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大风说越剧配音(上)
1
作者 徐宏图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85-91,M0004,共8页
文章根据周大风就越剧的配音问题发表的意见,并结合周大风的其他著作,论述了越剧的唱做念打与配音的关系、唱腔与配音的关系、配音的性能与分类、配音设计、配音的主题和形式、如何建立一套不同感情的配音曲牌、建立一套长短及感情不同... 文章根据周大风就越剧的配音问题发表的意见,并结合周大风的其他著作,论述了越剧的唱做念打与配音的关系、唱腔与配音的关系、配音的性能与分类、配音设计、配音的主题和形式、如何建立一套不同感情的配音曲牌、建立一套长短及感情不同的过门配音、从代表性唱腔主题发展配音、从插曲主题中发展配音、配音中打击乐的使用等诸多问题。深入浅出,颇为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大风 越剧 唱腔 配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机制探究
2
作者 卓莉莉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悲情性”是发端于闽南、形成发展于台湾地区而后流行于闽南文化圈的歌仔戏的情感主线与审美特征。文章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环境形成共生关系... “悲情性”是发端于闽南、形成发展于台湾地区而后流行于闽南文化圈的歌仔戏的情感主线与审美特征。文章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环境形成共生关系,也与剧本偏好悲剧性内容、音乐以“哭”当歌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更是闽南人“以悲为美”的审“悲”心理意识特征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歌仔戏 悲情性 音乐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式与观念:粤剧音乐文化变迁透视
3
作者 仲立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96-106,共11页
谱式作为音乐表征,与音乐观念、传承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相关联。粤剧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从无谱的提纲戏到工尺谱、叮板谱、简谱改造工尺谱、简谱、五线谱的谱式变迁。记谱方式从骨干谱逐渐“进化”至“科学”的记谱法,而这个过程中粤剧... 谱式作为音乐表征,与音乐观念、传承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相关联。粤剧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从无谱的提纲戏到工尺谱、叮板谱、简谱改造工尺谱、简谱、五线谱的谱式变迁。记谱方式从骨干谱逐渐“进化”至“科学”的记谱法,而这个过程中粤剧也经历了演剧形态从提纲戏到剧本戏,创作主体从演员到导演,培养制度从科班到学院制的变迁历程。粤剧音乐朝着定型化发展,乐谱从作为备忘的“客体”上升为主导演员舞台表演的“主体”。粤剧功能也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一变再变。但如今,虽然“科学”的简谱被粤剧粤曲年轻一代所推崇,“老叔父们”却仍然因习得的音乐观念而体会到工尺谱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音乐 谱式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家徐迟的音乐翻译研究——以《音乐诱惑》为例
4
作者 张政 李婧宇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61-71,共11页
徐迟(1914-1996),著名文学家,将The Lure of Music译为《歌剧素描》和《乐曲与音乐家的故事》两部音乐书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跨界大家。本文通过梳理徐迟的音乐翻译实践、分析徐译音乐著作的翻译观及影响,期望为音乐翻译史研究提供资鉴... 徐迟(1914-1996),著名文学家,将The Lure of Music译为《歌剧素描》和《乐曲与音乐家的故事》两部音乐书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跨界大家。本文通过梳理徐迟的音乐翻译实践、分析徐译音乐著作的翻译观及影响,期望为音乐翻译史研究提供资鉴。研究发现,徐迟的音乐翻译以音乐家传记为纲,以读者为中心,蕴含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象。他首次将奥芬巴赫等十六位歌剧作家译入我国,对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迟 音乐翻译 《歌剧素描》 《音乐诱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大风谈越剧配音(下)
5
作者 徐宏图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62-73,共12页
文章根据周大风就越剧的配音问题发表的意见,并结合周大风的其他著作,论述了越剧的唱做念打与配音的关系、唱腔与配音的关系、配音的性能与分类、配音设计、配音的主题和形式、如何建立一套不同感情的配音曲牌、建立一套长短及感情不同... 文章根据周大风就越剧的配音问题发表的意见,并结合周大风的其他著作,论述了越剧的唱做念打与配音的关系、唱腔与配音的关系、配音的性能与分类、配音设计、配音的主题和形式、如何建立一套不同感情的配音曲牌、建立一套长短及感情不同的过门配音、从代表性唱腔主题发展配音、从插曲主题中发展配音、配音中打击乐的使用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大风 越剧 唱腔 配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京剧唱腔风格的运用分析——以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为例
6
作者 张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在我国“音乐传统”的传承延续过程中,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生的、特色鲜明的,最具京剧唱腔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这两首具有京剧唱腔风格与韵味儿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与京剧唱腔... 在我国“音乐传统”的传承延续过程中,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生的、特色鲜明的,最具京剧唱腔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梅兰芳》《贵妃醉酒》这两首具有京剧唱腔风格与韵味儿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与京剧唱腔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本文在研究中分析了《梅兰芳》《贵妃醉酒》作品对京剧唱腔风格的运用,同时对作品演唱中京剧唱腔风格运用的情况进行了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声乐 京剧唱腔风格 《梅兰芳》 《贵妃醉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歌剧旋律写作与主题
7
作者 傅显舟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7-51,M0003,共16页
