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EAST BORDER OF TIBET PLATEAU
1
作者 Zhou Rongjun,Tang Rongchang,Huang Zhuzhi,He Yulin,Yang Tao,Zhou We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98-300,共3页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mage of Asia Continent can be explained successfully by the model of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secondary continent and Euro\|Asia Plate (P. Molnar and P.Tapponnier, 1975). This paper mainly dis...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mage of Asia Continent can be explained successfully by the model of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secondary continent and Euro\|Asia Plate (P. Molnar and P.Tapponnier, 1975).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east border of Tibet Plateau.1\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n the east border of Tibet Plateau\;Controlled by the flow of the plateau crust material, the movement of the east border of Tibet plateau is mainly horizontal so as to produce two slipping\|block: one results from the slide out of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along the SSE direction, the other results from the lateral extrusion of Chuanqing Block with the SEE direction. The slip rate of the north part of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the west region of Sichuan, is 5~8mm/a;2~3mm/a on the south part (the center part of Yunan); the slip rate of Chuanqing is 3~5mm/a and <1mm/a on Longmenshan region (Tang Rongchang, 1993). The slipping features of the blocks directly decide the movement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fault systems: the uniform sinistral shear movement on the east boundary fault of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from the geological viewpoint, the average horizontal slip rate is about 10mm/a, and 5~8mm/a on the Anninghe, Zemuhe and Xiaojiang faults. The dextral shear movement can be found on the west boundary faults composed by Jinshajiang and Honghe faults. Located at the dextral diagonal region between Honghe and Zhongdian faults,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Yunnan shows a tensile stress field with near EW direction and large graben valleys with near NS direction on the ground due to the dextral slip movements of these two faults and slip of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along the SSE direction. The normal features of extension tectonic deformation region can be found in this region. Some inner faults (such as Amaniqing, Xiqinglingbeilu) of Chuanqing block show the character of sinistral shear movement with some components of normal slip movement. As the east boundary of Tibet plateau, Minshan and Longmenshan Mountains form the east wall of the plateau. Contrasting to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Chuanqing block, the transition from horizontal movement to vertical movement produced the huge nappe reverse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formed some front\|Mount compensating press\|sag basins such as Gonggaling, Zhangla and Chengdu.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slip rate of different boundary faults, some clockwise rotating movement can be found in different sub\|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deformation block slip SEISMICITY the east borde r of Tibet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植被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2
作者 侯晨 刘玉婷 +1 位作者 柴春梅 陈艳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52-6260,共9页
通过探究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对植被覆盖度的驱动机制,为研究区的植被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基于1993年、2000年、2007年、2014年、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 通过探究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对植被覆盖度的驱动机制,为研究区的植被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基于1993年、2000年、2007年、2014年、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等数据,使用像元二分模型、马尔科夫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开展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检测驱动力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993—2021年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中部极低”的特点;②1993—2021年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全局莫兰指数为0.27~0.40,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植被覆盖度在局部地区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为主的聚集;③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993—2021年间,研究区各驱动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q)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土地利用和DEM是东帕米尔高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表明,驱动因子之间交互的影响力大于单驱动因子的影响力,交互结果均表现为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东帕米尔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古气候变化定量重建的新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有斌 卢红选 章泽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6-1023,共18页
