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H_2S and Organosulfur Compounds from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Using Formulated Solvents: Solubility Parameter Investigation and Industrial Test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Feng Shen Benxian +2 位作者 Sun Hui Liu Jichang Shang Jianfe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期75-81,共7页
The performance of four formulated solvents(labeled as UDS-I, UDS-II, UDS-III, and UDS-IV) for removing methyl mercaptan from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was predicted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solubility parameter theor... The performance of four formulated solvents(labeled as UDS-I, UDS-II, UDS-III, and UDS-IV) for removing methyl mercaptan from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was predicted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solubility parameter theor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DS-IV has the closest solubility parameter to that of methyl mercapta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tested solvents, indicating the strongest affinity and the highest solubility for methyl mercaptan. The industrial tests at a plant for desulfurization of LPG produced from the delayed coker have shown that the UDS solvents hav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for removal of organosulfur compounds(mainly methyl mercaptan). Although the sulfur loading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e total sulfur content of LPG treated with UDS-IV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50% in comparison with N-methyl diethanolamine. In addition, UDS-IV has superior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and selectivity for sulfur compounds over hydrocarbons. The industrial test and the solubility parameter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DESULFURIZATION SOLVENT SOLUBILITY parameter METHYL MERCAPTAN organosulfu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covering the solid-phase conversion mechanism via a new range of organosulfur polymer composite cathod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3
2
作者 Xiang Li Dezhong Liu +8 位作者 Ziyi Cao Yaqi Liao Zexiao Cheng Jie Chen Kai Yuan Xing Lin Zhen Li Yunhui Huang Lixia Yu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459-466,共8页
The sulfur cathodes operating via solid phase conversion of sulfur have natural advantages in suppressing polysulfide dissolution and lowering the electrolyte dosage,and thus realiz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sulfur cathodes operating via solid phase conversion of sulfur have natural advantages in suppressing polysulfide dissolution and lowering the electrolyte dosage,and thus realiz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oth cycle life and energy density.To realize an ideal solid-phase conversion of sulfur,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 path of reaction mechanism and a corresponding intentional material and/or cathode design are highly essential.Herein,via covalently fixing of sulfur onto the triallyl isocyanurate,a series of S-triallyl isocyanurate organosulfur polymer composites(STIs) are developed.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behavior of STIs i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It i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STIs varies with the synthetic temperature,and correspondingly the electrochemical redox of sulfur can be controlled from conventional "solid-liquid-solid" conversion to the "solid-solid" one.Among the STI series,the STI-5 composite realizes an ideal solid-phase conversion and demonstrates great potential for building a Li-S battery with high-energy density and long-cyclelife:it realizes stable cycling over 1000 cycles in carbonate electrolyte,with a degradation rate