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6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scular Stress Analysis Based on in vivo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 Segmentation
1
作者 Junjie Jia Cuiru Sun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0-110,共1页
Identific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cruc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cerebral apoplexy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Intravascular optical tomography(IVOCT)has been employed to clinical coronary imaging ... Identific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cruc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cerebral apoplexy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Intravascular optical tomography(IVOCT)has been employed to clinical coronary imaging for several years.Vessel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VOCT images together with blood flow information on Doppler OCT(DOCT)images could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arteries.Images integrated with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could obtain the accurate 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the quantitative material characters.A porcine carotid artery was imaged with an intravascular system(C7-XR,St.Jude Medical Inc.St.Paul,Minnesota,USA)in vivo,during which 120 images of one section and 600 images of a 5 mm/s pull back were captured within 6 s.Those images were then overlapped with Doppler phase changes to imply the changes in flow profiles.Segment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vessel structure was done in the software(MATLAB 2014b),including specifically the segmentation of lumen,imaging catheter,vessel wall and the guide wire.Appropriate interpolation functions are selected in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lgorithm to have smooth boundaries from images.A set of flow algorithms include image segmentation,three-dimensional/two-dimensional model reconstruction,invers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fitting of experimental velocity data and theoretical derivation based on simulation results is proposed.All steps are program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simplified process control.3D-reconstruction FSI model was built in SOLIDWORKS by lofting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egmentation results.Commerci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COMSOL 5.3,Sweden)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entity model to obtain vessel stress/strain and flow shear stress data.Boundary conditions are from the OCT detection.Material of the artery was set to be the modified Mooney-Rivlin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parameters used were adjusted in an algorithm to match an ex vivo experiment.Wall shear stresses(WSS)and vessel deformations were chosen to measure the conditions of the artery and would serve as a target variables for future prediction.Thus,the geometric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data of materials and ot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possible to obtain during the imaging process.Segmentation process provided anatomically correct models of a two-layered artery.Numerical simulation permits reliabl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which the position of catheter and the artery curvature have a neglectable disturbance.Shear stress of the fluid is quite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wall at the same interface,which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ormer studies.Moreover,a high flushing speed of 0.1 mp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magnitudes,which denotes that the OCT imaging process brings little harm to the vessel.It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combine the OCT imaging and Doppler OCT within a full algorithm and a structural analysi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y studies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Stress Analysis VIVO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 Segm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与稀疏表示的牙隐裂OCT三维图像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博雅 董潇阳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 针对采用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进行体积较大的前磨牙和磨牙的隐裂检测时,仅从单一扫描视角采集可能存在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牙隐裂三维图像融合方法。利用扫频OCT对人工牙隐裂模型从2个扫描视角进行成像,经过三维图像配准后,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分解。对于低频子带进行稀疏表示,采用“最大L1范数”规则进行融合,高频子带采用“绝对最大”规则融合,最后通过DTCWT重构得到融合后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融合后的牙隐裂图像可以得到裂纹的完整信息,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分级,各方面性能均优于单独采用各多尺度分解方法和稀疏表示方法,标准差(SD)、平均梯度(AG)、空间频率(SF)和边缘信息评价因子(Q)的值分别平均提高到36.7、6.0、27.9和0.74,有效提高了OCT牙隐裂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光学相干层析 稀疏表示 双树复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A的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的观察
