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And-1增强卵巢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的敏感性
1
作者 郑佳慧 杨枭 +3 位作者 詹靖 刘同征 李苏 张建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目的:阐明在卵巢癌细胞中靶向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acidic nucleoplasmic DNA-binding protein 1, And-1)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 目的:阐明在卵巢癌细胞中靶向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acidic nucleoplasmic DNA-binding protein 1, And-1)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And-1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探讨And-1表达水平对卵巢癌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接着,采用shRNA技术构建And-1稳定敲低的卵巢癌细胞系,并通过生长曲线评估癌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后,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验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尼拉帕利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And-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且And-1高表达与较差的预后显著相关(HR>1,P<0.05)。在细胞实验中,And-1敲低的A2780和OVCAR3卵巢癌细胞株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And-1敲低显著降低了尼拉帕利的IC50值(P<0.05),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了卵巢癌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eaved PARP1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靶向抑制And-1可增强卵巢癌细胞对尼拉帕利的敏感性,潜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酸性核质DNA结合蛋白1 parp抑制 尼拉帕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对星形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及A1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书芬 陈旭青 +2 位作者 张亚运 姚敏 周龙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观察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对星形胶质细胞A1型活化及其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根据CCK-8法筛选浓度,将CTX-TNA2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ACM组、Mdivi-1低、中、高剂量组。ACM为含预设浓度IL-1α、TNF-α及补体C1q的DMEM高... 目的观察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对星形胶质细胞A1型活化及其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根据CCK-8法筛选浓度,将CTX-TNA2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ACM组、Mdivi-1低、中、高剂量组。ACM为含预设浓度IL-1α、TNF-α及补体C1q的DMEM高糖培养基。ACM组以ACM刺激24 h,诱导A1型活化。Mdivi-1组分别以相应浓度Mdivi-1预处理2 h,而后以ACM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A1型活化相关指标IL-1β、C3及iNOS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联合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测定各组细胞NLRP3、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等信号分子表达;以二氢乙锭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干预后细胞ROS水平。结果CCK-8结果示,5、10、25μmol·L^(-1)为Mdivi-1干预CTX-TNA2细胞的适宜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CM组IL^(-1)β、C3及iNOS 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M组比较,10、25μmol·L^(-1) Mdivi-1组上述指标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结果均证实,ACM刺激下,星形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明显激活;而Mdivi-1干预则能有效逆转ACM刺激下NLRP3、caspase-1、ASC等表达的升高。DHE染色结果表明,5、10、25μmol·L^(-1) Mdivi-1干预均能一定程度上逆转ACM刺激下细胞ROS水平的升高,且该效应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结论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可有效抑制星形胶质细胞A1型活化,该效应可能与其对ROS及NLRP3炎症小体的调节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分裂抑制 Mdivi-1 星形胶质细胞 A1 活性氧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3
作者 蔡成森 王如菊 +4 位作者 徐晓燕 顾骋圆 康慧珠 刘跃均 韩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2-979,共8页
目的:评估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020年12月到202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R/R AML患者20例,在... 目的:评估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020年12月到202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R/R AML患者20例,在挽救治疗后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评估疗效、安全性。结果:20例患者中,男14例和女6例,平均年龄为(50.7±15.3)岁。1疗程的总反应率(ORR)为75.0%(15/20),2疗程达到完全缓解(CR)或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i)有7例(35.0%)。8例患者接受allo-HSCT。主要不良事件是血液学毒性,未发生5级不良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是R/R AML的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HAG 阿扎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仑伐替尼及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4
