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页岩成烃演化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方法及有利区总有机碳含量下限探讨
1
作者 马中良 崔海骕 +2 位作者 宋振响 王远 何川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 中国海相页岩沉积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复杂,原有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未考虑页岩成烃演化的动态过程,不能有效地反映页岩气的真实生成能力。为此,基于四川盆地J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高演化页岩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提出了一种针对海相高演化页岩气生成与保存能力动态评价的方法,并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排油效率控制下的页岩生气能力,再采用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排滞的角度对页岩气生成与保存的全过程开展(半)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气有利区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下限。研究结果表明:①正演热模拟实验可以明确干酪根和滞留油对页岩气的生成贡献,可建立不同排油效率下页岩的生气潜力图版;②热模拟实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生油阶段最大排油效率为68.79%,与固体沥青反演计算得到JY2井的平均排油效率66.52%相近;③四川盆地JY2井海相高演化页岩气保存比例为10%~40%,总体上散失了60%~90%;④TOC对页岩气的保存有一定控制作用,残余TOC大于1.50%的页岩散失了60%~80%的天然气,残余TOC小于1.50%的页岩散失了70%~90%的天然气;⑤当页岩气散失效率为70%、排油效率为50%~80%时,有机质成熟度为2.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1.77%~3.00%,有机质成熟度为3.00%的有利区页岩TOC下限为0.95%~1.70%。结论认为,海相高热演化阶段的页岩气评价既要重视后期改造页岩气的散失,也要关注早期油的排出,从动态演化角度来确定页岩气有利区的页岩TOC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海相高演化页岩气 模拟实验 排油效率 TOC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松 冯冰 +5 位作者 于继良 蓝宝锋 李龙 王胜 沈家宁 李刚权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与硅质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孔隙及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无机孔隙与页理缝和构造缝及微裂缝等。岩石中总有机碳(TOC)为0.34%~6.65%,平均为3.69%,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面上在向斜核部的TOC含量较高,呈环带状向四周降低。岩心含气的质量体积为1.6~6.2 m^(3)/t,平均为3.9 m^(3)/t,龙马溪组总含气量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面上从向斜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从向斜核部向两翼逐渐降低。矿物脆性指数总体较高,具有很好的可压裂性。②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陆棚边缘、改造残留、向斜浅埋”的独特地质背景,其有利的沉积环境及古生产力为页岩气富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避免了页岩储层中天然气的大量逸散,上覆的新滩组盖层与下伏的宝塔组底板形成了“上盖下堵”的封堵组合。③盆外残余向斜页岩气在向斜中心明显富集,核部是页岩气聚集的有利位置,两翼低角度逆断层遮挡处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富集部位,微裂缝的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与稳产,因此中浅层残余向斜的井位部署应重点考虑“宽、缓、深”的核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脆性指数 上盖下堵 断层遮挡 核部富集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安场向斜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区奥陶系至志留系仁和桥组笔石生物地层
3
作者 郑书粲 冯庆来 +1 位作者 龙精杰 陶振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72,共17页
滇西保山地区广泛发育奥陶系−志留系仁和桥组黑色岩系。为了建立其笔石地层时空对比框架,以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半坡剖面和茶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仁和桥组总厚度约71.6 m,底部发育一层厚约25 c... 滇西保山地区广泛发育奥陶系−志留系仁和桥组黑色岩系。为了建立其笔石地层时空对比框架,以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半坡剖面和茶地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仁和桥组总厚度约71.6 m,底部发育一层厚约25 cm的古风化壳,与下伏蒲缥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证明研究区在晚奥陶世曾暴露于地表。基于高分辨率笔石化石调查,识别出了上奥陶统赫南特阶至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共9个笔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仁和桥组第1笔石带,后续简称R1)、Akidograptus ascensus带(R2)、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R3)、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R4)、Coronograptus cyphus带(R5)、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R6),Lituigraptus convolutus带(R7),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R8)和Spirograptus guerichi带(R9)。与扬子地区龙马溪组笔石生物地层对比表明,保山地区仁和桥组9个笔石带能够与龙马溪组LM1~LM9笔石带相对应。此研究成果为保山地区仁和桥组页岩气调查评价建立了良好的笔石生物地层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志留系 仁和桥组 笔石生物地层 龙马溪组 滇西保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孔隙结构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深层页岩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洪明 刘贤 +5 位作者 陈洋 于魏铭 赵宁 石学文 王猛 廖纪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8,共13页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储层品质、含气性差异明显,构造改造作用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控制作用,但关于深层页岩气的构造控制作用机理研究较少,相关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储层品质、含气性差异明显,构造改造作用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控制作用,但关于深层页岩气的构造控制作用机理研究较少,相关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和储层特征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与储层品质的耦合关系,明确了页岩气产量差异的内在地质原因,落实了构造改造作用下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向斜区页岩主要以有机质孔隙、非构造裂缝为主,孔径大;背斜区页岩孔隙结构被强烈改造,以矿物粒间孔、构造裂缝为主,矿物粒间孔狭长且定向排列,孔径小。