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大虎 吴萍萍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85,共15页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MS7.0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6月23日)记录到的2 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 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浅部地壳的P波速度异常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即成都断陷盆地表现出与第四纪沉积有关的低速异常区;犍为、乐山一带的川中微升区和川青块体龙门山以西的邻近地带均表现为与构造抬升有关的高速异常;宝兴、康定附近分布的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均呈局部高速异常分布.芦山地震震源位于高低速异常分界线附近且偏向高速体一侧,其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分布,可能与流体的存在有关.流体的作用导致中上地壳内部发震层的弱化,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可能对芦山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这50km地震空区震源体的深度范围附近目前正处于高速异常区内,加之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又具有比较典型的断错地貌发育,使得该段地震空区(大邑—邛崃活动断裂破裂空段)现在所处的深浅部构造环境变得复杂,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区 层析成像 龙门山断裂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霞 陈时军 +3 位作者 张正帅 戴宗辉 李小晗 卢仲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8-1204,共17页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 2017年3月3日、9月2日山东庙岛群岛地区发生2次显著震群,短时间内记录到2000余次地震,其中M L4.0以上地震4次,是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强的地震事件。文中揭示了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探讨了震群发生的孕震环境。利用2008年以来庙岛群岛及附近地区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庙岛群岛地区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地震精定位结果。水平速度结构显示,庙岛群岛地区地壳的中上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胶东半岛北部海陆交会地区5km和16km深度层的介质速度高于北侧海槽水道区域,同时研究区10km和13km深度层的速度整体偏高,结构较稳定。速度结构剖面显示,大竹山岛震群发生在倾角较陡的2个低速体的夹层间,北长山岛震群则发生在小体积高速体边缘。结合研究区断层活动、区域应力累积水平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这2次震群活动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增强(调整)的背景下,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区域断层的低应力摩擦引发的能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双差层析成像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3
作者 瞿辰 周蕙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 2°.初步结果表明 :( 1 )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横向上大体以 1 0 8°E为界 ,纵向上以 90km深度为界 ,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 ,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 ,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 .( 2 )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 ,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 .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 .( 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 ,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地壳上地幔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徐纪人 杨文采 +1 位作者 赵志新 程振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7-582,共6页
本文全面收集整理并解析了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资料,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1°×1°三维P波速度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苏鲁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上地壳明... 本文全面收集整理并解析了地学断面、地震测深、体波和面波层析成像资料,得到了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1°×1°三维P波速度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苏鲁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相似的基本特征。苏鲁和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下的莫霍面比其周围深2~4 km,深度分别达到32~33 km和34~38 km。在大别造山带,有地壳低速体从南向北俯冲到上地幔的迹象,可能显示了扬子地块地壳物质向华北地块俯冲,坠入上地幔的残留体。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往往有明显高速层或高速体存在。苏鲁与大别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在于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更高,但是,下地壳下凹没有大别地区明显,而且区域构造较为均一。这可能是受到郯庐断层左行平移的主控影响所致。郯庐断裂带的上、中地壳和上地幔表现为相对低速异常,郯庐断裂及其地下延伸部分将岩石圈地幔浅部低速层和深部高速层切为两段,其影响深达岩石圈底部约90 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岩石圈 三维p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震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79-1193,共15页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 联合芦山地震序列5285个地震的50711条P波初至绝对到时数据及7294691条高质量的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芦山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5115个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芦山主震震中为30.28°N,103.98°E,震源深度为16.38km,主震南西段余震扩展长度约23km,余震前缘倾角较和缓,主震北东段余震扩展长度约12km,余震前缘呈铲形,倾角较陡.芦山震源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近地表处的P波速度异常与地形起伏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宝兴杂岩对应明显的高速异常,此异常由地表延伸到地下15km深度附近,而中新生代岩石表现为低速异常;大兴附近区域亦显示出小范围的大幅度高速异常,宝兴高速异常与大兴高速异常在10km深度附近相连,进而增加了芦山震源区的高低速异常对比幅度.在芦山主震的南西、北东两段速度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芦山主震在水平向位于宝兴及大兴高速异常所包围的低速异常的前缘.主震南西段余震主要发生在倾向北西的高低速异常转换带上并靠近低速一侧,其下盘为低速异常,上盘为高速异常.