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分析法研究PS-b-PEO-b-PS/h-PEO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1
作者 李海东 徐成 +1 位作者 罗春燕 高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31,共5页
将聚苯乙烯-聚氧乙烯-聚苯乙烯(PS-b-PEO-b-PS)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氧乙烯均聚物(h-PEO)共混,研究三嵌段共聚物中间嵌段处于不同干湿刷条件下的PEO的结晶行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共混物的结晶、熔融行为,发现嵌段共聚物中... 将聚苯乙烯-聚氧乙烯-聚苯乙烯(PS-b-PEO-b-PS)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氧乙烯均聚物(h-PEO)共混,研究三嵌段共聚物中间嵌段处于不同干湿刷条件下的PEO的结晶行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共混物的结晶、熔融行为,发现嵌段共聚物中PEO嵌段的相对分子质量与PEO均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共混物的干、湿刷形貌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可通过自成核方法有效地改变共混物的干、湿刷状态。利用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SAXS)确认这种干、湿刷的相分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聚苯乙烯-聚氧乙烯-聚苯乙烯 聚氧乙烯均聚物 干刷 湿刷 结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EO-b-PS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微微 徐之光 +1 位作者 朱梦冰 俞强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为实现对PEO-b-PS薄膜微相分离形貌和纳米结构的调控,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不同嵌段结构的PEO-b-PS,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嵌段结构及热处理条件对溶液旋涂制备的PEO-b-PS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PEO-b-PS薄膜发生微... 为实现对PEO-b-PS薄膜微相分离形貌和纳米结构的调控,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不同嵌段结构的PEO-b-PS,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嵌段结构及热处理条件对溶液旋涂制备的PEO-b-PS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PEO-b-PS薄膜发生微相分离后呈现PS锥状突起的分散形貌;提高热处理温度使微相分离加快,相分离程度提高,PS微区尺寸增大;延长热处理时间使PS锥状突起更加明显;PEO链长一定时,PS链长增加导致PS锥状微区数量和尺寸增加;PS链长一定时,PEO链长增加使PS锥状微区数量减少;嵌段比一定时,嵌段共聚物分子量增加使PS微区尺寸增大.通过调节PEO-b-PS嵌段结构和薄膜的热处理条件,可以实现对PEO-b-PS薄膜微相分离结构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乙烯与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薄膜 微相分离 形貌结构 热处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EO-b-PS与聚苯乙烯共混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鹏 徐之光 +1 位作者 蒋姗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3,共4页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PEO-b-聚苯乙烯(PS)),将PEO-b-PS与PS溶液共混成膜,使用接触角测试仪(C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PEO-b-PS含量与共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在...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PEO-b-聚苯乙烯(PS)),将PEO-b-PS与PS溶液共混成膜,使用接触角测试仪(C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PEO-b-PS含量与共混薄膜表面形貌及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在薄膜中发生微相分离并在薄膜表面形成PEO微相区,随PEO-b-PS含量增加,薄膜表面PEO相区尺寸增大,但分布密度下降。通过共混薄膜表面形貌的变化,解释了共混薄膜的亲水性和表面张力随PEO-b-PS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乙烷与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 表面形貌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EA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仲丽丽 路鑫 +7 位作者 于颖 赵秦妍 张静 刘彤慧 倪雪妍 车艳玲 吴丹 刘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探讨鞣花酸(ellagicacid,EA)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鞣花酸对双转基因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6月龄APP/... 目的探讨鞣花酸(ellagicacid,EA)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探讨鞣花酸对双转基因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APP/PS1组、APP/PS1+EA组、APP/PS1+LY294002组、APP/PS1+EA+LY294002组,每组8只,另外选取8只SPF级C57BL/6J野生型小鼠(Wildtype)作为空白对照组,即WT组。APP/PS1+EA组给予50mg·kg^(-1)·d^(-1)灌胃EA;APP/PS1+LY294002组予以1.5mg·kg^(-1)·d^(-1)腹腔注射PI3K抑制剂LY294002;APP/PS1+EA+LY294002组予以50mg·kg^(-1)·d^(-1)灌胃EA,同时按1.5mg·kg^(-1)·d^(-1)腹腔注射LY294002;WT组和APP/PS1组于相同时间点灌胃等体积10%二甲基亚砜(DMSO)。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60天。