of0.053% per cycle;the corresponding pouch cell shows almost no capacity decay for 125 cycl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 sulfur loading(4.5 mg cm^(-2)) and lean electrolyte(8 μL mg_s^(-1)).In addition,the tailoring strategy of STI can also apply to other precursors with allyl functional groups to develop new organosulfur polymers for "solid-solid" sulfur cathodes.The vulcanized triallyl phosphate(STP) and triallylamine(STA) both show great lithium storage potential.This strategy successfully develops a new family of organosulfur polymers as cathodes for Li-S batteries via solid-phase conversion of sulfur,and brings insights to the mechanism study in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osulfur polyme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llyl functional groups Reaction mechanism Solid–solid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ght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sulfur chains adjustable polymer cathode for high-loading lithium-organo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2
3
作者 Jinqiu Zhou Xi Zhou +3 位作者 Yawen Sun Xiaowei Shen Tao Qian Chenglin Y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238-244,共7页
Small molecules with adjustable sulfur atoms in the confined structure were acted as precursor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 cathodes for lithium-organosulfur batteries.Among them,poly(diallyl tetrasulfide)(PDATtS)deli... Small molecules with adjustable sulfur atoms in the confined structure were acted as precursor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 cathodes for lithium-organosulfur batteries.Among them,poly(diallyl tetrasulfide)(PDATtS)delivered a high capacity of 700 mAh g^(-1),stable capacity retention of 85%after 300 cycles,high areal capacity~4 m Ah cm^(-2) for electrode with up to 10.3 mg cm^(-2) loading.New insight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PDATtS electrode that radicals arisen from the homolytic cleavage of S-S bond in PDATtS reacted with Li+to generate thiolates(RSLi)and insoluble lithium sulfides(Li_(2)S)or lithium disulfide(Li_(2)S_(2))was clearly verified by in-situ UV/Vis spectroscopy,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studies and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Therefore,based on the unique reaction mechanism,problems of rapid capacity fading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oluble polysulfide intermediates and their serious shuttle effect in conventional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was totally avoided,realizing the dendrite-free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This study sets new trends for avenues of further research to advance Li-S battery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sulfur battery organosulfur polymer Adjustable sulfur chains Cathode mater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w-temperature Li-S batteries enabled by all amorphous con version process of organosulfur cathode 被引量:1
4
作者 Zhenkang Wang Xiaowei Shen +5 位作者 Sijie Li Yuxuan Wu Tingzhou Yang Jie Liu Tao Qian Chenglin Y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96-502,I0013,共8页
The high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of discharging in termediates of Li-S batteries(Li_(2)S_(2)/Li_(2)S)causes a severe capacity attenu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Herein,a sulfur-rich polymer is fabricated,which enables al... The high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of discharging in termediates of Li-S batteries(Li_(2)S_(2)/Li_(2)S)causes a severe capacity attenu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Herein,a sulfur-rich polymer is fabricated,which enables all the discharging in termediates to exist in an amorphous state without long-range order,promoti ng the substantial conversion of discharging intermediates and