而芦山主震北东段的余震主要分布在宝兴高速体与大兴高速体之间,主发震层向北西倾斜,主发震层上方的宝兴高速异常下边界出现一条南东倾向的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速度结构 震源参数 芦山震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及其周边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白云 王小娜 +2 位作者 尹志文 王维欢 董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980-3993,共14页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 本文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古浪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皇城—双塔断裂带在6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而在6~15km逐渐转换为明显的低速特征,之后再次转换为高速体.震区下部在10~20km深度有一个尺度约200km2的低速异常体,地震发生时破裂首先在该低速体发生,与主震空间位置非常吻合.主震区的岩石结构主要由奥陶纪变质砂岩、石英岩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等坚硬岩体组成.这种坚硬岩体对应的P波速度结构为高速体,有利于能量积累.武威盆地在20km以上深度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在25km深度之下,整体显示为高速体,表现出稳定块体的特征.表明武威盆地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已插入到冷龙岭隆起带之下.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我们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有在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一条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速度结构 皇城—双塔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南加州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成像——莫霍面起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 ,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 ,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 ;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 ,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 ,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 .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 ,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 ,地震活动较深 ;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 ,非均匀性稍弱 ,地震活动性则较弱 .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 :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 ,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 ,这种影响更为强烈 .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 ,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莫霍界面 三维p速度结构 分块特征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小湾水库蓄水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付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蓄水后黑惠江段和小湾水库回水澜沧江段地震的增多与水库蓄水有关。由于水体渗透导致孔隙压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压变化朝着更深的部位扩散,地震震源深度也随之向深部扩散,进而导致介质变化和P波速度降低。蓄水回水至澜沧江保山段后该区域地震增多,P波速度下降,库水渗透作用为主控因素,该区域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库水的快速渗透。初步判定2015年10月30日云南昌宁M_S5.1地震余震序列是与蓄水有关的柯街断裂上的构造地震。同时,也存在着与蓄水相关性不大的属于构造地震的活动,如云南施甸一带历来地震多发,施甸2010年6月1日M_L4.8、2012年9月11日M_S4.7地震序列均属于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P波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9
作者 曹颖 付虹 +2 位作者 张海江 陈余宽 黄江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1-718,831,共19页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 基于云南省糯扎渡水库台网17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5 247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以及波形互相关得到的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糯扎渡水库库区蓄水前和蓄水后2011年11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及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这3个阶段的震源参数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糯扎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地震的发生频次增多,经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 km以内,尤其以5 km以内的居多,与前人得到的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 km的结果基本吻合;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库水沿断层渗透,孔隙压力变化导致地震增多的区域延伸至左岸支库黑江和库区回水至库区中段的澜沧江段,并进一步向威远江和小黑江延伸,这些区域的P波速度降低;整体的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不超过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形互相关 三维p速度结构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唐山M_L5.2地震前后的速度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蕾 宫猛 王宁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5-708,共14页
针对2012年5月28日唐山ML5.2地震发生在老震区5级地震平静17年的背景,且其震级与唐山大地震序列强度衰减趋势相比明显偏高这一现象,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以2年为时间间隔对唐山地区2010年5月~2016年5月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该区201... 针对2012年5月28日唐山ML5.2地震发生在老震区5级地震平静17年的背景,且其震级与唐山大地震序列强度衰减趋势相比明显偏高这一现象,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以2年为时间间隔对唐山地区2010年5月~2016年5月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该区2012年唐山ML5.2地震前后地壳的三维地震P波和S波速度的空间分布,结合此次地震的精定位震源参数,对比分析地震前后震源区地下介质波速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此次地震发生前,震中处在高低速过渡带的位置,震后震中附近的波速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2012年唐山ML5.2地震 地震三维p和S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