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0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洋河流域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quifolioides) 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
作者 陈瑾芳 田忠琼 +3 位作者 张永娟 王俊伟 曾哲飞 拉琼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沿尼洋河流域8个海拔梯度(2963、3100、3212、3300、3392、3512、3602、3701 m)下测定川滇高山栎8个重要叶片性状及其生境的6个土壤环境因子,探讨其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以揭示其在不同生境中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 沿尼洋河流域8个海拔梯度(2963、3100、3212、3300、3392、3512、3602、3701 m)下测定川滇高山栎8个重要叶片性状及其生境的6个土壤环境因子,探讨其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以揭示其在不同生境中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厚度(LT)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Chl)、比叶质量(LMA)、叶面积(LA)、叶片长度(LL)和叶片周长(LP)显著下降;而叶片宽度(LW)和叶长宽比(LL/LW)无显著变化,表明川滇高山栎通过调整不同的叶功能性状以适应不同海拔的环境压力。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分析显示:LT沿海拔梯度变化有最高的变异性,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RDA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AP)、土壤体积含水量(VWC)、海拔(H)是影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进一步的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海拔和土壤因子对3个叶功能性状有显著效应。该研究揭示了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对沿海拔梯度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尼洋河流域关键植物物种的生态保护和植被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叶功能性状 海拔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内生真菌筛选鉴定及促生作用测定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明国 芦俊佳 +6 位作者 田芸菁 张梓月 刘勉 勾朝金 张倩婷 古旭 杨发忠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是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高山栎组常绿乔木或灌木,对极端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解刺叶高山栎内生真菌的促生功能作用,本研究从云南省昆明市采集刺叶高山栎的根、茎、叶等器官组织样品,采... 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是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高山栎组常绿乔木或灌木,对极端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解刺叶高山栎内生真菌的促生功能作用,本研究从云南省昆明市采集刺叶高山栎的根、茎、叶等器官组织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可培养内生真菌,继而对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固氮、溶磷、解钾以及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等促生特性测定,筛选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形态学鉴定,测定其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及盆栽幼苗生长的促生效果。结果显示,在刺叶高山栎根、茎、叶等器官组织中共分离得到74株内生真菌,挑选其中11株进行促生特性测定得出,10株具有产IAA能力,8株具有固氮能力,1株(JG2)同时具备溶磷、解钾以及产IAA的能力,2株(J06和JJ15)具有固氮及良好的产IAA能力。对JG2、J06及JJ15进行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鉴定得出,JG2为Talaromyces erythromellis,J06为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JJ15为光炭轮菌(Daldinia eschscholtzii)。在种子萌发与盆栽试验中,JG2菌株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均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表明JG2菌株具有促生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叶高山栎 内生真菌 分子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 促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誉涵 孙佳琦 +3 位作者 孙静双 崔建辉 冷平生 胡增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4-1374,共11页
为揭示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选取北京农学院林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蒙古栎山区自然分布地,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关村森林公园2个平原引种地为采样地,采集土壤和生... 为揭示北京地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选取北京农学院林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蒙古栎山区自然分布地,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中关村森林公园2个平原引种地为采样地,采集土壤和生有外生菌根的蒙古栎根部样品,检测其土壤理化及酶活性指标,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进行测定,初步分析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平原采样地和山区采样地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分布地的全氮、速效磷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较高,而平原引种地的pH、全磷含量较高。测序后经过OTU注释和α多样性分析,发现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ell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块菌属(Tuber)为北京地区蒙古栎主要外生菌根真菌类群,但各采样地的优势菌各不相同,并且平原采样地蒙古栎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于山区采样地。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碳氮比、磷酸酶活性、海拔、坡度等与真菌多样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外生菌根真菌 真菌多样性 土壤理化指标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 被引量:49