enhancing Li-S batteries'performance at low temperatures greatly.This cathode material exhib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both at room and low temperatures.Even under an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40℃),the discharge capacity can remain 67% of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Besides,in-situ UV/Vis spectroscopy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is organosulfur cathode undergoes a new mechanism during discharge.Li_(2)S_(6) and Li_(2)S_(3) are the primary discharging intermediates that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Li-S batteries.These results provide a new directi on for a broa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of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temperature organosulfur polymers Li-S battery CRYSTALLIN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有机硫化物抗肿瘤机制及应用前景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颖钰 陆茵 +3 位作者 钱文慧 赵杨 王生 陶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454-11457,共4页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的鳞茎,性温,味辣,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多种有机硫化物(OSCs),具备抗菌消炎、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及试验研究表明,OSCs对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主要...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的鳞茎,性温,味辣,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多种有机硫化物(OSCs),具备抗菌消炎、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及试验研究表明,OSCs对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预防致癌物质活化、调控细胞内酶系统进行解毒、阻断肿瘤细胞周期、诱导凋亡、抑制转移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等。笔者就大蒜有机硫化物(OSCs)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概述,为临床开发低毒高效的抗肿瘤中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有机硫化物 肿瘤 药理作用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DS溶剂中压吸收脱除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章建华 沈本贤 +1 位作者 刘纪昌 孙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68,共4页
以具有工业应用背景的XDS为溶剂进行了1.5 MPa压力下脱除模拟川东北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等有害组分的研究,与MDEA溶剂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对XDS溶剂脱除有机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操作压力1.5 MPa、温度40℃、气液体积比为126的... 以具有工业应用背景的XDS为溶剂进行了1.5 MPa压力下脱除模拟川东北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等有害组分的研究,与MDEA溶剂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对XDS溶剂脱除有机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操作压力1.5 MPa、温度40℃、气液体积比为126的条件下,MDEA溶剂吸收的净化气总硫含量符合二类气指标,而XDS溶剂的净化气H2S含量小于0.5 mg/m3、总硫含量小于20 mg/m3,达到一类气指标,表明XDS溶剂对天然气中有机硫的脱除效果明显优于MDEA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有机硫 脱硫剂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DS溶剂常压吸收脱除高酸性石油天然气中的有机硫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章建华 沈本贤 +1 位作者 孙辉 刘纪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了满足高酸性天然气的脱硫要求,基于醇胺类脱硫剂的脱硫机理,研制了对硫,尤其是对有机硫含量高的天然气具有良好脱除效果的复合高效脱硫溶剂(XDS),优化了脱硫工艺条件,并与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满足高酸性天然气的脱硫要求,基于醇胺类脱硫剂的脱硫机理,研制了对硫,尤其是对有机硫含量高的天然气具有良好脱除效果的复合高效脱硫溶剂(XDS),优化了脱硫工艺条件,并与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XDS质量分数为41%,气液体积比(Vg/Vl)为131、操作温度为16℃时,净化效果最好,此时尾气中H2S和总硫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 mg/m3和20.2 mg/m3,φ(CO2)<0.1%,达到一类天然气指标要求。XDS和MDEA对H2S和CO2含量高的天然气均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但在脱除高含量的COS和硫醇等有机硫化物时,XDS显著优于MD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有机硫 脱硫剂 MDEA X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W技术在有机硫化学战剂检测中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卫卫 余建华 +1 位作者 潘勇 黄启斌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20,共4页
