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的动力学与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海岩 田强 +2 位作者 文浩 罗凯 马小飞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共29页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 在轨组装极大空间结构是实现大容量天基通信、高精度天基观测和天基太阳能电站等未来航天任务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价值.针对百米级抛物面天线等在轨组装需求,本文综述极大空间结构在轨组装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与挑战,讨论五个关键环节,即模块化组装方案及其动力学问题、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计算、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组装结果的动态校验与调控、地面模拟实验.本文指出,在轨组装技术需解决柔性部件大范围运动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机器人运动的高效规划与精准控制、力热耦合的误差校验与调控策略等难题,同时需要建立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地面实验验证相融合的研究框架,进而逐步推进从百米级到千米级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十年的研究重点,包括高效动力学建模、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规划与控制、多模块闭合组装的动态预测与调控、天地一致的实验验证体系,进而为推动空间结构在轨组装技术提供系统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装总体设计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运动规划与控制 动态校验与调控 地面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C的仿生尺蠖机器人运动控制
2
作者 杜巧玲 薛成泽 郑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目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业化的聚集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促使建筑不断向上增高或向下延伸,出现了很多人们不方便到达或是无法到达的地方,但这些地方机器人却可以到达。目前机器人最热门的研... 【目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业化的聚集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促使建筑不断向上增高或向下延伸,出现了很多人们不方便到达或是无法到达的地方,但这些地方机器人却可以到达。目前机器人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非常规结构机器人,通过精简自身的冗余结构以及体积,增加对应的功能结构,使机器人可以在不适宜人们工作的地方代替人们进行相应的工作。【方法】研制了一款适合攀爬的仿尺蠖机器人。针对优化尺蠖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步态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仿生吸盘式尺蠖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根据章鱼的吸盘结构设计了仿章鱼负压式吸盘以及吸盘控制模型,利用气压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实现闭环控制;基于MPC仿生吸盘控制器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仿生吸盘控制的仿尺蠖机器人运动步态。【结果】机器人仿真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MPC仿生吸盘控制器(MPC-BSC)在吸盘气压优化上相较PID控制有明显优势,MPC-BSC仿尺蠖机器人可以在水平和竖直的瓷砖平面完成“Ω”型运动步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设计了仿章鱼负压式吸盘,并提出了吸盘控制模型。在负压控制下,可以调整吸盘的吸附压力以满足躯干结构运动对吸附力的需求。提出了基于MPC的仿生吸盘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调节真空泵流速进而实现对吸盘吸附力的调节。设计了仿生吸盘式尺蠖机器人,其躯干结构安装了4个纵向伺服电机和2个横向伺服电机,可以实现“Ω”型运动步态和转向步态。提出了MPC-BSC的运动步态规划,实现“Ω”型运动步态和转向步态。实验测试了仿生吸盘的性能,验证边缘结构对仿生吸盘吸附力的作用。【结论】通过仿真实验测试了基于MPC的仿生吸盘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实验验证了仿尺蠖机器人可以在不同倾角、不同材质的平面上实现“Ω”型步态和转向步态。本文研制的仿生吸盘结构为机器人的吸附功能拓展了应用场景,降低了吸附功能的复杂性;提出的“Ω”型运动步态对异形机器人的运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使其能够在复杂地形下进行简单高效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吸盘 仿生尺蠖 机器人 运动规划 机械设计 电机控制 嵌入式系统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缆水下机器人系统水动力混编算法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东军 吴家鸣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带缆水下机器人系统水动力与控制力的关系,设计一种水动力混编计算方法。首先引入脐带缆和水下机器人控制方程组,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合外力与脐带缆张力、螺旋桨推进力以及机器人主体水动力关联起来;其次设计收放脐带缆和调... 为深入探究带缆水下机器人系统水动力与控制力的关系,设计一种水动力混编计算方法。首先引入脐带缆和水下机器人控制方程组,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合外力与脐带缆张力、螺旋桨推进力以及机器人主体水动力关联起来;其次设计收放脐带缆和调节螺旋桨转速的控制程序,最后将系统方程组求解程序、控制程序和水动力计算模块三者混编,形成水动力与控制力交互耦合计算方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纵摇角、横摇角以及淹没深度仿真值与实验值误差分别为1°、0.5°和-50 mm;PID算法延迟对前馈调节机制产生影响,收放缆最大相对误差为15%,轨迹跟踪最大误差0.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水动力仿真 轨迹跟踪 算法设计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野马优化算法的船舶参数辨识方法