中国黄土-红黏土沉积是可与深海沉积媲美的陆相沉积载体,记录了晚新生代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基于中国黄土的多种理化指标,重建了黄土高原地区构造-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化历史,为探讨区域与全球气候的联系提供了关键证据。近年来,... 中国黄土-红黏土沉积是可与深海沉积媲美的陆相沉积载体,记录了晚新生代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基于中国黄土的多种理化指标,重建了黄土高原地区构造-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化历史,为探讨区域与全球气候的联系提供了关键证据。近年来,黄土高原古气候变化研究逐步从定性描述拓展到定量重建,本文旨在回顾基于中国黄土定量重建古温度和古降雨变化取得的重要进展。首先,梳理了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的指标和方法,古温度重建指标包括植硅体、碳酸盐耦合同位素、微生物脂类代用指标等;古降水变化敏感指标包括磁化率、白云石/方解石含量、生物微钙体Sr/Ca比值、有机碳同位素以及^(10)Be等。然后,汇总了典型黄土剖面定量重建的古气候变化序列,分别从构造、轨道及千年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古温度和古降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生标重建的不同时间跨度的土壤古温度变化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波动特征基本一致,但在冰盛期—冰消期时段出现了增温超前现象,说明陆地植被对土壤温度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然而,不同指标重建的降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主导周期也存在差异,说明定量重建降水变化仍有较大挑战。最后,简要总结了黄土高原古气候定量重建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区分温度和降水季节性变化的重要性,指出加强地质记录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同化,将有助深化对多尺度季风变化动力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温度 古降水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亚洲季风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旭 吴中海 +3 位作者 董延钰 谢远云 刘海金 李兆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90,共18页
陆地和海洋热容量差异会引起风向和降水发生季节性反转形成季风气候。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同时也有最多的受季风气候影响的人口。季风带来的强降水容易诱发多种次生灾害,严重影响着区域内人类社会生产、居住的安全,因而... 陆地和海洋热容量差异会引起风向和降水发生季节性反转形成季风气候。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同时也有最多的受季风气候影响的人口。季风带来的强降水容易诱发多种次生灾害,严重影响着区域内人类社会生产、居住的安全,因而认识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利用将古论今的地学思想,文章旨在阐述亚洲季风的组成,列举影响亚洲季风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总结亚洲关键地点的沉积记录显示的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化期次。结果表明,在古近纪,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南缘发生碰撞,改变了亚洲的海陆分布,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初始隆升,南亚和东亚均出现季风性气候。但此时的东亚地区依然主要受行星风系的控制,东亚季风处于孕育阶段,仅呈条带状局部分布在华南板块的南缘,而南亚季风的覆盖面积相对广泛。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东亚地区的边缘海打开时间明显要晚于南亚地区海陆分布出现的时间。但随着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整体隆升并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亚洲季风全面进入增强阶段,强烈影响区域内的地质演化过程。自中新世中期以来,由于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南北极冰盖的发育,亚洲季风经历了多期次的稳定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为科学合理利用季风开展亚洲系统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区域性极端大风频次下降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付文卓 陈斌 徐祥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7-1101,共15页
极端大风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同时亦是一种重要的气候资源。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Qinghai-Xizang-Plateau,QXP)区域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极端大风事件及其气候变化背景下变化特征与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尤其在川藏铁... 极端大风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同时亦是一种重要的气候资源。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Qinghai-Xizang-Plateau,QXP)区域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极端大风事件及其气候变化背景下变化特征与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尤其在川藏铁路建设背景下,加深高原区域极端大风事件的科学认知可为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为探讨高原区域性极端大风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利用地面观测最大风速日值数据,定义了青藏高原区域性极端大风事件,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EOF分析、合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1982-2021年高原中东部区域性极端大风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发生的环流条件及其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区域性极端大风事件呈显著下降趋势,以95和99百分位定义的区域性极端大风日数每10年分别下降44天和11.6天,且变化主要表现为空间一致型,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2)区域性极端大风发生期间,中高纬位势高度呈“西高东低”,低纬地区呈“西低东高”的分布形势,主要特征表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正异常,蒙古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高原东北部西风异常以及蒙古地区地表温度负异常。(3)全球变化背景下,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上一个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加强致使高原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减小、西风急流减弱导致动量下传减弱并且伴随着气旋性环流异常减弱,以及亚洲地表温度非均匀性上升使得南北温度梯度变小。这些大尺度环流和局地热力因子的协同影响可能是高原中东部区域性极端大风事件发生频次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性极端大风 东亚大槽 地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的分布和传输特征
6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祝传栋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86,共20页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原模态时,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异常偏高(低),伊朗高原模态时则相反;伴随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由青藏高原向西移至伊朗高原上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亦自青藏高原东侧向西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以西地区。进一步诊断表明,除了在青藏高原北侧和南侧水汽经向绝热输送异常有抵消作用外,两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倾向异常主要由水汽纬向绝热输送异常及其辐合辐散异常所贡献,而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垂直非绝热输送异常在上对流层则主要与剩余项(水汽的凝结和蒸发)相抵消。因此,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对流层为水汽含量正异常时对应着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强)。而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自青藏高原向伊朗高原移动的过程,对应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和垂直向上的水汽非绝热输送异常不断增强,同时上对流层水汽凝结异常也不断增强。此外,南亚高压向西移动过程中,上对流层水汽绝热辐合(辐散)异常主要发生在其西(东)侧,这是造成水汽含量异常中心纬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 青藏高原周边 上对流层水汽 分布与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率的年代际转型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超 段安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1-332,共12页
