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林窗植物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谢美琴 黄庆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2-35,141,共5页
以马宗岭林场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三种面积等级(0—55 m^(2)、55—10 m^(2)、>100 m^(2))林窗为研究对象,以距实验林窗10 m以外的不做任何处理的栎类阔叶混交林作为对照(CK),分析种植天麻的不同面积等级林窗内植物组成和植物... 以马宗岭林场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三种面积等级(0—55 m^(2)、55—10 m^(2)、>100 m^(2))林窗为研究对象,以距实验林窗10 m以外的不做任何处理的栎类阔叶混交林作为对照(CK),分析种植天麻的不同面积等级林窗内植物组成和植物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种植天麻的林窗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种类和数量低于林下对照组,但林窗内促进了禾本科和菊科等喜光植物生长;草本层的R、H′、D、J_(sw)均随林窗面积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55—100 m^(2)林窗处达到最大且R、H′、D均大于CK;对于灌木层,R、H′、D、J_(sw)在0—55 m^(2)林窗处最大且R、H′、J_(sw)均大于CK。栎类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林窗种植天麻以中小面积尺度最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阔叶混交林 林窗 天麻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温带落叶阔叶林降雨再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8
2
作者 孙忠林 王传宽 +1 位作者 王兴昌 张全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78-3986,共9页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着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于2012年5—10月连续测定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两种温带天然次生林型——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旨在量化其降雨再分配过...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着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于2012年5—10月连续测定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两种温带天然次生林型——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旨在量化其降雨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蒙古栎林的平均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的76%、7%和17%;杂木林分别占85%、5%和10%。根据模型估算,当降雨量分别超过1.0mm和0.7mm时蒙古栎和杂木林开始出现穿透雨;当降雨量超过3.0mm开始出现树干径流。当降雨量超过5.6mm,树干径流体积会随着树木胸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当降雨量低于5.6mm则出现相反趋势。穿透雨、树干径流及林冠截留的绝对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但其占降雨量的比例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穿透雨量的空间变异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大显著减小。两种林型的降雨再分配格局因受降雨量、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杂木林 穿透雨 树干径流 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明霞 王得祥 +2 位作者 彭舜磊 黄雅昆 张岗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64-2573,共10页
松栎混交林是秦岭最为典型的森林类型之一,其稳定性程度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碳平衡及气候调节等至关重要。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2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8个群落指标进行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稳定性综合指数值(F)并进行... 松栎混交林是秦岭最为典型的森林类型之一,其稳定性程度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碳平衡及气候调节等至关重要。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2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8个群落指标进行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稳定性综合指数值(F)并进行Ward聚类,采用Mantel-最优聚类簇数分析确定最优聚类簇数,对通过F值聚类的样地进行分组划分,确定稳定性等级。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分为3个等级,稳定性高的样地:F值在0.66—1.13之间,平均林龄58a,占样地总数的39.3%;稳定性中等的样地:F值在-0.28—0.34之间,平均林龄46a,占样地总数的42.8%,稳定性低的样地:F值在-2.34—-1.26之间,平均林龄42a,占样地总数的17.9%。前3个主成分中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海拔、土壤水分物理指标,林分密度和优势树种胸径荷载较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F值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灌木层Simpson指数、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海拔和坡度多元曲线拟合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R2=0.786,p<0.0001)。在海拔1212—1708 m,坡度31—49°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较大,在海拔1900 m以上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稳定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群落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昊 王得祥 +2 位作者 黄青平 张义 宋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50,共10页