4
作者 綦志刚 张昊 +1 位作者 李冰 鲁喆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目的]传统的参数辨识方法难以完成多维度、多自由度的综合参数辨识,为实时获取船舶的复杂参数和姿态信息,保证船舶在航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改进型野马优化算法(IWHO)引入船舶参数辨识方法,与传统的船舶辨识方法相结合,提高船舶参... [目的]传统的参数辨识方法难以完成多维度、多自由度的综合参数辨识,为实时获取船舶的复杂参数和姿态信息,保证船舶在航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改进型野马优化算法(IWHO)引入船舶参数辨识方法,与传统的船舶辨识方法相结合,提高船舶参数辨识精度。[方法]建立船舶纵向运动模型,引入动态惯性权重设计对野马优化算法进一步优化,完成船舶纵向参数辨识方法设计。[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不同算法时船舶辨识模型的跟踪效果,以及在不同海浪遭遇角下的船舶参数辨识结果,发现改进型野马优化算法的辨识误差为1%左右,远低于其他算法,表明基于该算法的辨识模型能更精确地跟踪航行时的船舶姿态。[结论]该辨识方法可实时为船舶航行提供精确的参数,提高船舶航行时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运动建模 辨识方法设计 野马优化算法 动态惯性权重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伸缩臂式铁钻工的控制
5
作者 何平 米永强 +3 位作者 李永国 王艳 高叶 王思雨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针对目前市场上铁钻工市场需求量大,钻台面空间紧张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紧凑型伸缩臂式铁钻工,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之配套的控制算法。该铁钻工布局紧凑,工作范围大,维护方便,可快速准确地完成上、卸扣操作,有效解决了传统伸缩臂式铁钻工控... 针对目前市场上铁钻工市场需求量大,钻台面空间紧张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紧凑型伸缩臂式铁钻工,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之配套的控制算法。该铁钻工布局紧凑,工作范围大,维护方便,可快速准确地完成上、卸扣操作,有效解决了传统伸缩臂式铁钻工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延迟启动的方法,伸缩臂的控制算法实现了使钳头快速平稳地到达指定位置,在不损伤钻具的前提下提高了作业速度。场内试验的结果表明,紧凑型伸缩臂式铁钻工可以在同时在横向与纵向达到±2.0 mm的重复定位精度,伸出时间的偏差稳定在±1.0 s以内,大大提高了上、卸扣作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钻井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钻工 伸缩臂 紧凑式 运动控制 算法 上卸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电动机及其研究发展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静 何威 +3 位作者 刘向东 李伟力 李争 杨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54,I0026,共19页
球形电动机是一种具有球体结构的新型电动机,可单机实现在三维空间内的多自由度运动,且适合应用于人工智能及姿态控制系统动量球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球形电动机拓展了转子运动范围,是电动机行业未来的一个重要... 球形电动机是一种具有球体结构的新型电动机,可单机实现在三维空间内的多自由度运动,且适合应用于人工智能及姿态控制系统动量球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球形电动机拓展了转子运动范围,是电动机行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单自由度电动机相比,球形电动机结构较为复杂,且运动模式较为特殊,因此,对球形电动机的分析研究有别于传统单自由度电动机。该文整理各国学者对球形电动机的研究工作,总结归纳球形电动机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对比研究球形电动机不同的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及设计优化方法,探讨球形电动机的性能、转子位置检测方法、控制方法、转子支撑方式、应用场合及关键技术,最后总结球形电动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电动机 多自由度运动 拓扑结构 设计优化方法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扑翼飞行器定高飞行控制器的模型构建与仿真
7
作者 杜巧玲 张天和 郑伟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1,共5页
针对传统飞行控制算法适应性差以及扑翼飞行器气动特性复杂,导致飞行控制算法需具备较强自适应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的新型仿生扑翼机定高飞行控制器。通过复数矢量法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的新型扑翼结构,并通过运动... 针对传统飞行控制算法适应性差以及扑翼飞行器气动特性复杂,导致飞行控制算法需具备较强自适应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的新型仿生扑翼机定高飞行控制器。通过复数矢量法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的新型扑翼结构,并通过运动学仿真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建立了扑翼飞行器的定高飞行运动学模型。仿真测试了所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于该运动学模型的控制效果,并与基于传统算法的控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定高飞行控制器比传统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响应特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自适应PID 飞行控制 扑翼飞行器 结构设计 仿生 连杆机构 运动仿真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驱动精密伺服压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曦 朱龙彪 邵小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9-127,共9页
