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 被引量:7
1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4 位作者 余焕云 邓大明 林小铭 陈静嫦 吴河坪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 【目的】研究V征斜视的眼球旋转状态。【方法】对住院手术的22例V征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术后一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同时观察记录术前和术后一周的第一眼位和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眼球运动和下斜肌功能。【结果】17例(17/22)为双眼眼球外旋转,4例(4/22)单眼眼球外旋转,1例(1/22)眼球无旋转;22例患者术前右眼和左眼的黄斑—视乳头夹角分别为(15.67±5.72)°、(16.59±6.69)°,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一周时右眼和左眼的黄斑鄄视乳头夹角分别为(5.24±5.87)°和(7.17±5.40)°,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P﹥0.5);术前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差值为(23.1±6.8)△,术后一周时的差值为(2.0±2.25)△;术前所有患者均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术后1周时除1例仍有轻度功能亢进外,余21例下斜肌功能正常。【结论】V征斜视患者有眼球的客观外旋转,下斜肌减弱手术后眼球客观旋转状态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 斜视 下斜肌 患者 术后 肌功能 视乳头 显著性 照相 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管琼峰 张力三 +4 位作者 洪文轲 杨怡 陈昭英 张丹 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者。另选同时段两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患者亲属以及社会志愿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vHIT定量测定一对水平半规管平面、两对垂直半规管平面的VOR增益值及相应三个VOR增益不对称值并分析结果和差异,同时记录眼球追赶扫视信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BPPV组比较,VN组患侧水平及垂直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PPV组每个VOR增益值及水平不对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垂直VOR增益不对称值增大(均P<0.05)。与BPPV组比较,VN组患侧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三个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HIT早期诊断VN的敏感度为87.9%。33例VN患者中,除一例无法区分外,前庭上神经功能损害22例,前庭下神经功能损害7例,前庭上、下神经功能均损害3例。结论:vHIT通过评估VN患者前庭功能可帮助临床早期诊断VN,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诊断 半规管 眩晕/诊断 眩晕/病因学 体位 反射 前庭眼 眼球运动 前庭功能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钱学翰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PULLEY 大鼠 眼球运动 前庭眼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性研究中情景脉络的理解和诠释——以对山东省云南籍被拐卖/骗婚迁流入妇女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金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3,共5页
以质性研究中情景脉络的理解和诠释为基础,通过对作为研究者的自己、对现有研究成果、对被拐卖/骗婚妇女、对流入地和流入家庭、对被拐卖/骗婚迁流入妇女在流入地所受对待、对被拐卖/骗婚迁妇女流入后生存状态、对被拐卖/骗婚迁妇女流... 以质性研究中情景脉络的理解和诠释为基础,通过对作为研究者的自己、对现有研究成果、对被拐卖/骗婚妇女、对流入地和流入家庭、对被拐卖/骗婚迁流入妇女在流入地所受对待、对被拐卖/骗婚迁妇女流入后生存状态、对被拐卖/骗婚迁妇女流入后生存策略、对被拐卖/骗婚迁流入妇女的这一经历价值评判的理解和诠释,揭示被拐卖/骗婚迁流入妇女的性质研究,提出修改拐骗人口罪和保护妇女儿童权利的法律及具体的行动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情景脉络 被拐卖 骗婚 流入地 刻板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
5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功能关系。方法成年家猫5只,用盐酸氯胺酮注射行全身麻醉,将所有家猫眼眶分离取材并整体固定,每只动物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对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8μm及5μm厚连续切片,相邻切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Weigert染色法分析猫眼4条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并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眼眶平滑肌。结果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猫眼外肌胶原纤维环较薄,与眶层肌纤维的联系疏松;胶原纤维环及连接带中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仅以少量细胞的形式散在分布;内直肌周围胶原纤维环、内下侧连接带亦与其他纤维环或连接带无明显差异。结论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较薄可能与猫双眼运动功能不甚发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PULLEY 眼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直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观察与功能分析
6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8-520,共3页
背景 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的纤维弹性环结构(Pulley)与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但这一观点尚存在争议.观察双眼位置明显不同于灵长类动物的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对分析Pully与眼球运动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目的 观察兔眼外肌周... 背景 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的纤维弹性环结构(Pulley)与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但这一观点尚存在争议.观察双眼位置明显不同于灵长类动物的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对分析Pully与眼球运动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目的 观察兔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其与以往报道的人类相同组织结构的异同,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关系.方法 盐酸氯胺酮麻醉成年兔5只,将所有眼眶整体分离固定,每只兔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另一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Weigert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分别进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并以小鼠抗兔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标记平滑肌进行观察. 结果 胶原纤维环于兔眼球赤道部附近包绕眼外肌.胶原纤维比较菲薄且与眼直肌纤维的联系很疏松,直肌间连接带亦较菲薄.少量弹性纤维及极少量平滑肌细胞散在分布于胶原纤维中.结论 兔直肌周围结缔组织与以往报道的人类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有明显差异,提示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与眼球运动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眼球运动 PULLEY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记录技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慧 阴正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眼动记录技术作为检测眼球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细微眼球运动的捕捉能力使人类对眼球运动的观察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眼球运动障碍类疾病如斜视、眼球震颤、颅神经麻痹、颅脑损伤等的认识不断深入,为阐明其发病机制... 