3
作者 唐冲 计岩 +3 位作者 黄凡凡 史凯 胡蓉 万文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门诊就诊的18~36岁成年近视患者共138例138只右眼,所有患者检查屈光状态、眼轴(axial length,AL)等常规眼科项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组(-3D<SE≤-0.5D)、中度近视组(-6D<SE≤-3D)及高度近视组(SE≤-6D)。SS-OCTA用于检查量化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平均脉络膜厚度(mean choroidal thickness,M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choriocapillaris blood flow area,CBFA)、脉络膜血管容积(choroidal vessel volume,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essel index,CVI),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区MCT及各血流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整个黄斑区3 mm×3 mm范围内的MCT、CBFA、CVV及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降低(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的偏相关性分析提示黄斑区MCT、CBFA、CVV及CVI与SE呈正相关性(r=0.457、0.434、0.395、0.401,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性(r=-0.470、-0.360、-0.465、-0.468,均P=0.000);逐步线性回归提示黄斑区MCT随着SE(t=2.459,P=0.015)及CVV的增加而变厚(t=8.632,P=0.000)。结论: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不均一分布,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降低,脉络膜血流状况密切影响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可能是近视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近视与脉络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 脉络膜血管容积 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内界膜填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扫频源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灌注区识别的对比及预测研究
5
作者 郭楚云 韩悦 +7 位作者 陈丽 刘逸 成洪壮 宁欣如 沈亚丹 凌若岚 钟捷 李杰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行UWFA和SS-OCTA检查的69例(88眼)DR患者,通过手动标注NP,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NP的检出率,并分析NP的分布规律及SS-OCTA预测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结果 在20 mm×24 mm SS-OCTA对应的扫描范围内,以UWFA为标准,NP的总体检出率为47.40%,在各象限中,SS-OCTA对NP的检出率分别为:颞上区为51.56%,颞下区为58.35%,鼻上区为45.50%,鼻下区为43.17%。鼻下区NP出现频次最高,占总NP数量的41.71%。SS-OCTA在鼻上区和鼻下区预测其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与78.41%。两项检查所计算的视网膜缺血指数(ISI)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2)=0.74)。结论 由于视野局限性,SS-OCTA尚不能完全取代UWFA用于DR患者的NP检测,但其仍然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程度的有效工具,并且在其扫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预测视野外NP的能力。鼻下区是DR患者NP高频出现的区域,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应特别关注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无灌注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图像多教师知识蒸馏超分辨率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惠 芦焱琦 +2 位作者 杨文逸 王援柱 邵怡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06,共12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广泛应用于眼科诊断与辅助治疗,但其成像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散斑噪声和运动伪影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OCT超分辨率任务的多教师知识蒸馏网络MK-OCT,使用不同优势的教师网络训练平衡、轻量级和高效的学生网络。M...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广泛应用于眼科诊断与辅助治疗,但其成像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散斑噪声和运动伪影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OCT超分辨率任务的多教师知识蒸馏网络MK-OCT,使用不同优势的教师网络训练平衡、轻量级和高效的学生网络。MK-OCT中高效通道蒸馏方法ECD的使用也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保留视网膜图像的纹理信息,满足临床需要。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超分辨率网络相比,本文所提模型在重建精度和感知质量两个方面均表现优异,模型尺寸更小,计算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 光学相干断层图像 超分辨率 知识蒸馏 对比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频OCT测量的术前晶状体界面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真实位置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733,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8例20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的IOL不同分为2组:IQ组(80眼)术中植入IQ IOL;ZCB组(128眼)术中植入ZCB IOL。使用基于SS-OCT的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患眼进行生物学参数的测量,获取ALP、术后前房深度(ACD)、IOL厚度等参数,并计算IOL位置误差。结果 白内障术后,208眼的绝对屈光度预测误差(ARPE)为(0.43±0.35) D,134眼(64.4%)的ARPE<0.50 D。与IQ组相比,ZCB组患眼的ALP和ALP2值更大(均为P<0.001)。与IQ组相比,ZCB组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28);在ZCB组患者中,与ARPE<0.50 D相比,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41)。两组患者的ALP与II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815,P<0.001;ZCB组:r=0.757,P<0.001);ALP2与IIP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797,P<0.001;ZCB组:r=0.743,P<0.001)。通过IIP和术前参数可以获得线性表达式来预测ALP(IQ组、ZCB组的R^(2)分别为0.70、0.68)。结论 基于SS-OCT技术的IOL Master 700测量的IIP位置与白内障术后的ALP相关,可用于优化IOL度数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扫频oct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界面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端到端深度神经网络和图搜索的OCT图像视网膜层边界分割方法
8
作者 胡凯 蒋帅 +1 位作者 刘冬 高协平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6-3051,共16页
