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AHP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栖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星 张林源 +4 位作者 刘艳菊 白加德 张树苗 程志斌 杨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半散养及圈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的栖息环境,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13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种群作了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生物环境因素对于麋鹿的栖...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半散养及圈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的栖息环境,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国内13处半散养及圈养麋鹿种群作了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生物环境因素对于麋鹿的栖息环境影响最大,其中地表植被丰富度和麋鹿自然取食的物种多样性是最重要的2项评价指标.13个麋鹿种群中,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优秀级,半散养式管理的麋鹿种群栖息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圈养管理的麋鹿种群的栖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栖息环境 评价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的麋鹿粪样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俊芳 白冰 +4 位作者 孟庆辉 程志斌 单云芳 刘田 钟震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探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为麋鹿消化道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应用Illumina MiSeq对4个麋鹿栖息地32只麋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结合样本的OTU种类及丰度,用R软件进行聚类... 为探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为麋鹿消化道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应用Illumina MiSeq对4个麋鹿栖息地32只麋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结合样本的OTU种类及丰度,用R软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共获得1 438 677条有效序列,平均每个样品有(44 959±12 153)条有效序列;将序列拼接优化,在97%相似度条件下获得31 459个物种分类的OTUs,平均每个样品为(983±240)个OTUs;平均读长为426 bp。对测序数据注释后共获得11个门和74个属,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大于1%)一共有15种,占89%。Alpha多样性物种指数范围区间较大,香农指数为2.42~5.83,辛普森指数为0.007 3~0.148 6,表明不同麋鹿的细菌多样性存在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将4地的麋鹿粪便样品聚为3个群落,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辽宁辽阳千山鹿场样品分别聚在一起,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少量辽宁辽阳千山鹿场样品聚在一起。研究表明,随麋鹿迁出时间的延长,麋鹿肠道菌群聚类分析的远近越明显,可能与迁出地的麋鹿饮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肠道菌群 Illumina Miseq测序 粪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栖息地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学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树苗 刘丹妮 +5 位作者 白加德 李夷平 吴越 陈颀 常江 侯文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20,共8页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技术研究了中国7处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生活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学特征。结果表明,麋鹿不同栖息地环境中的水质复杂,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异指数为47%~95%。各栖息地水中DOM...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技术研究了中国7处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生活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学特征。结果表明,麋鹿不同栖息地环境中的水质复杂,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异指数为47%~95%。各栖息地水中DOM的吸收系数α(355)在1.84~17.96 m^(-1)之间,吸收光谱拟合斜率S在0.017~0.028 6 nm^(-1)之间,说明水中DOM分子量小,腐殖化程度不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辽阳千山呈龙鹿场、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水中的DOM以结构比较简单的蛋白类物质为主。天津宁河县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DOM荧光光谱中类富里酸物质荧光峰明显。各麋鹿栖息地水体的荧光指数FI_(370)、BIX、HIX值分别为1.41~1.87,0.76~1.13和0.45~0.80。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中DOM的外源性输入较高。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阳千山呈龙鹿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以内源贡献为主。水源补充方式、麋鹿种群密度以及栖息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是造成麋鹿活动区饮水中DOM成分和来源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三维荧光 栖息地水体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麋鹿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睿 段金廒 +5 位作者 钱大玮 彭蕴茹 丁玉华 尚尔鑫 李锋涛 唐于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麋鹿资源的发展历程、药用价值及其本草记载,并基于麋鹿种群数量的有效恢复和快速扩大的资源现状,提出了以发展药用经济动物资源为目的,引导和推动麋鹿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建立野化驯养与人工规范化养...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麋鹿资源的发展历程、药用价值及其本草记载,并基于麋鹿种群数量的有效恢复和快速扩大的资源现状,提出了以发展药用经济动物资源为目的,引导和推动麋鹿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建立野化驯养与人工规范化养殖相结合的麋鹿生物资源发展模式;以麋鹿角、麋鹿茸等药用部位的科学合理利用为目的,开展系统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法定标准的麋鹿各药用部位加工药材的生产技术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以麋鹿资源为原料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系列健康产品。