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C4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变化及科、种间差异比较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红光
郑广宇
+1 位作者
刘强
邱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3,77,共3页
为了解不同C4植物叶片中N、P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已报道的10科34种植物叶片中的N、P质量分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种间叶片的N、P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N质量分数在1.5%~2.0%的植物种类最多,约占总数...
为了解不同C4植物叶片中N、P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已报道的10科34种植物叶片中的N、P质量分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种间叶片的N、P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N质量分数在1.5%~2.0%的植物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N质量分数在1.0%~1.5%和2.0%~2.5%范围内的植物数量相近,分别占总数17.65%和20.59%。而N质量分数在3.5%~4.0%和大于4.0%的范围内的植物种类很少,分别占总数的2.94%和2.91%。叶片中P质量分数在(0.75×10-3~1.25×10-3)范围内的植物数量最多,大约占总数的23.53%,而P质量分数在小于0.25×10-3的范围内植物数量最少,约占总数的2.92%。叶片N/P比值在10~15内,植物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不同科之间的比较发现,藜科植物叶片中N质量分数较高,达到3.33×10-2,蒺藜科和豆科植物叶片中N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次之(3.0%~3.1%),最低的为禾本科,仅有1.557×10-2。叶片中P的平均质量分数在蒺藜科中达到最高,约为2.91×10-3,蔷薇科和禾本科次之,分别为2.32×10-3和1.67×10-3,最低的为莎草科,仅有0.74×10-3。藜科植物的N/P最高,达到44.85,豆科植物叶片中N/P次之,为27.45。而蒺藜科的N/P最小,为10.84。以上结果对于探讨C4植物化学计量生态学差异提供了基础统计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物
叶片N
质量
分数
叶片
p质量分数
种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贺兰山东、西坡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
1
2
作者
晁鑫艳
卫玺玺
+4 位作者
郑景明
唐可欣
李怡淼
万龙
周金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贺兰山不同气候类型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以贺兰山东、西坡沿不同海拔梯度的群落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的加权平均值与海拔的关系,并通过构建零模型,探究沿海拔梯度贺...
为了研究贺兰山不同气候类型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以贺兰山东、西坡沿不同海拔梯度的群落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的加权平均值与海拔的关系,并通过构建零模型,探究沿海拔梯度贺兰山东、西坡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贺兰山东坡植物叶片N质量分数和N、P质量分数比的群落加权平均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海拔1600~2000 m处最高;东、西坡叶片P质量分数均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贺兰山东坡群落叶片N质量分数在中海拔(2000 m左右)处发散,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收敛;叶片P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最收敛,叶片N、P质量分数比在中低海拔(1700 m左右)处最发散。而贺兰山西坡植物叶片N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最发散,叶片P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700 m左右)处最发散。环境因子不是贺兰山东坡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是贺兰山西坡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土壤N、P质量分数显著影响叶片N、P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
群落植物
叶片N
质量
分数
叶片
p质量分数
群落构建
种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山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与土壤中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
23
3
作者
刘旻霞
王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5,共6页
选择甘南亚高山草甸坡向梯度(阴坡、半阴半阳坡和阳坡)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等的养分,阐明在不同生境下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0~20 cm土壤中ω(N)和ω(有机质)在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
选择甘南亚高山草甸坡向梯度(阴坡、半阴半阳坡和阳坡)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等的养分,阐明在不同生境下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0~20 cm土壤中ω(N)和ω(有机质)在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土壤ω(P)以及土壤水分从阳坡、半阴半阳坡到阴坡逐渐递增,土壤的ω(N):ω(P)在半阴半阳坡最低为6.23;20~40 cm土壤中ω(N),ω(P),ω(有机质),土壤水分,ω(N):ω(P)及pH值在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与0~20 cm的相同,但ω(N),ω(P),ω(有机质)及ω(N):ω(P)均低于0~20 cm土壤的,20~40 cm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均高于0~20 cm土壤的,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变化不大.2)植物叶片ω(P)在阳坡为(0.137±0.033)%、半阴半阳坡为(0.163±0.039)%、阴坡为(0.168±0.045)%,不同坡向差异显著(P<0.05);植物叶片ω(N)在坡向上差异不显著,植物的比叶面积从阳坡到阴坡分别为121.58±35.40,143.80±43.53,153.64±41.19 cm^2/g、阴坡、半阴半阳与阳坡差异显著(P<0.05);植物叶片的ω(N):ω(P)在阳坡为17.10,半阴半阳坡为15.4,而在阴坡为13.22,阳坡明显大于阴坡.植物群落在阳坡是P限制,而在阴坡是N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植物群落对不同生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梯度
叶片N
p质量分数
亚高山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C4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变化及科、种间差异比较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红光
郑广宇
刘强
邱岭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
