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O2-Fe3O4-ATP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和脱附
1
作者 薛田田 刘洋 +1 位作者 苏可心 李静萍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52-2256,2260,共6页
通过凹凸棒黏土负载TiO2-Fe3O4制备了TiO2-Fe3O4-ATP吸附剂,进行了P(Ⅴ)的静态吸附和脱附实验,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SEM对凹凸棒黏土负载纳米TiO2-Fe3O4前后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物料配比及吸附时间、pH值、温度、... 通过凹凸棒黏土负载TiO2-Fe3O4制备了TiO2-Fe3O4-ATP吸附剂,进行了P(Ⅴ)的静态吸附和脱附实验,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SEM对凹凸棒黏土负载纳米TiO2-Fe3O4前后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物料配比及吸附时间、pH值、温度、投加量和初始浓度对P(Ⅴ)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4负载TiO2-Fe3O4-ATP吸附剂对P(Ⅴ)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当吸附剂质量为0.6 g,P(Ⅴ)离子初始浓度0.6 mg/L时,pH为8左右,温度20℃,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率为92.9%。吸附过程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类型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一致。TiO2-Fe3O4-ATP吸附剂在循环使用4次后,吸附率仍能达到7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黏土 纳米二氧化钛 p() 吸附 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薄膜与p-Si:H膜接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芳 王海燕 +5 位作者 卢景霄 郜小勇 杨仕娥 陈永生 杨根 王子健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6,共5页
本实验采用PECVD方法在不同透明导电薄膜上沉积了p型掺杂(p-Si:H)膜。用拉曼(Raman)光谱测试了p-Si:H膜的晶化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其形貌。结果表明:在SnO2上沉积的p-Si:H膜的晶化率较其它两种衬底高,相应的SEM形貌显示颗... 本实验采用PECVD方法在不同透明导电薄膜上沉积了p型掺杂(p-Si:H)膜。用拉曼(Raman)光谱测试了p-Si:H膜的晶化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其形貌。结果表明:在SnO2上沉积的p-Si:H膜的晶化率较其它两种衬底高,相应的SEM形貌显示颗粒尺寸也较大。通过I-V测试仪测试了ZnO:Al/p-Si:H、SnO2/p-Si:H和SnO2/ZnO:Al/p-Si:H的接触特性,结果显示ZnO:Al/p-Si:H的接触特性并不比SnO2/p-Si:H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膜 p-Si:H膜 Ⅰ-测试 电接触特性 晶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H gCdTe光伏探测器的化学硫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晓燕 彭震宇 鲁正雄 《航空兵器》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首次采用Na2S.9H2O在n+-p-HgCdTe表面进行化学硫化,然后溅射ZnS于化学硫化层上的钝化方法。I-V特性曲线显示,经过化学硫化的n+-p-HgCdTe器件的漏电流有所下降。分析表明,化学硫化由于抑制了表面氧化而降低了表面态密度,避免了相应漏电... 首次采用Na2S.9H2O在n+-p-HgCdTe表面进行化学硫化,然后溅射ZnS于化学硫化层上的钝化方法。I-V特性曲线显示,经过化学硫化的n+-p-HgCdTe器件的漏电流有所下降。分析表明,化学硫化由于抑制了表面氧化而降低了表面态密度,避免了相应漏电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LUS%-p-HgCdTe 光伏探测器 化学硫化 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毛竹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中磷的动态吸附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艳红 王国豪 +2 位作者 张立浩 梁森 朱义年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以铁改性毛竹生物炭复合材料(PMC-Fe/C-B)为吸附剂,使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模拟动态吸附过程,探究P(Ⅴ)溶液初始浓度、流速、pH、吸附剂投加量、吸附剂粒径以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PMC-Fe/C-B吸附P(Ⅴ)的影响。通过SEM-EDS、XRD、FT-IR和XPS等... 以铁改性毛竹生物炭复合材料(PMC-Fe/C-B)为吸附剂,使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模拟动态吸附过程,探究P(Ⅴ)溶液初始浓度、流速、pH、吸附剂投加量、吸附剂粒径以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PMC-Fe/C-B吸附P(Ⅴ)的影响。通过SEM-EDS、XRD、FT-IR和XPS等现代表征手段分别对吸附P(Ⅴ)前后的PMC-Fe/C-B进行表征,结果显示PMC-Fe/C-B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与P(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伴随有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动态吸附模型结果显示,在初始浓度为10 mg·L^(-1),进水流速为5.136 mL·min^(-1),pH为3,吸附剂粒径>100目(<0.149 mm)、吸附温度为35℃以及投加量为0.5 g的条件下,PMC-Fe/C-B对P(Ⅴ)的最大吸附容量q_(e,exp)为14.26 mg·g^(-1),去除率为77.65%。Thomas模型能较好地拟合PMC-Fe/C-B对P(Ⅴ)的动态吸附数据,C_(t)/C_(0)、t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0.9368~0.9912)。改性材料PMC-Fe/C-B在废水除P(Ⅴ)的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C-Fe/C-B 动态吸附 p() Thomas模型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薄膜V族掺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仁江 孔春阳 +2 位作者 马勇 王万录 廖克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15,125,共4页
ZnO薄膜作为第三代半导体功能材料,高质量的p型掺杂是基于光电器件应用的关键。概述了ZnO薄膜V族元素氮、磷、砷(N、P、As)p型掺杂的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了3种元素的掺杂和p型转变特性,简单介绍了共掺杂技术,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氧化锌 p型掺杂 共掺杂 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