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线性微振动流体阻尼隔振器的Octo-strut隔振平台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杰 田蕾 +3 位作者 苟仲秋 张柏楠 赵寿根 吴大方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8-937,I0001,共11页
针对一种新型非线性微振动流体隔振器的Octo-strut平台进行研究,基于隔振器的非线性五参数模型及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Octo-strut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台的振动耦合性、安全冗余性等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研... 针对一种新型非线性微振动流体隔振器的Octo-strut平台进行研究,基于隔振器的非线性五参数模型及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Octo-strut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台的振动耦合性、安全冗余性等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隔振平台垂直平动z方向、绕垂向转动θs方向动力学特性独立,径向平动x方向与径向平动y方向相互垂直,径向平动x方向与绕径向转动θy方向、径向平动y方向与绕径向转动θx方向的动力学特性相互耦合。隔振平台具有振动耦合性、安全冗余性、非线性温变特性,在工程实际应用时应避免失效隔振器的出现并关注隔振器温变特性,以保证隔振的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流体 非线性五参数模型 octo-strut隔振平台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ewart隔振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仙娥 刘学广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338,共16页
飞机、船舶中精密光学仪器对振动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基于Stewart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有效载荷(kg)、主动带宽(Hz)、最大振幅衰减(dB)等主要性能指标;其... 飞机、船舶中精密光学仪器对振动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基于Stewart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有效载荷(kg)、主动带宽(Hz)、最大振幅衰减(dB)等主要性能指标;其次,从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的关键技术,包括Stewart平台构型、各向同性优化与动态稳定性、耦合因素及解耦方法、动力学建模方法、智能材料驱动器的非线性及迟滞现象、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概述,讨论了关键技术对主要性能指标的改进效果,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概述在复杂、时变振动环境中,多通道耦合自适应算法对Stewart隔振平台振动控制的优势。最后对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在精密光学仪器中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精密光学仪器 主动 多自由度 多通道耦合自适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主动隔振的分布式与集中式控制
3
作者 莫鑫 杨柳 +2 位作者 黄刚 连华东 林喆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5,共12页
面向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仪器对环境振动的隔离需求,针对对称布局的四足主动隔振平台,分析研究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方式在六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文章首先构建了四足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振动传递模型,分别给出了集中式... 面向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仪器对环境振动的隔离需求,针对对称布局的四足主动隔振平台,分析研究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方式在六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文章首先构建了四足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振动传递模型,分别给出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主动隔振控制方法,给出了对应的振动传递解耦条件和振动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振动传函分析,导出了六自由度隔振频率与阻尼系数的参数调整方法,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两种控制方式的有效性。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集中式控制可独立调控六自由度隔振性能,通过8个控制增益独立改变三个线振动方向上的隔振阻尼与刚度,通过6个控制增益独立调整3个角振动隔振频率,实现振动速率功率谱的50%至90%以上的大幅衰减。分布式控制针对每个支撑足进行独立调控,便于调试与组合应用,可通过三组6个控制增益独立调整三个线振动方向上的隔振频率与阻尼,通过交叉关联性来调控角振动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实现振动速率功率谱90%以上的大幅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 分布式控制 六自由度动控制 四足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制算法的主动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纪楠 焦素娟 龙新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9-67,共9页
为解决传统滤波最小均方差(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次级通道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收敛性能的影响,将反馈FxLMS算法和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 为解决传统滤波最小均方差(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次级通道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收敛性能的影响,将反馈FxLMS算法和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制算法,并在工程应用中常见的主动撑杆隔振平台上对该混合算法的振动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变载荷激励及控制通道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不同激励下各个阶段的加速度响应衰减均超过80%,且与传统的FxLMS算法相比,所提出的混合控制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撑杆平台 混合控制 滤波最小均方差(FxLMS) 混合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柱塞泵约束阻尼基座隔振性能研究
5
作者 姜波 郑泽鹏 +1 位作者 王树青 宋宪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为了缓解多台柱塞泵协同作业时注聚平台甲板振动响应过大的问题,本文基于阻尼剪切变形耗能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约束阻尼减振基座。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柱塞泵-约束阻尼基座-注聚平台振动响应分析模型,探究了约束阻尼基座的阻尼材料损耗... 为了缓解多台柱塞泵协同作业时注聚平台甲板振动响应过大的问题,本文基于阻尼剪切变形耗能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约束阻尼减振基座。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柱塞泵-约束阻尼基座-注聚平台振动响应分析模型,探究了约束阻尼基座的阻尼材料损耗因子、阻尼层厚度和拓展层层数对其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阻尼材料损耗因子、阻尼层厚度、拓展层层数的增加,约束阻尼基座的隔振性能将逐步增强,当阻尼材料损耗因子为1.0、阻尼层厚度为20 mm且拓展层数为3时,约束阻尼隔振基座的减振效果达到最优,其隔振量高达75.25 dB,可显著降低注聚平台的振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聚平台 约束阻尼基座 大型柱塞泵 设计 参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光电系统外置被动隔振平台设计与分析
