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抑制剂组。Western blot检测FNIP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AMPK、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lalpha,PGC-1α)及线粒体复合物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氧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健康牙龈相比,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FNIP1表达明显升高。P.g刺激能提高人牙周膜干细胞FNIP1、TNF-α表达,降低细胞p-AMPK、PGC-1α表达,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FNIP1敲减后可以缓解该现象。而AMPK抑制剂可以部分抵消FNIP1敲减对牙周炎症及线粒体功能紊乱的缓解作用。结论:FNIP1可以通过AMPK通路调控牙周炎症及牙周膜干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抑制FNIP1可能可以缓解牙周炎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激素相互作用蛋白1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膜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酚调节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陈光华 庞宗林 +1 位作者 杨云心 李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0-1704,1713,共6页
目的:探讨厚朴酚(MG)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信号通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牛磺胆酸钠诱导SAP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 目的:探讨厚朴酚(MG)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信号通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牛磺胆酸钠诱导SAP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P组)、MG组、RIPK1抑制剂Necrostatin-1组(Nec-1组)、厚朴酚+RIPK1抑制剂Necrostatin-1组(MG+Nec-1组)。HE染色观察胰腺和肝脏病理组织形态;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血清ALT、AST、AMY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1β、IL-6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SAP组胰腺和肝细胞水肿、出血,炎症细胞增加,血清ALT、AST、AMY和肝组织TNF-α、IL-1β、IL-6以及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值均显著增加(P<0.05)。与SAP组比较,MG组和Nec-1组胰腺和肝损伤明显减轻,血清ALT、AST、AMY和肝组织TNF-α、IL-1β、IL-6以及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值均显著下降(P<0.05),MG组和Nec-1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Nec-1对SAP的效果优于MG和Nec-1。结论:MG通过抑制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减轻SAP大鼠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酚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急性胰腺炎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PICK1蛋白的多聚形式及其与Ca^(2+)和Mg^(2+)的结合 被引量:3
3
作者 石亚伟 张蕾 +1 位作者 肖虹 王丽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12-1018,共7页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PICK1)是从线虫到人的所有生物中非常保守的一类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膜结合蛋白,在蛋白质转运,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PICK1及其截短的N-PDZ(1~110残基)和BAR-C(128~416残基...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PICK1)是从线虫到人的所有生物中非常保守的一类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膜结合蛋白,在蛋白质转运,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PICK1及其截短的N-PDZ(1~110残基)和BAR-C(128~416残基)重组蛋白,结合变性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分子排阻层析,表明溶液中的PICK1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利用荧光光谱分析PICK1与金属离子Ca2+和Mg2+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在0.02 mol/L Hepes,pH 7.2,随着2种金属离子的不断滴加,PICK1在338 nm处的最大荧光强度逐渐降低,PICK1与Ca2+结合常数为Ka1=(2.34±0.20)×106L.mol-1,Ka2=(7.75±0.62)×105L.mol-1,而Mg2+结合常数为Ka=(5.00±0.40)×106L.mol-1.另外,对PICK1的N端区域N-PDZ和C端区域BAR-C的重组片段与金属离子Ca2+和Mg2+结合情况进一步分析表明,Ca2+既能与PICK1的N端N-PDZ结合,又可与C端BAR-C结合,而Mg2+只结合在PICK1的N-PDZ区域.比较Ca2+或Mg2+对PICK1结合脂质的影响,显示Ca2+能明显增强蛋白和脂质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 二聚体 钙离子 镁离子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受体激酶At CERK1胞外结构域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4
作者 史文炯 付振超 曾洪梅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134,共10页
几丁质激发子受体激酶1(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CERK1)是一种含有溶素基序(lysin motif,LysM)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在植物免疫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发现CERK1识别的激发子主要为碳水化... 几丁质激发子受体激酶1(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CERK1)是一种含有溶素基序(lysin motif,LysM)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在植物免疫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发现CERK1识别的激发子主要为碳水化合物,是否识别蛋白类配体还不清楚。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众所周知的真菌病原体,可以侵染谷物也可以侵染拟南芥。为了确定CERK1的新功能并筛选获得新的激发子,我们以拟南芥几丁质激发子受体激酶胞外结构域(Arabidopsis thaliana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 extra cellular domain,At CERK1-ECD)为诱饵,通过酵母双杂交(yeast-two-hybrid,Y2H)筛选禾谷镰刀菌cDNA文库,获得候选互作蛋白内切葡聚糖酶5(Fg-endoglucanase-5)。