【目的】研究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划分群丛类型,探讨环境因子与不同群丛类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方法】在陕西省秦岭南坡中段的火地塘和旬阳坝林区,选择松栎混交林群落集中分布地段设置24块样地,对乔木、灌木、草... 【目的】研究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划分群丛类型,探讨环境因子与不同群丛类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方法】在陕西省秦岭南坡中段的火地塘和旬阳坝林区,选择松栎混交林群落集中分布地段设置24块样地,对乔木、灌木、草本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测定土壤理化指标。采用双向聚类分析法(TWINSPAN)划分群丛类型,采用α多样性指数测度不同群丛的物种多样性,对12个环境因子与各群丛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利用TWINSPAN将研究区24块样地群落划分为8个群丛,其中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cuteserra-ta)为主要建群种的群丛是该区分布最广的松栎混交类型。8个群丛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差异较大,各群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Simpson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群丛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指数回归达显著水平(P=0.026 6),与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二项式回归达显著水平(P=0.026 0,P=0.019 6);Pielou均匀度指数与20~4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的二项式回归达显著水平(P=0.045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标准化坡向之间的直线回归达显著水平(P=0.038 4);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所有环境因子无显著关系。【结论】坡向和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是导致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不同群丛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群丛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昊 王得祥 +1 位作者 胡有宁 黄青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71-1679,共9页
依据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设置的34个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等对该区域松栎混交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CA排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34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97种,隶属于77科178属,其中被... 依据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设置的34个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等对该区域松栎混交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CA排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34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97种,隶属于77科178属,其中被子植物72科,裸子植物2科,蕨类植物3科;分布较广的植物有:松科、壳斗科、蔷薇科、菊科、禾本科和百合科。(2)TWINSPAN聚类结果将样地群落划分为13个群丛,其中以油松+锐齿槲栎为建群种的群丛最多,占总群丛数量40%,是该区主要的松栎混交林群落类型。(3)样地的DCCA排序结果表明,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沿海拔、坡位的变化,第二轴主要表现出群落分布沿坡向、坡度的变化趋势;其中海拔、坡度与DCCA一、二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最大值(-0.946 2、-0.795 7),是对该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4)研究区主要优势物种的DCCA排序与样地的DCCA排序综合反映出该区松栎混交林群落分布的地形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TWINSPAN 地形因子 DCCA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松栎混交林3种优势乔木种群的更新规律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飞 王得祥 +3 位作者 史晓晓 魏丽婧 黄雅昆 张洪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0-1026,共7页
为探究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群落乔木优势种的更新规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3种优势乔木种群更新随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 为探究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群落乔木优势种的更新规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3种优势乔木种群更新随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对3种乔木的天然更新均具显著影响;3种优势乔木树种幼苗密度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林分密度从850株.hm-2增加到1 525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也逐渐增加,但林分密度为1 900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从海拔1 283m增至1 665m,锐齿槲栎和油松幼苗幼树密度均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海拔增至1 835m时,这两种幼苗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2)华山松幼苗幼树密度一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从南偏西20°到75°,锐齿槲栎和华山松幼树密度逐渐降低,至北偏东40°(阴坡)时又显著增加,但3种乔木幼苗及油松幼树密度一直随坡向变化而增加;锐齿槲栎幼苗密度在下坡位显著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但油松和华山松幼苗幼树随坡位由下到上逐渐增加。结果提示,处于中海拔、阴坡且密度适中的林分3种优势乔木更新最佳,对这类林分实施封禁将有助于松栎混交林优势乔木的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松栎混交林 天然更新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莉莉 王得祥 +1 位作者 于飞 王兆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64,共4页