新世纪中国歌剧旋律写作通常有主题设计与贯穿,注重人物情感表达、戏剧场景描绘与音乐形象打造。声乐旋律分为板腔体、歌谣体两类基本曲体结构,或二者混合使用。宣叙调的旋律写作尊重汉语声调与节奏规律,器乐旋律伴随唱腔或独立使用,担... 新世纪中国歌剧旋律写作通常有主题设计与贯穿,注重人物情感表达、戏剧场景描绘与音乐形象打造。声乐旋律分为板腔体、歌谣体两类基本曲体结构,或二者混合使用。宣叙调的旋律写作尊重汉语声调与节奏规律,器乐旋律伴随唱腔或独立使用,担当了抒情写景、叙事与人物刻画同样的戏剧功能。不同作品的音乐表达戏剧的准确、生动、流畅、简洁程度不一,情感抒发深度与尽兴的程度有别,人物形象音乐刻画的鲜明生动程度不同,显示出戏剧音乐创作的水平与艺术表达的成就不一。总体而言成绩斐然,不足与问题依然存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人为本、推陈出新”依然是推动创作进步的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声乐曲 器乐曲 板腔体 歌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流播与传唱
8
作者 林杰祥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中国戏曲在江户时代大量东传日本并广为传唱,赴日贸易的中国商人将中国戏曲传播至长崎,日本唐通事、知识人和游女在长崎与中国商人交往,学唱、记录中国戏曲,通过曲集、戏曲翻译、戏曲演唱等形式传播到日本各地。清代乐师林德健、金琴江... 中国戏曲在江户时代大量东传日本并广为传唱,赴日贸易的中国商人将中国戏曲传播至长崎,日本唐通事、知识人和游女在长崎与中国商人交往,学唱、记录中国戏曲,通过曲集、戏曲翻译、戏曲演唱等形式传播到日本各地。清代乐师林德健、金琴江等人曾去往长崎,在当地教授日本人学唱中国戏曲俗曲,在日本形成演唱戏曲俗曲的传承谱系。《赵匡胤打雷神洞》等剧因中国乐师的传授而在日本广为流传,在传唱过程中,曲白兼有的戏曲剧本会逐渐略去科介、对白等,主要以戏曲唱段形式传唱。出海经商的中国商人偶尔会因遭遇风浪而意外漂流至长崎以外地区,《以笔代言》一书记录了日本仙台儒者远藤曰人向漂流中国船员学唱戏曲之事。据日本人学唱中国戏曲的底本可知,江户时期的日本人会以抄录剧本、标注工尺、记录读音、增加附注等方式记录和学唱中国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传唱 中国曲乐 唐话 明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光南歌剧《伤逝》创作的人文情怀与艺术追求
9
作者 郭克俭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6-64,M0003,共10页
歌剧《伤逝》系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首演于1981年秋季。四十多年来,歌剧《伤逝》业已成为全国各地音乐歌剧表演团体及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等长期搬演于国内歌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歌剧《伤逝》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曲与编剧密切... 歌剧《伤逝》系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首演于1981年秋季。四十多年来,歌剧《伤逝》业已成为全国各地音乐歌剧表演团体及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等长期搬演于国内歌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歌剧《伤逝》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曲与编剧密切配合的相得益彰,艺术家们依循歌剧“戏剧性的音乐、音乐化的戏剧”艺术规律,别出心裁地创设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四季”分场歌剧结构形式,以及“奏鸣曲原则”的音乐戏剧展开方式和表现手法,真正做到了歌剧艺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舞台呈现和审美实践,为世界歌剧发展贡献了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歌剧《伤逝》 音乐创作 形象塑造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大风的越剧音乐研究:以《越剧唱法研究》和《越剧流派唱腔》为中心
10
作者 海震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45-54,共10页
文章以周大风《越剧唱法研究》和《越剧流派唱腔》两部著作及周大风与同事合著的有关越剧音乐创作的论著为主要研究对象。《越剧唱法研究》是第一部越剧音乐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包括创作和演唱在内的广义的戏曲“唱法”的著作... 文章以周大风《越剧唱法研究》和《越剧流派唱腔》两部著作及周大风与同事合著的有关越剧音乐创作的论著为主要研究对象。《越剧唱法研究》是第一部越剧音乐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包括创作和演唱在内的广义的戏曲“唱法”的著作。《越剧流派唱腔》既是越剧流派唱腔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研究戏曲流派唱腔的开山之作。重读和研究周大风先生的越剧音乐研究论著,有助于启发我们再认识和思考越剧音乐的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建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音乐 周大风 唱法 唱腔 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西南、东北、上海地区国有文艺院团歌剧音乐剧创作与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被引量:8
11
作者 居其宏 智艳 +1 位作者 戈晓毅 满新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31,82,共16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东北、上海三个地区国有文艺院团及其歌剧音乐剧生存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了解和判断,本文为处于文化体制改革转型中的歌剧音乐剧创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歌剧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基... 通过对我国西北、东北、上海三个地区国有文艺院团及其歌剧音乐剧生存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了解和判断,本文为处于文化体制改革转型中的歌剧音乐剧创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歌剧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音乐艺术 歌剧音乐剧 艺术创作 音乐剧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 调研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宫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皮黄本的音乐编创
12
作者 周丹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曲牌在剧中主要作为程式性唱段使用;但二者在具体的腔调选用及板式编排方面又有不同的取向和做法,反映出同一剧目在音乐编创上的不同思路。从两种皮黄本中场景音乐的运用情况来看,当时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已有一些专用的器乐曲牌或带唱词的“大字牌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代箫韶》 皮黄 昆乱杂糅 板式编排 唱腔 戏曲翻改 晚清戏曲 连台本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戏曲音乐的文化价值说到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创作 被引量:9