内切葡聚糖酶是一类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及微生物侵染、定殖、共生的蛋白,Fg-endoglucanase-5是其中的一种。进一步,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下拉(GST pull-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试验验证了At CERK1-ECD与Fg-endoglucanase-5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Fg-endoglucanase-5的功能。本研究获得了At CERK1-ECD的互作蛋白Fg-endoglucanase-5并阐明了它们在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功能,有助于开发新型激发子并找到植物病害防治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几丁质激发子受体激酶胞外结构域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苦素调节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田晰晰 吴剑飞 +2 位作者 韩思梁 张伊超 马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6-1102,共7页
目的:探究柠檬苦素(limonin,LIM)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 目的:探究柠檬苦素(limonin,LIM)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信号通路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MI模型组(Model组)、低剂量LIM组(LIM-L组,25 mg/kg LIM)、高剂量LIM组(LIM-H组,50 mg/kg LIM)和LIM高剂量+Nec-1组(LIM-H+Nec-1组,50 mg/kg LIM+0.6 mg/kg Nec-1)。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冠脉的方式构建大鼠MI模型。测定大鼠心功能变化。伊红-苏木精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伊文斯蓝(evans blue,EB)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心肌组织RIP1/RIP3/MLKL信号通路相关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较Sham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心肌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降低(P均<0.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心肌梗死面积、细胞凋亡率、心肌组织RIP1、RIP3、MLKL mRNA和蛋白水平、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胱天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01),HE病理切片显示大鼠心肌细胞肿大、排列紊乱,出现坏死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Model组相比,LIM-H组大鼠相应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RIP1 mRNA:P=0.002,RIP3 mRNA:P=0.008,其余指标P均<0.001),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Nec-1促进了LIM对MI大鼠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减轻作用。结论:LIM可能通过下调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减轻MI大鼠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苦素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信号通路 心肌梗死 坏死性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勇 李伟宏 +3 位作者 程志鹏 王斌 王思珩 王毓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94,共7页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RIPK1通过激活特定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RIPK1通过与胱天蛋白酶-8(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8,caspase-8)作用促进凋亡,或与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作用促进坏死性凋亡的发生。RIPK1作为上游信号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其支架功能和激酶活性可以调节癌症进展,也可以启动机体适应性免疫,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还能产生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其双重作用在调节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反应方面都有所展现,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控制癌症进展。该文从RIPK1的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功能,特别是其在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功能,为癌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坏死性凋亡 坏死复合物 癌症 免疫反应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1:一个功能多样的药靶蛋白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婀莉 高友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97-705,共9页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生命体中某些关键蛋白的功能异常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疾病相关蛋白极有可能成为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线索.PICK1蛋白(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αkinase1)结合能力广泛、功...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生命体中某些关键蛋白的功能异常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疾病相关蛋白极有可能成为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线索.PICK1蛋白(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αkinase1)结合能力广泛、功能多样以及在多种重要疾病(如:癌症、精神分裂症、疼痛、帕金森综合症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潜在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可能的药靶蛋白.PICK1与绝大多数配体蛋白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其PDZ结构域与配体C末端区域的结合介导的,使PICK1的PDZ结构域成为一个潜在的药物靶点.因此,可以利用生物小分子物质特异性地结合PICK1的PDZ结构域,干扰或阻断PICK1与配体蛋白的天然相互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kinase 1) PDZ结构域 药物靶点 阻断性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1蛋白C端酸性区域对其功能的调节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原 黄玉民 +1 位作者 刘俊林 石亚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30,共7页