通过对目前世界各国声表面波(SAW)技术检测有机硫化学战剂研究发展状况的回顾,详细讲述了SAW传感器中膜材料的选择、镀膜方法、温湿度等因素对检测的影响,以及SAW技术在检测有机硫化学战剂的应用。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 通过对目前世界各国声表面波(SAW)技术检测有机硫化学战剂研究发展状况的回顾,详细讲述了SAW传感器中膜材料的选择、镀膜方法、温湿度等因素对检测的影响,以及SAW技术在检测有机硫化学战剂的应用。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初步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 有机硫化学战剂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DS溶剂高压吸收脱除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的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章建华 沈本贤 +1 位作者 刘纪昌 孙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7-771,共5页
以自主研发的配方型XDS溶剂用于8.3MPa压力下吸收脱除模拟川东北高酸性天然气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当溶剂质量分数为50%、操作温度40℃、气/液体积比为130左右时,XDS溶剂对天然气中的有机硫化合物的脱除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常用的甲基二... 以自主研发的配方型XDS溶剂用于8.3MPa压力下吸收脱除模拟川东北高酸性天然气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当溶剂质量分数为50%、操作温度40℃、气/液体积比为130左右时,XDS溶剂对天然气中的有机硫化合物的脱除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常用的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剂(有机硫化合物脱除率63.8%)。相应的吸收模型研究表明,有机硫化合物在MDEA溶剂中的亨利常数大于在XDS溶剂中的亨利常数,而其在MDEA溶剂中的传质性能因子小于在XDS溶剂中的传质性能因子,表明在有机硫化合物溶解性和传质性能两方面XDS溶剂均优于MDEA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有机硫 脱硫剂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液膜接触器内复配型溶剂高效脱除液化气中有机硫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峰 沈本贤 +1 位作者 孙辉 刘纪昌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73,共6页
对比纤维液膜接触器与筛板塔的传质面积、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4种复配型溶剂(UDS-Ⅰ,UDS-Ⅱ,UDS-Ⅲ,UDS-Ⅳ)对有机硫的溶解性能,并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考察操作条件对优选溶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以UDS-Ⅳ为... 对比纤维液膜接触器与筛板塔的传质面积、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4种复配型溶剂(UDS-Ⅰ,UDS-Ⅱ,UDS-Ⅲ,UDS-Ⅳ)对有机硫的溶解性能,并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考察操作条件对优选溶剂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以UDS-Ⅳ为优选溶剂脱除液化气中的硫化物,可从提高传质面积、传质推动力等方面提高有机硫传质速率,从而提高有机硫脱除率;UDS-Ⅳ溶剂对总有机硫的脱除率较MDEA高45.7百分点,总有机硫在UDS-Ⅳ溶剂-液化气体系的分配比较MDEA-液化气体系增加6~9倍;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UDS-Ⅳ溶剂可将焦化液化气的H_2S和总硫分别脱除至1mg/m^3和240mg/m^3以下,总有机硫脱除率高达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气 脱硫溶剂 有机硫 甲硫醇 羰基硫 纤维液膜接触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配位聚合物2-巯基-5-甲基-1,3,4-噻重氮锌钴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磊 孙金绪 +2 位作者 董文钧 施展 冯守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于中温混合溶剂热体系中合成出2种同构的一维配位聚合物[Zn(MMTT)2]n和[Co(MMTT)2]n(MMTT=2-巯基-5-甲基-1,3,4-噻重氮),并进行了单晶结构解析、红外、热重、荧光及磁性等表征.晶体同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Zn(MMTT)2]n的晶胞参数:a=1.... 于中温混合溶剂热体系中合成出2种同构的一维配位聚合物[Zn(MMTT)2]n和[Co(MMTT)2]n(MMTT=2-巯基-5-甲基-1,3,4-噻重氮),并进行了单晶结构解析、红外、热重、荧光及磁性等表征.晶体同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Zn(MMTT)2]n的晶胞参数:a=1.40432(8)nm,b=1.13824(5)nm,c=0.72378(4)nm,β=101.425(3)°,V=1.13400(10)nm3;[Co(MMTT)2]n的晶胞参数:a=1.4001(9)nm,b=1.1142(9)nm,c=0.7403(3)nm,β=107.84(6)°,V=1.0994(12)nm3.化合物中金属原子采取四面体构型,与MMTT配体分子相互连接形成无限一维链;链与链之间通过配体间弱的C—H…S氢键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2-巯基-5-甲基-1 3 4-噻重氮锌/钴 晶体结构 磁性 巯基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SSCNH_2)_4]^-的电子结构——一种有机硫配位镧系络合物的模型阴离子(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黎乐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络阴离子{Nd[SSCN(C_2H_5)_2]_4}^-的简化模型[Nd(SSCNH_2)_4]^-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合情况。从对键能的贡献看,钕和硫原子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离子性的,但从电荷的重新分布看,应该认为共价结合对成键有一定贡献。σ键起主要... 本文详细研究了络阴离子{Nd[SSCN(C_2H_5)_2]_4}^-的简化模型[Nd(SSCNH_2)_4]^-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合情况。从对键能的贡献看,钕和硫原子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离子性的,但从电荷的重新分布看,应该认为共价结合对成键有一定贡献。σ键起主要作用,对Nd—S和Nd—S′键来说,π键级只有σ键级的1/5~1/6。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为什么至今只合成了很少几种有机硫配位镧系络合物而存在大量稳定无机复合镧系硫化物的原因。建议了几种合成稳定的有机硫配位镧系络合物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络合物 有机硫 电子结构 化学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有机硫类含油污水处理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东平 潘红磊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6年第5期32-36,共5页