通过实施麋鹿药用资源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养殖,以提高麋鹿种群的质量与数量;通过麋鹿入药部位功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以揭示这一生物资源宝贵的药用等经济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促进麋鹿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药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天鹅洲六合垸扩大麋鹿栖息地初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邓 李海波 +2 位作者 钟伯坚 张婉珈 葛继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68,76,共3页
自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麋鹿种群得到了有效发展。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现有保护区已呈现容纳量不足的趋势。相较其它湿地,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与麋鹿保护区相连通的六合垸似乎在扩大麋鹿栖息地方面具有地理优... 自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麋鹿种群得到了有效发展。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现有保护区已呈现容纳量不足的趋势。相较其它湿地,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与麋鹿保护区相连通的六合垸似乎在扩大麋鹿栖息地方面具有地理优势。文章侧重从景观学(形状、连接度、廊道构建)及社会(移民)两个角度对其优势度状况作尝试性分析,进而得出六合垸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的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六合垸 麋鹿 栖息地扩大 优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麋鹿体型的性二型及生长发育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志斌 张林源 +5 位作者 刘艳菊 钟震宇 王丽斌 单云芳 李俊芳 陈颀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乳动物。本文对147头麋鹿(♀57头,♂90头),幼体、亚成体和成体及0~4岁以上雌性5个年龄段、0~5岁以上雄性6个年龄段的14个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幼体不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各体型参数中,体质量的体型性二型现象最明显,其性二型指数在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发育阶段分别为0.995、1.381和1.423,显著递增;0~2岁期间麋鹿生长发育迅速,但不存在雌、雄两性之间的显著差异;雌性麋鹿1~2岁达到性成熟,3岁达到成年;雄性麋鹿5岁以上达到成年。受食物状况、种群密度、气候条件、温度等生境因子的影响,麋鹿体型大小和体型性二型性指数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体质量 体型 性二型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被引量:6
7
作者 程志斌 郭青云 +5 位作者 钟震宇 单云芳 孟玉萍 张玉稳 王丽斌 白加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7-902,共6页
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湿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W)。世界各地现存的麋鹿均为19世纪末保存在英国乌邦寺的18只... 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湿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W)。世界各地现存的麋鹿均为19世纪末保存在英国乌邦寺的18只麋鹿的后代,麋鹿经历了多次遗传瓶颈,遗传多样性较低,其疾病类型具有自身特性;虽然目前麋鹿种群逐渐扩大,但疾病仍是影响麋鹿种群健康和稳定扩大的重要因素。结合日常饲养管理,从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普通疾病四大类型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麋鹿常见的疾病,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麋鹿的健康管理和科学保护,以及为生物物种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疾病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湿地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丁玉华 任义军 +1 位作者 朱梅 徐惠强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从1986年开始,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开始,麋鹿产仔期间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通过种群动态监测并编制麋鹿生命表;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鹿进行称重... 从1986年开始,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开始,麋鹿产仔期间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通过种群动态监测并编制麋鹿生命表;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鹿进行称重,分析鹿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观察麋鹿行为,并予以统计分类.研究表明:麋鹿已有了良好的繁殖能力,生命周期、野生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表达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已完全适应了南黄海湿地生态环境.说明野生麋鹿种群恢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南黄海 湿地 野生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麋鹿遗传资源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树苗 田恒玖 +7 位作者 李夷平 陈颀 李俊芳 李林 郭青云 王立波 程志斌 白加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797,共10页