6
作者 曹尹琦 宁飞 +3 位作者 杜言鲁 王乐 赵志草 麦玉莹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5-1131,共7页
针对某无人直升机光电系统,开展基于Hexapod构型的外置被动隔振平台设计与验证。建立Hexapod隔振平台动力学模型,完成了隔振平台参数化建模,并基于Adams和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数字样机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研制的工程样机进... 针对某无人直升机光电系统,开展基于Hexapod构型的外置被动隔振平台设计与验证。建立Hexapod隔振平台动力学模型,完成了隔振平台参数化建模,并基于Adams和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数字样机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研制的工程样机进行了扫频测试和线/角耦合响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隔振平台三方向线性激励固有频率均小于8 Hz,能够实现对直升机平台主振频点振动衰减,且耦合角摆动响应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值小于200μrad。最后完成了外场挂飞试验测试,证明隔振平台工程样机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apod平台 光电系统 模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RRPR)RC调姿隔振平台机构学建模与振动特性研究
7
作者 耿明超 崔铁征 +3 位作者 周敬钧 李二伟 李润涛 赵铁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2-503,共12页
针对载体仪器设备调姿隔振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3-(PRRPR) RC调姿隔振平台新构型。机构主要由3个分支组成,分支中大行程作动器和被动隔振单元以闭环子链的形式存在。被动隔振时,假定作动器瞬时锁定,采用等效运动旋量描述闭环子链,将调... 针对载体仪器设备调姿隔振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3-(PRRPR) RC调姿隔振平台新构型。机构主要由3个分支组成,分支中大行程作动器和被动隔振单元以闭环子链的形式存在。被动隔振时,假定作动器瞬时锁定,采用等效运动旋量描述闭环子链,将调姿隔振平台瞬时等效为3-RRC并联机构。基于旋量代数及QR分解,推导了调姿隔振平台被动隔振模式下动平台及分支杆件的一、二阶影响系数。基于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基础受到简谐运动激励时调姿隔振平台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振型叠加法对其振动响应进行求解,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例。设计了调姿隔振平台原理样机,搭建了实验系统,并进行了x、y、z轴方向的隔振实验。数值算例与实验结果表明,3个方向原理样机振动传递率均低于55%,即隔离45%以上的振动,验证了所设计的并联平台被动隔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姿平台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精密隔振平台的双曲线磁通磁轴承设计
8
作者 孟祥瑞 王常虹 +1 位作者 钟佳朋 夏红伟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34,1042,共11页
针对精密隔振系统磁轴承存在悬浮力密度小、波动大以及耦合力大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曲线磁通结构的磁轴承(MBHFM)。首先利用等效电流法和永磁体镜像法推导了带有磁轭的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的气隙磁场和悬浮力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磁轴承悬浮... 针对精密隔振系统磁轴承存在悬浮力密度小、波动大以及耦合力大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曲线磁通结构的磁轴承(MBHFM)。首先利用等效电流法和永磁体镜像法推导了带有磁轭的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的气隙磁场和悬浮力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磁轴承悬浮力波动对隔振性能的影响。其次根据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悬浮力线性分布特点,采用电流前馈补偿方法使磁轴承获取更低悬浮力波动的恒定悬浮力。最后,对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与常见的双边Halbach结构磁轴承(MBBH)进行了仿真分析与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样机静态悬浮力平均值为153.75 N,静态耦合力系数为0.42%,电流前馈补偿后合成悬浮力波动系数为0.15%,较双边Halbach结构磁轴承静态悬浮力密度提高了20%,静态耦合力系数减小了72.2%,合成悬浮力波动系数减小了89.3%。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样机的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 平台 气隙磁场 力特性 悬浮力前馈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欧进萍 龙旭 +1 位作者 肖仪清 吴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平台结构形式。本文研究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针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型式与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减振作用 ,提出了在平台结构导管架端帽和甲板之间...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平台结构形式。本文研究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针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型式与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减振作用 ,提出了在平台结构导管架端帽和甲板之间设置柔性阻尼层的新型阻尼隔振方案。针对渤海JZ2 0 2MUQ平台结构 ,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简化计算模型 ,研究了隔振层参数与结构阻尼比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结构整体和隔振层层间相对位移的控制效果 ;进行了多种冰荷载工况和地震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 效果 阻尼 冰激 地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控制的主动式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龙志强 郝阿明 +1 位作者 陈革 常文森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电磁力控制主动式隔振技术,在介绍磁悬浮隔振平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推导了其动态模型,论述了磁悬浮隔振控制策略,进行了隔振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并以一个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电磁力控制主动式隔振技术,在介绍磁悬浮隔振平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推导了其动态模型,论述了磁悬浮隔振控制策略,进行了隔振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并以一个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进行了试验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主动控制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星主动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晓雷 杨庆俊 郑钢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8-441,共4页