为了解决目前一些油田采出水处理达不到注水水质标准和降低处理费用的问题,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处理药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效果试验。试验表明,DTC类水处理药剂会成方法稳定,在DTC-2加... 为了解决目前一些油田采出水处理达不到注水水质标准和降低处理费用的问题,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处理药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效果试验。试验表明,DTC类水处理药剂会成方法稳定,在DTC-2加入量为6mg/L时,除油率可达99.1%,处理后水中的含油量为4.4mg/L,除油效果明显,且具有杀菌、缓蚀等多种功能。本试验合成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优于常用聚铝类药剂。在获得相同的试验结果时,加入量明显低于聚铝类药剂。使用具有综合性能的DTC类药剂处理成本较低,具有推广使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化合物 油田 含油污水 污水处理 除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UDS溶剂提高天然气中甲硫醇脱除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惠波 沈本贤 +2 位作者 孙辉 张峰 詹国雄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33,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优选对甲硫醇具有高效吸收溶解性能的活性组分,并设计与原UDS溶剂进行复配,获得改进的UDS复合脱硫溶剂。测定甲硫醇(MeSH)在改进前后2种UDS溶剂中的溶解平衡行为,考察各溶剂对MeSH的溶解性能。研究改进后UDS溶剂的...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优选对甲硫醇具有高效吸收溶解性能的活性组分,并设计与原UDS溶剂进行复配,获得改进的UDS复合脱硫溶剂。测定甲硫醇(MeSH)在改进前后2种UDS溶剂中的溶解平衡行为,考察各溶剂对MeSH的溶解性能。研究改进后UDS溶剂的热稳定性及抗发泡性能。在常压吸收实验装置上对比考察改进前后UDS溶剂对模拟川西海相气田高酸性天然气的吸收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聚乙二醇二甲醚(PEGDME)与MeSH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是提高MeSH吸收溶解性能的适宜组分;改进后UDS溶剂对MeSH较原UDS具有更高的平衡溶解度。改进后UDS溶剂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及优异的抗发泡性能,可以满足天然气净化脱硫工艺的要求。在常压、吸收温度为40℃、气液体积比为360的吸收操作条件下,改进后UDS溶剂对MeSH的脱除率较原UDS溶剂提高10.3百分点,总有机硫脱除率提高5.7百分点,净化气中总硫浓度由70.0mg/m^3降低至54.1mg/m^3,产品气质量由国标二类气升级至一类气。采用改进后UDS溶剂处理以甲硫醇为主要有机硫的高酸性天然气,将有助于降低产品气总硫含量,提高产品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溶剂 天然气 有机硫 甲硫醇脱除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DS溶剂吸收脱除焦化干气中有机硫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慎艳 孙辉 +1 位作者 沈本贤 刘露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1年第2期7-12,共6页
为了优化利用炼油厂焦化干气,提高焦化干气中有机硫的脱除水平,以具有良好有机硫脱除性能的UDS高效脱硫溶剂对焦化干气中硫化物进行深度脱除,对比考察了UDS和MDEA溶剂吸收脱除焦化干气中有机硫和H_2S的性能,优化了UDS溶剂的吸收工艺条件... 为了优化利用炼油厂焦化干气,提高焦化干气中有机硫的脱除水平,以具有良好有机硫脱除性能的UDS高效脱硫溶剂对焦化干气中硫化物进行深度脱除,对比考察了UDS和MDEA溶剂吸收脱除焦化干气中有机硫和H_2S的性能,优化了UDS溶剂的吸收工艺条件,并对UDS溶剂吸收脱除焦化干气中有机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常压,UDS质量分数为50%,气液比为165,吸收操作温度38℃左右的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净化气中H_2S和有机硫浓度分别可降至1mg/m^3和10.5mg/m^3,有机硫脱除率可达99.29%,较MDEA溶剂高出约58个百分点。与MDEA溶剂相比,UDS溶剂在脱除焦化干气中有机硫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干气 有机硫 脱硫剂 脱硫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柱头程序升温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新鲜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屏 盛旋 +1 位作者 丁袁生 胡艳云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1-353,共3页
采用冷溶剂提取新鲜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结合冷柱头程序升温进样,对大蒜原始组分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该法实现了从提取到色谱分离的“冷过程”,因而可以准确地鉴定大蒜提取液在热分解前的原始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蒜提取液... 采用冷溶剂提取新鲜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结合冷柱头程序升温进样,对大蒜原始组分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该法实现了从提取到色谱分离的“冷过程”,因而可以准确地鉴定大蒜提取液在热分解前的原始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蒜提取液中含有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及其异构体2-乙烯基-1,3-二硫杂-4-环己烯两种主要组分以及少量的S-甲基甲烷硫代亚磺酸酯、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对大蒜的冷溶剂提取液和水蒸气蒸馏提取的大蒜油中的有机硫化合物进行了比较,对一些主要有机硫化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冷柱头 程序升温进样 有机硫化合物 大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DS溶剂净化高酸性天然气工业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柯媛 沈本贤 +2 位作者 张峰 刘纪昌 孙辉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5年第12期1-5,共5页
