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建 李敏伟 +2 位作者 张国兵 李菌 王临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品的熔解曲线均呈单峰,特异性良好,说明基本无非特异性扩增。结论:所建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特异性好,准确度、灵敏度高,为后续研究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BR 荧光实时定量 PCR检测 非小细胞 肺癌组织 外周血 RRM1 ERCC1 BRCA1基因 表达水平 Detec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eripheral blood lung cancer cell gene expression 特异性扩增 管家基因 标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检测策略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疗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董艳 吴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9,共9页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 近10年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改变晚期NSCLC的治疗方式。然而,PD-1/PD-L1抑制剂在对NSCLC的治疗中需要借助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寻找受益人群(约20%~40%)。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判断标准是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NSCLC中,与预测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PD-L1表达相关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基于DNA/RNA水平检测、可溶性PD-L1的检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多重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术和液体活检技术等,着重探讨了不同检测策略在评价PD-L1表达上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从而推动其在NSCLC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抑制剂 pd—l1表达水平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丁酚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远程 叶志斌 +2 位作者 周钦 张宗梁 吴兆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188,共5页
目的 观察丙丁酚对ox- LDL诱导系膜细胞AP -1活性和TGF -β1 表达的作用 ,探讨抗氧化剂治疗脂质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大鼠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细胞组、ox- LDL处理组和ox- LDL +丙丁酚处理组。运用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AP-1活性变化... 目的 观察丙丁酚对ox- LDL诱导系膜细胞AP -1活性和TGF -β1 表达的作用 ,探讨抗氧化剂治疗脂质肾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大鼠系膜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细胞组、ox- LDL处理组和ox- LDL +丙丁酚处理组。运用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AP-1活性变化 ,Western杂交检测c- Jun、JNK/SAPK磷酸化及TGF- β1 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运用Northern杂交检测TGF- β1- mRNA表达。结果 丙丁酚 5 0 μmol/L预处理系膜细胞 2 0h ,显著降低ox LDL诱导系膜细胞AP 1活性。丙丁酚浓度为 5 0、1 0 0、2 0 0 μmol/L时 ,均显著抑制ox- LDL诱导JNK ,/SAPK磷酸化 ;且ox LDL +丙丁酚处理组的c Jun蛋白表达分别为ox- LDL处理组的 6 0 %、5 1 %和 4 6 %。Northern杂交显示 :ox LDL为 1 0 μg/mL时并不激活TGF- β1 mRNA表达 (P >0 .0 5 ) ;而当ox-LDL浓度增至 5 0、1 0 0 μg/mL时 ,TGF -β1 mRNA表达分别增加 1 .8和 1 .9倍。Western杂交显示ox -LDL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加TGF β1 蛋白质表达。加入丙丁酚后显著降低ox LDL诱导系膜细胞的TGF -β1- mRNA和蛋白质表达 (P <0 .0 5 )。结论 丙丁酚可能通过抑制JNK1 /SAPK磷酸化和AP 活性下调ox- LDL诱导系膜细胞TGF- β1 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丙丁酚 蛋白诱导 氧化型低 抑制 TGF-β1表达 NORTHERN杂交 mRNA表达 Western杂交 JNK/SAPK AP-1活性 mol/l 蛋白质表达 密度 抗氧化剂治疗 蛋白表达水平 lDl 杂交检测 凝胶迁移率 磷酸化 分子机制 活性变化 实验检测 剂量依赖 Ju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X-1对成肌细胞株C2C12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川 程桦 +3 位作者 王川 严励 黎锋 魏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PDX-1对成肌细胞株C2C12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C2C12细胞分别经过不同浓度的类胰高血糖素(GLP-1)诱导120h后,瞬间转染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PDX-1)基因,用RT-PCR检测PDX-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放射免疫法检... 【目的】探讨PDX-1对成肌细胞株C2C12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C2C12细胞分别经过不同浓度的类胰高血糖素(GLP-1)诱导120h后,瞬间转染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PDX-1)基因,用RT-PCR检测PDX-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内和培养基中是否存在胰岛素。【结果】GLP-1可以直接诱导C2C12细胞表达PDX-1;PDX-1瞬时转染C2C12细胞后,胰岛素分泌细胞阳性率比值(1.19±0.10)、培养基中的胰岛素含量(2.45±1.48)×10-6U/mL均明显升高(P<0.05);单独的40nmol/LGLP-1诱导与瞬间转染PDX-1相比,阳性率比值及胰岛素浓度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LP-1可以诱导C2C12表达PDX-1,而且PDX-1可以促进C2C12分泌胰岛素。提示GLP-1诱导C2C12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可能与PDX-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分泌细胞 pdX-1 成肌细胞株 分化 C2C12细胞 GlP-1 RT-PCR检测 胰腺十二指肠 胰高血糖素 流式细胞仪 免疫法检测 胰岛素含量 mol/l 胰岛素浓度 分泌胰岛素 不同浓度 细胞表达 瞬时转染 培养基 阳性率 同源框 细胞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Nox1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活性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仓辉 邹嫣琼 +4 位作者 杨洁 王毓美 王英 史桂英 易静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构建Nox1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后对活性氧水平和药物细胞毒易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Nox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Nox1,并将其转染NIH3T3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Nox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检测细胞活性氧和... 