4
作者 郭志华 张旭东 +2 位作者 黄玲玲 巨关升 ChenJiqu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7-1056,共10页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缘 光环境 光能利用 水分利用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36
5
作者 康永祥 康博文 +2 位作者 岳军伟 梁宗锁 雷瑞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96-4105,共10页
根据陕北黄龙林区辽东栎群落30个样地资料,通过聚类对该群落进行了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B.辽东栎-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c.辽东栎-... 根据陕北黄龙林区辽东栎群落30个样地资料,通过聚类对该群落进行了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B.辽东栎-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c.辽东栎-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D.辽东栎.水枸子(Cotoneasten multtflorus)、E.辽东栎-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F.辽东栎-黄蔷薇(Rosa hugonis)。另外,对各类型辽东栎林和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各群落Whittak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与其所处的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与坡向关系较大,即北坡〉西北坡〉东南坡〉西南坡〉南坡。最后,对辽东栎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组成种类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辽东栎、油松、白桦不仅生态位宽度较大(LB值1.2—1.5),而且三者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0ik值0.7—0.9);在现演替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灌木层,土庄绣线菊、榛子、铁杆蒿、黄蔷薇生态位宽度较大(LB〉1),而葱皮忍冬、南蛇藤、鼠李、鞘柄菝葜较小(LB为0.4—0.45);生态位重叠值〉0.8的种对仅占灌木计算种对的2.8%,而〈0.6的种对占8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群落分类 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冈(Quercus glauca)净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9
6
作者 葛滢 常杰 +2 位作者 陈增鸿 潘晓东 秦国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3-688,共6页
分析了青冈(Quercusglauca)光合速率(Pn)与光强(L)、气温(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在不同叶片类型、季节及全年几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发现Pn与L正相关,在T<25℃时Pn主要由L决定,T>25℃后T对Pn有负作用,T越高负作用越明显,土壤湿度低... 分析了青冈(Quercusglauca)光合速率(Pn)与光强(L)、气温(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在不同叶片类型、季节及全年几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发现Pn与L正相关,在T<25℃时Pn主要由L决定,T>25℃后T对Pn有负作用,T越高负作用越明显,土壤湿度低时T的负作用表现明显。Pn与RH关系较小,可忽略。不同类型叶片(阳生、阴生)对环境因子反应有较大差异。在1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能通过光照和温度的观测获得叶片光合速率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光合 环境因子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空山林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60
7
作者 伊力塔 韩海荣 +2 位作者 程小琴 康峰峰 张志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54-3261,共8页
为了揭示辽东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种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采用标准地法,应用偏离指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Morisita指数及均方-区组分析,在5个取样尺度下对不同群落类型中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为了揭示辽东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种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采用标准地法,应用偏离指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Morisita指数及均方-区组分析,在5个取样尺度下对不同群落类型中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种群进行了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群落内小环境及辽东栎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共同影响。气候和立地条件基本一致时,群落内地形起伏不平所形成的小环境以及辽东栎树种强烈的伐桩萌芽更新能力对辽东栎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具有显著影响;辽东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群落学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上。辽东栎作为共优种,在群落内的分布受制于其它共优种,特别是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树冠下,辽东栎株数极少;而在无油松分布的辽东栎母树周围,出现辽东栎植株集聚的现象。研究表明辽东栎种群在不同群落类型中多表现为集群分布;随着种群的发育其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分布格局 群落类型 尺度 分布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和环境因子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种子更新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5
8
作者 张知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4-384,共11页