冬春青藏高原积雪异常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近20年关于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率的年代际转型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90年代初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率从东西偶极型转变为全区一致型... 冬春青藏高原积雪异常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近20年关于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率的年代际转型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90年代初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率从东西偶极型转变为全区一致型,这主要受北太平洋、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影响,也与南极涛动、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2)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率的年代际转型可通过影响东亚高层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和低层的水汽输送,进而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格局变化;(3)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可通过“高原大气河”的机制影响梅雨雨带;(4)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可调节春季青藏高原积雪与梅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当大西洋年代际振荡为正(负)位相时,春季青藏高原积雪与梅雨的关系加强(减弱)。最后,本文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影响东亚季风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靖边剖面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环境意义
8
作者 董良 沈中山 邓成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60-3074,共15页
中国黄土在东亚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靖边黄土剖面位于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对东亚季风变化敏感.本文对靖边黄土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以及赤铁矿,黄... 中国黄土在东亚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靖边黄土剖面位于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对东亚季风变化敏感.本文对靖边黄土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以及赤铁矿,黄土中的碎屑磁铁矿普遍经历了低温氧化作用的初始阶段,形成磁赤铁矿外壳包裹磁铁矿内核的结构,导致矫顽力大幅增加.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X-T)指示成壤作用生成的单畴颗粒的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的含量在L15(约1.25Ma)后整体减少,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发生阶段性减弱.黄土层中的磁化率与非磁滞磁化率比值(X/X_(ARM))与来自物源区粗粒磁性矿物含量相关,冬季风增强则X/X_(ARM)值越高,靖边剖面黄土层X/X_(ARM)在L14以后整体增加,L6以来逐渐增加,表明东亚冬季风发生过两次增强.矫正后磁化率与非磁滞磁化率((X-X_(0))/X_(ARM))指示了来自物源区磁性矿物含量,靖边剖面自2.6Ma以来,(X-X_(0))/X_(ARM)逐渐增加,源区的磁性矿物含量增多表明冬季风逐渐增强.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中值退磁场比值(MDF_(ARM)/MDF_(SIRM))与样品相关,样品磁性矿物粒度越粗,低温氧化作用越弱,矫顽力越高,MDF_(ARM)/MDF_(SIRM)越高,靖边剖面MDF_(ARM)/MDF_(SIRM)分别在L14和L6后整体升高,表明磁性矿物粒度整体变粗,代表了沙漠两次向南扩张.综上磁学参数一致表明,靖边黄土剖面有效地记录了东亚季风演化过程,对研究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靖边剖面 岩石磁学 环境磁学 东亚季风 沙漠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被引量:380
9
作者 张旗 钱青 +4 位作者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8-255,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期间 ,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 ,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 ,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燕山中晚期 埃达克岩 高原隆升机制 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马振锋 高文良 +1 位作者 刘富明 刘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7,共7页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亚季风偏弱,东亚季风槽偏南;而多雨年则反之。四川盆地初夏干旱年,极涡向亚洲大陆发展,强度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且稳定;而多雨的年份,极涡萎缩在极地区域,强度偏弱,东亚大槽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 初夏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2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范景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厚度 6 1~ 75km :莫霍面具有一致南倾 ,逐步加深的产状及弱反射性特征 ;下地壳明显增厚 ,但速度未见明显降低 ;上地壳发育逆冲、走滑断裂 ;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北邻的柴达木盆地地壳相对刚性 ,厚 5 2± 2km。东昆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有利于强地震孕育。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柴达木地块的向南插入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 ,青藏高原北部较弱的下地壳缩短增厚 ,变形过程中的蠕滑引起地壳浅部的应力放大。但N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不是大地震形成的唯一要素 ,与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侧向运动有关。侧向运动速率和幅度的差异使应力在各地体的边界断裂积累并使其复活。而低速层对形成孕育大地震需要的“立交桥式”的局部应力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地震 地幔 青藏高原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植被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师翁 薛林贵 +2 位作者 冯虎元 徐世健 安黎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05-810,共6页