②向斜区构造相对稳定,有机质孔隙、矿物粒间孔以及成岩裂缝保存较好,宏孔占比高,储集性能好,含气量和产量高;背斜区页岩储层发育大量构造裂缝与断层,孔隙和成岩裂缝被压实,孔径减小,储集性能变差,含气量和产量低。③距盆缘剥蚀区越远,构造越稳定的单元,保存条件越好,该类构造单元页岩储层越发育,含气量和产量越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越大。结论认为,构造运动对于压力系统的影响是形成不同构造单元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并控制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与产量;向斜区深层保存条件好,远离剥蚀区,为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区,该认识可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地区 构造单元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含气性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缘白马地区常压页岩气开发地质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超 包汉勇 万云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1,共9页
涪陵气田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近几年年产气量稳定在70亿m^(3)以上,开发效果良好。随着开发需求不断增大,开发对象由焦石坝等高压页岩气藏逐步转向了白马常压页岩气藏。2021年白马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48.83亿m^(3),地质... 涪陵气田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近几年年产气量稳定在70亿m^(3)以上,开发效果良好。随着开发需求不断增大,开发对象由焦石坝等高压页岩气藏逐步转向了白马常压页岩气藏。2021年白马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48.83亿m^(3),地质资源基础得到夯实,而开发地质评价与目标优选是实现储量有效动用第一环。以分析化验、测井解释、地震预测、压裂试气资料为基础,开展白马地区常压页岩气开发有利层段与有利目标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发育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页岩,其中深水陆棚硅质页岩是开发最有利层段。明确了地层压力系数、孔隙度、天然裂缝、应力性质是常压页岩气开发地质评价的关键参数。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白马常压页岩气藏开发选区地质参数体系,优选白马向斜南部为开发建产第一目标,实现了规模效益建产,对常压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地区 页岩气 常压 开发地质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硅质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响应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程静 闫建平 +5 位作者 宋东江 廖茂杰 郭伟 丁明海 罗光东 刘延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各矿物组分含量、含水饱和度及有机质石墨化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并分析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由骨架(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黏土矿物、黄铁矿、未石墨化有机质以及石墨化有机质、孔隙6个部分组成。(2)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100×100×100像素,融入了上述物理模型中的6个部分,并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导电组分进行标识,可以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切片,表征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的组分特性。(3)黏土矿物含量、黄铁矿含量、含水饱和度以及有机质石墨化程度等4个参数增大都会造成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下降,而有机质的高石墨化程度(25%)和高含水饱和度(88.0%)使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从正常电阻率(大于15Ω·m)降到低阻甚至超低阻(小于5Ω·m),是导致研究区页岩气储层超低阻响应的2个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 页岩气储层 数字岩心 有限元方法 导电因素 含水饱和度 有机质石墨化程度 黏土矿物 黄铁矿含量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川南长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 被引量:230
7
作者 赵文智 李建忠 +2 位作者 杨涛 王淑芳 黄金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9-510,共12页
中国南方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均发育一套富有机质页岩,但页岩气钻探效果差别极大,开展成藏差异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TOC值比筇竹寺组略高,盆地外围地区筇... 中国南方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均发育一套富有机质页岩,但页岩气钻探效果差别极大,开展成藏差异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TOC值比筇竹寺组略高,盆地外围地区筇竹寺组TOC存在高值区;②筇竹寺组热演化程度较五峰组-龙马溪组明显偏高;⑧筇竹寺组有机质孔隙不发育,孔隙度是五峰组-龙马溪组的1/3~1/2;④筇竹寺组含气量低,仅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1/2;⑤筇竹寺组以硅质页岩为主,五峰组-龙马溪组以钙质、钙质硅质页岩为主,硅质成因不同;⑥五峰组-龙马溪组普遍超压,筇竹寺组以常压为主。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①沉积环境不同,影响TOC值和页岩厚度;②筇竹寺组热演化程度过高,导致生烃衰竭、有机质炭化、孔隙度降低,含气性变差;③筇竹寺组顶底板封闭条件较差,影响页岩气保存;④构造位置不同,五峰组-龙马溪组处于斜坡和向斜区,具超压,有利于页岩气保存;⑤筇竹寺组放射性铀含量约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2倍,是热演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南方海相经济性页岩气富集需具备有利的地质条件(富有机质集中段发育,热演化程度适中,有机质孔隙发育,含气量高,顶底板保存条件良好,埋深适中),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有利、资源经济性好,筇竹寺组成藏条件总体较差、有利区范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页岩气 寒武系筇竹寺组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页岩气富集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以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9
