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1
作者 黄婵 李硕 +7 位作者 张海燕 张鹍 张宝宏 霍花 郑孝词 王颜 战颖 张学民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观察穿刺置管过程;分析磁导航、心腔内电图和X线检查3种定位方式的定位情况;记录X线定位实际耗时及医疗支出;观察置管后28天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感染(含穿刺点感染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访谈护士应用该技术的体验。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应用磁导航及时纠正原发性异位2例;心腔内电图均可见P波最大振幅,4例可见双向P波;X线定位确认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X线定位实际耗时(20.1±4.8)min,实际医疗支出91.5元/例;导管留置28天内未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或感染。置管护士认为该技术可以减少异位发生,愿意应用该技术。结论 :初步提示,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能够即刻纠正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异位,护士接受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导航 心腔内电图 尖端定位系统 异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患儿下肢静脉PICC尖端位置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翠 唐梦琳 +2 位作者 罗玉兰 胡琳 宋锦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4358-4365,共8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IC-ECG)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儿童下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年龄...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IC-ECG)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儿童下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年龄≤14岁)180例。根据随机数字生成器软件生成随机数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法置管;试验组采用体外测量法联合IC-ECG定位技术置管。两组患儿置管固定后均用床旁腹部X线判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比较两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试验组PICC固定时的P波振幅(P’)与正常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P)比值(P’/P),获得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的变化区间。结果:试验组导管尖端一次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7.529,P<0.001);试验组置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1,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889,P=0.003);试验组90例患儿中,当P’/P≤60%时,导管尖端均不在最佳位置;当P’/P处于80%~100%区间时,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的比例均为100%。结论:IC-ECG联合体外测量法定位技术不但能提高导管尖端定位精确度,还能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且当P’/P比值在80%~100%区间时,导管尖端定位效果更精确。与仅进行体外测量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下肢静脉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尖端定位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林翠芬 肖娓珠 柳燕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3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ICC置管的成年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ICC置管的成年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结果两组PICC置管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佳位置到位率(83.33%),高于对照组(60.00%)。两组穿刺点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定位法可以提高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到位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 尖端 塞丁格技术 心电图 置管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用于PICC置管 被引量:11
6
作者 严云丽 景婧 +2 位作者 余莉婷 左杰 杨冬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8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841例和观察组8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流程,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 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8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841例和观察组8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流程,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观察组采取改良PICC置管流程,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842例(99.41%),对照组787例(9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病例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成功置管率,缩短成功置管耗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PICC置管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尖端定位 改良picc置管 心电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压力波形指导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媛媛 倪春湘 +2 位作者 陈贝 杨翠 吕景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力波形指导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行Power P...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力波形指导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行Power PICC置管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周围静脉压并使用中心静脉波形进行定位后,再行胸部X线定位,双重确认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体表定位后置入导管,到达拟定长度后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位置准确率、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尖端位置准确率为97.1%,对照组为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20.3±2.4)min,对照组为(24.3±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5,P<0.05);两组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波形指导Power PICC置管,能够及时、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有效提高Power PICC置管过程中尖端定位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压 POWER picc 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用于PICC尖端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任晓敏 张萍 +3 位作者 李丽 郭谨 俞晔 陆培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电图机法心电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智能手机联合袖珍便携式心电采... 目的探讨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电图机法心电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智能手机联合袖珍便携式心电采集盒法的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比较两组PICC置管到位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定位耗时和成本、操作者满意度。结果两组PICC尖端到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定位耗时、定位成本及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型心电定位系统用于PICC尖端定位准确、安全可靠,便携快捷,智能经济,云数据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定位系统 尖端定位 心电图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 被引量:36
9
作者 鲍爱琴 闻曲 +4 位作者 成芳 徐文洁 陈莎 刘为红 桂琳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最佳位置,记录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显示的导管最终尖端位置、是否调管及调整长度等。结果 501例患者通过生理盐水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到位率为100%,稳定率为97.4%,准确率为98.6%;心电图定位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一致者49.3%,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不一致50.7%,波动在±3.0cm。导管置入欠佳者均调管至最佳位置。结论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能有效提高腔内心电图定位效率及准确性,杜绝导管异位发生,保障患者PICC置管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生理盐水 腔内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9
10
