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改进——内切酶EcoRⅠ/TruⅠ组合与EcoRⅠ/MseⅠ组合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文玲 王淑芬 +2 位作者 牟晋华 王翠花 刘贤娴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9期4-6,9,共4页
通过对EcoRⅠ/TruⅠ与EcoRⅠ/MseⅠ两个双酶切组合的比较,证明在AFLP标记体系中,完全可以用内切酶TruⅠ替代昂贵的内切酶MseⅠ。EcoRⅠ与TruⅠ可同时加入,在不同温度下分段进行酶切:37℃酶切4 h,然后65℃酶切2 h,可达到分步酶切的效果。
关键词 AFLP分子标记 内切酶 Tru M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杂交稻协优57及其父母本的蒸煮食味品质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勇 倪大虎 +9 位作者 陆徐忠 宋丰顺 张士陆 陈圣 王宗阳 蔡秀玲 李泽福 汪秀峰 李莉 杨剑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12,共4页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的杂交中籼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AC)高,导致杂交稻米的AC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恢复系,记作057(GG)]和协青早A[不育系,记作协A(GG)]的...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的杂交中籼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AC)高,导致杂交稻米的AC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恢复系,记作057(GG)]和协青早A[不育系,记作协A(GG)]的W x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不同组合的AC、食味品质和颗粒性淀粉结合酶(GBSS)活性。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A(GG)×057(TT)、协A(TT)×057(GG)杂交稻米的AC由原组合协A(GG)×057(GG)的28%分别降到19.9%和19.3%,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A(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AC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3.1%),而且AC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GBSS活性分析表明:三种W x基因型的GBSS活性总体表现为GG>GT>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accⅰ分子标记 杂交稻米 直链淀粉含量 蒸煮食味品质 颗粒性淀粉结合酶 快速粘度测定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尸性蝇类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蔡继峰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8-72,共5页
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是利用昆虫进行检案的重要一步,常常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作用。传统上,仅依据其形态学特征来判断嗜尸性蝇类的种属。由于其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尤其在其幼期很难鉴别其种属。利用线粒体DNA(mtDNA... 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是利用昆虫进行检案的重要一步,常常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作用。传统上,仅依据其形态学特征来判断嗜尸性蝇类的种属。由于其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尤其在其幼期很难鉴别其种属。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和Ⅱ(COⅠ和COⅡ)的序列对嗜尸性蝇类进行种属鉴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检测方法能有效地将嗜尸性蝇类鉴定到属种的水平,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本文对国外这方面工作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尸性苍蝇 种属 线粒体DNA 分子标记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Ⅱ 法医鉴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蠹来源地的COⅠ基因标记 被引量:2
4
作者 殷玉生 张帆 +2 位作者 钱路 郑斯竹 安榆林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3期201-209,共9页
【背景】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确定大小蠹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小蠹的检验检疫工作。【方法】测定了5种高风险大小蠹(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落叶松大小蠹和间大小蠹)共1... 【背景】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确定大小蠹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小蠹的检验检疫工作。【方法】测定了5种高风险大小蠹(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落叶松大小蠹和间大小蠹)共1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的部分序列。【结果】利用巢式PCR技术,在不同种类的大小蠹样本中均获得了530bp的靶标片段,比对分析显示,不同种大小蠹之间的COⅠ序列差异显著,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之间的COⅠ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大小蠹可以明显分为2支,其中,间大小蠹单独为一分支,另一分支由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和落叶松大小蠹组成;同时,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的来源情况在进化树中有一定体现。【结论与意义】COⅠ基因可以较好地反映样本的来源地,对今后制定大小蠹的具体检验检疫措施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蠹属 CO基因 来源地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检疫性害虫玉米根萤叶甲的种特异性SS-CO Ⅰ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桂芬 王玉生 +5 位作者 郭建洋 冼晓青 万方浩 张金良 王福莲 张亚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15,134,共8页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根萤叶甲 SS-CO标记 种特异性引物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库蚊属四十个种(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双翅目:蚊科)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玲 付文博 +1 位作者 闫振天 陈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目的】对在中国有分布的库蚊属Culex种(亚种)的COⅠ序列和ITS2序列进行测序,构建和讨论这些种(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测定了库蚊属20个种(亚种)的COⅠ和ITS2序列,并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库蚊属另外20个种(亚种)的COⅠ和3... 【目的】对在中国有分布的库蚊属Culex种(亚种)的COⅠ序列和ITS2序列进行测序,构建和讨论这些种(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测定了库蚊属20个种(亚种)的COⅠ和ITS2序列,并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库蚊属另外20个种(亚种)的COⅠ和3个种(亚种)的ITS2序列。对库蚊属40个种(亚种)的COⅠ序列和其中23个种(亚种)的ITS2序列进行碱基构成、种间遗传距离和饱和度分析,并对COⅠ+ITS2序列进行ILD(incongruence length difference)检验。分别使用2种分子数据集(COⅠ和ITS2)的核苷酸序列,用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法(BI)、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推断这些种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Kishino-Hasegawa(KH)和ShimodairaHasegawa(SH)检验评估这4种系统树间的差异,确定最为合理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本研究新测序获得20种(亚种)的COⅠ和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分别为625~685 bp和300~559 bp。COⅠ和ITS2序列在库蚊属成对蚊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002~0.198和0.006~1.807。库蚊属23个种(亚种)的COⅠ+ITS2序列的ILD检验结果显示,数据集具有不相容性,因此COⅠ+ITS2序列不适用于这些种(亚种)的系统发育研究。经KH和SH检验显示,4种系统发育树中,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BI树最为合理,而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MP树最为合理。基于COⅠ核苷酸序列所构建的BI树显示,除幼小库蚊Cx.infantulus和短须库蚊Cx.brevipalpis外,各亚属间成员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归类结果吻合;路蚊亚属Lutiza和包蚊亚属Barraudius都归入库蚊亚属Culex内;梅蚊亚属Maillotia和新库蚊亚属Nexoculex聚为一支;库状蚊亚属Culiciomyia、真黑蚊亚属Eumelanomyia和簇角蚊亚属Lophoceramyia均显示为单系。基于ITS2序列所构建的MP树显示,各亚属间和种(亚种)间关系混乱。【结论】重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库蚊亚属不是一个单系群。在重建库蚊属系统发育关系时,相较于ITS2和COⅠ+ITS2,COⅠ是更为理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为中国库蚊属中各亚属和各种(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科 库蚊属 分子标记 CO ITS2 系统发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