视网膜层边界的形态变化是眼部视网膜疾病出现的重要标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可以捕捉其细微变化,基于OCT图像的视网膜层边界分割能够辅助相关疾病的临床判断.在OCT图像中,由于视网膜层边界的形态... 视网膜层边界的形态变化是眼部视网膜疾病出现的重要标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可以捕捉其细微变化,基于OCT图像的视网膜层边界分割能够辅助相关疾病的临床判断.在OCT图像中,由于视网膜层边界的形态变化多样,其中与边界相关的关键信息如上下文信息和显著性边界信息等对层边界的判断和分割至关重要.然而已有分割方法缺乏对以上信息的考虑,导致边界不完整和不连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由粗到细”的基于端到端深度神经网络和图搜索(graph search,GS)的OCT图像视网膜层边界分割方法,避免了非端到端方法中普遍存在的“断层”现象.在粗分割阶段,提出一种端到端的深度神经网络—注意力全局残差网络(attention global residual network,AGR-Net),以更充分和有效的方式提取上述关键信息.具体地,首先设计一个全局特征模块(global feature module,GFM),通过从图像的4个方向扫描以捕获OCT图像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其次,进一步将通道注意力模块(channel attention module,CAM)与全局特征模块串行组合并嵌入到主干网络中,以实现视网膜层及其边界的上下文信息的显著性建模,有效解决OCT图像中由于视网膜层形变和信息提取不充分所导致的误分割问题.在细分割阶段,采用图搜索算法去除AGR-Net粗分割结果中的孤立区域或和孔洞等,保持边界的固定拓扑结构和连续平滑,以实现整体分割结果的进一步优化,为医学临床的诊断提供更完整的参考.最后,在两个公开数据集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性能评估,并与最新方法进行比较.对比实验结果也表明所提方法在分割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现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图像 视网膜层边界分割 残差神经网络 注意力 图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3
9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佩瑶 陈若瑜 +1 位作者 曹丹 张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4,共9页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4 位作者 韦丁杨 陈丽 刘逸 李杰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Kappa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视野联合OCTA对于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覆盖术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泠瑶 游志鹏 +1 位作者 谈赟玉 苏晓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13,共7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覆盖术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的23例23眼大直径IMH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率、黄斑区(分为中心子区、内层区及外层区)浅层微循环[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VSCP)]及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MS)、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患眼参数改变并研究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闭合率100%。与术前BCVA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BCVA逐渐改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术前FAZ面积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FAZ面积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VSCP在术后1周时与术前相比均有下降,在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3个区域的PSCP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黄斑区12°MS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固视点在2°及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术后1周时,患者固视点在4°内的占比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术前MS与固视点在2°内占比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819、-0.790,均为P<0.05),术前FAZ面积及术前最小孔径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96、0.853,均为P<0.05)。术前内层区、外层区的VSCP与术后6个月BCVA(logMAR)均呈负相关(r=-0.521、-0.570,均为P<0.05)。结论 OCTA及微视野的结果显示大直径IMH经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后裂孔闭合率良好,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覆盖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OCT图像的核性白内障多级排序分类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利鑫 周愉 +5 位作者 顾愿愿 蒋紫园 牟磊 王阳 刘芳 赵一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图像的核性白内障智能辅助分级算法对白内障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电子病例系统中核性白内障患者939例1608眼的AS... 目的探讨基于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图像的核性白内障智能辅助分级算法对白内障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电子病例系统中核性白内障患者939例1608眼的AS-OCT图像资料,所有资料均符合临床阅片清晰度要求。其中男398例664眼,女541例944眼,年龄18~94岁,平均年龄(65.7±18.6)岁。由3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基于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LOCSⅢ分级系统),对所收集的AS-OCT图像进行1~6级人工标注。构建一种基于多级排序的全局-局部白内障分级算法,该算法包含5个基本的二元分类全局-局部网络(GL-Net),每个GL-Net聚合白内障核区域、原始图像等多尺度信息进行核性白内障分级。基于消融实验和模型对比试验,采用准确率、精确率、灵敏度、F1指标及Kappa系数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且所有结果均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结果模型在核性白内障数据集上的准确率、精确率、灵敏度、F1、Kappa分别为87.81%、88.88%、88.33%、88.51%、85.22%。消融实验结果表明,ResNet18结合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进行多级排序分类,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灵敏度、F1、Kappa指标上均有提升。与ResNet34、VGG16、Ranking-CNN、MRF-Net模型比较,本研究模型各性能指标均有提升。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AS-OCT核性白内障图像多级排序分类算法对白内障分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有望辅助提高眼科医生对核性白内障的诊断精度以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核性白内障分级 多尺度融合 多级排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构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丽娇 徐楠 +5 位作者 刘鑫鑫 杜芳芳 郑枞 彭鸿钧 曹明哲 艾诗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A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构建基于OCTA的DKD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Brier=0.1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OCTA结果进行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多维度验证模型,从而达到早期预警、提前实施干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肾脏病 临床预测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决策曲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焊OCT熔深测量去噪及数据拟合方法研究
15