8
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11 位作者 孙莎莎 郭长敏 张晨晨 郭雯 管全中 张梦琪 蒋珊 张磊夫 马超 武瑾 李宁 昌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3-774,共12页
以长宁双河剖面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重点讨论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成因。针对目标层段,开展了203块大薄片、203块小薄片、110块TOC样品、110块X-衍射全岩和103块主微量样品... 以长宁双河剖面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重点讨论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成因。针对目标层段,开展了203块大薄片、203块小薄片、110块TOC样品、110块X-衍射全岩和103块主微量样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微裂缝分为顺层缝和非顺层缝,顺层缝多为层面滑移缝、页理缝和构造雁列缝,非顺层缝主要为剪切缝和拉张缝。纵向上,龙马溪组SLM1段微裂缝密度最高,SLM2段至SLM5段微裂缝密度逐渐降低,五峰组微裂缝密度最低。微裂缝密度与黑色页岩硅质含量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负相关,黑色页岩颗粒越细微裂缝密度越大。微裂缝密度受控于生物成因硅含量,生物成因硅含量越高微裂缝密度越大,在应力作用下,微裂缝优先在细粒页岩的纹层界面处形成。区域性构造活动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成岩收缩是页理缝形成的重要动力,生烃增压是微裂缝大量发育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有机质含量 纹层 岩性 黑色页岩 志留系龙马溪组 奥陶系五峰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页岩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孝红 张保民 +3 位作者 陈林 张国涛 李培军 张淼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年代和岩石地层格架显示,宜昌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但自南而北在早志留世鲁丹阶上部至埃隆阶下部有不同程度的笔石带缺失,并由此造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的减薄。页岩微量元素V...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年代和岩石地层格架显示,宜昌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但自南而北在早志留世鲁丹阶上部至埃隆阶下部有不同程度的笔石带缺失,并由此造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的减薄。页岩微量元素V/Cr、Ni/Co、V/(V+Ni)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宜昌地区在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总体处于缺氧-贫氧海洋环境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变化受气候变冷所引起的海平下降和宜昌上升作用的双重影响。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受海底氧化还原环境和海底有机碳通量(Mo-xs)的双重制约。由于不同古地理部位TOC与Ni-xs的相关性不同,在盆地靠近隆起一侧,TOC与Mo-x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OC与Ni-xs的相关性,据此,并结合同期地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具有负偏特征,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相反,推测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可能因海平面下降或宜昌上升作用导致海底发生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溶解和甲烷释放,并由此引起海底有机碳通量的升高,促进有机质的聚集保存。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页岩的含气性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孔隙度主要受储层的渗透率和岩石类型制约,与储层的含气性关系不明显,证明孔隙不是页岩气富集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储层的含气性主要受控于优质储层的厚度、总有机碳含量和压力系数,因此,有利的沉积相带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志留系页岩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具体到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页岩气保存富集上,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中,扬子台地内部坳陷盆地的形成和其中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形成富集的基础。而宜昌地区古老基底的发育及其从三叠纪晚期之后开始的缓慢抬升,导致志留系页岩气储层埋深浅,生气高峰时间晚,是志留系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条件 富集模式 黄陵隆起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奥陶系 志留系 宜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页岩生储机理探讨 被引量:106
10
作者 郭旭升 李宇平 +5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强 袁桃 申宝剑 马中良 魏富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201,共9页
