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胃肠肝胆外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和海南西部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胃肠肝胆外科接...目的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胃肠肝胆外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和海南西部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胃肠肝胆外科接受PICC置管的56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256例(设为感染组),未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5347例,设为未感染组。收集可能影响PICC导管感染的指标,进行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路径分析法构建模型。结果年龄≥60岁、糖尿病、盲穿法(穿刺方法)、导管维护周期有延迟、导管留置时间≥4个月、静脉炎史、导管堵管为胃肠肝胆外科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对胃肠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总体影响按照大小依次为:导管堵管、静脉炎史、盲穿法、导管维护周期延迟、导管留置时间≥4个月、糖尿病、年龄≥60岁。结论导管因素、年龄因素、糖尿病等为胃肠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其中导管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展开更多
目的提高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2007年11月起成立PICC小组,小组成员兼职,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PICC置管、会诊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目的提高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2007年11月起成立PICC小组,小组成员兼职,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PICC置管、会诊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 PICC小组成立后,315例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104d(中位时间为32d),与小组成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52,P〉0.05);小组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27%(4/315),小组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8.64%(7/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01)。结论 PICC小组的运作提高了PICC护理质量,明显降低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展开更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2]),尽管导管相关性血栓通常局限于置管静脉,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迁移至肺动脉,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肺栓塞可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但既往文献^([3])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栓不会增加症状性肺栓塞的风险,大多数肺栓塞被认为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胃肠肝胆外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和海南西部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胃肠肝胆外科接受PICC置管的56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256例(设为感染组),未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5347例,设为未感染组。收集可能影响PICC导管感染的指标,进行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路径分析法构建模型。结果年龄≥60岁、糖尿病、盲穿法(穿刺方法)、导管维护周期有延迟、导管留置时间≥4个月、静脉炎史、导管堵管为胃肠肝胆外科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对胃肠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总体影响按照大小依次为:导管堵管、静脉炎史、盲穿法、导管维护周期延迟、导管留置时间≥4个月、糖尿病、年龄≥60岁。结论导管因素、年龄因素、糖尿病等为胃肠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其中导管因素对其影响较大。
文摘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