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 被引量:20
1
作者 谷伟 岳永杰 +2 位作者 李钢铁 潘文杰 哈丽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40-3448,共9页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 于2010年采用定点连续观测的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龄(23年生、40年生、56年生)沙地榆孤立木种子雨的数量、组成及散布过程,分析沙地榆种子雨的扩散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立木种子雨的总量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56年生孤立木>40年生孤立木>23年生孤立木,其种子雨的总量分别为(7744±16.26)粒/m2、(5236±18.87)粒/m2、(2456±12.67)粒/m2;(2)40年生孤立木的种子质量较好,成熟种子的比例最高,未成熟、空粒和虫害种子的比例较低,56年生孤立木次之,23年生孤立木质量最差,56年生沙地榆和40年生沙地榆是自然更新种子的主要来源;(3)榆树种子于当年5月下旬开始成熟并于6月初开始脱落,6月中旬达到降落高峰期,落种持续到6月下旬结束,落种期持续近1个月;(4)种子雨的前扩散过程中种子集中降落在主风向的下风向50 m和树冠周围20 m的范围内;(5)在种子的后扩散过程中,种子沿下风向继续运动,散落在下风向50 m范围或更远处,后扩散对前扩散表现为"削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种子雨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径向生长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晶晶 黄荣凤 +5 位作者 李钢铁 侯向阳 秦艳 张国盛 刘洪娥 Oxana Vishnyakova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7,共7页
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的天然沙地榆为材料,测定沙地榆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分析其偏心生长状况、径向生长规律和径向生长动态,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保护和天然更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宝绍岱和那日... 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的天然沙地榆为材料,测定沙地榆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分析其偏心生长状况、径向生长规律和径向生长动态,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种群保护和天然更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宝绍岱和那日图生长的沙地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心生长,且偏心形态比较复杂,形状不规则;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径向生长过程中均出现了2个生长高峰期,其中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的径向生长规律非常相似,2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完全一致,径向累积生长曲线均呈双S型;早材宽度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幅度很小,高峰期出现的时期与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相差比较大,累积生长曲线呈线型;宝绍岱和那日图沙地榆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25和2.30 mm,无显著差异,但宝绍岱沙地榆年轮宽度和晚材宽度的变异系数达到20%以上,明显大于那日图沙地榆;宝绍岱沙地榆径向生长第1次高峰出现在第17-21年,那日图沙地榆径向生长第1次高峰出现在第15-19年,二者的成熟龄相差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榆 径向生长 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名彦 丁国栋 +3 位作者 罗俊宝 王翔宇 朴起亨 崔利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195,共5页
就浑善达克沙地高等级公路取土场采取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提出了路域取土场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模式为平铺式砾石沙障+低立式菱形芦苇沙障+高立式沙柳沙障+樟子松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应用明显恢复了植被... 就浑善达克沙地高等级公路取土场采取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提出了路域取土场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模式为平铺式砾石沙障+低立式菱形芦苇沙障+高立式沙柳沙障+樟子松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应用明显恢复了植被,樟子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0%和35%,植被覆盖度是流沙地的5倍,生物量增加了3.40~5.16倍,植被组成趋向于多样化、稳定化;取土场内的风速比是流沙的14.61%,输沙率减少了的91.7%,粗糙度是流沙的38.86倍,极大地减弱了近地表风速,减少了输沙量,改善了取土场下垫面的状况,改良土壤理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高速公路 植被恢复模式 取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沙丘剖面颜色变化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旭东 周广胜 张新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研究中国沙漠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颜色变化与古气候之间的可能联系,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测定了7个天然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颜色(L~*a~*b~*)、有机碳、总氮和粒度。结果表明:L~*(亮度)、a~*(... 为研究中国沙漠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颜色变化与古气候之间的可能联系,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测定了7个天然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颜色(L~*a~*b~*)、有机碳、总氮和粒度。结果表明:L~*(亮度)、a~*(红度)、b~*(黄度)值分别介于32.41~65.89,2.73~7.52和-1.68~17.16;L~*、a~*、b~*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L~*和b~*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R2=0.90),而L~*和a~*之间的相关性最低(R2=0.26);L~*、a~*、b~*值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它们在风成沙层位处为高值,在灰色—黑色砂质古土壤层位处为低值,但L~*值变化较大,a~*和b~*值变化较小。均值的非参数检验表明L~*可指示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风成沙和古土壤层的变化,而a~*在这类沉积序列上变化不敏感。影响L~*的主要因素与有机质含量和成壤作用有关,它们都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关系密切,因此L~*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L~*低值对有机质含量增加和成壤作用的加强具有指示作用,是东亚夏季风增强的信号。基于颜色参数L~*可以很好地重建中国沙漠东部风成沙—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古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风成沙—古土壤 亮度 有机质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固沙带防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武俊瑛 高永 +1 位作者 秦艳 惠彦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6-1288,共3页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带风速、输沙量的测定,分析了固沙带内的风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以及风沙流结构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固沙带的防护效益和设计合理性。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固沙带是公路沿线两侧形成植物能够适时发芽、生长的前...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带风速、输沙量的测定,分析了固沙带内的风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以及风沙流结构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固沙带的防护效益和设计合理性。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固沙带是公路沿线两侧形成植物能够适时发芽、生长的前期保护带,使公路沿线两侧植物最终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是防护体系中实现持久生态防护的重要功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公路 风沙危害 固沙带 半隐蔽式方格沙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沙害防治——高立式柳条沙障设置研究