辽东栎萌生丛零散地分布在北京山区 ,虽然其种子量很大 ,但自然状况下的实生苗非常稀少。鼠类搬运并吃掉大量散落在地表的辽东栎种子 ,但鼠类是否影响辽东栎的自然更新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在于了解 :( 1 )将种子埋入土层内后对辽东栎... 辽东栎萌生丛零散地分布在北京山区 ,虽然其种子量很大 ,但自然状况下的实生苗非常稀少。鼠类搬运并吃掉大量散落在地表的辽东栎种子 ,但鼠类是否影响辽东栎的自然更新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在于了解 :( 1 )将种子埋入土层内后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2 )环境因子 (如坡向、地表植被等 )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1 996年 9月 2 4日 ,选取 5块样地 ( Site) ,在每块样地各设置 1条样线 ( Transect) ,每条样线上设置若干样点 ( Plot) ,样点间隔 1 0 m,用于种子埋藏实验。在每个样点设置 6条平行线 ( Parallel transect) ,间隔 1 0 cm,各埋入 1 0粒种子 ,种子间隔 2 cm;第 1、2、3、4、5、6条线的埋藏深度分别为 0、2、4、6、8、1 0 cm。分别于 1 997年 6月 1 5日和 1 0月 4日调查出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和秋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埋藏通过改善湿度和减少鼠类等动物的取食而增加了出苗率 ,其贡献分别占 1 8%和 1 2 %。但鼠类对埋入土层内种子的取食率依然很高 ( 87% )。辽东栎种子在阴坡和阳坡的最终出苗率都很高 ,但阳坡出苗要早于阴坡。夏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地表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地表植被可能是通过与辽东栎种子竞争水分和养分而降低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辽东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更新 鼠类 埋藏深度 种子采食 小气候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幼苗对土壤干旱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海珍 梁宗锁 +1 位作者 韩蕊莲 韩路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1-316,共6页
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辽东栎天然萌生幼苗对土壤干旱的生理生态反应。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辽东栎幼苗的耗水量明显下降,耗水高峰期提前,在重度干旱下耗水峰形由单峰变为双峰。在干旱胁迫前期辽东栎叶水势变化... 用盆栽方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辽东栎天然萌生幼苗对土壤干旱的生理生态反应。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辽东栎幼苗的耗水量明显下降,耗水高峰期提前,在重度干旱下耗水峰形由单峰变为双峰。在干旱胁迫前期辽东栎叶水势变化较平缓,后期则急剧下降,尤其在严重干旱下,水势变化趋势呈“M”形,叶片含水量较稳定,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敏感。在中度干旱下辽东栎叶片的持水力有所增加。辽东栎属低蒸腾速率树种,平均仅为2.98μg·cm-2·s-1。不同生长季节蒸腾速率日进程不同,8月份的蒸腾速率日进程在适宜水分下是双峰曲线,在中度干旱下是单峰曲线,重度干旱下蒸腾速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呈波状起伏;9月份的蒸腾速率下降近50%,仍有明显的单峰(适宜水分下)和双峰(中度干旱下)。对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适宜水分和中度干旱下,光照强度对辽东栎幼苗蒸腾速率影响最大,在重度干旱下,大气温度对辽东栎的蒸腾速率影响较大。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辽东栎幼苗的蒸腾速率在中度干旱时上升,重度干旱时急剧下降,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羧化效率均下降;地上部生长受抑,根冠比加大,WUE1下降,而WUE2在中度干旱下升高,在重度干旱下下降。其幼苗不耐高温强光,高温强光对其光合和蒸腾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土壤严重干旱下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土壤干旱 生理生态 适应性 生理生态反应 适应性研究 幼苗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灵山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沿海拔梯度的物种多度分布 被引量:31
10
作者 冯云 马克明 +2 位作者 张育新 祁建 张洁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743-4750,共8页
多度格局对理解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选用5个描述种-多度关系的生态位模型(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随机分配模型RAM、优势优先模型DPM),分乔、灌、草3层分别对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多度格局对理解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选用5个描述种-多度关系的生态位模型(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随机分配模型RAM、优势优先模型DPM),分乔、灌、草3层分别对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乔木层,沿海拔梯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能很好地反映物种多度格局变异的模型有由RAM、NPM向DPM过渡的趋势;NPM和BSM均能较好地模拟灌木层的绝大多数海拔段,但NPM的效果更好;草本层以BSM的模拟效果最好。生态位模型可以反映出辽东栎林乔木层物种多度分布沿海拔存在的明显变异,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沿海拔梯度无明显变化或很难由生态位模型反映出来,是否引入新的模型方法,如中性模型、近中性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生态位模型 辽东栎 群落多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1 位作者 丁圣彦 卢训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89,共6页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 光合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植物光合特性决定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高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既对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有重要影响,也是种群更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到南暖温带交错地带,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作为低海拔区域的主要优势种,更新良好,分层明显。