13
作者 汪人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4,6,共9页
中国戏曲音乐,是一份足以令我们倍感骄傲的文化财富。在中国,它堪称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它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相对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来说,显得格外鲜活、普及、生动、丰富;但更重要的是,它更加深刻体现了与中国最普遍民众... 中国戏曲音乐,是一份足以令我们倍感骄傲的文化财富。在中国,它堪称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它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相对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来说,显得格外鲜活、普及、生动、丰富;但更重要的是,它更加深刻体现了与中国最普遍民众的血脉联系,与我们这个民族最广泛、最深入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相对应。相对于传统民间音乐其他种类(民歌、曲艺、歌舞、器乐)来说,戏曲音乐又特别具有一种高技术、高文化含量的特点。它有着久经锤炼的声腔、独特的腔词关系、完备的板式、成熟的行当以及丰富的润腔。样板戏是以具有深厚艺术传统的京剧作为依托,以现代戏创作为切入点,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探索,而且也是努力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当时认为最好的戏曲现代戏。"样板戏"音乐有值得关注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重视音乐的功能发挥,唱腔写作的重要发展,全面综合的完整设计,超越了泛剧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文化价值 声腔 腔词关系 板式 行当 润腔 样板戏 样板戏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上) 被引量:20
14
作者 戴嘉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60,47,共14页
2 0世纪 6 0 - 70年代“文革”中的京剧“样板戏”风靡一时 ,至今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京剧“样板戏”的音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的比较分析 ,对于京剧“样板戏”所进行的音乐上的改革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并明确京剧“样板戏... 2 0世纪 6 0 - 70年代“文革”中的京剧“样板戏”风靡一时 ,至今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京剧“样板戏”的音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的比较分析 ,对于京剧“样板戏”所进行的音乐上的改革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并明确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集中了 5 0 - 6 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音乐改革经验的结果 ,它虽然受到“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 ,存在着人物音乐形象塑造上的“高、大、全”的问题 ,但它在丰富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和如何体现京剧音乐的戏剧性、时代性等方面 ,还是做出了有益的历史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样板戏 音乐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下) 被引量:8
15
作者 戴嘉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6-85,共10页
2 0世纪 60 -70年代“文革”中的京剧“样板戏”风靡一时 ,至今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京剧“样板戏”的音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的比较分析 ,对于京剧“样板戏”所进行的音乐上的改革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并明确京剧“样板戏”... 2 0世纪 60 -70年代“文革”中的京剧“样板戏”风靡一时 ,至今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京剧“样板戏”的音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的比较分析 ,对于京剧“样板戏”所进行的音乐上的改革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并明确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集中了 5 0 -6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音乐改革经验的结果 ,它虽然受到“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 ,存在着人物音乐形象塑造上的“高、大、全”的问题 ,但它在丰富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和如何体现京剧音乐的戏剧性、时代性等方面 ,还是做出了有益的历史探索 [本文 (上 )发表于《黄钟》2 0 0 2第三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样板戏 音乐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化型戏剧”与“陶冶型戏剧”初探——兼析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戏剧、话剧、戏曲等概念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惠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西方戏剧有两个方面未得到国人足够重视,一是源于希腊悲剧以排泄不洁物为前提的"净化型戏剧"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差异,二是很多与中国戏剧相似的"同类项"——励志阳光陶冶正面情感的"陶冶型戏剧"。始于古希... 西方戏剧有两个方面未得到国人足够重视,一是源于希腊悲剧以排泄不洁物为前提的"净化型戏剧"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差异,二是很多与中国戏剧相似的"同类项"——励志阳光陶冶正面情感的"陶冶型戏剧"。始于古希腊的话剧偏爱演示恶的宣泄与净化,中国戏曲喜欢弘扬善行陶冶性情。近百年来中西文化有所靠近,中国引进话剧改造后仍属精英艺术;西方音乐剧快速发展,面向大众很像传统戏曲。中国的戏剧研究长期被净化型话剧的精英模式主导,应加强研究百姓需要的陶冶型戏剧,包括喜剧、戏曲和音乐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化型 陶冶型 戏剧 话剧 戏曲 音乐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音乐创作的古今变迁 被引量:4
17