传统机械式压力机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针对此,设计开发一款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伺服压机控制系统。以压力机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压力机的主体结构采用“伺服电机+减速机构+滚珠丝杠”的形式,采用4台伺服电机同步加载的方式实现... 传统机械式压力机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针对此,设计开发一款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伺服压机控制系统。以压力机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压力机的主体结构采用“伺服电机+减速机构+滚珠丝杠”的形式,采用4台伺服电机同步加载的方式实现合模与分模;控制系统以工控机为上位机,以运动控制器为下位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压力机的自动化控制。通过实验验证对该压力机系统控制软件进行调试运行,基本能够实现压力机产品的自动化运行,且具有较高的运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压机 控制系统 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罗仕鉴 孙守迁 +1 位作者 唐明晰 潘云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5-809,829,共6页
为了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工作空间设计的人机工程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研究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人机工程咨询系统、人机工程仿真系统和人机工程评价系统的整合研究.将人体测量、人体建模、虚拟人运动控制与仿真、人机... 为了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工作空间设计的人机工程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研究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人机工程咨询系统、人机工程仿真系统和人机工程评价系统的整合研究.将人体测量、人体建模、虚拟人运动控制与仿真、人机评价等关键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了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系统,并以汽车驾驶座椅设计为例进行了实时评价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虚拟环境中汽车驾驶空间的人机工程仿真与评价,支持产品开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工程 虚拟人 人体建模 人体运动 人机仿真 人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拼接镜面微位移主动调节机构的设计和实测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德华 戚永军 +3 位作者 朱振东 姜方华 陈昆新 张如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7,共7页
设计和制造了一套微位移主动调节机构和支撑系统,用以实现拼接镜面天文光学望远镜的每块平面子镜精密地调节倾斜和轴向平移,并在典型的仰角工况下对该机构进行了实测。设计技术要求子镜主动调节行程须达±1 mm,同时分辨率须达50 nm... 设计和制造了一套微位移主动调节机构和支撑系统,用以实现拼接镜面天文光学望远镜的每块平面子镜精密地调节倾斜和轴向平移,并在典型的仰角工况下对该机构进行了实测。设计技术要求子镜主动调节行程须达±1 mm,同时分辨率须达50 nm以下。选用了工作行程为6 mm和分辨率为50 nm的位移促动器,并引入杠杆机构提高位移分辨率和抑制误差;采用平衡配重和预拉弹簧机构使工作中位移促动器上保持恒定负载,以保护位移促动器和保证其输出位移精度。依据拼接镜面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子镜微位移调节系统性能测试的数学模型,并在实验室内采用分辨率为5 nm的位移传感器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其位移分辨率可达12 nm,线性良好,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5.6%,验证了该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在不同工作位置良好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位移 分辨率 位移测量 杠杆 位移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多轴运动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康健 陶涛 +1 位作者 梅雪松 吴序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5-498,共4页
根据开放式运动控制的要求,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使用大规模在系统可编程(ISP)技术进行逻辑控制,而位置反馈控制采用复杂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实现.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了多轴运动控制器,与传统运动控制器相... 根据开放式运动控制的要求,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使用大规模在系统可编程(ISP)技术进行逻辑控制,而位置反馈控制采用复杂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实现.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了多轴运动控制器,与传统运动控制器相比,它不仅克服了系统结构固定的缺陷,而且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ISP模块的最高频率可达到24MHz,CPLD的最高频率可达20MHz,因此大大提高了运动控制器的执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 数字信号处理器 可编程器件 面向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运动控制实验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亚男 陈永安 +1 位作者 徐荣华 宋子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基于AVR单片机完成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构建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采用"比例-微分-积分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前进、后退、原地旋转和圆弧运动控制。