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生储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和实验分析模拟,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页岩成烃、成储机制及内在... 针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生储机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和实验分析模拟,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对页岩成烃、成储机制及内在耦合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物质基础好,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不仅具有高生物成因硅、高有机碳含量,而且具有相对高孔隙度耦合特征。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高演化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保存条件好,早期原油滞留效率高,其气源主要来自原油滞留裂解气。②深水陆棚相生物成因的硅质(蛋白石A),在埋藏成岩早期转化成高硬度晶态石英,伴生形成大量微米级粒间孔,而生物成因的硅质格架抗压性强,为优质页岩储集层早期原油充注及纳米级蜂窝状有机孔的发育和保持提供了空间和保护,是有机孔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③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脆性好,均质性强,微米级硅质粒间孔与纳米级有机孔共生,是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硅质粒间纳米级有机孔实现高效连通的关键,有利于页岩气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储机理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水陆棚 硅质页岩 四川盆地 孔隙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与实践 被引量:380
11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赵培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1-574,共14页
基于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规律、优质页岩表观特征、页岩储集层微观特征、保存条件与页岩气富集、可压裂性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出针... 基于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规律、优质页岩表观特征、页岩储集层微观特征、保存条件与页岩气富集、可压裂性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出针对性建议。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重要的地质认识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控制了富有机质页岩分布;"甜点段"优质页岩具备高有机碳含量、高脆性、高孔隙度、高含气性的特征;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储集空间;保存条件是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地质评价的关键因素;页岩气属"人工气藏",可压裂性评价是获得高产的核心;纳米级储集空间与赋存状态决定了页岩气具有特殊的渗流特征。对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建议:(1)加大基础研究,实现页岩气地质理论体系的新突破;(2)强化勘探实践,形成多层系全方位新发现;(3)研究开发生产规律,建立页岩气开发新模式;(4)创新思维,攻关新技术;(5)探索管理创新,形成页岩气发展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勘探开发 地质认识 一体化 甜点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被引量:64
12
作者 魏祥峰 赵正宝 +3 位作者 王庆波 刘珠江 周敏 张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C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性能好、含气性较好等特点;构造样式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向构造是四川盆地内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构造类型,而位于盆缘、靠近齐岳山断裂的丁山鼻状断背斜构造,同样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但齐岳山断裂决定了其不同构造部位的含气性;在离齐岳山断裂距离较近、埋深较浅的构造部位,裂缝更加发育,页岩横、纵向渗透性增大,页岩气更容易发生大规模逸散,最终造成页岩气层含气性差。在此基础上,综合页岩埋深、构造特征,将丁山构造划分为浅埋平缓区、西部高角度斜坡区、中部低缓区、东部高角度斜坡区、深埋平缓区5个区带;以优质页岩厚度为基础,"构造与保存条件"为关键,并结合页岩埋深,优选出丁山地区中部低缓斜坡区为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页岩气逸散 富集因素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丁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隆起北部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世玉 刘树根 +6 位作者 孙玮 冉波 杨迪 叶玥豪 张旋 罗超 孙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605,共7页
探讨黔中隆起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特征。通过野外露头及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为浅水陆棚与深水陆棚的交替:五峰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五峰组观音桥段为浅水陆棚;龙马溪... 探讨黔中隆起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特征。通过野外露头及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为浅水陆棚与深水陆棚的交替:五峰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五峰组观音桥段为浅水陆棚;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龙马溪组泥岩-灰岩段为浅水陆棚。沉积环境的明显差异直接导致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有机地化参数(如TOC)的不同,TOC质量分数较高的黑色页岩段集中在五峰组下段与龙马溪组下段,为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组 黑色页岩 沉积环境 奥陶系 志留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伍岳 樊太亮 +3 位作者 蒋恕 李一凡 张俊鹏 丁怀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3,68,共6页
通过X射线全岩衍射、光学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野外露头及新钻井岩心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矿物组分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通过X射线全岩衍射、光学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野外露头及新钻井岩心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矿物组分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方解石和白云石,还有少量的钾长石、斜长石和黄铁矿.其中石英以陆源碎屑来源为主,部分为生物成因;伊利石与绿泥石组合是粘土矿物的特征组合类型;方解石和白云石多以亮晶胶结物和裂缝填充物的形式存在.以矿物组分为依据,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石英页岩、富粘土页岩及富碳酸盐页岩3类端元岩相,每类岩相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沉积背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征.