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kinase1,PICK1)是调节AMPA(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与分布,引起LTP与LTD现象的重要蛋白.本文利用基因克隆、荧光光谱以及... 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kinase1,PICK1)是调节AMPA(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与分布,引起LTP与LTD现象的重要蛋白.本文利用基因克隆、荧光光谱以及免疫分析等方法,分析了PICK1蛋白C末端酸性区对BAR结构域与膜脂结合能力以及PICK1分子内BAR(Bin/amphiphysin/RVS)结构域与PDZ结构域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了钙离子结合C末端酸性区后对上述相互作用的调节.结果显示,C末端酸性区的存在使BAR结构域与膜脂的结合能力减弱大约10倍,但PICK1分子内的BAR与PDZ结构域的相互作用与不含C末端的酸性区相比增强了大约4倍.另一方面,C末端酸性区的存在,伴随钙离子浓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强BAR与膜脂的结合,却削弱了PDZ和BAR结构域的作用.当钙离子浓度增加到500μmol/L时,BARC的脂质结合能力以及和PDZ的亲和力与不含酸性区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 BAR结构域 C末端酸性区 脂质体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蛋白PICK1促进细胞膜上P2Y6受体表达及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
9
作者 朱佳 徐水凌 蒋小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3-789,共7页
膜周蛋白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C-kinase-1)参与多种膜受体与膜上蛋白的运输并影响细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索小胶质细胞PICK1与P2Y6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改变P2Y6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及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采... 膜周蛋白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C-kinase-1)参与多种膜受体与膜上蛋白的运输并影响细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索小胶质细胞PICK1与P2Y6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改变P2Y6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以及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采用小鼠脑内皮层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揭示,与PICK1敲除小鼠比较,野生小鼠皮层小胶质细胞内存在PICK1-P2Y6受体相互作用。生物素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蛋白质印迹实验证明,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小胶质细胞膜表面P2Y6受体表达水平降低。荧光胶珠吞噬实验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小胶质细胞对UDP(刺激)引起的荧光胶珠吞噬作用减弱。蛋白质印迹实验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PICK1基因敲除小鼠小胶质细胞中的Akt-308T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使用Akt抑制剂API-2能有效抑制Akt在小胶质细胞内的(磷酸化)激活及UDP刺激引起的吞噬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敲除PICK1能下调小胶质细胞膜上P2Y6受体的表达,并降低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且这一过程依赖Akt磷酸化修饰。总之,PICK1可促进P2Y6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重要调节子;敲除PICK1可下调P2Y6膜受体表达,并降低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这一结果可加深对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及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蛋白pick1 P2Y6受体 小胶质细胞 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磷酸酶1与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肌病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儒佳 曹雯雯 张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29-1633,共5页
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方式,其循环过程就像调控分子的开关一样,参与众多生理活动。负责这一修饰调节的是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报道显示人类染色体编码多达500个蛋白激酶,这些蛋白激酶满足人类高... 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方式,其循环过程就像调控分子的开关一样,参与众多生理活动。负责这一修饰调节的是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报道显示人类染色体编码多达500个蛋白激酶,这些蛋白激酶满足人类高度多样性与差异性调控蛋白磷酸化作用,而有趣的是人类编码的蛋白磷酸酶却仅仅约为150个,其中约有40个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磷酸酶/蛋白激酶调控异常在心肌病中起关键作用。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是一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研究显示PP1在心肌肥厚和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作为Ca2+信号转导的关键因子,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其功能异常可引起肥厚心肌胞内钙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肌病。该文就PP1与CaMKⅡ的功能和心肌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1 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心肌疾病 心脏病 磷酸化 去磷酸化 第二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皂苷D’通过RIP1/MLKL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佳佳 卢宗亮 +3 位作者 孔亚 宋伟 王贺 许红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1-207,共7页