整星隔振是降低作用于卫星的振动载荷的有效方法。在被动隔振的基础上施加主动控制可以提高隔振系统性能,实现全频带隔振。首先介绍了整星隔振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根据运载火箭的特殊环境要求确定了整星主动隔振平台方案。然后本文对隔振... 整星隔振是降低作用于卫星的振动载荷的有效方法。在被动隔振的基础上施加主动控制可以提高隔振系统性能,实现全频带隔振。首先介绍了整星隔振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根据运载火箭的特殊环境要求确定了整星主动隔振平台方案。然后本文对隔振平台的各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对平台的冗余和重构问题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被动隔振相比主动隔振平台有更好的低频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星 主动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光学平台双层隔振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建增 刘铁根 +2 位作者 池伟 任晓明 陆秋海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5-1249,共5页
分析了冲击、振动对车载精密光学系统的影响,指出了光学平台的变形和振动是影响车载精密光学系统精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车载光学平台双层隔振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光学平台隔振系统的振动模态和减振比,完... 分析了冲击、振动对车载精密光学系统的影响,指出了光学平台的变形和振动是影响车载精密光学系统精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车载光学平台双层隔振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光学平台隔振系统的振动模态和减振比,完成了车载状况下的光学平台振动测试。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车载光学平台的双层隔振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对环境强振动有很好的衰减作用。该双层隔振技术方案及其分析测试方法,对于各种车载精密光学系统和设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 光学平台 有限元分析 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wart平台动力学建模及鲁棒主动隔振控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磊 王萍萍 +1 位作者 孔宪仁 王本利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31-1238,共8页
未来复杂航天器低频模态密集,其敏感载荷要求很高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只对航天器本体姿态控制很难满足要求。本文采用Stewart超静平台对敏感载荷进行6自由度主动隔振,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根据线性模型设计了多变量鲁棒控制器,采... 未来复杂航天器低频模态密集,其敏感载荷要求很高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只对航天器本体姿态控制很难满足要求。本文采用Stewart超静平台对敏感载荷进行6自由度主动隔振,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根据线性模型设计了多变量鲁棒控制器,采用DK迭代算法求解。频域分析可得Stewart平台对3~800Hz的扰动主动隔振大于25dB,仿真证明Stewart平台对10Hz谐波扰动隔振性能优于40dB,对白噪声随机扰动隔振性能优于30dB,有效抑制了微小扰动,起到了6自由度超静隔振平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主动 鲁棒控制 加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ewart平台的空间光学仪器主动隔振系统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勺斌 杨洪波 +1 位作者 刘洋 刘小波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4,共5页
随着空间光学仪器的精度不断提高,对航天器产生的振动干扰变得更加敏感,必须对其进行振动控制。以压电陶瓷杆作为激励器,采用立方Stewart平台的结构形式对六自由度主动隔振系统进行研究,分别以被动、单层主动和双层复合反馈控制分别对... 随着空间光学仪器的精度不断提高,对航天器产生的振动干扰变得更加敏感,必须对其进行振动控制。以压电陶瓷杆作为激励器,采用立方Stewart平台的结构形式对六自由度主动隔振系统进行研究,分别以被动、单层主动和双层复合反馈控制分别对单杆建立动力学模型,并且对六自由度系统进行系统级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层前馈和反馈复合控制的策略系统隔振性能较好,有效隔振频段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主动 STEWART平台 压电陶瓷 反馈控制 空间光学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Udwadia-Kalaba理论的微振动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康 孙顺强 +3 位作者 葛新方 王卫荣 刘伟炜 袁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针对微制造平台的隔振问题,建立基于Udwadia-Kalaba方程的动力学模型,其可以在不引入拉格朗日乘数等额外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求解。将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位移作为系统约束,建立微振动隔振平台的离散化模型,并在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的混合机制... 针对微制造平台的隔振问题,建立基于Udwadia-Kalaba方程的动力学模型,其可以在不引入拉格朗日乘数等额外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求解。将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位移作为系统约束,建立微振动隔振平台的离散化模型,并在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的混合机制下进行微振动平台隔振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用Udwadia-Kalaba方程建立了驱动条件的求解方法以满足系统约束,基于约束条件建立微振动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且通过Matlab语言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仿真得到了8个自由度方向的约束力矩,由此可以求得致动器所要求的竖直方向力的大小;在4个质点所受噪声干扰相同的条件下,微振动离散化模型4个致动器所需的约束力保持一致,而且可以达到良好的减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dwadia-Kalaba方程 系统约束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平台新型隔振机构设计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树峰 白鸿柏 +2 位作者 李冬伟 李玉龙 高山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0,共5页