为探讨林分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分密度范围(1 000~2 000、2 000~3 000、3 000~4 000株/hm2)的松栎混交林(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各设置2~3块标准地,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室内测定土壤的含水率、密度、... 为探讨林分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分密度范围(1 000~2 000、2 000~3 000、3 000~4 000株/hm2)的松栎混交林(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各设置2~3块标准地,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室内测定土壤的含水率、密度、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分密度松栎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表现为低密度林分>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土壤密度是中密度林分较小,土壤较疏松,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土壤密度较大;总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均表现为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可见,在松栎混交林中,中密度林地土壤理化特性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其土壤密度较低,土壤较疏松,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都较大。因此,中密度林地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研究揭示:林分密度与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关系密切。在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人为措施适当调整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地土壤水分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林分密度 土壤 含水率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组成及更新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于飞 王得祥 +3 位作者 史晓晓 陈莉莉 黄青平 宋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2-598,共7页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组成及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共计40种,油松、锐齿槲栎和华山松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5.19%、31.99%和8.12%,漆树、栓皮栎和梾木为亚优势种。(2)... 采用样方法对秦岭南坡中段松栎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组成及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乔木层物种共计40种,油松、锐齿槲栎和华山松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5.19%、31.99%和8.12%,漆树、栓皮栎和梾木为亚优势种。(2)更新层木本植物共计87种,其中乔木幼苗34种,占总数的39.08%,灌木物种也有一定优势地位,优势种有锐齿槲栎、悬钩子和菝葜等,高度级较小的更新苗在群落内占有较大比例。(3)优势乔木更新特征不同,锐齿槲栎幼苗和幼树密度显著高于油松和华山松,且锐齿槲栎幼苗密度显著高于其幼树,但油松幼苗与幼树、华山松幼苗与幼树间无明显差异。(4)混交林内锐齿槲栎径级结构呈近似倒"J"形分布,种群稳定;油松和华山松种群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大径级个体群相对稳定,但林下幼树不足。该研究结果提示,松栎混交林下油松和华山松更新不良,这将不利于其长期存留于群落中,虽然锐齿槲栎从幼苗到幼树的发育过程中存在更新障碍,但并未影响其种群整体更新,若无大规模干扰,锐齿槲栎将维持逆"J"型的更新方式并成为松栎混交林群落中的第一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松栎混交林 重要值 更新特征 群落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军军 侯琳 +2 位作者 李银 白娟 张硕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3-106,111,共5页
为探讨林地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火地塘林区选择秦岭中山地带广布的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的... 为探讨林地土壤生物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火地塘林区选择秦岭中山地带广布的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及相关理化指标含量,分析了它们的变异规律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3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4种土壤酶的活性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比例高达99%;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总体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土壤理化性质 秦岭 松栎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优势草本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琳 白娟 +2 位作者 李银 陈军军 张硕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7-642,共6页
氮(N)和磷(P)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而植物氮磷(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林下草本优势种叶片N,P元素含量,可为判断其生长限制性元素及探索提高其生产力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以... 氮(N)和磷(P)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而植物氮磷(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林下草本优势种叶片N,P元素含量,可为判断其生长限制性元素及探索提高其生产力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以秦岭松栎混交林内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内草本优势种,分析优势草本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林内草本偶见种较多;优势草本叶中N,P含量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17.51±3.01)mg.g-1,(1.74±0.79)mg.g-1和(11.67±4.01);优势草本叶片中N与P的含量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草本叶片中P含量增加,N∶P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松栎混交林内草本优势种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和野青茅(Deyeuxia