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
出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3,77,共3页
文摘
为了解不同C4植物叶片中N、P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已报道的10科34种植物叶片中的N、P质量分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种间叶片的N、P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N质量分数在1.5%~2.0%的植物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N质量分数在1.0%~1.5%和2.0%~2.5%范围内的植物数量相近,分别占总数17.65%和20.59%。而N质量分数在3.5%~4.0%和大于4.0%的范围内的植物种类很少,分别占总数的2.94%和2.91%。叶片中P质量分数在(0.75×10-3~1.25×10-3)范围内的植物数量最多,大约占总数的23.53%,而P质量分数在小于0.25×10-3的范围内植物数量最少,约占总数的2.92%。叶片N/P比值在10~15内,植物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不同科之间的比较发现,藜科植物叶片中N质量分数较高,达到3.33×10-2,蒺藜科和豆科植物叶片中N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次之(3.0%~3.1%),最低的为禾本科,仅有1.557×10-2。叶片中P的平均质量分数在蒺藜科中达到最高,约为2.91×10-3,蔷薇科和禾本科次之,分别为2.32×10-3和1.67×10-3,最低的为莎草科,仅有0.74×10-3。藜科植物的N/P最高,达到44.85,豆科植物叶片中N/P次之,为27.45。而蒺藜科的N/P最小,为10.84。以上结果对于探讨C4植物化学计量生态学差异提供了基础统计数据。
关键词
C4植物
叶片N
质量
分数
叶片
p质量分数
种间差异
Keywords
C4
p
lants
N content
p
content
Differences between s
p
ecies
分类号
Q945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贺兰山东、西坡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
1
2
作者
晁鑫艳
卫玺玺
郑景明
唐可欣
李怡淼
万龙
周金星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出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基金
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EG02005)。
文摘
为了研究贺兰山不同气候类型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以贺兰山东、西坡沿不同海拔梯度的群落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的加权平均值与海拔的关系,并通过构建零模型,探究沿海拔梯度贺兰山东、西坡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贺兰山东坡植物叶片N质量分数和N、P质量分数比的群落加权平均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海拔1600~2000 m处最高;东、西坡叶片P质量分数均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贺兰山东坡群落叶片N质量分数在中海拔(2000 m左右)处发散,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收敛;叶片P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最收敛,叶片N、P质量分数比在中低海拔(1700 m左右)处最发散。而贺兰山西坡植物叶片N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600 m左右)处最发散,叶片P质量分数在中高海拔(2700 m左右)处最发散。环境因子不是贺兰山东坡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是贺兰山西坡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土壤N、P质量分数显著影响叶片N、P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方差。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
群落植物
叶片N
质量
分数
叶片
p质量分数
群落构建
种间变异
Keywords
Helan Mountain
Community
p
lant
Elevation
N mass fraction of leaves
p
mass fraction of leav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ters
p
ecific variation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山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与土壤中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
23
3
作者
刘旻霞
王刚
机构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465)
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0901-07)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RJZA174)
文摘
选择甘南亚高山草甸坡向梯度(阴坡、半阴半阳坡和阳坡)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等的养分,阐明在不同生境下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0~20 cm土壤中ω(N)和ω(有机质)在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土壤ω(P)以及土壤水分从阳坡、半阴半阳坡到阴坡逐渐递增,土壤的ω(N):ω(P)在半阴半阳坡最低为6.23;20~40 cm土壤中ω(N),ω(P),ω(有机质),土壤水分,ω(N):ω(P)及pH值在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与0~20 cm的相同,但ω(N),ω(P),ω(有机质)及ω(N):ω(P)均低于0~20 cm土壤的,20~40 cm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均高于0~20 cm土壤的,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变化不大.2)植物叶片ω(P)在阳坡为(0.137±0.033)%、半阴半阳坡为(0.163±0.039)%、阴坡为(0.168±0.045)%,不同坡向差异显著(P<0.05);植物叶片ω(N)在坡向上差异不显著,植物的比叶面积从阳坡到阴坡分别为121.58±35.40,143.80±43.53,153.64±41.19 cm^2/g、阴坡、半阴半阳与阳坡差异显著(P<0.05);植物叶片的ω(N):ω(P)在阳坡为17.10,半阴半阳坡为15.4,而在阴坡为13.22,阳坡明显大于阴坡.植物群落在阳坡是P限制,而在阴坡是N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植物群落对不同生境的一种适应.
关键词
坡向梯度
叶片N
p质量分数
亚高山草甸
Keywords
slo
p
e direction grad
content of leaf N
p
sub-al
p
ine meadow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C4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变化及科、种间差异比较
张红光
郑广宇
刘强
邱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贺兰山东、西坡群落植物叶N、P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晁鑫艳
卫玺玺
郑景明
唐可欣
李怡淼
万龙
周金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高山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与土壤中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
刘旻霞
王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