作者 郎旭 刘博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656,共9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纳入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采用mRECIST标准对患...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治疗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纳入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采用mRECIST标准对患者的靶病灶进行评估。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获取预后生存数据。收集并记录联合用药期间观察到的不良反应。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与基线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纳入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变量校正。结果:67例接受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的伴PVTT的HCC患者纳入分析,4例患者取得完全缓解,30例患者取得部分缓解,25例患者病情稳定,5例患者病情进展,3例患者无法评价,该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7%,疾病控制率(DCR)为88.1%。预后数据提示67例伴PVTT的HC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3个月(95%CI:5.85~12.75),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4个月(95%CI:19.11~29.69)。65例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级别的不良反应(97.0%),其中34例患者(50.7%)出现≥3级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乏力、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和腹泻。结论:TACE联合仑伐替尼和PD-1抑制剂一线治疗伴PVTT的HCC患者具有潜在的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仑伐替尼 PD-1抑制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肝癌后继发白癜风2例
5
作者 张大雷 张亚利 +2 位作者 侯英超 张恒坡 王天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1,共4页
报告2例肝癌患者经程序性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后继发白癜风。例1.患者男,66岁,肝癌1年余,全身泛发白斑2个月。皮肤科检查:手部、面部及躯干泛发白斑。例2.患者男,59岁,肝癌近1年,全身泛发白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上肢及躯干... 报告2例肝癌患者经程序性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后继发白癜风。例1.患者男,66岁,肝癌1年余,全身泛发白斑2个月。皮肤科检查:手部、面部及躯干泛发白斑。例2.患者男,59岁,肝癌近1年,全身泛发白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上肢及躯干泛发白斑。2例患者伍德灯检查均提示白癜风样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均诊断为白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分子靶向治疗 白癜风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致晚期肝癌完全缓解病例分析
6
作者 卢世涛 郭亚潘 +3 位作者 冯文聪 杨俊 印于 李智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BCLC C期HCC患者。分析治疗至达到完全缓解(CR)的时间,随访期间AFP的动态变化和复发情况。通过PubMed检索上述三联方案治疗HCC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214例接受三联方案治疗的HCC患者中,9例(4.2%)达到CR。9例患者从首次治疗至达到CR的时间为2~10个月。随访5~20个月,AFP降至正常的时间为79~259 d。1例于10个月后复发,余8例保持CR状态。共检索到12篇相关文献,CR率为0~16.5%。结论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HCC,少数患者可达到CR,且该效果的发生是急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PD1抑制 抗血管生成治疗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K1抑制剂Onvansertib关键中间体合成工艺的改进
7
作者 何燕 廖晨钟 +2 位作者 聂建宇 谢周令 王琴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2-937,共6页
文章在Onvansertib原研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对其重要中间体N-(2-(三氟甲氧基)-5-(4-甲基哌嗪-1-基)-苯基)胍(化合物3)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反应溶剂、溶剂浓度、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筛选,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最佳... 文章在Onvansertib原研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对其重要中间体N-(2-(三氟甲氧基)-5-(4-甲基哌嗪-1-基)-苯基)胍(化合物3)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反应溶剂、溶剂浓度、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筛选,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如下:以6 mol/L的盐酸溶液作为溶剂,反应原料氰胺和2-(三氟甲氧基)-5-(4-甲基哌嗪-1-基)苯胺的摩尔比为10∶1,在95℃下搅拌反应1.0 h。在该工艺条件下产物的收率可以达到92.7%。优化后的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便捷,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K1抑制 Onvansertib 酸催化 亲核取代 优化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及预后生物标志物分析
8
作者 费习昌 彭瑶 +2 位作者 李思雨 王涛 张明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0-546,共7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近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化疗或抗PD-1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近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化疗或抗PD-1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分化程度、相关血液学指标等],具体治疗情况与PF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治疗方案和线数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化疗加免疫治疗组患者的PFS显著优于单独化疗组(P<0.05),两者的中位PFS分别为7.17个月(95%CI 5.85~8.49)和5.33个月(95%CI 3.96~5.70)。联合用药组中,总体ORR为27.5%,DCR为94.8%。单独化疗组中,总体ORR为9.7%,DCR为69.4%。在化疗加抗PD-1组中,高预后营养指数(PNI)水平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PFS,与低PNI水平相比,进展风险降低了47%[HR 0.53(95%CI 0.30~0.96),P<0.05]。高PNI水平患者的中位PFS为7.47个月(95%CI 5.83~9.11),而低PNI水平的患者中位PFS为6.00个月(95%CI 4.45~7.55)。化疗联合抗PD-1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单独化疗,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在可控范围内,经临床处理后均可好转。结论抗PD-1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疗效优于化疗,不良反应可控。