经计算该页岩脆性指数为0.36-0.74,平均为0.51,表明该套页岩具备良好的脆性与可压裂性,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其中,底部页岩石英含量高,脆性指数大且富含有机质,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与储层压裂改造,是研究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矿物组成 岩相 脆性指数上 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鹏 张金川 +3 位作者 黄宇琪 吕艳南 尉菲菲 邓恩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根据野外露头地质调查、最新钻井及样品测试等基础资料,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展布特征——页岩气聚集条件—勘探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 根据野外露头地质调查、最新钻井及样品测试等基础资料,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展布特征——页岩气聚集条件—勘探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黔西北地区有利区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页岩气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段主要位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等特点,且具有充足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现场解吸实验表明,该套富有机质页岩具有良好的含气性能。总体分析,该区域与北美典型页岩气盆地具有良好的地质对比性,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聚集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研究以及后期页岩气开发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气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区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利 宋春彦 +3 位作者 谭钦银 程锦翔 王瑞华 杨贵来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6,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样品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川东南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指出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深水陆棚环境,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分布广,埋深适中(300~3 ...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样品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对川东南武隆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指出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深水陆棚环境,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分布广,埋深适中(300~3 50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TOC主要分布于2%~5%之间,热演化程度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早期阶段,发育溶蚀(微)孔、粒间微孔、粒内微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等,并通过综合信息叠合分析,提出了5个页岩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志留系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地质条件 武隆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轨道周期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喜 张廷山 +6 位作者 赵晓明 祝海华 MIHAI Emilian Popa 陈雷 雍锦杰 肖强 李红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资料,通过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运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化学风化指标数据序列,滤波输出记录在沉积物中的天文轨道参数,探讨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研究表... 基于野外露头资料,通过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运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化学风化指标数据序列,滤波输出记录在沉积物中的天文轨道参数,探讨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气候变化控制不同级次海平面波动,斜率周期调制的气候变化驱动海洋温盐循环,将位于高纬度区营养物质向中低纬度区转移,温盐循环是低纬度扬子区海洋生产力的主要动力。赫南特晚期海洋生产力指标Ba/Al及Ni/Al值显示,火山活动对海洋生产力贡献有限,对有机碳保存效率有显著影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指标Th/U、V/Cr及V/(V+Ni)值显示,火山活动与古海洋含氧量有显著关系,火山活动通过调节大洋含氧量来控制有机碳的保存效率,不同地区火山活动强度的差异是有机碳差异保存的重要因素。天文轨道周期驱动的有机碳输入动力及火山活动影响有机碳保存效率,二者耦合控制中上扬子区有机碳聚集。图10参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有机碳聚集 化学风化指标 温盐循环 火山活动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生物地层及其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红岩 施振生 孙莎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890,共12页
通过单剖面笔石鉴定、笔石带划分、等值线图编制及页岩矿物成分、TOC和纹层特征分析,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生物地层及其储集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笔石带WF1—WF4和LM1—L... 通过单剖面笔石鉴定、笔石带划分、等值线图编制及页岩矿物成分、TOC和纹层特征分析,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生物地层及其储集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笔石带WF1—WF4和LM1—LM9,不同笔石带可用岩性和电性特征标定。不同笔石带页岩分布呈现西南和东北2大沉积中心,且矿物成分、TOC和纹层类型存在差异。笔石带WF2下部和WF4发育含(贫)有机质块状层理混合页岩,笔石带WF1—WF2上部及WF3发育含有机质水平层理混合页岩,笔石带LM1—LM4发育富(含)有机质水平层理硅质页岩,LM5—LM9发育贫有机质水平层理混合页岩。页岩矿物成分、TOC及层理类型受控于古气候、古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沉积速率。笔石带WF1—WF2下部,水体由于温暖富氧,故块状层理发育、硅质含量和TOC值低。笔石带WF4水体由于较凉、富氧,故块状层理发育、钙质含量高、TOC值低。笔石带WF2上部、WF3、LM1—LM4水体由于贫氧、沉积速率低,故富有机质硅质页岩水平层理发育,粉砂纹层含量高。笔石带LM5—LM9水体由于富氧、沉积速率过高,故TOC值和硅质含量低、粉砂纹层含量高。图6表2参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 页岩 储集层特征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生物地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剖析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伟新 卢龙飞 +5 位作者 叶德燎 何陈诚 刘旺威 俞凌杰 张文涛 申宝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4-814,共11页