采用Li-6400光合仪和荧光仪等对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乔木、灌木与幼苗)进行野外光合测定,并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与栓皮栎乔木和灌木相比,栓皮栎幼苗的表观量子效率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暗呼吸速率最低,光补偿点最低;(2)与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相比,栓皮栎乔木对高光的适应能力最强,叶绿素含量最低,栓皮栎的"光合午休"现象并不存在,各层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主要受光强控制;(3)栓皮栎乔木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最高,幼苗最低;(4)栓皮栎乔木、灌木和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栓皮栎灌木和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上午高于下午,而栓皮栎乔木水分利用效率则表现为下午高于上午。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植株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这种差异化使它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栓皮栎各层长势良好,更新力强,具有正向演替的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光合特性 不同生长阶段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曾伟 蒋延玲 +1 位作者 李峰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04-2510,共7页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 针对当前植物光合机理模型中植物光合参数没有考虑干旱胁迫影响的不足,以东北地区蒙古栎为研究对象,基于蒙古栎对不同水分响应的植物生理生态模拟试验,探讨了蒙古栎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影响蒙古栎叶片的光合参数。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与土壤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P<0.01),且在土壤体积含水量35.45%(相当于土壤质量含水量23.63%)接近田间持水量(27.4%)时达到最大值。蒙古栎幼苗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与土壤水分呈抛物线关系(P<0.01),即Vcmax、Jmax、TPU对土壤水分具有相同的响应趋势,但各光合参数达到最大时的土壤水分阈值却不相同。同时,基于蒙古栎光合作用参数对水分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植物光合参数模型,为最终建立适用于所有植物的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光合参数模型提供了依据与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最大净光合速率 最大羧化速率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 磷酸丙糖利用率 光合参数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槲树(Quercus dentata)幼苗离子平衡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郝汉 曹磊 +2 位作者 陈伟楠 胡增辉 冷平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897-6904,共8页
检测NaCl胁迫对槲树(Quercus dentata)幼苗离子平衡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揭示槲树的耐盐机理,其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一年生槲树实生苗作为实验材料,经100、200、300 mmol/L的NaCl溶液浇灌处理30 d,测定不同时间的离子含... 检测NaCl胁迫对槲树(Quercus dentata)幼苗离子平衡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揭示槲树的耐盐机理,其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一年生槲树实生苗作为实验材料,经100、200、300 mmol/L的NaCl溶液浇灌处理30 d,测定不同时间的离子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的时间延长,槲树各指标表现出以下规律:(1)根茎叶积累大量Na+,引起离子毒害,导致叶片受损,根系Na+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这种补偿作用有助于减轻地上部分受到的损害;(2)各部分K+含量降低,根部较茎叶更为显著,导致Na+/K+明显升高;(3)Ca2+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转运,在叶片中浓度显著增加,有助于建立新的离子稳态;(4)Mg2+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5)叶片含水量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步升高,且在重度胁迫下的变化更显著;(6)轻度盐胁迫下,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变化,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在重度胁迫下3种酶活性出现降低;(7)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少量积累,辅助调节渗透平衡。总之,槲树幼苗能够通过调控离子平衡,提升抗氧化酶活性,积累渗透调节物,从而提高耐盐性,抵御200 mmol/L以下的NaCl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 盐胁迫 离子平衡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烤强度和木纹理对橡木(Quercus petraea)心材多酚和香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波 何非 +3 位作者 蔡建 王云鹤 段长青 韩舜愈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70-82,共13页
考察不同烘烤程度对不同纹理橡木心材试样中低分子质量酚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将会改变橡木心材的物质组成,并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增加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同时,在不考虑烘烤强度条件下,供试的细纹理橡木心材试样含... 考察不同烘烤程度对不同纹理橡木心材试样中低分子质量酚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将会改变橡木心材的物质组成,并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增加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同时,在不考虑烘烤强度条件下,供试的细纹理橡木心材试样含有较高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例如顺/反橡木内脂、顺/反异丁子香酚、呋喃醛、紫丁香醇,以及芥子醛、松柏醛、香草醛和丁香醛等低分子质量酚类化合物,而中纹理和粗纹理的样品则表现出较高的总酚、总单宁水平,以及较高的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中纹理和细纹理样品的中度和重度烘烤处理与橡木心材试样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而粗纹理的未烘烤和轻度烘烤样品则与试样中总单宁和阿魏酸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木 纹理 烘烤度 酚类物质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高度木质化雌花石蜡显微制片的软化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成成 宁馨 +1 位作者 李颖 曹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4-8,共5页