奠基者效应会打破种群遗传结构,使原有种群动态特征失去平衡,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物种重引入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中国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奠基种群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 奠基者效应会打破种群遗传结构,使原有种群动态特征失去平衡,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物种重引入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中国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奠基种群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为分析中国麋鹿奠基者效应,探究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揭示中国麋鹿适应环境的遗传机制,以中国两大麋鹿奠基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北京和江苏2个地区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个种群(18只)共筛选出高质量多态性SNP位点1456457个;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的麋鹿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9~0.68和0.63~0.71;北京麋鹿苑的麋鹿遗传多样性略低于江苏大丰,奠基者效应导致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对于不同重引入种群的影响也不相同。通过SNP标记对北京麋鹿苑与江苏大丰2个麋鹿种群进行遗传分化分析,发现2个种群间平均FST为0.085,表明2个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经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和遗传结构分析,进一步验证北京麋鹿苑与江苏大丰的麋鹿已有初步分化的现象,推测可能是2个地区奠基者的遗传差异经随机漂变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基因组测序 sNp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夷平 高琳 +2 位作者 白加德 陈颀 张树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8-1113,共6页
动物粪便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是其机体和环境病原体数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反映动物生存状态的指标。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是世界物种重引进... 动物粪便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是其机体和环境病原体数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反映动物生存状态的指标。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是世界物种重引进项目的成功范例。为了监测麋鹿种群的健康状况,研究麋鹿种群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生存状态,采用非损伤性采样方法,于2019年1—12月共采集麋鹿种群新鲜粪便480份(每个季节采样120份),分析麋鹿感染寄生虫的情况。根据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麋鹿种群粪便中寄生虫卵进行镜检计数。结果表明:圆线虫类(Strongylata-like)为麋鹿肠道优势寄生虫,年平均感染率最高,为33.96%,年平均感染丰度最高,为(60.21±7.38)个/g。从季节来看,夏秋感染率相对高于春冬;夏季感染强度和丰度均高于春冬;夏季寄生虫类别数高于冬季。建议加强麋鹿核心区水域的循环和定期消毒,保证麋鹿饮用水、草料和地面的清洁卫生。本研究为麋鹿的科学管理及适时人工干预提供了数据基础,将促进我国麋鹿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肠道寄生虫 季节性感染 群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玉华 孙华金 +3 位作者 郭耕 张玉铭 李东明 丁晶晶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9-313,共5页
麋鹿同性爬跨是其发情季节的一种行为表现。麋鹿同性爬跨有一定的时间性,主要选择在发情季节的5:30—7:30和17:00—18:30,早晨同性爬跨的出现比异性爬跨交配提前1 h,傍晚同性爬跨与异性爬跨交配时段相同。麋鹿同性爬跨与其年龄具有相关... 麋鹿同性爬跨是其发情季节的一种行为表现。麋鹿同性爬跨有一定的时间性,主要选择在发情季节的5:30—7:30和17:00—18:30,早晨同性爬跨的出现比异性爬跨交配提前1 h,傍晚同性爬跨与异性爬跨交配时段相同。麋鹿同性爬跨与其年龄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6—9岁雄鹿是同性爬跨的主体。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表现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中,同性爬跨的行为主要出现在视野较好的平坦开阔地和鹿群的外周边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同性爬跨 环境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丁玉华 任义军 +3 位作者 温华军 李鹏飞 高大立 常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动物自身等因素,导致中国特有的野生麋鹿种群于19世纪初叶在本土上灭绝。20世纪90年代,通过人类的保护活动,开始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走过了引种扩群、半散养行为再塑、放归自然3个阶段。...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动物自身等因素,导致中国特有的野生麋鹿种群于19世纪初叶在本土上灭绝。20世纪90年代,通过人类的保护活动,开始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走过了引种扩群、半散养行为再塑、放归自然3个阶段。经过14 a的艰辛努力,人们有计划地实施糜鹿野生放归和自由走出围栏形成野生种群,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目前,中国已拥有大丰野生麇鹿群、石首野生糜鹿群、洞庭湖野生麋鹿群3大野生种群,麋鹿在野外经历了3个繁殖周期,野生麋鹿子三代(F_3)已变为现实。截至2012年,中国野生麋鹿总数约为476头,其中石首占45.16%、大丰占41.18%、洞庭湖占13.66%。研究认为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应继续做好4点:一是选择适生地放养麋鹿;二是保护野生麋鹿种群,首先应保护其栖息地;三是降低人为对野生麋鹿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干扰强度;四是加强巡护、宣传,让公众参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麋鹿 恢复种群 保护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麇鹿生长三支角罕见案例的剖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玉华 《野生动物》 2013年第6期320-322,326,共4页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麋鹿 三支角 罕见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引入野生动物麇鹿的野外观察
14
作者 徐安宏 丁玉华 +2 位作者 王立波 沈华 解生彬 《野生动物》 2013年第5期274-275,299,共3页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麋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麋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麇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野生动物 重引入 野外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引入对麋鹿种群分娩定时及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庆辉 柏超 +7 位作者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张树苗 白加德 钟震宇 张成林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从灭绝至重引入)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25%、25%~50%、50%~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2748.34±157.69)℃,累计光照达到(3684.77±514.26)h可启动正常分娩。