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中生代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32
1
作者 蔡剑辉 阎国翰 +3 位作者 肖成东 王关玉 牟保磊 张任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25-1242,共18页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集中区,它纵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海西造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既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之一,又是我国东部北北东向延伸的地壳厚度陡变带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地质意义。本文针对研究区在中生代岩浆活动物质来源认识方面的不足,首次对太行山-大兴安岭整个构造岩浆带40余个代表性岩体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不同区段(南、北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中-南地区)、不同侵入期次(早、中、晚)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Nd、Sr、Ph同位素特征,可以推断其岩浆源区性质各不相同:南太行山地区基-中性岩浆均来源于富集地幔储库;北太行山地区早期基-中性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中期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下地壳关系密切;晚期富碱质中-酸性岩浆来源可能与下地壳、甚至中地壳物质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中-酸性岩浆来源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可能源自与亏损地幔有联系的年轻的下地壳。由此表明,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地幔,而兴蒙造山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则为亏损地幔。此外,根据岩石的Nd模式年龄,初步认为2543~1485Ma可能指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生富集作用的时间,而983~540Ma则可能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生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 ND pb同位素特征 物质来源 侵入岩 中生代 太行山-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Nd、Sr、Pb同位素特征及源区性质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阎国翰 蔡剑辉 +3 位作者 任康绪 牟保磊 李凤棠 储著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3-1236,共14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它纵切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兴蒙-吉黑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特别是在该断裂带出露许多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体,构成一条长达近2000km 的富碱侵入岩带。本文是在前人研...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它纵切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兴蒙-吉黑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特别是在该断裂带出露许多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体,构成一条长达近2000km 的富碱侵入岩带。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从大尺度对整个郯庐断裂带富碱侵入岩的 Nd、Sr、Pb 同位素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四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畜碱侵入岩具有明显不同的 Nd、Sr、Pb 同位素特征,暗示四大构造单元富碱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差别较大: 兴蒙-吉黑造山带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源于和亏损地幔有成因联系的年青地壳(ε_(Nd)(t)为正,平均值+2.25);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晚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都主要源于 EMI 型富集地幔(ε_(Nd)(t)均为负值)。但是这三大构造单元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差别较大。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富集程度最高(ε_(Nd)(t)平均值为-17.06);华北克拉通次之(ε_(Nd)(t)平均值为-10.03);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最低(ε_(Nd)(t)平均值为-6.41)。本文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相对最富集的原因可能是在早中生代扬子克拉通陆壳向华北克拉通深俯冲之后的折返过程中,因压力释放有利于熔/流体的形成、析出和向上交代并改造华北岩石圈地幔使之成为富集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Sr、pb同位素特征 源区性质 晚中生代 富碱侵入岩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源区示踪 被引量:51
3
作者 徐学义 马中平 +3 位作者 夏祖春 夏林圻 李向民 王立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8,共18页
天山造山带不仅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亚洲洋演化的复合地质信息。笔者以探索天山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为目标,采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不同构造... 天山造山带不仅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亚洲洋演化的复合地质信息。笔者以探索天山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为目标,采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天山不同构造单元中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与其围岩的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于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的可能源区。觉罗塔格石炭—二叠纪裂谷带的晚古生代花岗岩,具有最高的εNd(t)值和最低的(87Sr/86Sr)t值,如,以康古尔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二叠纪花岗岩的源岩可能是早期泥盆纪大南湖岛弧火山岩(新生地壳);博格达地区的晚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是早期基性火山岩,亦可能是底侵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新元古代基底晚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的源岩亦为同期基性火山岩,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古老基底地壳的混染,导致其εNd(t)值低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而(87Sr/86Sr)t高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花岗岩。南天山东段和前寒武系微地块及其边缘中的晚古生代(含个别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分别是类似于库米什斜长角闪岩的古老地壳和西天山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它们均具有负的εNd(t)值和异常高的(87Sr/86Sr)t值。上述认识对于了解天山晚古生代区域岩石圈演化及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同位素特征 物质来源 花岗岩 石炭-二叠纪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4 位作者 刘良 王超 杨文强 曹玉亭 康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花岗闪长岩体SiO2含量为66.35%-70.04%,具有富碱(Na20+K20=7.20%~7.57%),富钠(Na2O/K2O=2.37~3.38),弱过铝质(A/CNK=1.00~1.02)以及低镁指数(Mg^#=23~26)等特点,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花岗闪长岩体SiO2含量为66.35%-70.04%,具有富碱(Na20+K20=7.20%~7.57%),富钠(Na2O/K2O=2.37~3.38),弱过铝质(A/CNK=1.00~1.02)以及低镁指数(Mg^#=23~26)等特点,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较低的Y(4.65×10^-6-6.31×10^-6),Yb(0.38×10^-6-0.54×10^-6)以及较高的Sr(858×10^-6-1020×10^-6)含量,Sr/Y=162~192,显示了高Sr低Y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U—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团鱼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437.4±3)Ma。结合柴北缘地区超高压变质年龄(423~458Ma),认为该岩体是在陆壳俯冲背景下,基性下地壳加厚脱水引发部分熔融的结果,熔融温压条件可能为P〉I.2GPa和T〉800℃,源区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角闪石。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其£。f(t)值变化于一11.4~8.15,二阶段模式年龄存在888~1078Ma(具正的εHf(t)值颗粒)和1300—1699Ma(具负的8Hf(t)值颗粒)两组,另有两个核部测点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5Ga和3.00Ga(对应测点的U—Pb年龄〉2.4Ga),表明团鱼山花岗闪长岩源区物质组成复杂,主要为中元古代一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和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同时暗示柴北缘地区在太古代已有地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 花岗闪长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