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中华 吴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复杂关系,为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子流域(集水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SWAT水文模型、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窟野河流域各子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并从水文环境的规模、质量、形态等方面探测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局部核心集聚,沿主河道向四周扩散降低”。河网形态与发育程度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水资源的规模-质量-源汇的系统耦合关系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域圆度率、流域长宽比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次要因素,流域地形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1)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是水文规模、水文形态、水文质量、流域地形等多因素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3)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基于人水关系和谐来提升优化流域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3
作者 李曼 吴东丽 +5 位作者 何昊 余慧婕 赵琳 刘聪 胡正华 李琪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4,共12页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定量估算了1990-2...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定量估算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碳储量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识别碳储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碳储量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加了0.549×10^(8)t,增幅为0.37%,经历了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增加阶段,以及1995-2005年和2010-2020年两个减少阶段。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碳储量变化呈现零散分布,增减不一的特点。极显著热点区集中在青海、陕西、内蒙古等森林覆盖较广泛的山区,冷点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草地是主要碳储存类型,未利用地转为草地对碳储量贡献最大(73.3%),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碳储量产生最大负效应(−20.8%)。在5 km最优空间尺度和因子最佳空间离散化参数下,单因子和交互探测分别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碳储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20.7%),坡度、降水和日照等因素也具有显著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高程的组合解释力最强,达到29.0%。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平衡城市扩张、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碳储量增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健梅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4 位作者 段越帆 姚凯旋 姚磊 唐华 布威阿依谢姆·吐合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6,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艾比湖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艾比湖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数据、NDVI数据、植被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估算艾比湖流域2001—2020年的植被NPP,采用热点分析、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结合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植被NPP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艾比湖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199.67 gC 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率为1.83 gC m^(-2)a^(-1)。(2)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61.79%的区域植被NPP呈增加趋势,河流沿岸的绿洲植被NPP显著增加。(3)植被NPP与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关性最强;NPP值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坡向变化差异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的NPP值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具有双重影响。(4)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因子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风险探测确定出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或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艾比湖流域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艾比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5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绍邦 李志英 +2 位作者 龙晔 杨柳 丁晓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而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1)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数量增加—用地扩张—局部收缩”的演化特征;(2)地形是湖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多因子复合作用持续驱动聚落空间演化,形成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阶段性特征;(3)城镇化中后期,各湖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愈发增强,集聚与收缩现象并存。[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需结合各湖泊区域发展趋势引导乡村功能专业化转型,加强乡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探索人口收缩区域的村庄布局和用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驱动因素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滇中高原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李见会 何淑勤 +1 位作者 易海燕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6,共9页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1990—2020年植被覆盖度特征,明晰其驱动因素。[结果]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FVC)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高等级植被覆盖为主。1990—2020年,FVC为0.635~0.792,退化区面积占比为17.70%,改善区面积占比为44.97%。FVC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1.87%、57.40%。土地利用类型、高程、气温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在0.20以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增强,其中,坡向和气温耦合后,影响力可提升到43.00%;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结论]1990—2020年,FVC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明显,未来区域植被建设需要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时注重地形分布规律及气候变化,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与多情景模拟——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白庆阳 程久苗 +1 位作者 程超 吴九兴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9,198,共13页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变化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缓解、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时空动态过程,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模型,诊断芜湖市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土...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变化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缓解、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时空动态过程,从景观格局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模型,诊断芜湖市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冲突状况。基于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和最优化地理探测器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形成机制框架,识别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动态过程及形成机制。结合PLUS模型对芜湖市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1)研究期内,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主要呈现“南高北低,以长江为轴线不断扩展”,其局部变化热点分布集中于城乡交错区以及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交互区。(2)高程、坡度、距道路距离以及距水系距离等因素是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GDP和人口分布对于土地利用冲突形成的解释力度相对较小。(3)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格局仍将延续前期变化,其中耕地保育和生态保护情景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利用冲突的形成,需在管理过程中维护农业、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结论]芜湖市土地利用冲突呈现不断强化态势,其中社会发展对其影响程度不断深化,未来仍需因地制宜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 最优化地理探测器 多情景模拟 安徽省芜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9
作者 苏楠 朱大明 +1 位作者 柯筱纯 李庆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7-123,共7页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客源市场3个类型10个影响因素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农家乐数量分布不平衡,全市视角下表现为聚集分布,主城区视角下表现为聚集-随机分布,且特征空间尺度为3.5 km。昆明市农家乐主城区视角下密度分布中心集中在西山区中北部、盘龙区南部及五华区中部,全市视角下呈现出安宁、西山、官渡为核心“三核多中心”集中连片分布,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沿路、环城、傍水”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分异成因的最佳尺度为2.5 km;夜间灯光(城镇化水平)、环城距离、GDP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路网密度和GDP的交互作用对昆明市农家乐聚集分布的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乐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云南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俸汝 赵俊三 +3 位作者 林伊琳 陈国平 张龙江 彭苏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24,共13页