振动会严重影响动载体光电平台的成像质量和跟踪精度,必须采取隔振措施。分析了振动对光电平台成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机构设计方案,设计了两种新型金属橡胶隔振器,应用线阵CCD二维动态测角仪对光电平台的动态角位移进行了... 振动会严重影响动载体光电平台的成像质量和跟踪精度,必须采取隔振措施。分析了振动对光电平台成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机构设计方案,设计了两种新型金属橡胶隔振器,应用线阵CCD二维动态测角仪对光电平台的动态角位移进行了测量。光电平台振动扫频试验结果显示,内外隔振器组合的隔振机构能够衰减3个正交方向20 Hz以上的振动。测角结果显示,平台最大角位移为5.5″,小于8″的设计要求。隔振机构不但有效隔离了中高频振动,而且实现了平台无角位移运动,为动载体光电平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具有重要军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平台 机构 金属橡胶 测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及其模糊最优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涂奉臣 陈照波 +2 位作者 刘望中 焦映厚 黄文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为降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载荷,提出一种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建立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卫星隔振系统总体的动力学模型。将LQG最优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半主动整星隔振系统,以卫星振动... 为降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载荷,提出一种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平台。建立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和柔性卫星隔振系统总体的动力学模型。将LQG最优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半主动整星隔振系统,以卫星振动响应能量和作动器输入能量的加权和最小作为最优控制目标来确定最优控制力,并采用预测状态法进行时滞补偿。以最优控制力和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际出力作为输入变量,以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电流作为输出变量设计模糊最优控制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半主动整星隔振系统采用模糊最优控制时,在卫星轴向和横向方向上都可取得良好的振动控制效果,并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控制和限幅最优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星 模糊最优控制 平台 动力学模型 磁流变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群隔振平台的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尧 黄庭轩 徐世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能够给星上有效载荷提供一种超静环境,提出一种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群(CMGs,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的隔振方案,并对所使用的隔振平台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不同参数模型的隔振元件工作原理和参数特性;其次利用牛顿-... 为能够给星上有效载荷提供一种超静环境,提出一种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群(CMGs,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的隔振方案,并对所使用的隔振平台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不同参数模型的隔振元件工作原理和参数特性;其次利用牛顿-欧拉法对含有隔振平台和CMGs的卫星进行动力学建模;最后通过频域和时域的方法分析并对比了各个参数模型下的隔振平台力衰减特性以及对星体姿态稳定度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两参数加调谐质量阻尼器模型下的隔振平台对共振峰值有一定的衰减作用,三参数模型下的隔振平台在力衰减和对姿态稳定度的改善程度上要明显优于其他2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力矩陀螺群 两参数模型 调谐质量阻尼器 三参数模型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弹簧隔振平台姿态模糊控制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毛为民 江惠明 +1 位作者 朱石坚 单树军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5,共6页
空气弹簧隔振器在舰船上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空气弹簧漏气往往造成隔振平台姿态倾斜或者高度下降,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隔振性能.因此,检测漏气情况以及保持平台姿态平稳是空气弹簧隔振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大型设备... 空气弹簧隔振器在舰船上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空气弹簧漏气往往造成隔振平台姿态倾斜或者高度下降,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隔振性能.因此,检测漏气情况以及保持平台姿态平稳是空气弹簧隔振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大型设备的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结构往往非常复杂,很难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常规的依靠精确模型的控制策略在这里无法奏效.文中分析了空气弹簧漏气对隔振平台姿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漏气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模糊控制理论对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姿态控制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弹簧隔振系统姿态模糊控制技术是完全可行的,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弹簧 平台 姿态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梅德庆 陈子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06-510,共5页
提出了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系统结构 ,通过对具有良好隔振性能的啄木鸟头部独特生物构造和隔振机理的研究 ,利用仿生学原理建立了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型 ,采用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相结合技术。为了消... 提出了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系统结构 ,通过对具有良好隔振性能的啄木鸟头部独特生物构造和隔振机理的研究 ,利用仿生学原理建立了微制造平台的精密隔振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型 ,采用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相结合技术。为了消除线圈发热引起的热变形因素的影响 ,专门设计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恒温冷却系统。针对微制造平台所处激励环境的复杂性和系统内部存在的非线性 ,采用了带有两个修正因子二维模糊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最终 ,建立一套可实现微制造的精密隔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制造平台 仿生学 主动动控制 精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