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红素脑病导致新生大鼠海马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
1
作者 胡俊楠 李涵 +5 位作者 黄麒屹 彭安妮 牛煜媛 谭恒 杜琨 王茜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探讨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在新生SD大鼠胆红素脑病(BE)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80只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E组,通过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BE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 目的:探讨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在新生SD大鼠胆红素脑病(BE)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80只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E组,通过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BE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PARP-1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海马AIF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新生SD大鼠注射胆红素12 h后发生黄疸,同时伴随体重增长缓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BE组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尼氏体含量减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海马γ-H2AX蛋白表达于造模后72 h开始升高(P<0.05),PARP-1、AIF蛋白水平在72 h后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显示:海马AIF的表达升高且出现核易位。结论:经腹腔注射胆红素可诱导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DNA损伤,并激活PARP-1/AIF通路造成大鼠海马神经元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脑病 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 DNA损伤 海马 新生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通过DNA氧化损伤激活PARP-1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thanatos
2
作者 谷宇 傅文婷 +3 位作者 郑曦 魏巍 王艳玲 尧永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目的:探讨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thanatos及激活该死亡途径的上游信号。方法:构建小鼠肾I/R损伤模型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并使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目的:探讨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thanatos及激活该死亡途径的上游信号。方法:构建小鼠肾I/R损伤模型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并使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PARP-1)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和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预处理。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检测血清肌酐(creatinine,Cre)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评估肾功能,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细胞存活率与死亡率,2′,7′-二氯荧光素二醋酸盐(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利用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标记物及Parthanatos相关蛋白表达。结果:3AB预处理减轻I/R导致的肾组织损伤和肾功能障碍(P<0.05),减少缺氧复氧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P<0.05)。NAC预处理降低缺氧复氧细胞内ROS和MDA水平(P<0.05)、提高SOD活性(P<0.05)、抑制DNA损伤和Parthanatos通路激活(P<0.05)、减少细胞死亡(P<0.05),以及减轻肾损伤和肾功能障碍(P<0.05)。结论:I/R导致的氧化应激能够引起DNA的损伤并激活PARP-1,进而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Parthanatos,这为有效防治肾I/R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新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依赖性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白杨 史冀华 张水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652,共6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肝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可能导致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或加剧排斥反应,其损伤防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是HIRI的重要发生机制,多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了HIRI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细胞凋亡、自噬及自噬依赖性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等常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HIRI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自噬 死亡 坏死性凋亡 细胞焦亡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依赖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双侧肾切除后肝细胞的损伤方式
4
作者 刘玉玲 包翠芬 邵佑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1-785,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双侧肾切除[非缺血性急性肾损伤(non ischemic acute kidney injury,NIAKI)]引起肝细胞损伤方式。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双侧肾切除24 h后的大鼠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双... 目的:观察大鼠双侧肾切除[非缺血性急性肾损伤(non ischemic acute kidney injury,NIAKI)]引起肝细胞损伤方式。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双侧肾切除24 h后的大鼠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双侧肾切除24 h后的大鼠发生了急性肝功能受损,肝脏出现了大小不等坏死灶以及大面积区域性肝细胞的空泡样改变。光、电镜观察结果证明前者以细胞坏死为主,后者以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为主要表现。此外尚可见少许肝细胞凋亡的表现。Western blot的结果说明双侧肾切除后肝脏内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1过度激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增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见双侧肾切除后肝脏内出现了PARP-1阳性和caspase-3阳性的肝细胞。结论:形态学上NIAKI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空泡化与细胞凋亡,以前2种损伤为明显。从生物化学角度可以看出PARP-1介导的细胞死亡与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参与了NIAKI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血性急性肾损伤 双侧肾切除 细胞 坏死 parp-1介导的细胞死亡 凋亡 caspase依赖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