设计并实现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演示实验和机器人运动控制半开放实验,实现效果... 基于AVR单片机完成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构建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采用"比例-微分-积分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前进、后退、原地旋转和圆弧运动控制。设计并实现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演示实验和机器人运动控制半开放实验,实现效果达到预期实验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 机器人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飞行模拟仿真转台的设计及控制问题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春芳 吴盛林 曹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2003年第1期62-66,共5页
论述了三轴仿真转台的总体设计布局、驱动元件及控制方案等问题,分析了影响转台控制系统性能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对转台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低速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三轴仿真转台 总体设计 低速 磨擦补偿 导弹 制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弯机器人折弯随动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荣 楼佩煌 +1 位作者 武星 钱晓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3-1339,共7页
为了提高改进型五自由度直角坐标机器人对数控折弯机折弯动作跟随的精确度和同步性,研究了一种基于折弯机滑块实时位置的折弯随动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折弯随动算法的仿真分析,获得了较好的理论路径。设计开发... 为了提高改进型五自由度直角坐标机器人对数控折弯机折弯动作跟随的精确度和同步性,研究了一种基于折弯机滑块实时位置的折弯随动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技术。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折弯随动算法的仿真分析,获得了较好的理论路径。设计开发了折弯机位置采集模块,并采用固高运动控制器组建了机器人折弯随动控制系统。结果表明:该折弯机器人进行折弯随动控制的实际同步路径误差小于0.8 mm,具有较高的跟随精度、加工精度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运动方程 机器人 运动控制 折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在运动控制实验中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靖川 王太勇 +2 位作者 陆钢庆 李晓奇 闫传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1-175,共5页
基于模型设计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建模、仿真、自动代码生成、测试验证等作为支持技术。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作为基于模型的设计平台,以MCU为核心的运动控制板及直角坐标运动机构作为验证平台,... 基于模型设计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建模、仿真、自动代码生成、测试验证等作为支持技术。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作为基于模型的设计平台,以MCU为核心的运动控制板及直角坐标运动机构作为验证平台,构建了实验环境。开发了支持自动代码生成的Simulink模块库,含有AD、DA、编码器、通用输入、通用输出等接口。利用Simulink实现图形化的建模与仿真,使用Simulink coder自动生成控制代码,下载到运动控制板上进行实验验证。开发了数据采集和传输库函数,用于上传实验数据供进一步分析。实验表明,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使运动控制理论与实验无缝连接,能够快速构建起实验控制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设计 运动控制 实验装置 自动代码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无人帆船软硬件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潇 刘旌扬 +2 位作者 王健 张裕芳 易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5-270,共6页
设计了一套基于嵌入式系统PC/104和ARM微处理器的无人帆船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无人帆船运动控制所需多路传感器信号,经处理后生成运动控制序列指令,由ARM产生PWM信号或者高低电平信号,驱动执行器动作,完成无人帆船运动的精确控制... 设计了一套基于嵌入式系统PC/104和ARM微处理器的无人帆船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无人帆船运动控制所需多路传感器信号,经处理后生成运动控制序列指令,由ARM产生PWM信号或者高低电平信号,驱动执行器动作,完成无人帆船运动的精确控制。采用PC/104作为中央处理器,可有效节省布置空间,保证较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优于当前普遍使用的无人帆船控制系统。采用5 GHz无线路由器构建局域网,覆盖范围广,信道纯净,干扰较少。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达到良好的运动控制效果。且该套系统具备高度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可作为无人帆船控制实验平台的参考,也可实用化为海上超长航程复合任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04 ARM处理器 无人帆船 运动控制 软件设计 硬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使用运载器末端能量管理段轨迹线设计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春贞 黄一敏 郭锁凤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914,共6页