目的构建Nox1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后对活性氧水平和药物细胞毒易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Nox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Nox1,并将其转染NIH3T3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Nox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检测细胞活性氧和细胞活力。结果RT-PCR显示转染后的NIH3T3细胞可以有效地转录Nox1mRNA,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As2O3细胞毒作用更加敏感。结论含有Nox1cDNA的重组质粒pcDNA3-Nox1转染细胞后可有效表达Nox1,使活性氧水平升高,并因此增加细胞对药物细胞毒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3T3细胞 活性氧 表达 RT-PCR方法 真核表达载体 MRNA水平 细胞毒作用 AS2O3 细胞活力 转染细胞 重组质粒 cDNA 易感性 1基因 Nox 敏感性 药物 检测 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疗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敏 宋鑫 陈文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08-1315,共8页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肿瘤之间的平衡来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已证实对多种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被认为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尚无统一的临床应用方案,对不同的肿瘤或同一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肿瘤之间的平衡来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已证实对多种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被认为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尚无统一的临床应用方案,对不同的肿瘤或同一肿瘤的不同个体疗效差异巨大,严重制约其发展。既往研究发现,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反应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包括肿瘤本身的特征(如癌症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微环境)、肿瘤免疫表型、宿主免疫组分(全身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及其他的外部影响。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突变负荷、DNA修复基因、HLA基因型、PD-L1表达以及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从肿瘤突变负荷、DNA修复基因、HLA基因型、PD-L1表达以及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等5个方面阐述其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新机制,旨在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突变负荷 错配修复基因缺陷 POlE突变 HlA基因型 pd—l1表达 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孤儿受体ERRα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敏 魏丽惠 +4 位作者 孙蓬明 王建六 赵丹 赵超 王志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孤儿受体ERRα与雌激素(E)、孕激素(P)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 10-8, 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不同时间(0min... 目的:探讨孤儿受体ERRα与雌激素(E)、孕激素(P)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 10-8, 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不同时间(0min, 15min, 30min和24h)后ERRαmRNA的变化,并应用ER拮抗剂ICI182780同时作用细胞,观察是否可阻断E2 对ERRα的调控作用;检测不同浓度孕酮( 10-8, 10-7, 10-6, 10-5 mol/L)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24h后ERRαmRNA的变化。结果: 10-10 mol/L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系15min, 30min及24h后ERRαmRNA水平与未加E2 相比均稍有增加,而10-8, 10-6 mol/L17βE2 作用于细胞系15min, 30min及24h后ERRαmRNA明显减小,以10-8 mol/L作用后减少最明显。同时加入E2 和ICI182780作用于细胞系后,E2对ERRαmRNA的减小作用被阻断。10-8mol/L孕酮作用于细胞系24h后,ERRα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加入10-7, 10-6和10-5 mol/L孕酮后,ERRαmRNA表达均出现明显增加。结论: 17βE2 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ERRαmRNA的表达,此减少作用是通过ER介导完成的。孕酮可增加ERRα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R 调控作用 孤儿受体 孕激素 ICI182780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ΑMRNA mol/l 17Β-E2 17β-雌二醇 MRNA水平 mRNA表达 不同浓度 子宫内膜癌 24h 相互关系 PCR) 不同时间 癌细胞系 孕酮 雌激素 拮抗剂 对照组 A细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朦琦 高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25-528,共4页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胃癌在分子水平分为四型: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因具有PD-L1/2扩增/过表达的分子特性,...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胃癌在分子水平分为四型: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因具有PD-L1/2扩增/过表达的分子特性,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而受到关注。了解EBVaGC的分子特征对胃癌机制研究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EBVaGC分子特征包括PD-L1/2过表达、PIK3CA突变、ARID1A突变、DNA超甲基化及TP53低突变等;相应地,可能的治疗策略有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PI3K/AKT通路抑制剂及抗病毒治疗等。本文就上述EBVaGC的重要分子特征及可能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相关性胃癌 pd—l1过表达 PIK3CA突变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发膏研究取得新突破
9
《中国畜牧业》 2017年第1期23-23,共1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生物学创新小组,在玉米籽粒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阐明了UBL1基因在玉米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调控过程主要有转录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生物学创新小组,在玉米籽粒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阐明了UBL1基因在玉米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调控过程主要有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王国英研究员科研团队发现玉米UBL1基因影响mRNA转录后的剪接,在玉米籽粒和幼苗发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中国农业科学院 转录后水平 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 籽粒发育 l1基因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