(4)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引入生物学 麋鹿 繁殖预测 分娩节律 定时及同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角柄发育规律与相关内分泌及信号通路检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志强 单云芳 +8 位作者 李俊芳 张庆勋 贺永惠 崔艳红 钟震宇 柏超 张成林 白加德 孟庆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1,共7页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角柄生长发育的宏观测量,结合青春期骨膜组织取样、血液激素水平和信号通路表达情况检测,对麋鹿角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成年不同,幼龄雄性麋鹿在第1年秋季开始出生后的首次角柄发育,由毛旋处长出骨质突起,翌年2—3月角柄长至2.5~3.0 cm,逐渐形成初角基,5—6月首次生茸,冬至脱落,此时形成完整的角柄;随青春期发育和年龄增长,角柄逐渐变粗变短;角柄围长由2岁时的(17.17±1.00)cm增加到3岁时的(35.43±0.83)cm,差异极显著(F_(1,9)=4.1281,n=9,p=0.0053);角柄直径由2岁时的(3.66±0.59)cm增加到3岁时的(5.91±0.72)cm,差异极显著(F_(1,9)=3.1740,n=9,p=0.0246)。血液激素检测表明睾酮分泌水平与角柄发育密切相关,睾酮分泌水平由1岁时的(564.27±41.16)pg/m L增加到3岁时的(737.96±66.57)pg/m L,差异极显著(F_(1,9)=4.3030,n=9,p=0.0022);分子检测结果也显示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了角柄发育过程。研究揭示了麋鹿角柄发育规律,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分泌因素及分子表达情况,为今后持续开展麋鹿角柄发育及茸再生机制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柄发育 麋鹿 内分泌 信号通路 TGF-Β sM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综合诊断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宇航 汪明权 +4 位作者 高兴 李可伟 杨涛 张玉铭 李家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206,共5页
2021年1月18—24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头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死亡。采集组织及粪便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组织涂片镜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细菌16S rDNA和多重PCR鉴定... 2021年1月18—24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头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死亡。采集组织及粪便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组织涂片镜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细菌16S rDNA和多重PCR鉴定,确诊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并根据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给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产气荚膜梭菌 药敏试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死亡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义军 孙大明 +5 位作者 甄军爱 王立波 赵雨梦 沈华 刘彬 陈玉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1-748,共8页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苏北沿海滩涂,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丰麋鹿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野生动物 死亡率 种群管理 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情期野生与圈养麋鹿群主行为差异 被引量:6
19
作者 丁玉华 任义军 +2 位作者 徐安红 解生彬 侯立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在麋鹿发情期,以大丰麋鹿群主为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5种行为及群主吼叫行为为研究内容,探讨大丰野生麋鹿与圈养麋鹿习性差异.结果显示:行为发生频次在时间段上分布差异显著;两种群主吼叫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持续时间为9.495s±6.0... 在麋鹿发情期,以大丰麋鹿群主为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5种行为及群主吼叫行为为研究内容,探讨大丰野生麋鹿与圈养麋鹿习性差异.结果显示:行为发生频次在时间段上分布差异显著;两种群主吼叫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持续时间为9.495s±6.070s;但在06:00~08:00,08:00~10:00,10:00~12:00和12:00~14:00吼叫持续时间出现显著差异;在行为发生方面,休息、追雌和奔跑,吼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而走动和驱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大丰野生麋鹿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行为习性有别于圈养麋鹿,正在逐步恢复野生麋鹿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发情期 群主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性别及年龄差异 被引量:6
20
作者 袁红平 王立波 +2 位作者 郜志鹏 俞晓鹏 解生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3-980,共8页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应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为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分别对大丰麋鹿保护区119头幼体、亚成体、成体麋鹿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雄性麋鹿红细胞(RBC)...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应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为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分别对大丰麋鹿保护区119头幼体、亚成体、成体麋鹿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雄性麋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指标和血小板总数(PLT)显著高于雌性(P<0.05);碱性磷酸酶(ALP)和葡萄糖(GLU)指标显著高于雌性,胆固醇(CHOL)、尿酸(UA)、尿素(UREA)和甘油三酯(TG)指标显著低于雌性(P<0.05)。雄雌麋鹿幼体与亚成体、幼体与成体的多数生理和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亚成体与成体只在少数生理和生化指标上存在差异。研究表明,麋鹿生理生化指标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探究麋鹿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性别 年龄 生理生化 大丰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