[目的]探讨水源涵养功能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和现状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缺乏对未来水源涵养功能的认识,限制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动态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以云南省为例,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斑块级... [目的]探讨水源涵养功能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和现状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缺乏对未来水源涵养功能的认识,限制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动态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以云南省为例,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构建了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源涵养评价框架。该框架可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不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和评估水源涵养。基于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典型浓度路径(SSP1-1.9、SSP2-4.5、SSP5-8.5)的耦合情景对云南省水源涵养进行评价,并利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云南省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1)2000-2030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整体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和草地呈波浪线变化;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2)2000-2020年水源涵养量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减少2.27×10^(9)m^(3);受不同气候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有所差异,其中SSP2-4.5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最高,为9.338×10^(9)m^(3);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3)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土壤类型、DEM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且降水量与其他因素交互显著增强。[结论]研究根据云南省水源涵养时空分异提出不同建议,为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路线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SD-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P-P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多情景模拟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龙江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刘俸汝 彭苏芬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23-233,F0003,共12页
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和现状的碳储量分析,但对未来碳储量的研究,尤其是在多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刻画,仍显不足。这种局限性削弱了... 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和现状的碳储量分析,但对未来碳储量的研究,尤其是在多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刻画,仍显不足。这种局限性削弱了碳储量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该研究构建了MOP-PLUS-InVEST耦合模型,定量预测了滇中城市群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检测器(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al detector, OPGD)模型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碳储量累计损失1.95×10^(7) t,尤其在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损失尤为严重;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碳储量损失最大;2)在未来情景下,4种情景中的建设用地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碳储量则有所下降。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降幅最小,减少了2.84×10^(6) t,经济发展情景的碳储量降幅最大,减少了1.678×10^(7) t;4种情景的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3)碳储量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指数是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碳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人类活动在碳储量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价、“双碳”目标及可持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MOP-PLUS-InVEST模型 碳储量 最优参数地理检测器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12
作者 高彬嫔 吴映梅 +3 位作者 武燕 李琛 郑可君 王梦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1,共7页
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VORS)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融合人口密度、POI等多源数据,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揭示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 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VORS)模型,综合评价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融合人口密度、POI等多源数据,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揭示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大湾区平均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279下降到0.255,湾区中部生态系统健康恶化加剧。(2)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北部肇庆、惠州市;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佛山、广州市,且城市交界处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变化最为剧烈。(3)人口密度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子,其与各类城市设施用地交互作用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扰动最为剧烈。公共设施用地、工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以及居住用地成为影响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因其对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组分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POI数据 影响机制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24
13
作者 魏伟 尹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6,共13页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规模有所减少;(2)农业空间是城镇扩张的主要来源,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流失严重;“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交叉转换现象明显,集中发生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3)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景观破碎化、异质化趋势明显,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作为优势类型的地位下降,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4)国土开发政策是东北“三区空间”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地理基础条件是基本动力,对形态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社会经济条件是重要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的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区空间 东北全面振兴 主体功能区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黄鑫 徐小任 +1 位作者 王梁 任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6-95,共10页
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1995-2021年黄河流域粮食、油料、蔬菜和水果4类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系统剖析驱动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 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1995-2021年黄河流域粮食、油料、蔬菜和水果4类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系统剖析驱动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粮食、蔬菜、水果“进”、油料“退”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的基本演变趋势;农作物生产重心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但4类农作物生产重心均集中于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空间较为稳定,油料、水果生产集聚程度增强,蔬菜生产空间扩散明显;农作物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受规模比较优势主导,粮食、水果规模比较优势突出但效率优势有待提升,油料生产处于劣势地位,蔬菜具有规模比较优势但呈波动变化;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政策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推动农作物生产格局的演变,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生产格局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15
作者 李曼 何昊 +5 位作者 吴东丽 余慧婕 赵琳 刘聪 李琪 胡正华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793-7807,共15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土壤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坡度及植被恢复等因素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但较少同时考虑各驱动因子之间的...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土壤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坡度及植被恢复等因素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但较少同时考虑各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侵蚀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基于气象站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土壤质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和Mann⁃Kendal检验对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模拟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并通过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在考虑自然因子和植被因子的基础上,重点对气候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强度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降水量在1990—2000年以-55.96 mm/10a的速率下降,而2000—2020年以53.99 mm/10a的速率上升;研究期内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指数、大雨日数、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增长率分别为26.15 mm/10a、0.26 mm d^(-1)10a^(-1)、0.56 d/10a、15.21 mm/10a、0.32℃/10a和0.40℃/10a。从空间上看,1990—2000年降水量减少区域为86.36%,而2000年以后增加区域达97.42%;2000—2020年,极端降水指标在整个研究区基本为增加;气温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西部,气候变化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且降水的极端性增强。1990—202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先减少再增加趋势,2020年土壤侵蚀量为2.19亿t。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坡度、降水和植被覆盖是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降水量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从1990年的0.11在2020年增至0.18。结合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降水间接影响土壤侵蚀,降水和自然因子对土壤侵蚀有直接正贡献,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直接负贡献,但2020年比2010年降低0.02。因此,在气候暖湿化和降水极端化趋势下,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未来的土壤侵蚀防控和可持续发展中,需将气候适应和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InVEST模型 气候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