陇东(庆阳)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植被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2个植被区域,包括温性疏灌草丛、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3个植被型14个群系,分别是:酸枣-杠柳-蒿类温性灌草丛、蕤核-红花锦鸡儿-蒿类温性灌草丛、杠柳-蕤核-蒿类-白羊草温性... 陇东(庆阳)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植被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2个植被区域,包括温性疏灌草丛、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3个植被型14个群系,分别是:酸枣-杠柳-蒿类温性灌草丛、蕤核-红花锦鸡儿-蒿类温性灌草丛、杠柳-蕤核-蒿类-白羊草温性灌草丛、酸枣-蒿类-白羊草温性灌草丛、酸枣-河蒴荛花-白羊草温性灌草丛、白草- 鹅观草-达乌里胡枝子-蒿类暖性灌草丛、白羊草草原、白草草原、赖草草原、蒿类-白羊草草甸草原、长芒草草原、百里香草原、铁杆蒿-茭蒿草原、毛沙芦草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地 植被类型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2 位作者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貌边界带 晚新生代 构造形变系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宣华 Michael W.MCRIVETTE +4 位作者 李丽 尹安 蒋荣宝 万景林 李会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60,共14页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和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冷却历史。磷灰石FT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给出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2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3期上新世(5.1~0.9Ma)冷却历史。东昆仑山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与逆冲断层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新生代第1期(约52.9Ma)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夭折了的前陆盆地的存在。新生代第2期(16.3~10.0Ma)和第3期(5.1~0.9Ma)冷却年龄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东昆仑山背驮式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历史,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是作为东昆仑山的背驮式盆地而建立盆山耦合关系的。根据新生代第2期冷却历史的结束与昆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年龄对比,推测东昆仑山区域变形作用由挤压向剪切转换的时间可能在10.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逆冲断层系 裂变径迹测年 热历史模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宋燕 张菁 +1 位作者 李智才 赵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3-851,共9页
通过对1961-2006年青藏高原原始测站资料的筛选、剔除和插补等处理,得到了一套具有51站连续的、长序列的积雪观测资料。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06年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代际变化特征... 通过对1961-2006年青藏高原原始测站资料的筛选、剔除和插补等处理,得到了一套具有51站连续的、长序列的积雪观测资料。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06年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代际变化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并研究了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大陆对流层温度、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积雪 年代际变化 全球变暖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4 位作者 刘琦胜 吴珍汉 胡道功 赵希涛 周春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8-675,共18页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直错动量不会<21km,错动中生代褶皱地层所暗示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22)km。第四纪期间,该断裂发生了多期活动,形成了山前的多套断层三角面和多级断层陡坎地貌。根据断裂垂直错动晚第四纪期间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貌体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估算,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最大活动速率不超过1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45mm/a。初步的探槽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沿该断裂至少发生了3次震级不同的古地震事件。综合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点推断,它是在未来具有较大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一条重要控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地堑 东西向伸展 正断层 古地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被引量:66
17
作者 何金海 祁莉 +1 位作者 韦晋 池艳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7-1265,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热带夏季风 青藏高原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师翁 薛林贵 +2 位作者 冯虎元 徐世键 安黎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8-243,共6页
以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30个植被样点的样方资料为依据,以相对生物量为指标,对该地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天然草地可划分为长芒草草原、次生杂类草草原和杂类草草甸草原3个植被类型,16个群落按放牧程... 以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30个植被样点的样方资料为依据,以相对生物量为指标,对该地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天然草地可划分为长芒草草原、次生杂类草草原和杂类草草甸草原3个植被类型,16个群落按放牧程度分为禁牧草地、轻牧草地和过牧草地3个层次。多样性指数显示草甸草原>长芒草草原>次生杂类草草原,轻牧草地>禁牧草地>过牧草地的趋势。放牧程度可能是影响该区域天然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出现海拔增高和降水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可能是放牧干扰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物种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和Simpson均匀度指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物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陇东 天然草地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师翁 薛林贵 +2 位作者 冯虎元 徐世键 安黎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21-1927,共7页
采用路线调查法和样方法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类型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以蒿类、白羊草和白草为代表群落;典型草原以长芒草、蒿类、百里香和毛沙芦草等... 采用路线调查法和样方法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类型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以蒿类、白羊草和白草为代表群落;典型草原以长芒草、蒿类、百里香和毛沙芦草等为代表群落.草地群落物种组成较为简单,优势种的优势度显著,其中长芒草、山蒿、冷蒿、牛枝子、糙隐子草、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赖草、猪毛蒿、百里香等是群落物种组成中相对重要的物种;天然草地群落数量特征的平均值为:种数17.1、多度163.5、高度49.2 cm、盖度52.8%、鲜重284.9 g?m-2、干重151.8g?m-2;草甸草原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值均大于典型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天然草地 群落 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川黄土记录的最近2500ka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周期 被引量:39
20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2 位作者 刘洪滨 杨文峰 张福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3-558,共6页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季风变化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时间序列包含有100ka、41ka和23ka地球运动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同时包含有约80ka、56ka和30ka的周期。季风变化周期表现为阶段性演化和在同一阶段冬、夏季风变化周期常常不同的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第四纪东亚季风变化既与地球轨道要素变化有关,也与季风系统内其它因素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黄土记录 东亚 冬夏季风 季风 变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