在化疗联合抗PD-1治疗组中,高PNI水平的患者有着更高的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晚期胃癌 疗效 不良反应 预后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治疗胃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许建江 刘涛 姜雷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8-192,共5页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GC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中显著下降,但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如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GC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中显著下降,但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如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等新型免疫疗法已成为GC患者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然而,仅少数G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产生持久应答,且其疗效有限。免疫治疗疗效不显著主要与PD-1抑制剂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探讨PD-1抑制剂治疗GC过程中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为临床应对PD-1抑制剂耐药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免疫治疗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nin抑制剂治疗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于晓达 李佳璟 +2 位作者 王安安 郭建刚 刘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40,共8页
核仁磷酸蛋白1(NPM1)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突变之一,在合并FLT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和/或DNMT3A共突变或伴不良细胞遗传学等条件下会使原本较好的预后变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靶向Menin-KMT2A复合物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蛋... 核仁磷酸蛋白1(NPM1)突变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突变之一,在合并FLT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和/或DNMT3A共突变或伴不良细胞遗传学等条件下会使原本较好的预后变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靶向Menin-KMT2A复合物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蛋白(Menin)抑制剂在NPM1突变的AML(NPM1m-AML)中可以抑制致白血病基因HOX(homeotic gene)和MEIS1(myeloid 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1)基因的过表达,体现出显著的抗白血病活性。本文将对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Menin抑制剂在NPM1m-AML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以及Menin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NPM1m-AML患者提供更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Menin抑制 NPM1突变 Menin-KMT2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结合代谢组学探讨新型IDO1抑制剂与淫羊藿苷元组合物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梦 崔德宇 +4 位作者 刘译璠 徐燕 沈萌萌 卢小艳 姚景春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目的研究IDO-1抑制剂(3-047)与淫羊藿苷元(Y003)质量比为1∶1.6的组合物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db/db小鼠给药治疗24周后,在考察其肾脏保护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使用16S rDNA基因测序联合非靶向代谢组学,从“... 目的研究IDO-1抑制剂(3-047)与淫羊藿苷元(Y003)质量比为1∶1.6的组合物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db/db小鼠给药治疗24周后,在考察其肾脏保护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使用16S rDNA基因测序联合非靶向代谢组学,从“微生物-肠-肾”轴的角度探究3-047与Y003组合物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FBG、Scr、BUN、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与系膜扩张,氧化应激损伤加重,肠道菌群丰度降低、结构与功能紊乱,而3-047与Y003组合物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上述状况,明显增加 Alloprevotella、Alistipes和Dubosiella 等的相对丰度,降低 Ligilactobacillus、Dubosiella和Lactococcus 等的相对丰度。代谢组学共筛选出11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生物标志物,并富集到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 结论 3-047与Y003的组合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氨基酸代谢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肾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缓解氧化应激,进而实现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保护作用,证明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产物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IDO-1抑制 淫羊藿苷元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H1^(R132C)抑制剂CD-821的合成
12
作者 吴胜菲 胡楚娇 廖伟科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6-1401,共6页
本文以2,6-二氯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肟化、氯代、环合、水解、傅克酰基化、Heck反应、N-甲基化、脱保护等共计8步反应合成了突变型IDH1抑制剂CD-821,对合成路线中的傅克酰基化反应和Heck反应进行了条件筛选,总收率为14.21%,纯度98.51%... 本文以2,6-二氯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肟化、氯代、环合、水解、傅克酰基化、Heck反应、N-甲基化、脱保护等共计8步反应合成了突变型IDH1抑制剂CD-821,对合成路线中的傅克酰基化反应和Heck反应进行了条件筛选,总收率为14.21%,纯度98.51%。该路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具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H1抑制 合成 傅克酰基化 HECK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耿彪 孙珍贵 +1 位作者 赵春阳 陈兴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6-1083,共8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浸润水平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4年...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浸润水平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92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依据免疫组化法检测MDSC的浸润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MDSC≥2)和低浸润组(MDSC<2)。