以花果发育周期2年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试验材料,测试不同组织制片软化方案,摸索适合石蜡切片显微制片方法,并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切片和花粉管荧光染色,以确定对下游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雌花发育早期,花柱及子... 以花果发育周期2年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试验材料,测试不同组织制片软化方案,摸索适合石蜡切片显微制片方法,并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切片和花粉管荧光染色,以确定对下游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雌花发育早期,花柱及子房壁木质化程度较低的材料,采用1.0 mol/L NaOH、1.0 mol/L HCl和10%Na2SO3高温高压软化各1.5 h,均可在1 d内完成软化及解剖,但对木质化程度高的雌花材料效果不佳。甘油乙醇软化剂、冰醋酸软化2种方法软化木质化程度高的雌花材料有一定软化效果,但耗时较长,处理需14~180 d。采用5%乙二胺溶液,40℃处理对高木质化雌花进行软化效果最佳,仅需2~4 d即可达到预期。经乙二胺软化后材料褐化明显,需要进一步漂白,对下游组织染色有一定影响,但仍为高木质化雌花软化的最佳处理方法。该研究为高木质化花材料的显微制片软化方案提供重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属 高度木质化雌花 组织软化方法 显微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穿透雨减少对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凌海燕 刘世荣 +4 位作者 栾军伟 刘晓静 牛晓栋 张京磊 李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8-216,共9页
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气候变化下,较为频繁和严峻的干旱将威胁地球中纬度部分地区的森林,但森林植被如何响应季节性干旱胁迫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分布着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 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气候变化下,较为频繁和严峻的干旱将威胁地球中纬度部分地区的森林,但森林植被如何响应季节性干旱胁迫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分布着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研究其水分蒸腾代谢过程对干旱的响应是评估气候变化对过渡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水碳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典型的锐齿栎天然林中通过开展模拟穿透雨减少大型野外实验,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技术监测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径级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对模拟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穿透雨减少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呈现季节变异。在7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显著降低了锐齿栎的树干液流密度,但生长季后期的10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反而使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显著升高。(2)不同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生长季内对干旱有不同的响应,特别是小径级的树干液流密度与其他径级有较多的不同。小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9、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中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10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7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极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大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6、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 树干液流密度 穿透雨减少 热扩散探针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激光切削柞木效果
17
作者 赵洪刚 孙玮鸿 +3 位作者 梁鹏鹏 赵梓旭 孙建平 乐磊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79,共8页
【目的】选取低、中、高不同程度含水率柞木,结合激光机技术参数(镜头高、进给速度、光强),以缝深和缝宽作为切削效果,引入响应面法建模分析激光切削柞木时不同含水率和激光机技术参数对切削效果的影响,为激光加工拼花地板和木质工艺品... 【目的】选取低、中、高不同程度含水率柞木,结合激光机技术参数(镜头高、进给速度、光强),以缝深和缝宽作为切削效果,引入响应面法建模分析激光切削柞木时不同含水率和激光机技术参数对切削效果的影响,为激光加工拼花地板和木质工艺品等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将含水率作为影响因素A,与激光机镜头高B、进给速度C、光强D组合,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确定切削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结果】对缝深的影响:单因素显著性B≈C>A>D,B和C的影响极显著,A接近于显著;交互项BC的影响显著;A的二次项曲面效应影响极显著,C的曲面效应影响高度显著。滤去不显著影响项,基于响应面法得出关于缝深的回归方程为:Y=522.14A2+288.32C2+235.9BC-359.23B-662.96C+652.69。对缝宽的影响:单因素显著性B>D>A>C,B的影响极显著;二因素间交互项的影响均不显著;A和B的二次项曲面效应影响极显著。滤去不显著影响项,基于响应面法得出关于缝宽的回归方程为:Y=202.22A2+179.51B2+187.62B+237.22。【结论】1)含水率的二次项影响均极显著,说明含水率对切削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一定范围内显著,主要是含水率较低时影响很小造成的。2)镜头高对缝深和缝宽的影响均极显著,说明生产中首要确定的是镜头高的合理参数。如果以缝深作为主要达到的切削效果,先选择合理的进给速度,再选择合理的光强;如果以缝宽作为主要达到的切削效果,先选择合理的光强,再选择合理的进给速度。3)在含水率约27.63%,欲获得缝深2500~2700μm,最佳参数范围为:镜头高约5.7mm、进给速度约42mm·s^(-1)、光强约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柞木 响应面法 显著性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次生林林下红松幼树开敞度优化方法