sylvatica)生长受土壤中可利用的N限制,升麻(Astilbe chinensis)不受土壤中可利用的N,P含量限制;开展森林抚育,促进凋落物分解有利于提高松栎混交林内草本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N P 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海斌 王得祥 +5 位作者 常明捷 康冰 胡有宁 于飞 庞越 滕青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04-7613,共10页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种子扩散 觅食对策 微生境 松栎混交林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陇山百花林场次生松栎混交林群落及优势种群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岗岗 王得祥 +3 位作者 张丛珊 张宋智 刘文桢 欧阳君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0-45,共6页
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探讨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次生松栎混交林群落及其油松、锐齿栎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多数林木和各自总体处于随机分布;大小比数频率分布... 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探讨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次生松栎混交林群落及其油松、锐齿栎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多数林木和各自总体处于随机分布;大小比数频率分布较均匀,整体生长均处于中庸状态;群落中混交良好的林木较多,油松和锐齿栎种群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的林木较多,混交度均值(珡M)分别为0.572、0.592,空间隔离程度明显低于群落(0.696)。群落和油松、锐齿栎种群中同一优劣程度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林分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单元参照树周围相邻木大多为随机分布的其它树种,同一分布格局或混交等级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比例近似相等;但同一优劣程度下,群落中的林木大多混交良好,油松种群中的林木大多处于中度混交,锐齿栎种群中则大多处于强度混交。群落及油松和锐齿栎种群空间结构一元分布、二元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油松和锐齿栎种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陇山 松栎混交林 空间结构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党坤良 雷瑞德 +1 位作者 张硕新 谭芳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显低于松栎混交林,交换性酸、交换性氢及交换性铝显著高于松栎混交林;所测定的几种主要酶类活度锐齿栎林林明显小于松栎混交林林地,说明了锐齿栎林地土壤的生物活性及物质转化速度比松栎混交林林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 林地养分 酶活度 松栎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32
14
作者 吴昊 邹梦茹 +1 位作者 王思芊 万洪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23-2331,共9页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分 0 20、20 40 和 40 60 cm 3 个土层采取样地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土壤 C、N、P 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旨在阐明秦岭松栎林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森林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秦岭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基础。结果显示:(1)土壤总有机 C、总 N 和总 P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3.723、1.641 和 1.039 g kg 1,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总 C、总 N 呈上升趋势,而总 P 无明显变化;(2)土壤 C N、C P、N P 的均值分别为 14.906、24.081 和 1.657,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 C N 呈“先上升 后下降”、N P 呈“先下降 后上升”趋势,C P 无明显变化;(3)0 20 cm 土层的 C P、N P 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和 40 60 cm土层,而不同土层的 C N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土壤 C、N 之间的正向相关性远高于 C、P 和 N、P;(4)在 20 40 cm土层中,海拔 1 300 1 500 m 处的土壤 C N 较高,而海拔 1 100 1 300 m 处的土壤 N P 较高;在 40 60 cm 土层中,海拔1 300 1 500 m 处的 N P 显著低于 1 100 1 300 m 和 1 700 1 900 m 海拔段。该研究表明,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的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缓解林地土壤 N 的限制性作用,且应更加重视高海拔区域的土壤保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海拔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低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块状镶嵌混交经营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希群 马履一 +1 位作者 林平 刘景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北京林业大学试验林场1952年开始了大量有关树种选择试验和适地适树的研究,其中在林场头道沟、二道沟、杨家花园以及燕儿岭营造的块状油松、侧柏、栎类试验林,现已成为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以及与其他针阔叶林树组成的块状镶嵌混交林... 北京林业大学试验林场1952年开始了大量有关树种选择试验和适地适树的研究,其中在林场头道沟、二道沟、杨家花园以及燕儿岭营造的块状油松、侧柏、栎类试验林,现已成为由油松林、侧柏林、栎林以及与其他针阔叶林树组成的块状镶嵌混交林。对这种块状镶嵌混交林的组成林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该混交林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1)与地带性植被相一致,体现出近自然林业的思想;(2)与森林的进展演替进程相一致,保证森林能够实现可持续经营;(3)组成块状镶嵌的混交结构,符合北京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功能要求。