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immun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iORR)、疾病控制率(immune disease control rate,i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PFS及OS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患者中,低MDSC浸润组有53例患者,高MDSC浸润组有39例患者。低MDSC浸润组的患者在治疗反应上显著优于高浸润组,iORR为77.3%,高于高MDSC浸润组的56.4%(P=0.033),iDCR为94.3%,也明显高于高浸润组的66.7%(P=0.001)。此外,低MDSC浸润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6.9个月和27.6个月,显著长于高浸润组(PFS 12.6个月,OS 22.3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MDSC低浸润组的PFS、OS均比MDSC高浸润组延长。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PD-L1表达水平、肿瘤分期及MDSC浸润水平可能与PFS和OS密切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高MDSC浸润是影响PFS(HR=2.678,P=0.013)和OS(HR=2.254,P=0.02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组织中MDSC浸润水平与NSCLC患者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疗效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高MDSC浸润提示联合治疗敏感性降低及不良预后,MDSC浸润水平可能是PD-1抑制剂联合化疗NSCLC疗效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PD-1抑制 化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癌性疲劳与PD-1抑制剂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高文华 杨福利 张金忠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癌性疲劳(CRF)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济南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Piper疲劳量表评估这些...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癌性疲劳(CRF)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济南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Piper疲劳量表评估这些患者在接受首次PD-1抑制剂治疗前后3个月内的疲劳状况。结果:使用PD-1抑制剂前后的患者疲劳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单变量分析发现,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以及使用的PD-1抑制剂类型对于疲劳程度没有明显影响(均P>0.05),而与年龄、疾病分期、贫血状态、白细胞减少症、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继发性肾上腺皮质醇功能减退(AI)、继发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相关联。进一步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揭示,继发性甲减、继发性AI、贫血、白细胞减低是导致此类患者出现严重CRF的关键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PD-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继发性甲减、继发性AI、贫血、白细胞减低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CRF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PD-1抑制 癌性疲劳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飞 李曙光 +2 位作者 黄芳 史健 刘义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69-774,共6页
目的比较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24年... 目的比较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24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一线治疗的晚期nsNSCLC患者237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IC组)119例和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BC组)118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协变量。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237例患者经PSM后IC组和BC组各87例,IC组和BC组的ORR分别为31.0%(27/87)和43.7%(38/87)(P=0.085),DCR为96.6%(84/87)和95.4%(83/87)(P=1.000)。中位PFS IC组为9.3个月,BC组为9.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O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达到中位OS,P=0.116)。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NSCLC近期疗效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贝伐珠单抗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多态性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16
作者 陆雨佳 区可滢 +4 位作者 马越洋 袁传溯 刘斌 杨永峰 熊清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UGT1A1抑制药物和非UGT1A1药物;并采用Sanger测序或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共纳入219例DILI患者,男性98例,平均年龄(46.32±14.95)岁,查找相关数据库DILI患者有20个药物(16.26%,20/123)对UGT1A1酶有抑制作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占60.73%(133/219)。UGT1A1抑制药物组的ALT、AST、ALP、GGT高于非UGT1A1药物组(P<0.05);而年龄、性别、TBIL、IBIL、WBC、Hb、Plt、损伤类型、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抑制药物组的UGT1A1多态性位点占比(68.42%)高于非UGT1A1药物组[51.16%,OR(95%CI):2.068(1.183~3.617),χ^(2)=6.58,P=0.01]。UGT1A1抑制药物组与非UGT1A1药物组基因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22)。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ALT和UGT1A1*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相关,多因素分析中UGT1A1*6[OR(95%CI):3.143(1.398~7.067),P=0.00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显著相关。结论UGT1A1*6增加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基因多态性 UGT1A1 药物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K1抑制剂GSK2334470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17