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WT组相比,其他四组的逃避潜伏期均增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APP/PS1组、APP/PS1+LY294002组和APP/PS1+EA+LY294002组中的PI3K、AKT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GSK-3β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APP/PS1+EA组的PI3K表达量降低(P<0.05),AKT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GSK-3β表达量升高(P<0.05);与WT组相比,APP/PS1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少,线粒体结构破坏,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线粒体的内膜和外模不完整,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微管、微丝缠结,排列紊乱,而APP/PS1+EA组神经元细胞数较APP/PS1组增多,线粒体结构较清晰,可见清楚的线粒体嵴,线粒体轻度水肿。微管、微丝排列较整齐有序。结论鞣花酸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GSK-3β等相关蛋白降低AD模型小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 阿尔茨海默病 鞣花酸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糖原合成酶激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聚物调控的PS-b-P4VP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梦冰 李志芳 +2 位作者 徐之光 张洪文 俞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70-2275,共6页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P4VP链段对PS链段的热力学排斥作用增强,当PAA质量分数为10%时,PS分散相区以规则的柱体垂直分布于由P4VP/PAA链段相互溶解所形成的连续相基体中。对于PS-b-P4VP/PEO共混体系,共混薄膜形成了PEO/P4VP分散相以柱状形态垂直分布在以PS链段聚集区为薄膜连续相基体中的微相分离形貌,由于PS链段无法在PEO/P4VP柱状微区上方形成覆盖,导致共混薄膜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孔洞底部伴有PEO链段部分结晶形成的锥状突起。随PEO含量增加,孔洞直径增大,孔洞底部的锥状突起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b—P4VP PAA peo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形貌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氧乙烯-b-聚苯乙烯构筑介孔铈锆固溶体
6
作者 王杰 黄云 +1 位作者 江龙 淡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61-1966,共6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氧乙烯-b-聚苯乙烯(PEO-b-PS)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共聚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失重分析表征;基于所合成嵌段共聚物PEO-b-PS构筑得到介孔铈锆固溶体Ce0. 5Zr0. 5O2。氮气吸脱附测试结...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氧乙烯-b-聚苯乙烯(PEO-b-PS)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共聚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失重分析表征;基于所合成嵌段共聚物PEO-b-PS构筑得到介孔铈锆固溶体Ce0. 5Zr0. 5O2。氮气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Ce0. 5Zr0. 5O2固溶体孔径可达到10nm,且孔径分布较窄,比表面积在40m2·g-1左右;广角XRD和Raman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所构筑的固溶体材料为均匀的铈锆固溶体。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制备具有较大孔径的介孔Ce0. 5Zr0. 5O2固溶体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得到与传统方法制得的铈锆固溶体具有相同晶相结构且孔径可以调控的铈锆固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o-b-ps 介孔铈锆固溶体 大孔径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百会”“肾俞”对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蛋白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和神经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渤皓 赵永烈 +3 位作者 孙治琪 刘晨笑 赵凡莹 刘子旺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从神经炎症角度探究电针改善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蛋白1(APP/SP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4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每组10只;10只C57BL/6野生鼠作为空白组。电针组给予针刺“百... 目的:从神经炎症角度探究电针改善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蛋白1(APP/SP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4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每组10只;10只C57BL/6野生鼠作为空白组。电针组给予针刺“百会”、双侧“肾俞”,西药组给予多奈哌齐灌胃,电针+西药组予以电针并给予多奈哌齐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28 d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额叶神经元的病理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额叶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提示,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HE染色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额叶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均有所改善;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TNF-α、核因子κB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NF-α、核因子κB的释放,减轻神经炎症及额叶皮层神经元凋亡,从而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电针 认知障碍 APP/ps1转基因小鼠 神经炎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