18
作者 刘迪 周超凡 +3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张会儒 何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目标红松幼树。采用不同阈值(KT=1、1.5、2)的个体开敞度优化方案调控林下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开敞度优化方案通过开敞度两水平(包括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林木水平指保证每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均达到阈值,林分水平指调控某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同时兼顾林分中其他目标红松幼树)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比较不同开敞度阈值下模拟采伐前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总径级数、总物种数和郁闭度)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间红松幼树开敞度和开敞度变化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共筛选出145株目标红松幼树,幼树胸径介于1.1~4.9cm之间、树高介于1.5~4.7m之间、冠幅半径介于0.6~1.7m之间。KT为1、1.5和2时,目标红松幼树分别经3、6和8轮以及采伐14、130和262株冠层林木后达到开敞度条件。模拟优化采伐后,红松幼树开敞度得到整体改善:KT为1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5.7%,但无显著差异;KT为1.5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44.7%,差异显著;KT为2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107.7%,差异显著。模拟采伐前后,林分总径级数和总物种数不变,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采伐的蓄积强度分别为1.5%、15.6%和37.2%。与未采伐林分(CK)的郁闭度(0.646)相比,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的郁闭度分别降低0.5%、13.3%和33.1%。【结论】红松幼树开敞度两水平迭代优化方法在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的同时可保持大部分林分结构稳定,开敞度阈值1.5优于1或2。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不同开敞度阈值下采伐总轮数、每轮采伐木数量、每株目标红松幼树开敞度调控路线以及采伐木分布情况,对于补植后红松幼树的开敞度调控以及次生林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优化 开敞度调控 蒙古栎次生林 红松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抑制蒙古栎组培褐化效果及其生理响应
19
作者 杨悦 吴晓微 +2 位作者 董思贤 沈海龙 杨玲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7,共10页
为降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组培过程褐化现象,阐明褐化发生是否与抗氧化酶系统及酚类物质产生有关。以蒙古栎成熟合子胚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优化蒙古栎再生植株体系获得再生植株,探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抑制褐化处理对蒙古... 为降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组培过程褐化现象,阐明褐化发生是否与抗氧化酶系统及酚类物质产生有关。以蒙古栎成熟合子胚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优化蒙古栎再生植株体系获得再生植株,探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抑制褐化处理对蒙古栎合子胚萌发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VP 40(40代表PVP平均分子量范围)抑制褐化效果最佳,添加0.2 g/L PVP 40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71.17%,其芽增殖系数为3.90,芽生根率为40.37%,移栽存活率为73%;PVP降低了蒙古栎外植体抗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总酚酶活力,有效抑制褐化现象。PVP有效降低蒙古栎组培褐化效果抑制褐化不再加剧,优化蒙古栎器官再生植株体系,分析PVP抑制褐化处理对蒙古栎合子胚萌发的内在生理机制,为栎属其他树种抑制褐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聚乙烯吡咯烷酮 褐化 植株再生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栎象甲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20
作者 耿显胜 方健 +4 位作者 彭桂彩 黎子建 应玥 张亚波 舒金平 《江苏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弗栎象甲是危害弗吉尼亚栎的重要种实害虫。为了寻找对弗栎象甲具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弗栎象甲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扩增子测序法分析... 弗栎象甲是危害弗吉尼亚栎的重要种实害虫。为了寻找对弗栎象甲具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弗栎象甲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物种鉴定,采用扩增子测序法分析病原细菌的来源,采用生物测定法评价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从弗栎象甲体内分离到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各1种。综合分析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rDNA序列,确定病原细菌为粘质沙雷氏菌,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扩增子分析发现,粘质沙雷氏菌仅以低丰度存在于弗栎象甲幼虫体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弗栎象甲幼虫取食获得FL21菌株后6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4.71 cfu/mL;而采用浸渍法对弗栎象甲幼虫接种FLBJJ4菌株,接种后13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1.40×10~3孢子/mL。分离的粘质沙雷氏菌和球孢白僵菌对弗栎象甲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有望应用于弗栎象甲的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栎 橡子 弗栎象甲 粘质沙雷氏菌 球孢白僵菌 累计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