6
作者 武俊瑛 高永 +2 位作者 汪季 秦艳 惠彦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6506-6509,共4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在试验区及浑善达克沙地生长丰富,株高1.6-2.0 m,基经1.0-1.5 cm为自然生长最多的规格,是公路沙... 以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在试验区及浑善达克沙地生长丰富,株高1.6-2.0 m,基经1.0-1.5 cm为自然生长最多的规格,是公路沙害防治中重要的沙障材料。由于柳条沙障类型、高度、规格、疏透度、设置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工程防沙体系的稳定和防护效益,笔者通过对15、18、21、24、27和15、25、35、45根/m两组不同密度高立式柳条沙障分别于裸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风速测试,比较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结合防沙工程实践,提出25-30根/m为当地高立式柳条沙障设置的适宜密度。通过对多道高立式柳条沙障风速变化、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地高立式柳条沙障间距按上述密度应以4 m为宜,个别特殊位置可调整为2 m,如在风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公路沙害 高立式柳条沙障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压立式PE纱网沙障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闫德仁 高海燕 +5 位作者 胡小龙 黄海广 袁立敏 杨制国 张胜男 高颖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3-17,共5页
流动沙地铺设沙障后土壤种子库变化对自然植被恢复评价和有效预测生态恢复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野外取样和温室内发芽测定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铺设不同规格纱网沙障后,0~5 cm土层深度内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 流动沙地铺设沙障后土壤种子库变化对自然植被恢复评价和有效预测生态恢复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野外取样和温室内发芽测定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铺设不同规格纱网沙障后,0~5 cm土层深度内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 m×4 m网格沙障内土壤种子库为每平方米547.20粒,分别比4 m带状和6 m带状沙障增加143.00粒和288.90粒。网格沙障内积沙部位土壤种子库为每平方米718.75粒,风蚀部位为每平方米350.00粒。在4 m带状沙障前段位置土壤种子库为每平方米412.50粒,中段位置土壤种子库为每平方米645.80粒,沙障后段位置土壤种子库每平方米只有154.20粒。铺设沙障后,沙化草地土壤种子库为每平方米675.00粒,比平缓风蚀坑内土壤种子库高70.00%。直压立式PE纱网沙障对土壤种子具有明显的拦截作用,其中4 m×4 m网格沙障对土壤种子的拦截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纱网沙障 风蚀坑 土壤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纱网沙障对风蚀坑积沙区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海燕 闫德仁 +4 位作者 胡小龙 袁立敏 杨制国 黄海广 张胜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1,共9页
以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风蚀坑积沙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固定沙丘活化形成风蚀坑积沙区的特点铺设纱网沙障,积沙区不同铺设方式下设计4 m×4 m网格沙障(S1)和4 m带状沙障(S2);积沙区不同空间位置下使用4 m×4 m网格沙障铺设积沙区... 以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风蚀坑积沙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固定沙丘活化形成风蚀坑积沙区的特点铺设纱网沙障,积沙区不同铺设方式下设计4 m×4 m网格沙障(S1)和4 m带状沙障(S2);积沙区不同空间位置下使用4 m×4 m网格沙障铺设积沙区前段(L1)、积沙区中段(L2)和积沙区后段(L3)3个空间部位;以流动沙地为对照(CK),采用野外取样和温室内萌发的方法,探讨纱网沙障在积沙区不同铺设方式下及不同空间位置下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及种子密度不同,同一物种在不同处理的土壤种子库中出现时种子密度也存在差异;禾本科、藜科、菊科植物种在土壤种子库中出现比例均较高,分别占31.3%、25.0%和18.8%,占总物种数的75.0%;败酱科、豆科、毛茛科、唇形科、苋科在土壤种子库中均有出现。不同处理间S1物种种类最多,达12种,CK种类最少,仅有5种。2)风蚀坑积沙区经纱网沙障治理后,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物种数、种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呈增加趋势;不同铺设方式下S1处理及不同空间位置下L2处理的1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种子数均为最高。3)土壤种子库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i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空间位置下均表现为L2>L1>L3>CK;在不同铺设方式下均表现S1>S2>CK(Pielou均匀度指数除外)。此外,经过治理后,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成效与沙化草地相近,与CK显著不同。设置纱网沙障改善了风蚀坑流动沙地土壤种子库结构,对快速恢复植被,促进流动沙地植被演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坑 纱网沙障 土壤种子库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成效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闫德仁 黄海广 +1 位作者 闫婷 胡小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46-48,57,共4页
长期连续定位调查结果对客观评价飞播固沙成效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定位调查方法,连续测定了2004—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区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飞播后植物生长年限的增加,播区植物生长... 长期连续定位调查结果对客观评价飞播固沙成效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定位调查方法,连续测定了2004—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流动沙地飞播区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飞播后植物生长年限的增加,播区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物密度和植物种类均呈现多项式模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为指数模型。典型样方内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从8种逐渐增加到19种,多年生乡土植物种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到6种,植被平均盖度从21.65%增加到60.00%,生物量从22.30 g/m 2增加到56.70 g/m 2。植被盖度、生物量、植物种类和年度降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植物种密度和年降雨的相关性较差。飞播固沙后植物生长经历了一个缓慢并波动的过程,植被盖度、多年生乡土植物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飞播固沙 成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