作者 刘伟 张秀秀 +6 位作者 韩研春 石俊义 姜婉藤 何志强 代彬 李雅楠 王胜正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8,86,共8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白念珠菌是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较为常见的菌种之一.耐药性的产生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其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开发抗耐药菌和生物被膜的新型药物.课题组通过药敏筛选实验发现化合物GSK2... 侵袭性真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白念珠菌是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较为常见的菌种之一.耐药性的产生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其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开发抗耐药菌和生物被膜的新型药物.课题组通过药敏筛选实验发现化合物GSK2334470(J1)单用时对耐药白念珠菌表现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范围为32~>128μg/mL),且在较高浓度时(64~256μg/mL)能明显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损伤成熟生物被膜.进一步,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生长实验、存活实验、纸片扩散实验、生物被膜实验等证实J1与氟康唑合用后对耐药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表现较好的协同抗菌作用,它们能协同抑制耐药白念珠菌的生长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初步的机制研究发现J1能增加耐药白念珠菌的细胞壁厚度,并且还能抑制其药物的外排.因此,进一步对化合物J1深入研究,有望发现新型抗耐药真菌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K1抑制 抗真菌活性 耐药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免疫治疗晚期肝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燕妮 蓝雪灵 +3 位作者 朱敏敏 韦锦斌 李艳 董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9-1436,共8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途径,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成为晚期HCC治疗的新手段。然而,长期临床结果显示,采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HCC的病人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免疫联合疗法是目前针对晚期HCC患者的新的治疗策略,其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可通过参与癌症免疫循环途径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该文就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 抗VEGF药物 免疫联合疗法 肝细胞癌 抗血管生成 癌症免疫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PD-1抑制剂对结直肠癌小鼠CD8+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亮 李祥 +2 位作者 高志涛 贾慧婕 赵铁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对结直肠癌小鼠模型(MC38-OVA)中CD8^(+)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采用背部皮下注射法构建MC38-OVA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将MC38-OVA荷瘤小鼠...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对结直肠癌小鼠模型(MC38-OVA)中CD8^(+)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采用背部皮下注射法构建MC38-OVA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将MC38-OVA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达本胺组、anti-PD-1组、西达本胺^(+)anti-PD-1组,每组20只。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及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CD8^(+)IFN-γ^(+)T细胞、OVA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及比例,以及肿瘤组织内调节性T细胞(Treg)、髓系衍生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表达变化。细胞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0、10、25、50、100、200 nmol/L西达本胺处理的CD8^(+)T细胞及MC38-OVA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及Ki-67抗体标记法检测0、100 nmol/L西达本胺处理的CD8^(+)T细胞及MC38-OVA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取CD8^(+)T细胞,设置对照组、西达本胺组、anti-PD-1组与西达本胺^(+)anti-PD-1组,与MC38-OVA肿瘤细胞按预设效靶比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经0、100 nmol/L西达本胺处理的CD8^(+)T细胞与相同数量的MC38-OVA肿瘤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7a的表达情况。结果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西达本胺^(+)anti-PD-1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抑(P<0.05),生存率明显增高(P<0.01)。西达本胺组、anti-PD-1组、西达本胺^(+)anti-PD-1组肿瘤浸润CD8^(+)T细胞比例及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西达本胺^(+)anti-PD-1组CD8^(+)IFN-γ^(+)T细胞、OVA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及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西达本胺组、anti-PD-1组(P<0.05)。体外实验显示,西达本胺可增强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及CD107a的表达(P<0.05)。结论西达本胺联合PD-1抑制剂可明显增强瘤内浸润CD8^(+)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诱导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增多,减轻小鼠肿瘤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西达本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癌靶点PARP7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桢煜 卢小路 李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0-625,共6页
PARP7是一种属于PARP家族的单-ADP核糖转移酶,其作用为催化ADP核糖从NAD+转移到自身和其他底物蛋白的特定氨基酸。PARP7在许多肿瘤中过度活跃,可干预干扰素信号通路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通过抑制PARP7可恢复肿瘤细胞中IFN-β表达,从... PARP7是一种属于PARP家族的单-ADP核糖转移酶,其作用为催化ADP核糖从NAD+转移到自身和其他底物蛋白的特定氨基酸。PARP7在许多肿瘤中过度活跃,可干预干扰素信号通路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通过抑制PARP7可恢复肿瘤细胞中IFN-β表达,从而激活T细胞介导的体内抗肿瘤免疫,因此PARP7被认为是癌症治疗新的免疫调节靶点。目前,仅有1个PARP7选择性抑制剂RBN-2397进入临床Ⅰ期研究。该文重点介绍PARP7的结构、生物学功能、PARP7与癌症发生的关联性及PARP7相关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ARP7新型抑制剂的研发以及RBN-2397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s parp7 monoparps IFN-1 抗癌靶点 parp7小分子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