目的研究天然皂苷类化合物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对雄激素非依赖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OPD’处理前列腺癌PC3细胞后,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Fitc和PI双染,Wes... 目的研究天然皂苷类化合物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对雄激素非依赖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OPD’处理前列腺癌PC3细胞后,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Fitc和PI双染,Western blot检测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1,RIP1)、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的表达,结晶紫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OPD’抑制PC3细胞生长活性,24 h IC50值为(6.25±0.31)μmol/L。5μmol/L OPD’处理24 h诱导PC3细胞凋亡和坏死,5μmol/L OPD’处理6 h PC3细胞在晚期凋亡/坏死象限呈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r=0.728,P<0.001)。OPD’诱导PC3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死亡,且其死亡能被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所抑制(P=0.047),表明OPD’诱导PC3细胞程序性坏死。OPD’下调Cleaved-RIP1、上调RIP1的表达;上调p-MLKL四聚体的表达,并呈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r=0.907,P=0.005)。形态学上OPD’诱导PC3细胞坏死样改变。结论 OPD’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而诱导其通过RIP1/MLKL通路发生程序性坏死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D’ 前列腺癌 PC3细胞 RIP1 MLKL 程序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JNK介导AP-1活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非君 胡智 +3 位作者 邓锡云 翁新宪 易微 曹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1-385,共5页
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 (latentmembraneprotein 1 ,LMP 1 )活化激活蛋白 1 (activatorprotein 1 ,AP 1 )信号传导途径与其致瘤作用密切相关 .为了探讨LMP 1活化AP 1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 ,在可诱导调控LMP 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L7中 ,首先通... 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 (latentmembraneprotein 1 ,LMP 1 )活化激活蛋白 1 (activatorprotein 1 ,AP 1 )信号传导途径与其致瘤作用密切相关 .为了探讨LMP 1活化AP 1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 ,在可诱导调控LMP 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L7中 ,首先通过荧光酶双报道系统确定了LMP 1表达能激活AP 1 ;在此基础上 ,用c JunPathDetect系统确定LMP 1表达活化AP 1是通过c Jun的磷酸化 (活化 )介导 .虽然LMP 1不能上调c Jun上游主要调节激酶c JunN端激酶 (c JunN terminalkinase ,JNK)的蛋白表达 ,但能显著促进JNK的磷酸化 (活化 ) ;在L7细胞中导入JNK相互作用蛋白 (JNK interactingprotein ,JIP)基因 ,抑制JNK的核移位能显著抑制LMP 1诱导的AP 1活化 ,同时对NFкВ活化也有部分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EB病毒LMP 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JNK介导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LMP-1 鼻咽癌 激活蛋白 c-JunN端激酶 JNK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1/RIP3-MLKL-信号通路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永锋 李小荣 +5 位作者 赖薇薇 朱飞宇 谭鑫 鲜维 康品方 王洪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34-1539,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与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中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激酶RIP1、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水平,探讨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RIP1/RIP3-MLKL在HF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20年2月~2020年10月...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与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中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激酶RIP1、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水平,探讨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RIP1/RIP3-MLKL在HF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20年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HF患者(NYHAⅡ~Ⅳ级)。正常对照组(n=21),Ⅱ级(n=20),Ⅲ级(n=33),Ⅳ级(n=43)。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RIP1/RIP3-MLKL表达水平和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临床随访,评估临床预后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功能Ⅱ、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II级组相比,心功能Ⅲ、Ⅳ级组RIP1、RIP3、MLKL表达量均增加(P<0.01);与Ⅲ级组相比,心功能Ⅳ级组RIP1、MLKL表达量增加(P<0.05)。WB检测RIP1/RIP3-MLKL通路中各蛋白表达量,均存在上调趋势。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F患者RIP1/RIP3-MLKL表达量与Scr、AST、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r=0.375、0.231、0.238、0.339、0.299、0.373、0.228、0.256、0.253、0.184、0.189、0.18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68、-0.234、-0.322,P<0.05)。此外对临床随访结果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RIP1/RIP3-MLKL表达量更高组临床预后指标更差。