川东南地区焦石坝构造、丁山构造以及南部长宁黄金坝构造页岩气普遍存在超压现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存在由3个隔板构成的2个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位置与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层段相当,由上奥陶统临... 川东南地区焦石坝构造、丁山构造以及南部长宁黄金坝构造页岩气普遍存在超压现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存在由3个隔板构成的2个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位置与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层段相当,由上奥陶统临湘组与宝塔组致密含泥灰岩、瘤状灰岩形成页岩气封存箱的底部封隔层;顶板位于龙马溪组龙一段一亚段的中部,由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层、薄层碳酸盐岩及泥岩互层组成,同时形成上封存箱的底板;上封存箱顶板位于龙马溪组二段与龙一段分界处,由泥岩或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互层组成。研究认为页岩气封存箱顶、底板封隔层含致密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薄层并与泥岩互层时具有更好的封盖能力。封存箱顶底板与封存箱内部在测井曲线上(如声波、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存在差异。上、下封存箱内部特征也不同:上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强的各向异性,石英含量低、黏土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孔隙连通性差,全烃含量低,孔隙度低;下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各向同性,石英含量高、黏土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相连,有机孔相通,连通性好,全烃含量高,孔隙度高。该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经历了早期快速埋藏、有机质未熟低熟、以正常流体压力系统为主的封存箱雏形阶段,快速深埋大量生烃的液态烃类流体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深埋及高过成熟大量生气的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以及晚期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改造定型阶段,最终形成由3个隔板组成页岩气底封顶盖、地层侧向倾伏及逆断层侧向封堵、空间上相互叠置的上、下2个互相独立的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连通性好及压力系数高的下封存箱是页岩气高效开发的优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顶底板 异常压力 封存箱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巴山东段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钾质斑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熊国庆 王剑 +6 位作者 李园园 余谦 门玉澎 周小琳 熊小辉 周业鑫 杨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3-864,共22页
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钾质斑脱岩分布范围广,发育层位多,是研究该时期地层年代学、事件地层对比、生物大灭绝和冰期事件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的理想对象。本文对南大巴山东段鄂渝交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中的斑脱岩开展了... 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钾质斑脱岩分布范围广,发育层位多,是研究该时期地层年代学、事件地层对比、生物大灭绝和冰期事件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的理想对象。本文对南大巴山东段鄂渝交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中的斑脱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栗子坪剖面(LZP)黑色泥岩中钾质斑脱岩获得了447.9±2.9Ma年龄,燕子剖面(YZ)黑色硅质岩中钾质斑脱岩年龄为450.9±1.6Ma,间接地限定和约束了地层的沉积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燕子剖面斑脱岩SiO_2为53.61%~56.34%,而栗子坪剖面SiO_2为35.56%~43.81%,其低值可能与高铁含量和高烧失量有关;K_2O含量为5.61%~5.47%,且K_2O>Na_2O,属钾质斑脱岩。燕子剖面和栗子坪剖面钾质斑脱岩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前者ΣREE为46.48×10^(-6)~73.70×10^(-6),平均值63.08×10^(-6),后者ΣREE介于113.34×10^(-6)~356.98×10^(-6)之间,平均值164.08×10^(-6),LREE/HREE和La_N/Yb_N均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太明显,轻稀土轻微富集的特点;两者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Ba、U、Nb和Ti微量元素分异明显,前者微量元素明显亏损Nb、Ta和Ti(TNT异常)。原岩恢复结果表明LZP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为过碱性粗面安山岩,YZ钾质斑脱岩为高钾碱性流纹岩,表明两者可能属不同期次或不同来源的岩浆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LZP样品主要落入板内花岗岩内;YZ样品落在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内。结合大巴山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笔者认为~450.9Ma钾质斑脱岩可能与古秦岭洋壳向北的俯冲有关,其火山凝灰质可能源自沿古秦岭洋盆北缘的火山弧喷发;~447.9Ma钾质斑脱岩与板内拉张有关,火山物质可能主要以板内火山喷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东段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锆石U-PB测年 钾质斑脱岩 构造判别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