并提出通过抚育逐步形成块状镶嵌针阔混交林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油松林 侧柏林 栎林 块状镶嵌混交 经营模式 北京市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对雨水淋溶液pH、Cd、Pb、Zn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国栋 张胜利 赵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目的】研究松栎混交林土壤对不同降雨淋溶液pH及Cd、Pb、Zn质量浓度的影响, 为水源地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宁陕火地塘林区分层(A层和B层)采集松栎混交林林下土样,通过模拟不同pH值和不同重金属质量浓度(无重金属... 【目的】研究松栎混交林土壤对不同降雨淋溶液pH及Cd、Pb、Zn质量浓度的影响, 为水源地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宁陕火地塘林区分层(A层和B层)采集松栎混交林林下土样,通过模拟不同pH值和不同重金属质量浓度(无重金属(M0)、降雨重金属质量浓度全年统计最小值(Min)、全年统计平均值(Mv)、全年统计最大值(Max))的降雨下渗透过森林A层和AB层土壤的方法,分析淋溶液的pH值及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1)pH值为4.0,5.0,6.0,7.0和8.0的降雨透过A层土壤后,淋溶液pH为6.8~7.0;透过AB层土壤后,淋溶液pH为7.0~7.3。(2)重金属质量浓度为M0、Min、Mv和Max的降雨淋溶A层土壤后,淋溶液中Cd、Pb、Z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31,17.25~78.57,8.57~46.09 μg/L;淋溶AB层土壤后,分别为0.14~0.25,7.52~32.72,6.35~22.33 μg/L。并且A层土壤淋溶液中的Cd、Pb、Zn质量浓度均大于AB层土壤淋溶液。(3)重金属质量浓度为Min、Mv和Max的降雨淋溶土壤后,淋溶液中的Cd、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上均表现为Min>Mv>Max。【结论】森林土壤对降雨的pH有调节和稳定作用;随降雨中重金属质量浓度的不同,A层和AB层土壤对Cd、Pb和Zn既有解吸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其中B层土壤主要为吸附作用。降雨透过松栎混交林土壤后,Cd和Zn质量浓度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而Pb质量浓度是标准的1.5~7.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土壤 降雨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混交林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银 侯琳 +2 位作者 陈军军 白娟 张硕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31.79±8.46)t·hm-2,其中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为(111.72±6.55)、(110.74±6.7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31.79±8.46)t·hm-2,其中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为(111.72±6.55)、(110.74±6.72)、(9.33±0.75)t·hm-2,分别占整个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48.20%、47.77%、4.03%。(2)乔木层碳密度为(97.54±5.67)t·hm-2,占植被层碳密度的87.31%,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42.08%;乔木层碳密度中,树干所占比例最大,为47.32%。(3)松栎混交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5.55±0.54)t·hm-2·a-1,年净固碳量为(3.04±0.32)t·hm-2·a-1,年净吸收CO2量为(11.14±0.75)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空间分布 松栎混交林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红红 侯琳 +3 位作者 窦艳星 张硕新 杨安定 田瑞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38,56,共5页
为探讨秦岭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以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林内优势灌木为白檀、木姜子和胡枝子;白檀... 为探讨秦岭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以松栎混交林优势灌木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优势灌木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林内优势灌木为白檀、木姜子和胡枝子;白檀和木姜子、胡枝子叶片N的质量分数间存在显著差异,但3种灌木叶片中P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ω(N)∶ω(P))无显著差异;优势灌木叶片N与P质量分数间、P质量分数与ω(N)∶ω(P)间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灌木叶片N质量分数与土壤N质量分数、叶片P质量分数与土壤P质量分数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栎混交林 养分利用状况 化学计量特征 灌木种类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几种土壤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耿增超 刘莉丽 毕春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 对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土壤中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林型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脲酶、酸性磷酸酶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锐齿栎林 松栎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甲荣 刘广全 龚立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6-13,共8页
对秦岭火地塘松栎混交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皆伐后大多数天然更新良好,14~15年的更新幼树数量可达4700~10000株/ha,其中主要乔木树种为3000~4000株/ha,平均树高为2.5~4.0m;皆伐后天然更新状况与保留母树状况... 对秦岭火地塘松栎混交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皆伐后大多数天然更新良好,14~15年的更新幼树数量可达4700~10000株/ha,其中主要乔木树种为3000~4000株/ha,平均树高为2.5~4.0m;皆伐后天然更新状况与保留母树状况、地形、下木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采伐迹地适当保留母树,保护伐前更新幼树。抚育伐后更新林分,可以缩短森林培育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更新 皆伐迹地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