介绍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UDS复合脱硫溶剂及UDS净化高酸性天然气工业应用研究,并对闪蒸气吸收塔操作不稳定的工程问题进行水力学核算。工业应用结果表明,UDS溶剂在有效脱除H_2S和CO_2的同时能够高效脱除羰基硫(COS)等有机硫,当原料气中... 介绍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UDS复合脱硫溶剂及UDS净化高酸性天然气工业应用研究,并对闪蒸气吸收塔操作不稳定的工程问题进行水力学核算。工业应用结果表明,UDS溶剂在有效脱除H_2S和CO_2的同时能够高效脱除羰基硫(COS)等有机硫,当原料气中H_2S,CO_2体积分数和总有机硫质量浓度依次为15.88%,8.54%和390.83 mg/m^3时在吸收压力为8.3 MPa、温度为40℃、气液体积比为230的条件下,净化气中H_2S质量浓度小于1 mg/m^3、总硫质量浓度小于3.5 mg/m^3,净化气质量优于一类气指标,一级吸收COS脱除率较相同条件下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剂装置高出13百分点。水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散堆填料段的水力学性能是影响闪蒸气吸收塔操作稳定性的关键,当闪蒸气流量为1 200 kg/h时,泛点率达到110.09%。将闪蒸气吸收塔塔径由500 mm改造为600 mm,消除了液泛风险,实现了工业净化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酸性天然气 有机硫 脱硫 UDS溶剂 水力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输原油中有机氯超标问题的来源与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饶翔 汪晋 袁用波 《海洋石油》 CAS 2015年第3期51-56,共6页
原油中所含的有机氯物质是导致炼油设备腐蚀的关键问题之一。此文通过研究注水助剂、注入水以及酸化措施液对江汉油田八面河油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八面河油田原油有机氯产生的化学反应途径,提出了控制使用含氯的油田化学助剂... 原油中所含的有机氯物质是导致炼油设备腐蚀的关键问题之一。此文通过研究注水助剂、注入水以及酸化措施液对江汉油田八面河油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八面河油田原油有机氯产生的化学反应途径,提出了控制使用含氯的油田化学助剂的建议,对避免外输原油中有机氯超标和下游炼化设备的有机氯腐蚀问题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输原油 有机氯 注水 酸化 氟硼酸 有机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硫化合物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屈卓研 张笑银 +2 位作者 肖茹 孙振华 李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89,共19页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优点,有望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一代储能系统。然而,锂硫电池充放电产物的绝缘性、可溶性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硫正极体积膨胀及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严重影响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容量发...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优点,有望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一代储能系统。然而,锂硫电池充放电产物的绝缘性、可溶性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硫正极体积膨胀及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严重影响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容量发挥和循环稳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有机硫化合物来替代单质硫作为正极材料是有前途的策略。调控有机硫化合物的硫链、碳链及其相互作用,可改变其电化学反应过程,提高离子/电子电导,抑制穿梭效应。有机硫化合物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可调控硫正极的反应过程并保护金属锂负极,作为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链段可加速锂离子传导。本综述对有机硫化合物在锂硫电池的正极、电解液添加剂和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将有机硫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和电化学性质联系起来,为解决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提供见解。最后,提出高性能有机硫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机理研究思路,以期实现可实用化的锂硫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有机硫化合物 穿梭效应 电解液添加剂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电化学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硫化物在可充电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思远 郭玮 付永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89,共22页
近年来,有机硫化物因具有结构灵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而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展示出较大的发展前景.有机硫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硫-硫(S—S)键的可逆断裂和形成,分子中S—S键的数目决定了电子转移的多少,而... 近年来,有机硫化物因具有结构灵活、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而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展示出较大的发展前景.有机硫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硫-硫(S—S)键的可逆断裂和形成,分子中S—S键的数目决定了电子转移的多少,而有机基团可以影响电池的电化学行为.本文综合评述了有机硫化物在可充电电池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有机硫小分子和聚合物正极材料在可充电锂电池中的应用,有机硫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硫(Li-S)和锂-硒(Li-Se)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有机硫材料在其它可充电电池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这些结构可调的有机硫化物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改变了传统Li-S和Li-Se电池的氧化-还原路径,参与正负极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形成,能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阻止锂枝晶的生长.最后,讨论了有机硫化物在可充电电池领域未来研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化物 聚合物正极 电解液添加剂 可充电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