为了研究重复使用运载器末端能量管理段的下滑轨迹线设计,给出了基于高度和动压的质点动力学的设计方法。首先,将基于时间历程的质点动力学方程转化为基于高度剖面的质点动力学方程,同时利用动压代替速度,使轨迹形状直接和动压约束相关... 为了研究重复使用运载器末端能量管理段的下滑轨迹线设计,给出了基于高度和动压的质点动力学的设计方法。首先,将基于时间历程的质点动力学方程转化为基于高度剖面的质点动力学方程,同时利用动压代替速度,使轨迹形状直接和动压约束相关。接着,利用基于动压和高度剖面的质点动力学方程,结合末端能量管理段制导与控制的特点,将不同的轨迹设计问题转化为不同的数学优化问题,并且给出了轨迹设计的数学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最陡下滑、最大升阻比下滑和参考下滑轨迹剖面的设计。最后利用上述方法,针对所研究的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对象特性,设计了具体的轨迹剖面和能量走廊。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导与控制 轨迹线设计 质点动力学 末端能量管理 重复使用运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6空间环境模拟设备运动模拟器内腔温度控制设计方案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春信 韩海鹰 +1 位作者 张丽娜 李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2,共8页
文章在运动模拟器初始通风冷却温度控制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 并采用CFD模拟两种方案下模拟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此外, 为了验证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的可行性, 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三流程板翅式换热器的... 文章在运动模拟器初始通风冷却温度控制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 并采用CFD模拟两种方案下模拟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此外, 为了验证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的可行性, 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三流程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计算表明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可行有效, 明显改善运动模拟器内部气体流动和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模拟器 组件 风扇 遗传算法 方案 温度控制 验证 板翅式换热器 冷却 温度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旋翼机器人运动控制与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设计 被引量:14
19
作者 龚兰芳 许伦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4-256,共3页
针对四旋翼机器人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四旋翼机构特征及其主要的用途。其次,利用了四旋翼的正交的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设计。再次,根据旋翼机器人的运动特点进行了本体运动控制分析,实现了悬停、前后、水平、俯仰和翻转... 针对四旋翼机器人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四旋翼机构特征及其主要的用途。其次,利用了四旋翼的正交的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设计。再次,根据旋翼机器人的运动特点进行了本体运动控制分析,实现了悬停、前后、水平、俯仰和翻转等运动状态。最后,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设计了一款位姿控制器,推导出一个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用一个PID测试控制器进行仿真,并在真实飞行中成功地测试机器人,达到了一个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机器人 运动控制 系统设计 自适应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轨迹设计与控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彦伟 杨乐平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34-1841,共8页
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是当前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针对圆(近圆)轨道目标航天器,综合利用C-W方程、脉冲控制和优化理论,系统地解决了航天器相对运动的轨迹设计与控制问题。从C-W方程解析解出发,给出了自然轨迹和受限轨迹的数学描述;... 航天器近距离相对运动是当前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针对圆(近圆)轨道目标航天器,综合利用C-W方程、脉冲控制和优化理论,系统地解决了航天器相对运动的轨迹设计与控制问题。从C-W方程解析解出发,给出了自然轨迹和受限轨迹的数学描述;以此为基础,考虑碰撞避免,研究了全局绕飞轨迹和局部限制轨迹的设计与控制。对于全局绕飞轨迹,研究提出了自然椭圆绕飞、自然螺旋绕飞、单脉冲"水滴"形绕飞、多脉冲圆形绕飞和多脉冲"田径场"形绕飞五种轨迹模式;对于局部限制轨迹,研究提出了自然椭圆V-bar限制轨迹、单脉冲R-bar限制轨迹和多脉冲任意方位限制轨迹三种模式。分析了每种轨迹模式的形成过程和能量消耗,给出了每种轨迹的设计参数,利用仿真算例验证了有效性。此外,对多脉冲圆形绕飞轨迹和多脉冲任意方位限制轨迹,建立了脉冲位置和脉冲时间间隔的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相对运动 绕飞 轨迹设计 脉冲控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