作者 黄贻蔚 高向东 +2 位作者 李来明 马波 张艳喜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596,共7页
为了解决激光焊接熔深在线检测及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OCT)熔深检测信号噪声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百分位滤波加移动平均算法的熔深曲线拟合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系统对304不锈钢匙孔焊过程进行了熔深在线检测,在使用百分位滤波从... 为了解决激光焊接熔深在线检测及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OCT)熔深检测信号噪声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百分位滤波加移动平均算法的熔深曲线拟合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系统对304不锈钢匙孔焊过程进行了熔深在线检测,在使用百分位滤波从原始散点数据中提取出百分位熔深曲线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提取的百分位熔深曲线存在尖峰干扰噪声,通过移动平均算法对百分位熔深曲线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最终从原始散点数据中提取拟合出OCT熔深测量曲线。结果表明,将OCT熔深测量曲线与焊缝纵抛面的实际熔深曲线进行对比,该方法获取OCT熔深测量曲线的测量精度最大提升了15%。该方法能从OCT原始散点数据中有效提取拟合出更为准确的OCT熔深测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熔深测量 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 百分位滤波 移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16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的OCT内外指纹提取方法
17
作者 朱胜明 浦世亮 +3 位作者 王海霞 张怡龙 王映宇 王侃磊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251,共7页
针对现有光学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中内外部指纹提取算法速度较慢的问题,尤其是许多算法在提取指纹之前需要耗时的原始体数据去噪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OCT内外部指纹提取算法。对于OC... 针对现有光学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中内外部指纹提取算法速度较慢的问题,尤其是许多算法在提取指纹之前需要耗时的原始体数据去噪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OCT内外部指纹提取算法。对于OCT指纹体数据,首先根据每张轴向切片(B-scan)图像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拟合一条基本覆盖角质层轮廓的曲线,然后再根据一阶微分的次最大值,拟合出一条基本穿过活性表皮交界处轮廓脊谷处的曲线,最后在这两个曲线上下各N个像素点的位置,利用两条曲线附近的灰度值均值信息,按B-scan图片顺序进行拼接,生成提取到的内外部指纹图像。通过实验确定了N的最佳取值,然后与现有的内外部指纹提取算法对比,证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在不降低指纹质量的情况下,快速地提取出内外部指纹图像,提取内外部指纹的时间比层次聚类算法和梯度法都快很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指纹 外部指纹 光学层析相干技术 指纹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原位测量的可调环模激光焊飞溅定量评价
18
作者 黄宏星 吴頔 +4 位作者 曾达 彭彪 孙涛 张培磊 史海川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2,共5页
为了快速准确定量评价金属飞溅以优化工艺和保证焊接质量,采用1060铝合金可调环模(variable beam profile,VBP)激光焊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激光焊匙孔深度原位测量系统,并提出... 为了快速准确定量评价金属飞溅以优化工艺和保证焊接质量,采用1060铝合金可调环模(variable beam profile,VBP)激光焊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激光焊匙孔深度原位测量系统,并提出了一种1DCNN-BiLSTM复合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利用两种网络单元的特性对匙孔深度信息进行局部和全局时序特征挖掘,实现了飞溅状态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飞溅识别准确率达到99.69%,为VBP激光焊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指导依据和闭环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可调环模激光焊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飞溅评价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19
作者 陈静 胡利 +1 位作者 王观峰 王双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7-97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月5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合并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3例(46眼)APACG患者(一眼处于急性发作期,另一眼处于临床前期)为研究对象;将处于急性发作期的23眼作为观察组,对侧处于临床前期的23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眼眼压控制良好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组手术2周后对照组患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OCTA检测两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相关参数、黄斑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观察组患眼裸眼视力低于对照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患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观察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眼FAZ周长大于对照组,圆度指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眼术后FAZ面积、周长有下降趋势,FAZ圆度指数有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FAZ面积、周长均小于术前,圆度指数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相对于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面积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FAZ面积、周长增大,圆度指数减小,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减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APACG急性发作眼安全有效,术后患眼FAZ面积、周长减小,圆度指数增大,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增加。OCTA可以很好地评估APACG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血管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标签的OCT内外指纹提取方法
20
作者 张怡龙 朱胜明 +2 位作者 王海霞 孙昊浩 燕锐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2-257,共16页
现有的光学相干层析内外指纹提取方法对轮廓依赖性强,且容易受到噪声和错误的干扰,影响指纹的质量和识别率。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软标签和坐标注意力U-Net的光学相干层析内外部指纹提取方法。在标注过程中,根据角质层和活性表皮... 现有的光学相干层析内外指纹提取方法对轮廓依赖性强,且容易受到噪声和错误的干扰,影响指纹的质量和识别率。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软标签和坐标注意力U-Net的光学相干层析内外部指纹提取方法。在标注过程中,根据角质层和活性表皮层轮廓的位置为周围像素分配不同的概率权重,使得接近轮廓中心的像素具有更高的概率权重。然后,利用U-Net网络学习这种概率分布,该设计不仅考虑了轮廓及其周围像素的权重信息,同时减少了噪声和错误的影响,降低了算法对轮廓准确性的依赖性。同时,为了更好地聚焦于角质层和活性表皮层区域的位置信息,还在U-Net网络中引入了坐标注意力模块。最终,根据网络预测的概率分布结果和原始图像的灰度信息,生成内外部指纹图像。实验证明,所提方法显著提升了指纹的质量和匹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 坐标注意力 内外部指纹 软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