作者 黄建业 丁如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100例患者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做好准备工作,连接心电图监护仪,在心房内心电引导下置管,置管过程中仔细观察心电图指征,置管后X线...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100例患者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做好准备工作,连接心电图监护仪,在心房内心电引导下置管,置管过程中仔细观察心电图指征,置管后X线定位检查。结果90例置管过程中心房内心电图显示高P波,5例经调整体位后出现高P波,3例无高P波显示(经X线摄片定位调整PICC位置)。2例置管失败,改常规方式置管。随访1个月,13例发生静脉炎。结论使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前,对患者心电图进行评估、熟练掌握心房内心电图引导置管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 picc置管 并发症 X线定位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晓春 闵玉晓 +1 位作者 陈琼 应乐慧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2期1887-1892,共6页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 目的:研究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PICC置管成功的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肢体、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继发移位情况。结果:在PICC留置时间方面,下肢明显长于上肢,T5—T6组长于T4—T5组,T8—T9组长于T9—T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肢之间、T4—T5组与T5—T6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T9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9—T10组(P<0.01)。不同尖端位置的PICC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点及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对于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首次PICC置管,建议首选下肢PICC置管;不同尖端位置PICC并发症预防侧重点不同,可根据首次X线尖端定位来预测导管继发性移位时间,及时定位跟踪,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 时间 并发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尖端定位及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2
作者 高东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110-113,共4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PICC尖端的最佳位置、尖端定位标志、尖端定位方法以及尖端移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PICC不恰当的定位将导致尖端位置异常。提出放射技师和置管护士应掌握PICC尖端定位知...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PICC尖端的最佳位置、尖端定位标志、尖端定位方法以及尖端移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PICC不恰当的定位将导致尖端位置异常。提出放射技师和置管护士应掌握PICC尖端定位知识,提高读片水平。PICC专科护士应注重置管前的穿刺部位选择、体外测量长度、置管后的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导管固定方法,减少导管位置异常、移位的发生。并注重多学科联合不断拓宽PICC尖端定位方法,提高尖端一次到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尖端 定位 移位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李克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471-3474,共4页
综述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定位方法,包括体外测量法、胸部影像学定位法、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电磁导航定位法、超声定位法、中心静脉压定位法及联合技术等,不同的定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对... 综述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定位方法,包括体外测量法、胸部影像学定位法、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电磁导航定位法、超声定位法、中心静脉压定位法及联合技术等,不同的定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对不同的定位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14
作者 姜桂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增加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及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导管尖端异位率比对照组低(χ2=30.548,P<0.001);不同置管静脉中两组导管尖端异位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在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PICC尖端超声定位与胸片定位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学秀 吴利平 +2 位作者 陶晓军 徐晔 张先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超声定位和胸片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6例行PICC的早产儿采用自身对照法,尖端定位先后采用X线胸片与超声2种定位方法,即时观察和记录各项指标。结果超声、胸片定位导管尖端显示率分别为99.14%、100%... 目的探讨经超声定位和胸片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6例行PICC的早产儿采用自身对照法,尖端定位先后采用X线胸片与超声2种定位方法,即时观察和记录各项指标。结果超声、胸片定位导管尖端显示率分别为99.14%、100%;上下腔静脉心房入口分别为100%、98.28%,100%、95.69%;尖端到心房入口测距显示成功分别为99.14%、93.97%。2种定位法一致性κ=0.806,Spearman相关系数r_(s)=0.753,均P<0.01;超声测量数据四分位间距为0.482 cm,胸片测量数据为0.642 cm;胸片定位X线暴露145次;超声定位操作时间显著短于胸片定位(P<0.01)。结论对PICC早产儿,超声定位可直视导管尖端,安全,操作方便,是一种准确、稳定的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静脉导管 管尖端 定位 超声 X线胸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心电图P波与Q R S主波关系指导PIC C尖端准确定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娟 刘敏 +5 位作者 张婷 杨秀玲 魏丽丽 薄士荣 邹晓君 许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4290-4293,共4页
[目的]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导管置入,探讨P波与QRS主波关系对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将接受PICC置管的病人6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图P波与QRS主波振幅变化进行P... [目的]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导管置入,探讨P波与QRS主波关系对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将接受PICC置管的病人6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PICC导管置入,依据心电图P波与QRS主波振幅变化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采用单纯B超引导下行PICC导管置入后直接行X线定位。比较两组PICC尖端位置及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二次修剪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波振幅在QRS主波振幅1/2~2/3高度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可显著提高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当P波振幅在QRS主波振幅1/2高度以下时,胸部X线显示导管尖端仍位于最佳位置。[结论]采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显著优于单纯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异位率和二次修剪率均低,当P波振幅在QRS主波振幅1/2高度以下时,胸部X线显示导管尖端仍位于最佳位置,提示在临床PICC置管中应考虑到疾病对心电图P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心电图 P波 QRS主波 尖端定位 置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妊娠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丽娟 余琪 +2 位作者 孙杉杉 余忠贞 杨凌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46,68,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的安全性。方法对11例妊娠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全程管理的理念,组建多学科合作团队,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与胎儿情况,充分评估风险,排除置管禁忌后,采用心脏彩超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头端,置管... 目的探讨妊娠期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护理的安全性。方法对11例妊娠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全程管理的理念,组建多学科合作团队,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与胎儿情况,充分评估风险,排除置管禁忌后,采用心脏彩超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头端,置管后定期追踪随访,以了解PICC置管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者经心脏彩超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确保PICC头端位置,患者化疗顺利实施。1例拔管前超声筛查出现无症状导管相关性血栓,经抗凝治疗7 d后拔管。11例随访10~48个月,患者乳腺癌无复发,婴儿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结论通过多学科协作,落实置管前评估,远期追踪与随访,心脏彩超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妊娠期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乳腺癌 picc置管 化疗 心脏彩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在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开明 江玉莹 +3 位作者 张玉芳 罗利 郭亮 周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观察组应用特异性Q波定位法确定导管置入长度,对照组按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置入长度。通过X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定位精准率,同时比较观察组自身分别应用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双峰P波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及上腔静脉下1/3段的定位精准率分别为98.4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显著小于实际置入长度(均P<0.05),双峰P波定位法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腔内电图表现为非单纯高尖P波形态的患者,特异性Q波定位法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可作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心腔内电图 单纯高尖P波 特异性Q波 定位 导管入长度 管尖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心电定位波形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雷瑶 章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0-715,共6页
PICC心电定位法关键在于获得清晰、稳定的心电波形,本文综述了PICC心电定位波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指导PICC心电定位操作者,提高PICC心电定位稳定性,促使该项技术更好、更广泛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picc管尖端 心电定位 稳定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