结论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在HF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与HF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慢性HF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与RIP1/RIP3-MLKL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RIP1 RIP3 MLKL 程序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凯 耿慧武 +5 位作者 姬强 朱克超 卢晨 夏杰 刘晓颖 于在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织中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20%食管鳞癌癌旁组织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其TNM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结论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对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T1通过BMP-2/p-Smad1/5/8信号通路调节骨折愈合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巧明 凡进 +3 位作者 周炜 蔡卫华 张宁 殷国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影响骨折愈合的具体机制。方法:分别取GIT1基因敲除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制作股骨骨折模型,每组30只。造模成功后2周,免疫组化检...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interacting protein 1,GIT1)影响骨折愈合的具体机制。方法:分别取GIT1基因敲除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制作股骨骨折模型,每组30只。造模成功后2周,免疫组化检测骨痂区软骨细胞矿化及p-Smad1/5/8表达量。分别取2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予以10 ng/m L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刺激后检测Smad1/5/8磷酸化水平和核转入能力;取C3H10T1/2细胞,分别用1μg p GL3重组质粒和1μg GIT1-si RNA共转染细胞,荧光报告素酶技术检测细胞内GIT1蛋白对BMP2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GIT1基因敲除小鼠软骨内骨化减弱,骨痂区软骨细胞堆积,骨折愈合延迟,p-Samd1/5/8表达水平明显减少;与GIT1基因敲除小鼠相比,BMP2可明显提高同窝野生型小鼠BMCs中p-Samd1/5/8核转入能力;GIT1蛋白表达的缺失可明显降低BMP2的转录水平。结论 :GIT1可通过调节Samd1/5/8的磷酸化及BMP2信号转导影响骨折部位的软骨内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折愈合 软骨内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受体NR6A1通过上调RIPK3基因表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亚辉 汪雄 +6 位作者 吴胜英 彭吉霞 武福云 柯镜 张鹏 张秋芳 吕艳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81-1586,共6页
目的:探讨核受体亚家族6A1(NR6A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腺病毒Ad-NR6A1感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感染后0 h、24 h和48 h时进行MTT实验,以时间为横坐标,A570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NR6A1对... 目的:探讨核受体亚家族6A1(NR6A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腺病毒Ad-NR6A1感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感染后0 h、24 h和48 h时进行MTT实验,以时间为横坐标,A570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NR6A1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DAPI染色、TUNEL染色及caspase活性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进一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寻找NR6A1的靶基因;采用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观察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RIPK3)基因沉默对NR6A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腺病毒Ad-NR6A1感染细胞48 h时,NR6A1过表达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重组腺病毒载体Ad-Lac Z)明显减少;DAPI染色显示NR6A1过表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核浓缩和核碎裂的凋亡表型,TUNEL染色显示NR6A1过表达引起细胞凋亡,caspase活性检测结果显示NR6A1过表达细胞内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均较对照组高;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发现,NR6A1过表达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中RIPK3基因表达;RIPK3基因沉默可以显著抑制NR6A1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凋亡。结论:NR6A1通过上调RIPK3基因表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亚家族6A1 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调控人结肠癌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海玉 张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0-726,741,共8页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建立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模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其对凋亡、坏死细胞数目的影响。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RIPK1在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表达。构建稳定表达Flag标记的RIPK1的HT-29细胞株,采用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应用NiNTA pulldown试验检测筛选出的E3泛素连接酶对RIPK1泛素化的调控。结果 TNFα能够成功诱导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HT-29细胞在TNFα和半胱天蛋白酶抑制剂z-VAD处理后,表现出RIPK1、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伴随着炎性因子白介素1α(IL1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一个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E3泛素连接酶Trim16,体外实验表明Trim16可以增强RIPK1的泛素化程度,其可能调节RIPK1在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结论 RIPK1在TNFα和z-VAD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Trim16对此过程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 人结肠癌细胞 程序性坏死 E3泛素连接酶 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m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14-3-3ζ相互作用的蛋白Polo样激酶1的筛选与鉴定
