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乳腺癌模型验证一个设想:P-钙黏蛋白功能作用依赖于E-钙黏蛋白的细胞背景
1
作者 张冲冲 林慧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0-510,共1页
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P一钙黏蛋白(P—cadherin)是介导细胞间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P—cadherin的过表达与肿瘤预后不良有关,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迁移和播散有... 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P一钙黏蛋白(P—cadherin)是介导细胞间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P—cadherin的过表达与肿瘤预后不良有关,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迁移和播散有关,如弥漫浸润型胃癌和乳腺小叶癌等。但在炎性乳腺癌和一些高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系中,E—cadherin仍保持正常的膜表达,且往往伴有P—cadherin的联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模型验证 p-钙黏蛋白功能作用 E-蛋白 细胞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钙黏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文灿 周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6-875,共10页
N-钙黏蛋白(N-cadherin),也称作神经钙黏蛋白(neural-cadherin/Cadherin-2),是一种钙依赖的跨膜糖蛋白,在细胞间粘附、细胞分选、神经发育以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N-钙... N-钙黏蛋白(N-cadherin),也称作神经钙黏蛋白(neural-cadherin/Cadherin-2),是一种钙依赖的跨膜糖蛋白,在细胞间粘附、细胞分选、神经发育以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N-钙黏蛋白的功能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理解肿瘤转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钙黏蛋白功能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其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在疾病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N-钙黏蛋白的临床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未来N-cadherin作为新靶点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蛋白 调控与功能 细胞信号转导 发病机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钙黏蛋白片段对Cry1Ac蛋白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龚莉君 彭鹏 +2 位作者 袁哲明 柳傲 杨中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1,共7页
根据已报道的昆虫毒素结合区钙黏蛋白片段对Cry1Ac蛋白有增效作用,本文以3龄小菜蛾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钙黏蛋白相同功能区的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GEX-6p-1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功能区片段PxCAD1及PxCAD2。使用致死... 根据已报道的昆虫毒素结合区钙黏蛋白片段对Cry1Ac蛋白有增效作用,本文以3龄小菜蛾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钙黏蛋白相同功能区的两个片段,将两个片段进行克隆。通过pGEX-6p-1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功能区片段PxCAD1及PxCAD2。使用致死中浓度剂量的CrylAc蛋白(1μg/mL)及较高浓度的PxCAD1(556μg/mL)与PxCAD2(551.25μg/mL)对小菜蛾幼虫进行体外复配生测,结果表明,PxCAD1可使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上升为85.56%,PxCAD2则不能增强CrylAc蛋白的杀虫活性;而PxCAD1与PxCAD2本身对于小菜蛾幼虫并无毒性。研究结果为筛选有效的协同片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揭示Bt杀虫蛋白的毒理机制和害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蛋白片段 CRY1AC 增效作用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与乳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向莹 赵烜 +2 位作者 秦于思 陈笛 王存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40-345,共6页
钙作为人体骨骼生长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广泛存在于乳品中。钙与乳中蛋白质如αs-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乳蛋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其热稳定性、乳化性、溶解性、起泡性和... 钙作为人体骨骼生长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广泛存在于乳品中。钙与乳中蛋白质如αs-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乳蛋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其热稳定性、乳化性、溶解性、起泡性和凝胶性发生改变。本文综述了钙与各种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对系统理解钙与乳蛋白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钙类功能性乳品的深入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乳清蛋白 相互作用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利民 包秀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2-695,700,共5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以纤维化为特点具有潜在致盲性的眼科并发症,其病理改变是产生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s)。ERMs是一种纤维增殖膜,在视网膜前后表面及玻璃体内形成,当其收缩后导致PVR的发生,最终形成视网膜皱褶和牵引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多种细胞类型在ERMs中已被确定,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在PVR的病理生理学中至关重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研究表明,RPE细胞采用了成纤维细胞表型发生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并且还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EMT的特点是细胞间黏附和顶面-底侧细胞极性的缺失,这增加了细胞的移行性。由此产生的细胞能够通过细胞外基质迁移和转移。细胞间黏附由连接复合体维系着,它们在维护RPE细胞表型方面起重要作用,其通过激活一些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破坏这些连接复合体并导致EMT的发生。经过EMT过程后,转化生长因子-β使RPE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源自RPE细胞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迁移、增殖,导致ERMs的形成,这在PVR的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上皮间充质转化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细胞间作用 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