眼动记录技术作为检测眼球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细微眼球运动的捕捉能力使人类对眼球运动的观察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眼球运动障碍类疾病如斜视、眼球震颤、颅神经麻痹、颅脑损伤等的认识不断深入,为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途径。同时,其精确度的提高已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中,促进了相关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在眼科主要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疗效评估,青光眼患者视野检查及提高LASIK手术精确度等。就几种主要的眼动记录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前景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 眼动记录技术 眼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追踪仪在测谎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汾汾 杨晓青 +4 位作者 陈宇星 黄浩澜 谌霞灿 李焱 胡峻梅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29-232,238,共5页
目的探究眼动追踪在测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40名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实施模拟犯罪后利用眼动追踪仪记录其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的瞳孔直径、注视时间、注视点和眨眼次数,对照组直接采集眼动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 目的探究眼动追踪在测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40名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实施模拟犯罪后利用眼动追踪仪记录其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的瞳孔直径、注视时间、注视点和眨眼次数,对照组直接采集眼动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估计眼球运动参数甄别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相比,平均瞳孔直径减小、注视时间延长、注视点减少(P<0.05),但眨眼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注视时间与注视点呈负相关(r=-0.255,P<0.05),平均注视时间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负相关(r=-0.218,P<0.05),注视点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正相关(r=0.09,P<0.05)。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0.621和0.580。结论眼动追踪仪所测得的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于测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精神病学 测谎 眼动 注视 注视点 瞳孔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彭海鹰 张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0-385,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眼分为4个组:(1)外直肌后退(LR)组(27眼):单条外直肌后徙7~8 mm;(2)小量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简称小量R-R组(24眼):外直肌后徙5~6 mm,内直肌缩短4~5 mm;(3)中量R-R组(29眼):外直肌后徙7~8 mm,内直肌缩短5~6 mm;(4)大量R-R组(33眼)组:外直肌后徙8~10 mm,内直肌缩短7~8 mm。三棱镜交替遮盖测量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码照片记录手术后的眼球外转位置,计算手术后的眼球运动幅度,弓形视野计测量手术前后的外转单眼注视野。结果87例患者术后6个月,71例为正位,手术成功率为81.61%,手术失败为16例,失败率为18.39%,其中过矫5例,占5.56%,欠矫11例,占12.64%。数码照相显示,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病例术前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6±1.11)、(12.04±0.68)、(11.58±1.06)、(11.86±0.93)和(12.22±0.60)mm,术后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1±1.03)、(11.81±0.70)、(10.78±1.05)、(10.54±1.07)和(9.90±0.82)mm,术前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P=0.12),术后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4,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外转幅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弓形视野计测得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术前平均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82±3.30)°、(51.48±2.39)°、(50.13±3.51)°、(51.06±2.90)°和(52.09±2.61)°,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52±3.51)°、(50.11±2.36)°、(46.38±3.67)°、(44.00±3.00)°和(41.84±2.46)°,术前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P=0.14),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5,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单眼外转注视野都减少。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应避免因单眼手术量过大引起术后产生侧方注视的非共同性,从而影响双眼单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 眼球运动/外转力 立体视 单眼注视野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囊虫病的眼部并发症及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国义 张恩东 +2 位作者 丁相奇 王慧 胡俊卿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眼部表现及治疗。方法 应用CT确诊脑囊虫病,作眼部常规检查、CT和眼B超检查。对脑囊虫病患者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同时应用降颅压药物、神经营养药和糖皮质类固醇,降低颅内压,减轻视盘水肿和炎症,保护视力。合并眼部...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眼部表现及治疗。方法 应用CT确诊脑囊虫病,作眼部常规检查、CT和眼B超检查。对脑囊虫病患者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同时应用降颅压药物、神经营养药和糖皮质类固醇,降低颅内压,减轻视盘水肿和炎症,保护视力。合并眼部囊虫者手术摘除,玻璃体内囊虫采用玻璃体切割吸出,视网膜下囊虫术前定位后切开巩膜和葡萄膜取出,眼外肌和眶内囊虫直视下取出。结果 646例脑囊虫患者伴有视力下降者78例81眼,占12.1%;合并眼部囊虫者28例,占4.33%;有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者7例,占8.97%.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1.0者60眼,占84.51%.手术取出玻璃体内囊虫7例8眼,视网膜下囊虫1眼和眶内囊虫11例均获成功。结论 脑囊虫病可伴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也可与眼部囊虫合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视力下降 眼部囊虫 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