18
作者 都建 程里 +2 位作者 陈立建 陈滢 安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04-807,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14-3-3ζ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鉴定其与Polo样激酶1(Plk1)相互作用。方法:构建pGBKT7-14-3-3ζ诱饵表达载体,筛选HeLa细胞cDNA文库中与14-3-3ζ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通过共转酵母、免疫荧光以及外源性和...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14-3-3ζ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鉴定其与Polo样激酶1(Plk1)相互作用。方法:构建pGBKT7-14-3-3ζ诱饵表达载体,筛选HeLa细胞cDNA文库中与14-3-3ζ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通过共转酵母、免疫荧光以及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的阳性相互作用蛋白中包括Plk1,进一步通过共转酵母,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两者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两者共定位于有丝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期的中体。结论:Plk1是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中体的成熟,有丝分裂期染色体的分离,胞质分裂以及DNA的损伤应答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其与14-3-3ζ的相互作用为14-3-3蛋白家族参与有丝分裂(M期)的调控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蛋白 POLO样激酶1 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相互作用 有丝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RIP3/FUNDC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舒 苏保林 +2 位作者 王亮亮 汤水福 陈刚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52-1857,共6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在防治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AKI)方面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mg/kg LPS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LPS组(10 mg/kg LPS作用24 h)、LPS+丹参酮ⅡA组(10 mg/kg丹参酮ⅡA预处理15 min再给予...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在防治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AKI)方面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mg/kg LPS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LPS组(10 mg/kg LPS作用24 h)、LPS+丹参酮ⅡA组(10 mg/kg丹参酮ⅡA预处理15 min再给予10 mg/kg LPS作用24 h)(10只/组)。给药后检测小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水平(BUN),PAS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RIP3、Cleaved-caspase3、p^(18)-FUNDC1表达水平。将体外培养正常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LPS,10μg/mL)、LPS+siNC组(LPS 10μg/mL+50 nmol/L siNC)、LPS+siRIP3组(LPS 10μg/mL+50 nmol/L siRIP3)、丹参酮ⅡA干预组(LPS 10μg/mL+丹参酮ⅡA 10 mg/L),分别给予以上干预措施。采用TUNEL方法检测各组HK-2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IP3、Cleaved-caspase3、p^(18)-FUNDC1表达水平,qT-PCR检测RI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作用小鼠24 h后,小鼠Scr及血BUN水平升高,PAS染色提示近段肾小管损伤,肾组织中RIP3、Cleaved-caspase3、p^(18)-FUNDC1蛋白表达上调(P<0.001)。与LPS组相比,丹参酮ⅡA预处理后,小鼠Scr及BUN水平下降,PAS染色显示近段肾小管损伤减轻,肾组织中RIP3、Cleaved-caspase3、p^(18)-FUNDC1蛋白表达下降(P<0.001)。体外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的HK-2细胞后,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Cleaved-caspase3、RIP3、p^(18)-FUNDC1表达上调(P<0.05)。应用丹参酮ⅡA预处理或体外沉默RIP3表达后再次予以LPS刺激细胞,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水平较LPS组明显减少,Cleaved-caspase3、RIP3、p^(18)-FUNDC1表达水平较LPS组下降(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RIP3/FUNDC1信号通路来改善LPS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急性肾损伤 受体相关蛋白-3 细胞凋亡 FUN14结构域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IP-1与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炯 王博 +1 位作者 吴鹏 史晓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53-1057,共5页
骨质疏松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骨科常见病。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on protein 1,CKI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分子,它通过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细胞行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KIP-1是参与... 骨质疏松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骨科常见病。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on protein 1,CKI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分子,它通过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细胞行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KIP-1是参与调节骨形成的最重要的蛋白因子,与骨质疏松有密切联系,并已成为药物设计的新靶点。因此,对其的深入研究将为骨质疏松、病理机制阐明及骨疾病防治带来积极影响。本文就CKIP-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 骨质疏松 泛素连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