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照时长对麋鹿茸生长和繁殖季的溢出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庆辉 夏志强 +9 位作者 单云芳 李俊芳 胡华刚 肖璇 白加德 钟震宇 孟秀祥 张付贤 柏超 张成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68-4376,共9页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月进行光照时长处理实验,依次分组为:自然光照(对照组)、缩短光照2h、延长光照3h和6h;记录实验麋鹿解角日期,红外测量新茸再生速度,测定脱落的麋角形态参数,并持续追踪记录翌年发情期等级序位、打斗、交配、繁殖绩效等参数。结果显示:持续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提前(8.5±0.4)d、缩短2.93cm(P<0.01,n=3)、减轻9.81g(P<0.01,n=3);延长3h光照(10L∶14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推迟(10.5±0.3)d、增长5.47cm(P<0.01,n=6)、增加18.64g(P<0.01,n=6);延长6h光照(12L∶12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推迟(13.5±0.6)d、增长10.43cm(P<0.01,n=6)、增加44.31g(P<0.01,n=6)。光照时长对麋角切片重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n=6),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减轻(0.1230±0.0561)g/片;延长光照3h(10L∶14D)、6h(12L∶12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增加(0.1200±0.0318)g/片、(0.3133±0.0618)g/片;冬季延长光照可明显增加夏季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和爬跨时长,增加发情持续天数、累积持续时间,增加查验母鹿发情、维护领地和圈群次数,提高交配成功率。综上所述,麋角脱落与光照时长之间密切相关,冬季持续光照时长变化对麋角脱落日期及繁殖产生了溢出效应,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不同光照对麋角脱落及新茸再生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可指导鹿科动物鹿茸产量提高、育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角 生茸周期 光照时长 等级序位 繁殖优势 北京麋鹿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的首次发现与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丁玉华 李鹏飞 +4 位作者 张玉铭 杨涛 姚毅 蔡家奇 孙华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3-498,共6页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 麋鹿起源于中国200~300万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动物。自从有史料、文献记载到今,其骨质角都是冬至前后脱落。2016年7~9月,笔者首次发现石首麋鹿(19头)、大丰麋鹿(1头)和洞庭湖麋鹿(1头)骨质角脱落,长出茸质角,再形成骨质角,冬季同步进入正常脱落生茸。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麋鹿骨质角在夏季脱落,与个体年龄、体膘、内分泌机能调节和基因突变等体内因素有直接关系外,与光周期、气温及食物相关物质含量等体外因子相关联。本文首先对麋鹿夏季脱角的体外因子进行了观察研究。麋鹿骨质角夏季脱落仍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骨质角 夏季脱落 首次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