作者 路应昆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3期5-14,共10页
近数十年来戏曲音乐的创作情况与过去时代有很大差异。在过去时代,艺人的创作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第一目标,可归结为"观众主导",作品是走通俗路线,创作自由度很大。文人的创作是为了"自见才情",可归结为"创作者主... 近数十年来戏曲音乐的创作情况与过去时代有很大差异。在过去时代,艺人的创作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第一目标,可归结为"观众主导",作品是走通俗路线,创作自由度很大。文人的创作是为了"自见才情",可归结为"创作者主导",作品定位于高雅,不仅追求精致,而且注重格律,以致昆腔也走上"格律化"之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戏曲剧团由政府包办,创作首先是为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故可说是"政府主导"。近三四十年来戏曲音乐创作成绩不理想,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对观众需求的忽视。要重新跟上时代,需要真正重视观众,调整创作定位,改进作品评价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并给创作者以更大的自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新戏音乐创作 戏曲音乐传统与创新 戏曲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曲用韵与清三部南曲韵书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宝奎 李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124,共8页
自宋至明清,南曲演化过程中其取韵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拟在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下梳理南曲韵书南化的历程,回顾清代三部南曲韵书的研究。
关键词 清代 南曲韵书 南曲 演化 戏曲发展 音乐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国有文艺院团歌剧音乐剧创作发展与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晓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25,共7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旨在梳理、研究整个20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展开,涉及歌剧音乐剧创作演出的各文艺团体对此反映强烈,各自阐述了对此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况研究》旨在梳理、研究整个20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展开,涉及歌剧音乐剧创作演出的各文艺团体对此反映强烈,各自阐述了对此次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想法。笔者通过调研与采访所获得的具体事实和信息,对此问题做了深度思考与阐释,结论为:体制和这个体制的运作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它是一把双刃剑,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体制是死的物,操作或运作这个体制的关键还是人,所以,相同体制产生不同结果应该是正常现象。这一结果恰好说明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说的就是不要忽略各自存在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因为只有在普遍性中见出特殊性和个别性,这样的普遍性才有意义,才有实际针对性,特殊性和个别性本身就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我们从普遍性意义上制定政策,但必须把特殊性和个别性考虑其中。这一问题所显现的尖锐性已经在提醒着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否具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所应该担当的普遍性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音乐剧 生存现状 改革 体制与体制运作 因地制宜 基础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戏曲传承、发展中的唱腔音乐问题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人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7,共8页
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是多种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全面的,但仅从戏曲自身来看,长期以来唱腔音乐缺乏建设、尤其是缺乏重大发展、没有质的突破,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始终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此,我谨作三个方面问题的论述。首先,我们应... 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是多种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全面的,但仅从戏曲自身来看,长期以来唱腔音乐缺乏建设、尤其是缺乏重大发展、没有质的突破,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始终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此,我谨作三个方面问题的论述。首先,我们应认识到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戏曲的历史发展,常以声腔与剧种的更迭为表征,骨子里就是一个音乐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剧种的兴起和衰落总是与声腔的发展及其受到社会欢迎的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次,我们要考虑唱腔音乐究竟应该如何建设发展的大问题。唱腔的创作发展从来都是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已有传统的继承、沿习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所创新,来适应新剧目内容的表现和新趣味的需求。此外,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四点:第一,唱腔音乐建设的任务不要简单划一。第二,要重新认识民间性。第三,决不要丧失个性,要超越泛剧种化。最后,我们还一定要看到戏曲唱腔的创作、表演关系中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殊性。第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演中有创作。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戏曲演唱具有深厚的润腔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传承 发展 戏曲音乐 唱腔 文化建设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