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分 0 20、20 40 和 40 60 cm 3 个土层采取样地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土壤 C、N、P 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旨在阐明秦岭松栎林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森林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秦岭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基础。结果显示:(1)土壤总有机 C、总 N 和总 P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3.723、1.641 和 1.039 g kg 1,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总 C、总 N 呈上升趋势,而总 P 无明显变化;(2)土壤 C N、C P、N P 的均值分别为 14.906、24.081 和 1.657,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 C N 呈“先上升 后下降”、N P 呈“先下降 后上升”趋势,C P 无明显变化;(3)0 20 cm 土层的 C P、N P 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和 40 60 cm土层,而不同土层的 C N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土壤 C、N 之间的正向相关性远高于 C、P 和 N、P;(4)在 20 40 cm土层中,海拔 1 300 1 500 m 处的土壤 C N 较高,而海拔 1 100 1 300 m 处的土壤 N P 较高;在 40 60 cm 土层中,海拔1 300 1 500 m 处的 N P 显著低于 1 100 1 300 m 和 1 700 1 900 m 海拔段。该研究表明,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的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缓解林地土壤 N 的限制性作用,且应更加重视高海拔区域的土壤保育工作。展开更多
文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分 0 20、20 40 和 40 60 cm 3 个土层采取样地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土壤 C、N、P 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旨在阐明秦岭松栎林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森林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秦岭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基础。结果显示:(1)土壤总有机 C、总 N 和总 P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3.723、1.641 和 1.039 g kg 1,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总 C、总 N 呈上升趋势,而总 P 无明显变化;(2)土壤 C N、C P、N P 的均值分别为 14.906、24.081 和 1.657,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 C N 呈“先上升 后下降”、N P 呈“先下降 后上升”趋势,C P 无明显变化;(3)0 20 cm 土层的 C P、N P 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和 40 60 cm土层,而不同土层的 C N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土壤 C、N 之间的正向相关性远高于 C、P 和 N、P;(4)在 20 40 cm土层中,海拔 1 300 1 500 m 处的土壤 C N 较高,而海拔 1 100 1 300 m 处的土壤 N P 较高;在 40 60 cm 土层中,海拔1 300 1 500 m 处的 N P 显著低于 1 100 1 300 m 和 1 700 1 900 m 海拔段。该研究表明,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的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缓解林地土壤 N 的限制性作用,且应更加重视高海拔区域的土壤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